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对美的鉴赏和追求,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考古学家在原始人类的遗址上,还曾发现用来作装饰品的小石子、贝壳和用兽牙等制成的颈项;远古的人们已知用“止水鉴容,流水沐浴”;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即出现了“沫”、“浴”等文字,《说文解字》注释说:“沫”,洗面也。“浴”字形象地表现了人在盆中用水洗澡。在公元一千多年前的文献中,就有了“香汤沐浴”和“月粉妆梳”的描述,这些都说明当时美容的开端。
美容器具
梳妆镜
在战国时期,社会上还流行使用铜镜。铜镜是古代人照面容的器具,其做工精致,造型优美,纹饰多样。据考古发现,具有照容功能的铜镜最迟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铜镜经历了三四千年的发展,到清代乾隆以后,逐渐被玻璃镜所取代。
古人用铜镜照容时,有手持、悬挂和置于案上三种方式。铜镜背面的钮,多以绸带穿系,便于手持或悬挂。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名画《女史箴图》中,有一段形象地反映了妇女临镜化妆的场面,画面中一贵妇席地而坐,一侍女为其梳妆。侍女(站立者)头梳高髻,上插步摇首饰;右边一人席地而坐,左手一人对镜而坐,席前有镜台和各种化妆品,镜台底部有座,座上竖立竿柱,圆形铜镜系在竿头,柱子中部设一个方盒盛放梳篦。
南北朝郭茂倩收集的民歌《木兰诗》中的名句:“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描写了花木兰得胜回乡后,褪去男儿装,重拾女儿装,对镜梳妆打扮的场景。可见,镜作为照容梳妆的工具,在古代是非常普遍的。
奁
古代还有一种器具是与梳妆有关的。它曾在诗词歌赋中多次被提及,已被引申为感情的寄托。明万历年间的一位儒医胡文焕,干脆用此物作书名,叫《香奁润色》,收集了历代医典、生活用书中的成果,自称“聊为香奁之一助”。“奁”是指古代盛梳妆用品的匣子,后来泛指盛放器物的匣子、陪嫁的衣物等。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凤凰台上忆吹箫》中有诗句:“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抒发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去世后的忧郁心情。奁也见于古代画卷中。前面提到的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画有两位正在梳妆的仕女,身旁就有四个奁。
中国的妆奁文化历史非常悠久。在西周至秦汉时期,奁多为铜、陶器,且一般器腹较深,底有三足,旁有兽衔耳环,风格粗朴。我馆就藏有一件非常珍贵的汉代绿釉陶奁,采用高浮雕刻画,描绘的是我们的祖先用弓箭狩猎的场景。此器物逼真而生动,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二千多年前。
美容剂型——面脂
除了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这些精美的梳妆器具,古人美容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1973年出土于湖南马王堆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收录了除疣灭瘢的美容方。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也记载了白芷、白僵蚕、枸杞子、茯苓等几十种药物的美容作用,如白芷能“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白僵蚕能“灭黑黚,令人面色好”。该书提到的面脂,可以说是当时的一种美容新剂型。
美容方法
珍珠西施
民间古代妇女为了追求“闭月羞花”、“面如冠玉”的姣好容貌,而绞尽脑汁。她们用红兰花汁凝成胭脂,采来桃花、梨花、杏花浸泡,用来洗脸、洗澡,使面色光洁红润;她们羡慕珍珠的晶莹洁白,把它们研粉涂面,使皮肤柔滑光嫩、永不衰老。
战国时期,越女西施的家乡浙江诸暨盛产珍珠。西施在江边浣纱时,常常采撷珍珠磨成细粉吞服。于是,西施出落成一位倾国倾城的美人。这是因为珍珠有“主明目、除面瘢”(即面部黑斑)的美容作用。作为美容、药用的珍珠,都是研成粉末使用的,也就是我们在药店见到的珍珠粉。
永乐公主“换肤”
有一味中药叫沙苑子,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现代药理医学研究分析,沙苑子能明显降低丙二醛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活性,所以沙苑子有抗衰老美容的作用。据传说唐玄宗李隆基的女儿永乐公主,原来面容憔悴,肌肤不丰,肤色不润。后因战乱避居陕西大荔县沙苑地区。当地出产一种叫沙苑子的植物,老百姓常以它代茶。永乐公主也学着当地人的方法,用它泡茶喝;两三年后,竞变得艳美肤丽,犹如仙女下凡。此种故事真是举不胜数。
朱红的流行
有些中药有祛除粉刺、雀斑、瘢痕印迹的功效。相传过去有一个叫孙和的,也就是三国时期吴国第一位皇帝孙权的第三子,他很宠爱邓夫人,经常让她坐在自已的膝上。有一天孙和在月光下舞弄水晶如意,不慎失手碰伤了邓夫人的面颊,邓夫人娇滴滴地哭诉自已的痛楚,孙和急忙用舌舐她脸颊上的伤口,又命令太医赶快配制药物给她治疗。太医说:“这只有找到白獭(今叫水獭或水狗))的骨髓,再加上白玉和琥珀,才可以使这伤痕消失。”
孙和立即悬赏百两黄金,谁能弄到白獭髓,就可以得到厚赏。有一个富春江边的渔夫说:“白獭这种动物通人性,如果你想捕捉它,它就会逃入石穴中躲藏起来。只有等到祭鱼时,它们会互相争斗,那斗败的獭会死在穴中,就有枯骨留下,虽然枯骨已无骨髓了,但是用那骨头加上玉一起舂成细粉,喷在伤口上,痕迹就会消失。”孙和就叫人照渔夫所说的配成药膏。由于配制时琥珀的份量太大,等到邓夫人的伤口好后,还留下一个朱红色的斑点。往近处一点瞧,邓夫人有这朱红色的斑点使她比先前更加美丽了。其它的姬妾们为了得到孙和的宠爱,纷纷仿照着邓夫人的模样,用胭脂在脸颊上涂出斑点,来讨得孙和的欢心。这样一来,她们相互的模仿,就形成了一种流传的风俗习惯了。
“老神仙”治瘢痕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的部下中,有一位外科技术精良的医生,大家尊称他为“老神仙”。每当战士脸部受伤后留下瘢痕疙瘩,“老神仙”就找来一大把草药,水煎后为战士熏洗,不久瘢痕自动脱落,面部光洁如初。此种方法屡用屡效。原来,“老神仙”使用的是一种常年生长在潮湿地域、夏天开满紫色小花、烂漫可爱的植物——积雪草。现代研究证明,它所含的成分,能促进正常肉芽组织形成,有助于创面愈合,同时对无秩序的瘢痕疙瘩增长有抑制和缓解作用,是美容的理想药物。今人已根据这一经验制成了积雪草软膏,经临床观察,治疗瘢痕疙瘩效果很不错。
享有“制药化学先驱”的医药学家葛洪首创以鸡蛋、香粉、杏仁等做成面膜,涂在面部上,能减少皱纹、雀斑,把美容护肤的方法发展到较高层次。
宫廷美容
唐天后炼益母草泽面方
历代宫廷中皇帝和妃子们为了永葆青春,降旨太医院,拟订服食驻颜专方。元代《御药院方》和明代《鲁府禁方》中就保存了大量的此类古代宫廷秘方,如“藿香散”、“洗发菊花散”、“孙仙少女膏”、“张贵妃面膏”等均有实用价值。
唐代《新修本草》中有一唐天后炼益母草泽面方,方名中的唐天后就是指唐代的天后武则天。此方传说是她用来泽面美容的秘方。主要药物是益母草。此方的关键是制作方法,要求五月五日采集益母草的全草,且要求根苗俱在,不能带泥土。晒干后,捣碎过箩筛细,再加入白面与水,合成鸡蛋大小的面团;晒干后,放炉火中烧,先武后文,烧一昼夜,放凉后研细备用。此方是营养皮肤用药,可以减缓衰老,驻颜泽面,永葆青春。据说武则天到了八十岁,仍保持青春美容,可能与长期使用此益母草制剂有关。
慈禧太后“令发不落方”
此外,在我国遗存的清宫医药档案中,也真实地记载了皇上、太后、妃子们的医方与美容方法,数量相当可观,其中犹以慈禧皇太后、光绪皇帝的处方最多,亦颇具特色。可谓是经方时方俱用,内调外治并行,小方则轻灵可取,重剂则峻猛堪鉴。因证选法,广征博采,效方验药,多有化裁,可谓精美名贵。
慈禧药方中不仅有“长寿医方”、“补益医方”,还有“长发香发方”、“沐浴方”、“香肥皂方”。其中“加味香肥皂方”,由檀香、木香、丁香、花瓣、排草、广零、皂角、甘松、白莲蕊、山柰、白僵蚕、麝香、冰片,共研极细面,红糖水合,每锭重二钱。宫中讲求美容玉面,取各种香药,与花瓣莲蕊,同皂角制成此方,其中所用花的原料必须是纯粹花的原汁,如玫瑰花等,而且所有花瓣又经过精心挑选,必须颜色完全一致。这里的排草即排草香,广陵即广零陵香,《开宝本草》中称香草,《名医别录》里记载可“去臭恶气”;山奈在《本草纲目》中则有:“山奈生山中,人家栽之,根叶皆如生姜,作樟木香气”之说。它们与檀香均具浓烈的香气,洗浴沐浴用它,除去除污垢外,还可散发出阵阵幽香,除沁人必脾,还可温养辟秽。
档案史料中还有慈禧太后“令发不落方”,光绪皇帝也常用此方。此方仅由三味药组成,榧子三个、核桃二个、侧柏仁一两,共捣烂,泡在雪水内,梳头。现在很多人由于工作、生活压力比较大,年纪轻轻可头发却大把大把地脱落,此方轻灵可取,不妨一试。
清宫档案中的医方和美容方法极其讲究,不但要选料上乘,而且制作工序非常严格,所以说宫廷美容方法算得上是系列化、规范化了。
美容观念
修容饰性
“箴”是规戒性的韵文,《女史箴图》画旁果然题写了箴文:“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饰其性;性之不猸,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意思就是说,人们都通常只知修饰自己容貌,却不注意加强自己品质的修养,其实个人品质的修养是至关重要的。这种“修容饰性”观念也影响到民间,普通女子也要按《女史箴》所定下的“女子标准”来规范自己,达到内心修养与外在容貌的完美结合。
内调外养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理论专著《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同样也为传统美容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依据。书中不但论述了经络、气血与美容的关系,还论述了痤疮、酒糟、毛拨、爪枯和发落等损容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在“脏象学说”中关于美颜的问题就提到要“养于内、美于外”,强调“内调外养”的美颜之道。
“内”与“外”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内指脏腑、经络、气血,外指皮肤、毛发、神志等。内调,滋益气血;外养,润泽肌肤。内调以内润外,化无形为有形;外养由外入内,有形变为无形。内调外养互相承辅、互为协调,这样才能调养出自然、平衡的真美。想要容颜娇美、永葆青春,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调养好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功能。实际上中药美容就是一个由外至内、以内养外的综合过程。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渴望自己的肌肤犹如白鹭一样洁白光润,犹如带露的花瓣娇艳生动。然而“良工必藉利器而后其事善,绘事必加五彩而后其素绚”,所以,后天的修养和仪容的修饰,就如同花之得滋,玉之就琢。美好的妆容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更可给自己增加自信,使人一天的精力饱满,身心愉悦,心情好,人也就愈发地健康了,中医所讲“其华在面”就是这个道理。
当今世界化妆品的发展趋势是“回归自然”,力求在化妆品中使用天然原料,以减少或避免化学合成品的毒副作用,这恰恰与已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美容方法不谋而合。这也是今天在琳瑯满目的美容化妆品行列里,仍然可见独具特色的中药美容品的重要原因。
美容器具
梳妆镜
在战国时期,社会上还流行使用铜镜。铜镜是古代人照面容的器具,其做工精致,造型优美,纹饰多样。据考古发现,具有照容功能的铜镜最迟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铜镜经历了三四千年的发展,到清代乾隆以后,逐渐被玻璃镜所取代。
古人用铜镜照容时,有手持、悬挂和置于案上三种方式。铜镜背面的钮,多以绸带穿系,便于手持或悬挂。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名画《女史箴图》中,有一段形象地反映了妇女临镜化妆的场面,画面中一贵妇席地而坐,一侍女为其梳妆。侍女(站立者)头梳高髻,上插步摇首饰;右边一人席地而坐,左手一人对镜而坐,席前有镜台和各种化妆品,镜台底部有座,座上竖立竿柱,圆形铜镜系在竿头,柱子中部设一个方盒盛放梳篦。
南北朝郭茂倩收集的民歌《木兰诗》中的名句:“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描写了花木兰得胜回乡后,褪去男儿装,重拾女儿装,对镜梳妆打扮的场景。可见,镜作为照容梳妆的工具,在古代是非常普遍的。
奁
古代还有一种器具是与梳妆有关的。它曾在诗词歌赋中多次被提及,已被引申为感情的寄托。明万历年间的一位儒医胡文焕,干脆用此物作书名,叫《香奁润色》,收集了历代医典、生活用书中的成果,自称“聊为香奁之一助”。“奁”是指古代盛梳妆用品的匣子,后来泛指盛放器物的匣子、陪嫁的衣物等。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凤凰台上忆吹箫》中有诗句:“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抒发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去世后的忧郁心情。奁也见于古代画卷中。前面提到的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画有两位正在梳妆的仕女,身旁就有四个奁。
中国的妆奁文化历史非常悠久。在西周至秦汉时期,奁多为铜、陶器,且一般器腹较深,底有三足,旁有兽衔耳环,风格粗朴。我馆就藏有一件非常珍贵的汉代绿釉陶奁,采用高浮雕刻画,描绘的是我们的祖先用弓箭狩猎的场景。此器物逼真而生动,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二千多年前。
美容剂型——面脂
除了祖先给我们留下来的这些精美的梳妆器具,古人美容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1973年出土于湖南马王堆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收录了除疣灭瘢的美容方。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也记载了白芷、白僵蚕、枸杞子、茯苓等几十种药物的美容作用,如白芷能“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白僵蚕能“灭黑黚,令人面色好”。该书提到的面脂,可以说是当时的一种美容新剂型。
美容方法
珍珠西施
民间古代妇女为了追求“闭月羞花”、“面如冠玉”的姣好容貌,而绞尽脑汁。她们用红兰花汁凝成胭脂,采来桃花、梨花、杏花浸泡,用来洗脸、洗澡,使面色光洁红润;她们羡慕珍珠的晶莹洁白,把它们研粉涂面,使皮肤柔滑光嫩、永不衰老。
战国时期,越女西施的家乡浙江诸暨盛产珍珠。西施在江边浣纱时,常常采撷珍珠磨成细粉吞服。于是,西施出落成一位倾国倾城的美人。这是因为珍珠有“主明目、除面瘢”(即面部黑斑)的美容作用。作为美容、药用的珍珠,都是研成粉末使用的,也就是我们在药店见到的珍珠粉。
永乐公主“换肤”
有一味中药叫沙苑子,能补肾固精,养肝明目。现代药理医学研究分析,沙苑子能明显降低丙二醛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活性,所以沙苑子有抗衰老美容的作用。据传说唐玄宗李隆基的女儿永乐公主,原来面容憔悴,肌肤不丰,肤色不润。后因战乱避居陕西大荔县沙苑地区。当地出产一种叫沙苑子的植物,老百姓常以它代茶。永乐公主也学着当地人的方法,用它泡茶喝;两三年后,竞变得艳美肤丽,犹如仙女下凡。此种故事真是举不胜数。
朱红的流行
有些中药有祛除粉刺、雀斑、瘢痕印迹的功效。相传过去有一个叫孙和的,也就是三国时期吴国第一位皇帝孙权的第三子,他很宠爱邓夫人,经常让她坐在自已的膝上。有一天孙和在月光下舞弄水晶如意,不慎失手碰伤了邓夫人的面颊,邓夫人娇滴滴地哭诉自已的痛楚,孙和急忙用舌舐她脸颊上的伤口,又命令太医赶快配制药物给她治疗。太医说:“这只有找到白獭(今叫水獭或水狗))的骨髓,再加上白玉和琥珀,才可以使这伤痕消失。”
孙和立即悬赏百两黄金,谁能弄到白獭髓,就可以得到厚赏。有一个富春江边的渔夫说:“白獭这种动物通人性,如果你想捕捉它,它就会逃入石穴中躲藏起来。只有等到祭鱼时,它们会互相争斗,那斗败的獭会死在穴中,就有枯骨留下,虽然枯骨已无骨髓了,但是用那骨头加上玉一起舂成细粉,喷在伤口上,痕迹就会消失。”孙和就叫人照渔夫所说的配成药膏。由于配制时琥珀的份量太大,等到邓夫人的伤口好后,还留下一个朱红色的斑点。往近处一点瞧,邓夫人有这朱红色的斑点使她比先前更加美丽了。其它的姬妾们为了得到孙和的宠爱,纷纷仿照着邓夫人的模样,用胭脂在脸颊上涂出斑点,来讨得孙和的欢心。这样一来,她们相互的模仿,就形成了一种流传的风俗习惯了。
“老神仙”治瘢痕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的部下中,有一位外科技术精良的医生,大家尊称他为“老神仙”。每当战士脸部受伤后留下瘢痕疙瘩,“老神仙”就找来一大把草药,水煎后为战士熏洗,不久瘢痕自动脱落,面部光洁如初。此种方法屡用屡效。原来,“老神仙”使用的是一种常年生长在潮湿地域、夏天开满紫色小花、烂漫可爱的植物——积雪草。现代研究证明,它所含的成分,能促进正常肉芽组织形成,有助于创面愈合,同时对无秩序的瘢痕疙瘩增长有抑制和缓解作用,是美容的理想药物。今人已根据这一经验制成了积雪草软膏,经临床观察,治疗瘢痕疙瘩效果很不错。
享有“制药化学先驱”的医药学家葛洪首创以鸡蛋、香粉、杏仁等做成面膜,涂在面部上,能减少皱纹、雀斑,把美容护肤的方法发展到较高层次。
宫廷美容
唐天后炼益母草泽面方
历代宫廷中皇帝和妃子们为了永葆青春,降旨太医院,拟订服食驻颜专方。元代《御药院方》和明代《鲁府禁方》中就保存了大量的此类古代宫廷秘方,如“藿香散”、“洗发菊花散”、“孙仙少女膏”、“张贵妃面膏”等均有实用价值。
唐代《新修本草》中有一唐天后炼益母草泽面方,方名中的唐天后就是指唐代的天后武则天。此方传说是她用来泽面美容的秘方。主要药物是益母草。此方的关键是制作方法,要求五月五日采集益母草的全草,且要求根苗俱在,不能带泥土。晒干后,捣碎过箩筛细,再加入白面与水,合成鸡蛋大小的面团;晒干后,放炉火中烧,先武后文,烧一昼夜,放凉后研细备用。此方是营养皮肤用药,可以减缓衰老,驻颜泽面,永葆青春。据说武则天到了八十岁,仍保持青春美容,可能与长期使用此益母草制剂有关。
慈禧太后“令发不落方”
此外,在我国遗存的清宫医药档案中,也真实地记载了皇上、太后、妃子们的医方与美容方法,数量相当可观,其中犹以慈禧皇太后、光绪皇帝的处方最多,亦颇具特色。可谓是经方时方俱用,内调外治并行,小方则轻灵可取,重剂则峻猛堪鉴。因证选法,广征博采,效方验药,多有化裁,可谓精美名贵。
慈禧药方中不仅有“长寿医方”、“补益医方”,还有“长发香发方”、“沐浴方”、“香肥皂方”。其中“加味香肥皂方”,由檀香、木香、丁香、花瓣、排草、广零、皂角、甘松、白莲蕊、山柰、白僵蚕、麝香、冰片,共研极细面,红糖水合,每锭重二钱。宫中讲求美容玉面,取各种香药,与花瓣莲蕊,同皂角制成此方,其中所用花的原料必须是纯粹花的原汁,如玫瑰花等,而且所有花瓣又经过精心挑选,必须颜色完全一致。这里的排草即排草香,广陵即广零陵香,《开宝本草》中称香草,《名医别录》里记载可“去臭恶气”;山奈在《本草纲目》中则有:“山奈生山中,人家栽之,根叶皆如生姜,作樟木香气”之说。它们与檀香均具浓烈的香气,洗浴沐浴用它,除去除污垢外,还可散发出阵阵幽香,除沁人必脾,还可温养辟秽。
档案史料中还有慈禧太后“令发不落方”,光绪皇帝也常用此方。此方仅由三味药组成,榧子三个、核桃二个、侧柏仁一两,共捣烂,泡在雪水内,梳头。现在很多人由于工作、生活压力比较大,年纪轻轻可头发却大把大把地脱落,此方轻灵可取,不妨一试。
清宫档案中的医方和美容方法极其讲究,不但要选料上乘,而且制作工序非常严格,所以说宫廷美容方法算得上是系列化、规范化了。
美容观念
修容饰性
“箴”是规戒性的韵文,《女史箴图》画旁果然题写了箴文:“人咸知修其容,莫知饰其性;性之不猸,或愆礼正;斧之藻之,克念作圣。”意思就是说,人们都通常只知修饰自己容貌,却不注意加强自己品质的修养,其实个人品质的修养是至关重要的。这种“修容饰性”观念也影响到民间,普通女子也要按《女史箴》所定下的“女子标准”来规范自己,达到内心修养与外在容貌的完美结合。
内调外养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理论专著《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同样也为传统美容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依据。书中不但论述了经络、气血与美容的关系,还论述了痤疮、酒糟、毛拨、爪枯和发落等损容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在“脏象学说”中关于美颜的问题就提到要“养于内、美于外”,强调“内调外养”的美颜之道。
“内”与“外”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内指脏腑、经络、气血,外指皮肤、毛发、神志等。内调,滋益气血;外养,润泽肌肤。内调以内润外,化无形为有形;外养由外入内,有形变为无形。内调外养互相承辅、互为协调,这样才能调养出自然、平衡的真美。想要容颜娇美、永葆青春,就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调养好五脏六腑、阴阳气血的功能。实际上中药美容就是一个由外至内、以内养外的综合过程。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渴望自己的肌肤犹如白鹭一样洁白光润,犹如带露的花瓣娇艳生动。然而“良工必藉利器而后其事善,绘事必加五彩而后其素绚”,所以,后天的修养和仪容的修饰,就如同花之得滋,玉之就琢。美好的妆容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更可给自己增加自信,使人一天的精力饱满,身心愉悦,心情好,人也就愈发地健康了,中医所讲“其华在面”就是这个道理。
当今世界化妆品的发展趋势是“回归自然”,力求在化妆品中使用天然原料,以减少或避免化学合成品的毒副作用,这恰恰与已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美容方法不谋而合。这也是今天在琳瑯满目的美容化妆品行列里,仍然可见独具特色的中药美容品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