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傅聪:把岁月揉进琴声里
人物故事
博学多才,满腹锦绣;中西合璧,诗情画意。从懵懂孩童到耄耋老人,黑白键上的岁月中,他勤奋刻苦,痴心不改。他,就是“钢琴诗人”傅聪。
音乐天分
1934年,傅聪出生于一个充满艺术氛围和学术精神的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傅雷是我国著名的学者、艺术理论家和翻译家。傅聪三四岁的时候已经表现出过人的音乐天分,他九岁学琴,拜时任上海工部局交响乐队指挥、钢琴家梅帕器为师,1951年夏再拜钢琴家勃隆斯丹夫人为师。傅聪刻苦用功,每天练琴七八个小时,在酷暑天气,衣裤尽湿也不休息。而他对音乐的理解也显出独到之处。
1953年,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在罗马尼亚举行。经国内选拔,傅聪作为唯一的中国选手参加联欢节的钢琴比赛,最终获三等奖。
艺无止境
在艺术上,傅雷对自己的要求可谓苛刻。1955年3月,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在波兰首都华沙举行。比赛前夕,傅聪每天练琴12个小时,夜里一旦想到乐句之间的关联,就要从床上爬起来练习。而平常即使没有演出的时候,他也一直保证每天近11个小时的练琴时间,练习时心无旁骛,不允许任何人打扰。在音乐方面,傅聪从不给自己设限。在斩获“最佳玛祖卡演奏奖”后,他被认为是肖邦作品的最佳阐释者之一,但他的演奏并不局限于肖邦。斯卡拉蒂、莫扎特、舒伯特、德彪西……都在傅聪擅演的范围内。通过傅聪在琴键上翻飞的手指,人们仿佛可以与遥远的伟人建立现实的联系。
更可贵的是,有着深厚国学底蕴的傅聪还常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和表现西方音乐,把东方文化自然融入西方音乐之中,不仅丰富了西方音乐,也使得自己的演奏达到了新的境界,更接近作曲家的原意。
尊重观众
2007年年底,傅聪赴成都演出。下飞机时,73岁的他失足摔倒,却坚决不肯去医院就医,在没有任何治疗的情况下,忍着疼痛圆满完成了独奏音乐会,演出结束到医院拍片子时才发现他右侧两根肋骨都断裂了。对傅聪来说,艺术的大任既然在眼前,个人的伤痛便置于脑后了。
每次演奏会,傅聪都会早早到场,活动手指、熟悉环境,把肖邦24首练习曲从头到尾慢练一遍,一个一个音练。演出时,为了让听众欣赏到最好的音乐,他更是“出了名的脾氣坏”。哪怕有拍照的声音传入耳朵,他也会中断演奏进行抗议,甚至罢演。傅聪对演出环境的苛刻要求,是对艺术的极致尊重,也是对观众的尊重。唯有如此,傅聪才能把听众带入令人着迷的音乐世界。
素材解读
“在钢琴里没有傅聪,只有音乐。”傅聪自称是钢琴的奴隶,对音乐全情投入,奋不顾身。因为热爱,所以衣裤尽湿亦无怨;因为热爱,所以夜半梦中犹弹琴;因为热爱,所以耄耋之年仍不倦。正因为追逐心中所爱,他在21岁时一战成名,获得“最佳玛祖卡演奏奖”;正因为追逐心中所爱,他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在世界乐坛赢得无上荣耀。傅聪让世人明白,每一个追逐梦想的人都应该追逐心中所爱,让人生更精彩。
适用话题
天赋、艺术追求、艺无止境、尊重观众、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精益求精……
运用示范
1.天赋与勤奋缺一不可
如果说天赋是火花,那么唯有勤奋,才能使它熊熊燃烧。傅聪三四岁时已见其对音乐的敏感,天赋极高,但他从不曾懈怠,每日刻苦练习。试想如果只凭天赋却不努力,他能成为闻名世界的钢琴家吗?江郎才尽、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故事都为我们昭示了答案。只有为天赋插上勤奋的翅膀,用孔子“韦编三绝”的刻苦、苏秦引锥刺股的坚持,使天赋与勤奋齐飞,才能取得辉煌的成就,登上成功的殿堂。
2.博取广收方能独树一帜
胡适有云:“理想中的学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博大几乎要无所不知,精深几乎要唯他独尊。”这话虽然有些偏理想化,但表现出了博取的重要性。其实不仅是做学问,任何领域都应该博取广收、取精用宏,如此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独树一帜。“钢琴诗人”傅聪既师承多位西方名师,又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形成了对音乐作品的独到见解,在演奏上自成一家。他通过琴声表达的诗意,可谓中国古诗词的另一面目;他用手指在琴键上镂刻的细节,不禁使我们想起一幅幅中国画。当浪漫诗意充盈于琴声之中,“钢琴诗人”的美名亦传扬于天地间。
3.认真是人生最好的修行
“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傅聪带伤演出,演奏会提醒听众不要迟到、不能拍照,都是源于对艺术的极致尊重。正是由于这种尊重,傅聪的认真才是深入骨髓的,即使已经蜚声海内外,演奏会前却没有一丝松懈;即使肋骨断裂,也要坚持演出。傅聪让世人懂得了,认真是一种素养,是人生准则,也是人生最好的修行。
谭盾:对症下“乐”,不鼓自鸣
人物故事
他,是“卧虎藏龙”的音乐侠客,自言霸蛮却生性柔软,玩得了“五虎上将”游戏音乐,也不忘追溯遗落的根和魂;他,采风《女书》,寻源敦煌和深山瑶寨,听音寻路,是乡愁亦是灵感野心;他,敢于打破音乐的藩篱,草木水石都可以是他的“兵”……他,就是当代著名音乐家谭盾。
崭露头角
1957年,谭盾出生于湖南长沙。13岁时,他已小有名气,在长沙中学生音乐歌舞团做“音乐总监”。1976年,湖南京剧团重组,谭盾有幸以“农民音乐家”的身份入团。1977年,中央音乐学院公开招考,面试谭盾的是后来的中国音乐学院院长李西安。面试时,谭盾说:“你把中国地图打开,你点到哪个地方,我就可以拉那个地方的民歌给你听。”李西安从内蒙古点到湖南,从新疆点到四川,谭盾一口气全拉了出来。二胡的滑指、木叶吹声、湘西打溜子的声音,都被他搬到了小提琴上,就连和声都带着花鼓戏的味道。最后李西安说,这个比莫扎特厉害。谭盾体检时其中一项没能过关,李西安专门带谭盾坐火车回上海重新体检,后来发现是那家医院的试管出了问题。至今,中央音乐学院招生时,人们还经常提起谭盾当年的故事,用来提醒自己不要漏掉一个有才华的人。 初生牛犊
谭盾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不久,音乐理论刚入门,还没学配器法、对位法、和声学的他就有了创作的冲动。他在大一暑假创作出的《离骚》,获得了1979年全國交响乐第一次评比的作曲大奖。从此,他的创作热情一发而不可收。1983年,26岁的谭盾成为第一位获得国际音乐大奖的中国人。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时,有两位作曲家深刻地影响了谭盾:一个是美籍俄裔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一个是匈牙利现代音乐的领袖人物巴托克。他们汲取本土文化元素,将多种音乐风格有机结合,“玩”出了引领世界潮流的音乐。谭盾从他们那里悟出做音乐的方向———所有伟大的作曲家都是诚实自信地面对自己民族的文化,而他的根基就在中国文化中。他要从湖南花鼓戏的幽默、京剧的戏剧性和楚文化的诗意中去追求儒雅的意境,把中国乡土的乡音融会到全球性的音乐语言中。从那时起,他便开始逐步打造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了。
走出国门
1986年,谭盾获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奖学金,随周文中学习。哥伦比亚大学的人文积淀非常深厚,谭盾很幸运地找到了一片肥沃的土壤。他白天上课,每天晚上在学校食堂里洗盘子洗到深夜。“打完工才能做功课,做完功课就想明天的饭钱怎么办,明天买书的钱哪里来。然后拎着小提琴上街拉一段,再来一段忧郁小调。”谭盾一般都是在深夜拉琴,“站在马路中间,把琴一打开,我觉得那一瞬间自己很伟大。”
蜚声世界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谭盾便进入创作高峰期,在国际乐坛发出了自己的声音:1995年,成为慕尼黑国际音乐戏剧比赛的评委;1996年,获加拿大格兰格德音乐奖;1997年,被德国权威音乐杂志《歌剧世界》评为“年度最佳作曲家”;1999年,荣获当今世界最权威的格文美尔作曲大奖;2000年,凭借为电影《卧虎藏龙》配乐获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音乐奖。2003年3月11日,谭盾在世界两大音乐厅之一的卡内基音乐厅演出,《纽约时报》称其作品震撼了纽约。第二天,卡内基音乐厅给谭盾打电话,希望他能提供作品的手稿,供音乐厅永久保存。一百多年来,卡内基音乐厅典藏了柴可夫斯基、马勒、施特劳斯等世界著名音乐家的手稿,谭盾是目前唯一被典藏手稿的华人音乐家。
结缘敦煌
2013年,谭盾第一次去敦煌,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樊锦诗对他说:“敦煌壁画是带不走的,您能不能把敦煌的壁画变成声音?”于是,谭盾开始了长达六年的漫长创作。敦煌壁画浩如烟海,谭盾越是深入这个世界,越是无从下手。最后,他选出了人们最常听到的,也是爷爷奶奶总爱跟孩子们讲的六个故事:挽救他人却遭背叛的九色鹿、长出千手千眼的公主……以交响乐为载体,他将慈悲的故事娓娓道来。2018年,《敦煌·慈悲颂》在德累斯顿音乐节全球首演,合唱由19个国家的青年歌唱家共同演绎。谭盾说:“音乐是一座桥,能让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得以沟通情感和分享心灵。希望观众能在《敦煌·慈悲颂》里听到慈悲和爱,也听到人类和大自然的深切对话。”
素材解读
谭盾的成功有其自身的原因,比如他的音乐天赋和对音乐的执着,他历经六年创作了《敦煌·慈悲颂》;同时也离不开外界的助力,李西安、周文中无疑都是谭盾音乐人生之旅中的贵人。没有他们的支持与帮助,没有他们提供的种种机会,谭盾这匹千里马也极有可能“才美不外见”。
适用话题
兴趣、爱好、伯乐、机遇、内因与外因、中国味、文化自信、引领潮流、不走寻常路、民族与世界……
运用示范
1.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艺术之间是相通的。但要打通不同艺术之间的通道,却需要艺术家的艰辛付出。正是谭盾长达六年的努力,才将敦煌壁画变成了声音,让中外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得以沟通情感和分享心灵。有句话说得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谭盾在音乐上的辉煌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对音乐的独到认识。他诚实自信地面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把中国的乡音融入全球性的音乐语言中去,最终打造出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成就了自己。
2.拒绝躺赢,才能不断超越
满足现状,往往只会故步自封。唯有不满足现状,才可能有所突破,再创辉煌。在国内早已功成名就的谭盾,本可以躺赢剩余的人生,但他并没有停下自己追求艺术进步的脚步,而是再次出发,远赴哥伦比亚大学靠勤工俭学继续深造。正因为他的坚持不懈,才成就了今日的辉煌。
陈其钢:孤独带给自己灵感
人物故事
他,出生于艺术世家,被音乐大师梅西安收为关门弟子;他,作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总监,不仅奠定了整场开幕式的音乐风格与基调,还创作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他,就是著名作曲家陈其钢。
艺术世家
1951年,陈其钢出生于上海的一个艺术世家,父亲为我国著名书画家陈叔亮。在这个艺术气息浓厚的家庭里,从事音乐的母亲偏爱西方文化,从事书法的父亲钟情传统文化,学钢琴的姐姐追随古典浪漫。陈其钢耳濡目染,无意识地吸纳着各种丰富的艺术养分。小学毕业时,13岁的陈其钢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他选择从零开始学吹单簧管。多年以后,陈其钢再次面临人生的重大选择———中央音乐学院管弦系第1名和作曲系第12名,陈其钢最终选择了作曲。
师出名门
1984年7月,33岁的陈其钢来到法国波尔多。半个月后,他寄信给梅西安大师,请求梅西安收他为学生。第一次见面时,梅西安说的一句话让陈其钢受用终生:“做你自己的音乐,做你自己内心感受到的音乐。”1986年,陈其钢在巴黎第二届世界单簧管节作曲国际比赛中赢得第一块世界金牌,两年之后又在号称世界“历史和影响之最”的德国达姆施塔特国际现代音乐节上获奖。1988年,陈其钢取得巴黎大学硕士学位和巴黎音乐高等师范学院高级作曲文凭。但陈其钢说,到了法国之后,他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在进入西方音乐的过程中,他蓦然发现了一个东方人的精神世界里面抹杀不了的情结。在面对西方音乐时,陈其钢突然找到了一些原本就属于自己的东西———那些在西方人眼里充满神秘的东方元素。 扬名奥运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主题曲《我和你》为全世界带来惊喜和感动,全世界也记住了它的创作者陈其钢。陈其钢是2007年6月被聘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音乐总监的。《我和你》选择了中国传统民歌中常见的五声音阶创作。五声线是人类最原始的声音,它和开幕式上其他音乐很统一,表现的主题和表现的方式是属于全人类的。北京奥运会结束后,陈其钢又回归到一个人的清净中。除了为几部电影配乐,“后奥运”生活的冷清似乎是陈其钢的主动选择。他说,在奥运金字招牌的效应下,各地的邀约纷至沓来,他却想立刻回归创作中。
精益求精
2013年,陈其钢搬到离浙江丽水市区数十公里的“躬耕书院”。在这个需要乘船才能抵达的山中书院,他过着隐居的生活,开启了另一段创作生涯。书院的一百多亩地,似乎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每年有五个多月的时间,他都在这里专注创作。在外人看来,这种日子有些单调枯燥,可对他来说,却能远离困扰,心无旁骛。
古稀之年的陈其钢仍然是中国最为活跃的作曲家。过去几年,几乎每周都有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上演。然而,陈其钢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高产者,他的创作过程严谨而缓慢。1999年,他写一部十分钟的作品《五行》就花了四个月的时间。2017年,为创作献给北京国际音乐节20周年的礼物《悲喜同源》,他准备了半年,写作了七个月。对音符逐个推敲琢磨的态度,在指挥家余隆看来是不可思议的:“陈其钢是用严谨治学的态度来作曲,他有沉淀下来的思考,对音乐充满敬畏感。”正因如此,陈其钢的每一部作品都堪称精品。
素材解读
陈其钢在艺术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令人歆羡;他对艺术所秉持的敬畏之心,令人钦佩;他在艺术上敢于突破创新的进取心,令人叹服。除此之外,他淡泊低调的处世风格,更值得世人学习与借鉴。古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精神纯粹之人,才能在喧嚣的世界中放下困扰,心无旁骛。
适用话题
低调、精品意识、淡泊名利、艺术严谨、大胆创新、艺术生命长青……
运用示范
1.精品离不开千锤百炼
工匠精神的一大特点是精益求精。俗话说“慢工出细活”,精品出炉的背后,往往是工匠们的千锤百炼。这在艺术领域也不例外。创作出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的作曲家陈其钢,曾经为一部十分钟的作品《五行》花费四个月时间;为创作献给北京国际音乐节20周年的礼物《悲喜同源》酝酿了半年,写作了七个月。试想,如果没有这种精益求精的孜孜追求,哪来作品面世的满堂喝彩呢?
2.淡泊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淡泊者,不慕名,不求利,执着内心所求,看淡浮华之欲;淡泊者,不受外界干扰,一如既往地坚守初心;淡泊者,不畏浮云遮望眼,但求心性简而坚。著名作曲家陈其钢就是一个淡泊之人,这个享誉世界的作曲家竟然能够在晚年隐居在距浙江丽水市区数十公里的“躬耕书院”———一個需要乘船才能抵达的山中书院,把这里当作他创作音乐的又一个“理想国”。试想,若没有淡泊之心,何以能如此呢?
3.挑战自己才能不断超越自己
有人说,最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己。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会挑战自己,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强,超越昨天的自己。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的作者陈其钢名满天下后,依然没有停下追求艺术的脚步,甚至在67岁时还推出了自己的首部合唱作品,成为他创作生涯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正是因为勇于挑战自己,他才在艺术上能够不断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