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脂肪颗粒面部移植的围手术期护理

来源 :中国美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n10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技术有着操作简单、取材方便、组织损伤小、皮肤表面不遗留瘢痕、恢复时间短等优点,对工作、生活影响较小,故患者容易接受[1-4]。自2010年8月~2012年4月应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面部46例患者,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46例患者,76个部位,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37岁,填充量为2~38ml,至少进行一个以上部位的填充,其中双侧颞部填充21 例,双侧苹果肌填充18例,双侧鼻唇沟填充16例, 唇部13例,下颏填充8例。
  1.2手术方法:通常采用静脉复合麻醉加局部肿胀麻醉,以合适孔径的吸脂针接10ml注射器,抽拉针栓形成低负压并维持,于皮下脂肪层呈扇面反复抽吸,吸出含脂肪颗粒、肿胀液和其他杂质的混合液。将含混合液的注射器静置,然后用离心机以3000转/min转速离心3min,滤除下层的水分和上层的油脂滴,用脂肪导入器导入1ml注射器内备用。选择面部及发际缘相对隐蔽处为进针点,根据注射部位的不同选择脂肪移植针,成扇形以多隧道、多层次、边退针边注射的方式进行移植。注射完毕后轻揉术区,使脂肪颗粒均匀的分布,避免局部脂肪颗粒聚集成块。用自粘胶布固定注射移植区域,脂肪抽吸部位加压包扎[5-7]。
  1.3结果:术后随访3~36个月,43例患者手术满意,3例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填充效果不明显,给予2次填充。
  2 护理对策
  2.1术前心理护理:要求行自体脂肪颗粒移植的患者大多是身体健康的爱美人士,对于此类手术的受术者,大多会因麻醉、疼痛、手术效果等诸多因素而紧张不安,医护人员应热情接待,对其提出的疑问给予耐心细致积极的解答,多介绍真实成功案例,帮助其树立信心并积极配合手术[8-9]。
  2.2 术中护理:配合医生给患者摆放体位,既要方便医生的操作,又要使受术者放松舒适。脂肪颗粒移植术中脂肪颗粒的纯化对脂肪颗粒的成活起着关键的作用。提取与清洗脂肪时动作应轻柔,尽量减少脂肪细胞与外界的接触,以免破坏脂肪细胞、降低细胞的活性,影响手术效果[10]。密切关注手术进展,观察受术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准确记录肿胀液量、吸出脂肪量及移植注入量。
  2.3术后指导及护理:术后2周内冰敷注射区域,忌面部皮肤护理,以免不合理的按摩影响脂肪颗粒的成活;注意合理饮食,忌辛辣剌激食物;术后早期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积极疏导,告知受术者术后恢复需要3~6个月,颗粒脂肪也要经历肿胀、部分吸收、细胞再生的过程,嘱其注意观察受术区有无红肿热疼、波动感及凹凸不平等不良现象[11]。
  3 体会
  手术前适时给予受术者恰当的心理护理支持,术中对于各个手术步骤的严格把控,术后做好创面护理指导工作、加强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是手术取得满意效果、防止医疗纠纷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冰,张连波.面部凹陷自体脂肪颗粒充填术的临床分析[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6,17(6):446-447.
  [2]李青蜂.自体脂肪颗粒移植临床应用回顾与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05,14(1):17-18.
  [3]周大兵,王大力,杨松林.自体脂肪颗粒腔隙内注射移植修复面部凹陷[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0):1122-1123.
  [4]陈爱军,桂赛银,谢菁.自体脂肪移植丰颞的围手术期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9,8(3):220-221.
  [5]邓颖.自体脂肪细胞注射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1, 27(9):1351-1353.
  [6]韩超,刘丽忠,廖怀伟.自体颗粒脂肪移植技术在面部临床应用的进展[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2,26(1):117-120.
  [7]黄绮梨,夏琼平,肖薇.自体脂肪颞部多层次移植填充整形[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7):1129-1130.
  [8]国晶,王聪敏,刘畅.门诊整形手术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3):146.
  [9]刘伟.美容整形手术中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1):11.
  [10]陈元婕,刘毅.面部凹陷自体颗粒脂肪移植填充的围手术期护理[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3,34(3): 286-287.
  [11]郑丹宁,谢芸.面部脂肪移植并发症的预防[J].中国美容医学,2007,16(4):574-575.
  [收稿日期]2014-08-12 [修回日期]2014-08-25
  编辑/贺艳梅
其他文献
介绍了新型低一元醇含量聚氧化丙烯多元醇的特点及其在聚氨酯弹性体、密封胶等方面的应用性能,指出该类聚醚具有较好的发展前途。
以聚乙二醇(PEG)为相转移催化剂,ATRP聚合物的卤端基在PEG/KOH(固态)催化体系的作用下,与结构中含有—OH的化合物进行Wiliamson反应,实现端基转化的同时得到了各种新型结构(如接枝或星形)的聚合物。产物以1H-NMR进行了
对短纤维/热塑性弹性体复合材料的破坏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短纤维/热塑性弹性体复合材料拉伸强度的理论预测方程,并对短纤维/热塑性聚氨酯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进行了试
研究了CaSO4晶须与三元乙丙橡胶/聚丙烯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复合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耐热性能、热老化性能、材料的和各向异性、流变性能,考察了复合材料物理机械性能与晶须用量、界
采用癸二酸,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丁二醇,己二醇,新戊二醇进行缩聚反应,以二氯内化剂,在140-200℃下反应5-7h,合成了癸二酸系聚酯多元醇。实验结果表明,当醇酸摩尔比大于1.20:1,催化剂用量为5*10^-3mol/mol时,可得到酸值
对聚氯乙烯(PVC)/再生胶(RR)/硫化胶粉(VRP)共混型热塑性体的配方和加工工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60 ̄170℃条件下,采用二阶一段动态硫化法制成的热塑性弹性体,其拉抻强度为8.2MPa,扯断伸长为290%,邵尔A型硬度为70.5&#
综述了用共聚合法、乳液加氢法和溶液加氢法制备饱和丁腈橡胶的技术,介绍了工艺条件、加氢设备及残留催化剂铑的脱除。
研究了不同溶剂对低1,2-结构含量无规溶聚丁苯橡胶合成的影响,比较了在不同溶剂中溶聚丁苯橡胶的单体分布、微观结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共聚合速度和产物的物理机械性能。结果表
以正丁基锂为引发剂、环己烷为溶剂、四氢呋喃为活性添加剂和结构调节剂,研究了用苯甲酯为偶联剂合成SBS的规律。结果表明,用苯甲酸苯酯作偶联剂,其偶联效率(CE)可达96%;偶联反应最快在30s内完
分析了异电硅橡胶的电阻性特自然老化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发现自然老化对导电硅橡胶电阻行性的影响与导电粒子的质量分数有关,并确定了最佳的导电粒子质量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