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直奔重点
1. 《最后的姿势》讲的是谁?找出课文中描写谭千秋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用______画出,有感情地读一读。
2. 交流(共三处)
3. 这个姿势概括一下就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二、紧扣重点,品味文本
1. 出示最后的姿势第一处: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指名读。
2. 语言文字要去细细品味,这句话你会抓住哪些词品味呢?你又品到了什么呢?
3. 学生交流,教师要求学生把品味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 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请用~~画出第 一段中描写环境及地震场面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这样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情况危急)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土腾空而起。(情况越来越危急了)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暗示着谭老师牺牲了)
5. 生死攸关的一刻,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勇气像谭老师那样抉择。(补充“范跑跑”事件)你可以不高尚,但不可以无耻。
6. 谭老师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选择呢?再读第一段,去寻找背后的原因。(平常、早早地、人生的价值……)
小结:这里的描写似乎与课文重点无关,实际上为人物形象做了铺垫。
7. 出示最后的姿势第二处描写:“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住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指名读。
8. 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词?为什么?学生说后,请他读出自己的感受。教师指导。
9. 这是谁说的?还写了哪些人的话?
10. 谁读学生的话?你想品一品哪个词?读出自己的感受。
11. 谁读老师的话?你想品一品哪个词?读出自己的感受。
12. 作者为什么选这三个人说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一段是正面描写,这里是侧面烘托。)
13. 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他不仅教学成绩卓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被同事誉为“最爱学生的人”。然而——(学生读下去)
14. 这是第三处描写最后的姿势。谭老师,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学生读: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15.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16. 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三、拓展延伸,升华中心
1.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是谭老师最后的姿势。但在5·12汶川大地震中,还有很多老师,尽管姿势不同,但都用生命中的最后姿势守护着他们的学生。请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完成下列句子填空。
______,_______,这是______生命最后的姿势。
2. 老师诵读《我该想到》。
我该想到
刘肖
那四个娃儿真的都活了吗?老谭
老谭!你说句话啊
昨天晚上就听说
有个老师救了四个学生
我哪想到就是你呀
让我给你擦擦手吧
那上面有血
血迹已经开始发黑了
昨晚被运到操场时,你的手还是软软的
才过了一夜,咋就变得这么硬啊
……
3. 这是诗人刘肖以谭老师爱人的口吻写给谭老师的话。现在,你有什么话想对谭老师说吗?请写下来,也可以用诗歌的形式。
四、板书
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恪尽职守 无私大爱
【设计简析】
1. 合理重组教材,构建灵动的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种有意义的建构过程,是师生互动实现价值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和不确定性,它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愿望生成与合作发展。因此,新课程里提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里是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学情和教材安排特点、顺序可做一定的取舍和调整,不能把教学内容定得太窄、太死,不能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包办学生的学习内容。
上课伊始,我紧扣课题《最后的姿势》,直奔重点,请同学们画出课文中三处描写谭千秋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读一读。然后,从这三处入手,展开教学。第一处在第一段,这是全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我以“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种选择的、谭老师为什么能这样选择”带动全段的教学,干净利索,思路清晰。第二处、第三处教学则相对简略。这样的重组不仅仅带给学生一种新鲜感,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究,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2. 鼓励自读自悟,培养生命的个体
“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活’,不能由别人代‘活’;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历程都得自己走,不能由别人代走。这是一个明白到不能再明白的事实,是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能体会到的朴素真理”,同样,学生的学习只能自己去学,不能由别人代学,这就彻底宣判了“灌输式”教学有违真理性。
我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必要时做适当指导,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整个课堂活力四射。例如,在理解“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时,我一改以往常规的教法,说:“语言文字是要去品味的,读了这句话,你觉得哪个词值得你去品味呢?你又品出了什么呢?”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他们抓住了“立即”“拉、撑、护”等词,品得头头是道,我只在关键处画龙点睛,或只是锦上添花。尤其一个同学品到了“用自己的身体”这个词组,说到“谭老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四个学生”,说实在话,我备课时没备到这个词的,所以这个时候我只有为他喝彩了。在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后,我又对学生说:“那就把你的感悟读出来。”学生仿佛一下子会读书了,情感、逻辑重音把握得恰到好处。即使基础较差的,你也只需稍稍提醒便可点石成金。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提高和发展了语文素养,学会了学习,培养了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学习目标呀!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第六课《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直奔重点
1. 《最后的姿势》讲的是谁?找出课文中描写谭千秋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用______画出,有感情地读一读。
2. 交流(共三处)
3. 这个姿势概括一下就是——?(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二、紧扣重点,品味文本
1. 出示最后的姿势第一处: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指名读。
2. 语言文字要去细细品味,这句话你会抓住哪些词品味呢?你又品到了什么呢?
3. 学生交流,教师要求学生把品味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 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请用~~画出第 一段中描写环境及地震场面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这样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呢?(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情况危急)
(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土腾空而起。(情况越来越危急了)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暗示着谭老师牺牲了)
5. 生死攸关的一刻,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勇气像谭老师那样抉择。(补充“范跑跑”事件)你可以不高尚,但不可以无耻。
6. 谭老师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选择呢?再读第一段,去寻找背后的原因。(平常、早早地、人生的价值……)
小结:这里的描写似乎与课文重点无关,实际上为人物形象做了铺垫。
7. 出示最后的姿势第二处描写:“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住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指名读。
8. 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词?为什么?学生说后,请他读出自己的感受。教师指导。
9. 这是谁说的?还写了哪些人的话?
10. 谁读学生的话?你想品一品哪个词?读出自己的感受。
11. 谁读老师的话?你想品一品哪个词?读出自己的感受。
12. 作者为什么选这三个人说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一段是正面描写,这里是侧面烘托。)
13. 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从教26年来,他不仅教学成绩卓著,被评为特级教师,而且他非常爱学生,在校园里看到一块石头都要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被同事誉为“最爱学生的人”。然而——(学生读下去)
14. 这是第三处描写最后的姿势。谭老师,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学生读: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15.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16. 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三、拓展延伸,升华中心
1.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这是谭老师最后的姿势。但在5·12汶川大地震中,还有很多老师,尽管姿势不同,但都用生命中的最后姿势守护着他们的学生。请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完成下列句子填空。
______,_______,这是______生命最后的姿势。
2. 老师诵读《我该想到》。
我该想到
刘肖
那四个娃儿真的都活了吗?老谭
老谭!你说句话啊
昨天晚上就听说
有个老师救了四个学生
我哪想到就是你呀
让我给你擦擦手吧
那上面有血
血迹已经开始发黑了
昨晚被运到操场时,你的手还是软软的
才过了一夜,咋就变得这么硬啊
……
3. 这是诗人刘肖以谭老师爱人的口吻写给谭老师的话。现在,你有什么话想对谭老师说吗?请写下来,也可以用诗歌的形式。
四、板书
最后的姿势
张开双臂 护住学生
恪尽职守 无私大爱
【设计简析】
1. 合理重组教材,构建灵动的课堂
教学过程是一种有意义的建构过程,是师生互动实现价值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和不确定性,它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愿望生成与合作发展。因此,新课程里提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里是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学情和教材安排特点、顺序可做一定的取舍和调整,不能把教学内容定得太窄、太死,不能用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包办学生的学习内容。
上课伊始,我紧扣课题《最后的姿势》,直奔重点,请同学们画出课文中三处描写谭千秋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读一读。然后,从这三处入手,展开教学。第一处在第一段,这是全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我以“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种选择的、谭老师为什么能这样选择”带动全段的教学,干净利索,思路清晰。第二处、第三处教学则相对简略。这样的重组不仅仅带给学生一种新鲜感,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探究,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2. 鼓励自读自悟,培养生命的个体
“每个人都只能自己‘活’,不能由别人代‘活’;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历程都得自己走,不能由别人代走。这是一个明白到不能再明白的事实,是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能体会到的朴素真理”,同样,学生的学习只能自己去学,不能由别人代学,这就彻底宣判了“灌输式”教学有违真理性。
我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必要时做适当指导,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整个课堂活力四射。例如,在理解“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时,我一改以往常规的教法,说:“语言文字是要去品味的,读了这句话,你觉得哪个词值得你去品味呢?你又品出了什么呢?”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他们抓住了“立即”“拉、撑、护”等词,品得头头是道,我只在关键处画龙点睛,或只是锦上添花。尤其一个同学品到了“用自己的身体”这个词组,说到“谭老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护住四个学生”,说实在话,我备课时没备到这个词的,所以这个时候我只有为他喝彩了。在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后,我又对学生说:“那就把你的感悟读出来。”学生仿佛一下子会读书了,情感、逻辑重音把握得恰到好处。即使基础较差的,你也只需稍稍提醒便可点石成金。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提高和发展了语文素养,学会了学习,培养了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学习目标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