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北方文学》杂志社共同主办的“长篇小说《三家孩子一个妈》作品研讨会”在小说的创作背景地黑龙江省六三农场召开。来自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黑龙江省文学院、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日报社、齐齐哈尔市作家协会等单位,20余位作家、评论家出席了本次研讨会。与会学者从形象塑造、思想深度、地域特色等不同视角对这部小说展开了研讨。
作者温明远先生长期在我省司法战线系统担任领导职务,他怀着对黑土地的挚爱与眷恋,于退休后创作了这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作为“西满的儿女们”系列之一,于2011年5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该小说讲述了发生在我省西满地区的一段传奇故事,在生死离别与爱恨情仇中,展示了东北黑土大地的历史风云与时代沧桑。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小说以浓郁的东北地方特色;充满温情、诚意的写作姿态;真实可感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刻画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文字流畅、质朴、幽默;对丰富我省地域文学创作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是一部可读性强的优秀长篇小说。本次作品研讨会旨在通过分析温明远的创作,挖掘其作品内蕴与特质,为“西满的儿女们”系列小说的可持续创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拒绝媚俗,书写真实
商品化语境下的当代中国文学,许多写作者开始放弃写作的责任与诚意,一味迎合读者与市场,追求功利化、时尚化的媚俗写作,对于民族、历史、生活以及人的关注,愈发淡出作家们的视野。温明远的小说,用生活说话、用心灵写作,作品真实可感、质朴动人,散发着泥土地的芬芳,读来荡漾心灵,正是对当下文学渐行渐远的文学精神本原的回归。
黑龙江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丛坤认为,时下官场小说流行,领导退岗出书几乎成为一种时尚,但大多热衷于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吟风弄月,品味宦海短长者不在少数,对腐败现象揭露有余却批判不足。明远先生的小说绝非此类。这部小说中描写的农场本是农垦系统中的一个生产企业,但同时它又包括公、检、法、卫生、教育,被称为“小社会”。温明远通过农场场长这一独特岗位,对官场腐败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批判。
黑龙江省文学院院长李琦谈到自己的感受时说:首先向作者的文学情怀和文学理想致敬。写作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要把写作当做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写作也是寂寞的事情,当下用文学取巧的人太多,恰恰是笨、执著、一笔笔写、一个一个故事写,才能体现一个大师最初的基础。本书作者日后可能成为为西满大地立传的人选,要把气场做足,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会议结束后,更认真地往下走。文学是有等级的,在不同的位置,带来的襟怀、格局、气度是不同的,写作可以提升生命的等级,写作会让人老得漂亮。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叶君认为,在众多的当代小说中,这部小说因作者对现实问题的人文关怀而让人眼前一亮。作者此前是一个干部,但直面当下现实中的问题,比如农场在经营中的腐败。当下的时代应该是一个产生大作品的时代,因为我们的社会纠结着很多问题,但少有作家真诚地去面对问题,写作者丧失了诚意。获得诺贝尔奖的《古拉格群岛》并没有太多写作技巧,动人之处就在于对专制时代的裸呈。现在我们有的作家太想利用文学创作去获得什么,也就绕着问题写,对现实视而不见,被文学之外的文学所迷惑。很多作家对形式主义的叙事追求实际上是回避问题的表现,其实现实往往比小说精彩。温先生退休在家想写自己的东西,写作纯粹出于内心的兴趣和爱好,在这里我看到了写作的诚意。
黑龙江日报社监审任永恒指出,黑龙江省写作的人已不多,让人不免心头悲凉。作者在长期的行政工作后退休,退休后人变得无功利心,对生活的理解更真实也更接近文学的本质。文学曾经是他的梦想,作者回到了青春时期不经意建立起的精神故乡,重新捡起曾经的爱好。用文字记录着他的生存经验和他爱的部分。将长篇小说的写作作为一种退休的寄托,并写得很好,这一点让人敬重。作者的写作态度具有善意和仁慈的一面,我们尊重有善意的写作。
二、民间写作,专业风采
仅就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作家而言,鲁迅有他的鲁镇,沈从文有他的湘西,张爱玲有她的老上海,萧红有她的呼兰河……每个作家依托其原乡建构起来的精神故乡,都是独一无二的。温明远带着对西满地区独特的地域体验,创作了这部充满故乡原味的长篇小说。与会专家从文体结构、语言风格、主题内容、人物塑造等多角度对作品进行了分析研讨,对优长做出积极的肯定,对作者的后续创作提出深切期待并寄予厚望。
丛坤认为,作品围绕徐宝秀与师愈元的故事这一主线表现了广阔而厚重的社会现实。作品的厚重感首先体现在对文革民间史的成功补写上。作者选取独特民间视角,以普通人物的不幸遭遇,再现了文化大革命的恐怖与残暴。小说直面现实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人性摧残,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当下,社会出现了一股潜流,一些人出于对分配不公等社会现象的不满,勾起了对上世纪五六十年平均主义的怀念,进而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有了改变,这是应当令人警醒的。
黑龙江大学叶君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作者有着很好的文体自觉性。小说的叙事结构讲究,将徐宝秀的现实处境与过去的经历交错在一起。时空的交错切换让小说的故事富有弹性与张力,显出作者对小说创作的自觉,这对一个业余作者来说是非常难得的。现在很多作家受先锋小说的影响过于强调形式,某种程度上也让中国当代小说家不觉中丧失了写实的能力。这会让小说显得花哨,生活远比故事精彩,老实地写身边的人和事,就可以写出很动人东西。作者具有十分扎实的写实功底,文字温和、平静、本色。同时,叶教授指出小说在情节的安排上有点枝蔓,应有意识强调叙事的节奏。文字有书卷气但稍欠精简。这点在以后的写作中会自然完善的。 佟堃社长从情节和人物两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小说的成功主要是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刻画,这部小说没有十分刻意地去设计情节,而是按照人物的命运发展自然而然地表现。主人公及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鲜明深刻。特别是四个场长的描写,从战斗英雄到知识分子,每个场长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都表现丰富精彩。老场长柳云豹,战斗英雄出身,做事处处显露革命军人的特色。其子柳必成作为革命后代,又深受主人公徐宝秀的耳濡目染,在工作中恪守做人底线,同时在现实社会的复杂多元文化影响下,又被迫做出一些违心的事情,使读者感到人物十分丰富,真实而深刻。 省社科院文学所喻权中研究员则从“以故事说痴情”这一文学主题出发,认为该小说匠心别裁,一下塑造出两代时段三家人的情痴群落,演化出风情迥异的人生传奇。其中,柳必成是小说中塑造得最为丰厚与立体的人物形象。他纠缠于各种复杂的人物关系中,在浮躁纵欲、红尘滚滚的乱世,他一面坚守传统道德的底线;另一面又无时不挣扎在良心与欲望的争夺中。让人们得以见识走出大学校门混迹于官场之中的新一代国人,怎样在传统的血脉与时尚的诱惑间徘徊。与西方现代派小说笔下不同的是,柳必成还保有着中国农民身上特有的生命力度。迷惘忏悔与无奈,构成了柳必成生命的常态。某种程度上讲,柳必成形象的刻划让小说的情痴群落生发出了新的时代意义。
任永恒认为,作者善于使用自己的生存经验,这是作家的基本功之一。作者以他特有的潜质和天赋,使用形象思维的叙事手法且带有文学色彩的文学语言完成了对“故事”的叙述,通过回忆来记录西满作为一个地区在他的生活中所占有的重要的部分,告诉人们“曾经的年代”和在这年代中生存的人群的文化形态。并用一种文学化的方式提供给读者,使黑龙江的读者对这一段历史的阅读进行了有意义的补充。小说具有传奇意义,而传奇在故事本身也是东北文化意义的重要支柱点,农场在黑龙江省是混杂类的群居性事物,这样背景下的人物故事是不一样的。赵大勺子是我很喜欢的人物,他让我们知道俗与卑鄙在生存面前未见得比我们期待的更卑鄙。毋庸置疑,这是本泛文化阅读的好书。
著名诗人桑克从文本细读的角度指出,作者没有被唯物史观遮蔽自己的个人经验,小说中的很多话可能就是作者的一句实话,真话,有意或无意地揭示了历史的本质,在这样开放、进步的中国仍然有惊人的语言效果。同时,小说的语言富有一种高级的幽默感。桑克还进一步谈到作家的写作伦理和做人伦理的区别,他认为普通人伦理就是善恶的区分,然而作家伦理就比这个复杂。作家写坏人应该深入人性黑暗深处,才能更好的塑造人物的立体感,作家笔下没有万恶不赦的人,都有值得去悲悯的地方,打破普通人的善恶观。由普通人伦理向作家伦理转变,是由业余写作进入专业写作的重要调整。
王新第发言说,这部长篇中集中笔力塑造比较成功的,也较能典型地体现其叙述的故事里人物命运和思想历程的是这样两类形象:一是倾注了浓重肯定性审美评价的人物,如徐宝秀等;二是倾注了强烈否定性审美评价的人物,如于思贤等。在对第一类形象的塑造中,作者生动地展示了人生的艰难及母爱的伟大。对人性进行了精细的描摹。而对第二类形象的认识价值在于作者展示出动乱年代里一些丑恶的灵魂,生动地把这类极少数人物无价值的本质撕裂给人们看,从而为我们提供不可多得的反面教材。这部现实感很强的小说,且唤起了我们对脚下土地的敬畏,使我们的心灵受到了深深震撼。
研讨会的最后,作者温明远先生做了《我的真情告白》的主题发言,在谈到写小说的原因时,他说:“首先,我是在选择生命存在的方式。其次,我想提高自己的人生品位。再次,记录我经历过的时代和社会生活。我也没写官场小说,去迎合一些读者和图书市场。我就想写我熟悉的现实生活,实实在在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各个层面的人们的生活和喜怒哀乐。”
整个研讨会内容全面,气氛活跃,既有作品的主题性发言,也有作品之外的人生思考,既有学理探讨,又有思想交锋,取得了很好的预期效果。
(责编 张敬亚)
作者温明远先生长期在我省司法战线系统担任领导职务,他怀着对黑土地的挚爱与眷恋,于退休后创作了这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作为“西满的儿女们”系列之一,于2011年5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该小说讲述了发生在我省西满地区的一段传奇故事,在生死离别与爱恨情仇中,展示了东北黑土大地的历史风云与时代沧桑。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小说以浓郁的东北地方特色;充满温情、诚意的写作姿态;真实可感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刻画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文字流畅、质朴、幽默;对丰富我省地域文学创作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是一部可读性强的优秀长篇小说。本次作品研讨会旨在通过分析温明远的创作,挖掘其作品内蕴与特质,为“西满的儿女们”系列小说的可持续创作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拒绝媚俗,书写真实
商品化语境下的当代中国文学,许多写作者开始放弃写作的责任与诚意,一味迎合读者与市场,追求功利化、时尚化的媚俗写作,对于民族、历史、生活以及人的关注,愈发淡出作家们的视野。温明远的小说,用生活说话、用心灵写作,作品真实可感、质朴动人,散发着泥土地的芬芳,读来荡漾心灵,正是对当下文学渐行渐远的文学精神本原的回归。
黑龙江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丛坤认为,时下官场小说流行,领导退岗出书几乎成为一种时尚,但大多热衷于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吟风弄月,品味宦海短长者不在少数,对腐败现象揭露有余却批判不足。明远先生的小说绝非此类。这部小说中描写的农场本是农垦系统中的一个生产企业,但同时它又包括公、检、法、卫生、教育,被称为“小社会”。温明远通过农场场长这一独特岗位,对官场腐败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批判。
黑龙江省文学院院长李琦谈到自己的感受时说:首先向作者的文学情怀和文学理想致敬。写作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要把写作当做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写作也是寂寞的事情,当下用文学取巧的人太多,恰恰是笨、执著、一笔笔写、一个一个故事写,才能体现一个大师最初的基础。本书作者日后可能成为为西满大地立传的人选,要把气场做足,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会议结束后,更认真地往下走。文学是有等级的,在不同的位置,带来的襟怀、格局、气度是不同的,写作可以提升生命的等级,写作会让人老得漂亮。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叶君认为,在众多的当代小说中,这部小说因作者对现实问题的人文关怀而让人眼前一亮。作者此前是一个干部,但直面当下现实中的问题,比如农场在经营中的腐败。当下的时代应该是一个产生大作品的时代,因为我们的社会纠结着很多问题,但少有作家真诚地去面对问题,写作者丧失了诚意。获得诺贝尔奖的《古拉格群岛》并没有太多写作技巧,动人之处就在于对专制时代的裸呈。现在我们有的作家太想利用文学创作去获得什么,也就绕着问题写,对现实视而不见,被文学之外的文学所迷惑。很多作家对形式主义的叙事追求实际上是回避问题的表现,其实现实往往比小说精彩。温先生退休在家想写自己的东西,写作纯粹出于内心的兴趣和爱好,在这里我看到了写作的诚意。
黑龙江日报社监审任永恒指出,黑龙江省写作的人已不多,让人不免心头悲凉。作者在长期的行政工作后退休,退休后人变得无功利心,对生活的理解更真实也更接近文学的本质。文学曾经是他的梦想,作者回到了青春时期不经意建立起的精神故乡,重新捡起曾经的爱好。用文字记录着他的生存经验和他爱的部分。将长篇小说的写作作为一种退休的寄托,并写得很好,这一点让人敬重。作者的写作态度具有善意和仁慈的一面,我们尊重有善意的写作。
二、民间写作,专业风采
仅就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作家而言,鲁迅有他的鲁镇,沈从文有他的湘西,张爱玲有她的老上海,萧红有她的呼兰河……每个作家依托其原乡建构起来的精神故乡,都是独一无二的。温明远带着对西满地区独特的地域体验,创作了这部充满故乡原味的长篇小说。与会专家从文体结构、语言风格、主题内容、人物塑造等多角度对作品进行了分析研讨,对优长做出积极的肯定,对作者的后续创作提出深切期待并寄予厚望。
丛坤认为,作品围绕徐宝秀与师愈元的故事这一主线表现了广阔而厚重的社会现实。作品的厚重感首先体现在对文革民间史的成功补写上。作者选取独特民间视角,以普通人物的不幸遭遇,再现了文化大革命的恐怖与残暴。小说直面现实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人性摧残,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当下,社会出现了一股潜流,一些人出于对分配不公等社会现象的不满,勾起了对上世纪五六十年平均主义的怀念,进而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有了改变,这是应当令人警醒的。
黑龙江大学叶君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作者有着很好的文体自觉性。小说的叙事结构讲究,将徐宝秀的现实处境与过去的经历交错在一起。时空的交错切换让小说的故事富有弹性与张力,显出作者对小说创作的自觉,这对一个业余作者来说是非常难得的。现在很多作家受先锋小说的影响过于强调形式,某种程度上也让中国当代小说家不觉中丧失了写实的能力。这会让小说显得花哨,生活远比故事精彩,老实地写身边的人和事,就可以写出很动人东西。作者具有十分扎实的写实功底,文字温和、平静、本色。同时,叶教授指出小说在情节的安排上有点枝蔓,应有意识强调叙事的节奏。文字有书卷气但稍欠精简。这点在以后的写作中会自然完善的。 佟堃社长从情节和人物两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小说的成功主要是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刻画,这部小说没有十分刻意地去设计情节,而是按照人物的命运发展自然而然地表现。主人公及几个主要人物的性格鲜明深刻。特别是四个场长的描写,从战斗英雄到知识分子,每个场长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都表现丰富精彩。老场长柳云豹,战斗英雄出身,做事处处显露革命军人的特色。其子柳必成作为革命后代,又深受主人公徐宝秀的耳濡目染,在工作中恪守做人底线,同时在现实社会的复杂多元文化影响下,又被迫做出一些违心的事情,使读者感到人物十分丰富,真实而深刻。 省社科院文学所喻权中研究员则从“以故事说痴情”这一文学主题出发,认为该小说匠心别裁,一下塑造出两代时段三家人的情痴群落,演化出风情迥异的人生传奇。其中,柳必成是小说中塑造得最为丰厚与立体的人物形象。他纠缠于各种复杂的人物关系中,在浮躁纵欲、红尘滚滚的乱世,他一面坚守传统道德的底线;另一面又无时不挣扎在良心与欲望的争夺中。让人们得以见识走出大学校门混迹于官场之中的新一代国人,怎样在传统的血脉与时尚的诱惑间徘徊。与西方现代派小说笔下不同的是,柳必成还保有着中国农民身上特有的生命力度。迷惘忏悔与无奈,构成了柳必成生命的常态。某种程度上讲,柳必成形象的刻划让小说的情痴群落生发出了新的时代意义。
任永恒认为,作者善于使用自己的生存经验,这是作家的基本功之一。作者以他特有的潜质和天赋,使用形象思维的叙事手法且带有文学色彩的文学语言完成了对“故事”的叙述,通过回忆来记录西满作为一个地区在他的生活中所占有的重要的部分,告诉人们“曾经的年代”和在这年代中生存的人群的文化形态。并用一种文学化的方式提供给读者,使黑龙江的读者对这一段历史的阅读进行了有意义的补充。小说具有传奇意义,而传奇在故事本身也是东北文化意义的重要支柱点,农场在黑龙江省是混杂类的群居性事物,这样背景下的人物故事是不一样的。赵大勺子是我很喜欢的人物,他让我们知道俗与卑鄙在生存面前未见得比我们期待的更卑鄙。毋庸置疑,这是本泛文化阅读的好书。
著名诗人桑克从文本细读的角度指出,作者没有被唯物史观遮蔽自己的个人经验,小说中的很多话可能就是作者的一句实话,真话,有意或无意地揭示了历史的本质,在这样开放、进步的中国仍然有惊人的语言效果。同时,小说的语言富有一种高级的幽默感。桑克还进一步谈到作家的写作伦理和做人伦理的区别,他认为普通人伦理就是善恶的区分,然而作家伦理就比这个复杂。作家写坏人应该深入人性黑暗深处,才能更好的塑造人物的立体感,作家笔下没有万恶不赦的人,都有值得去悲悯的地方,打破普通人的善恶观。由普通人伦理向作家伦理转变,是由业余写作进入专业写作的重要调整。
王新第发言说,这部长篇中集中笔力塑造比较成功的,也较能典型地体现其叙述的故事里人物命运和思想历程的是这样两类形象:一是倾注了浓重肯定性审美评价的人物,如徐宝秀等;二是倾注了强烈否定性审美评价的人物,如于思贤等。在对第一类形象的塑造中,作者生动地展示了人生的艰难及母爱的伟大。对人性进行了精细的描摹。而对第二类形象的认识价值在于作者展示出动乱年代里一些丑恶的灵魂,生动地把这类极少数人物无价值的本质撕裂给人们看,从而为我们提供不可多得的反面教材。这部现实感很强的小说,且唤起了我们对脚下土地的敬畏,使我们的心灵受到了深深震撼。
研讨会的最后,作者温明远先生做了《我的真情告白》的主题发言,在谈到写小说的原因时,他说:“首先,我是在选择生命存在的方式。其次,我想提高自己的人生品位。再次,记录我经历过的时代和社会生活。我也没写官场小说,去迎合一些读者和图书市场。我就想写我熟悉的现实生活,实实在在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各个层面的人们的生活和喜怒哀乐。”
整个研讨会内容全面,气氛活跃,既有作品的主题性发言,也有作品之外的人生思考,既有学理探讨,又有思想交锋,取得了很好的预期效果。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