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学数学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不仅生动、深刻,而且进行了人文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应结合生活实际,让他们知道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关键词】数学 生活 发现 认识 运用
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让我们的数学教学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之中,把数学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把课前、课中、课后的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
一、课前深入生活,发现数学
大纲要求: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门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课前展开调查,搜索,收集,整理与将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与读写”时,课前可以布置这样的调查任务:找找哪些物体上有百分数?想想或请教别人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这样布置后,学生深入生活去寻找去发现,一方面通过预习了解了百分数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又知道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百分数。由于学生课前充分的调查,在教学时,学生的情绪异常高涨,纷纷汇报了自己调查的材料:酒瓶上写有酒精度45%,衣服的成分标签上写有成分棉80%,洗衣粉包装袋上有加量20%,报纸上说某城市的绿化率达25% ……
“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和归宿,注重课前调查,既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课上凭借生活,认识数学
数学既然来源于生活,那么只有把数学融入生活中去体验,去探究,才能真正意义上学会数学。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将数学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生活问题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所学的内容是与当代社会,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去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
如:在教学“统计”时,可以播放这样两个情境:
片断1:学校食堂门外,午餐后学生接连不断地把剩下的饭菜倒掉。一位学校食堂值日的学生,皱着眉头,自言自语地说:“今天为什么有这么多学生倒剩下的饭菜呢?”
片断2:学校食堂值日学生现场采访就餐同学,了解倒掉饭菜的原因。采访中,绝大多数学生反映,今天的蔬菜不合自己的胃口。这位食堂值日学生又皱着眉头,自言自语地说:“这怎么办呢?”
录像中两次出现食堂值日学生“皱着眉头,自言自语”的场景,这很自然地提出了两个问题,“今天为什么有这么多学生倒剩下的饭菜呢?”、“这可怎么办呢?”,激发了学生期盼掌握解决问题的动机,诱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又如: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时候,可以概括成四句话:多加了要减、少加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对于这个算理的概括,看似十分的精炼,实则不然。一些学生在运用时常常出错,究其原因,恐怕是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从学生熟知的生活购物引入,比如:小方带了185元钱,买了一支钢笔用去98元。问:小方该怎样付款?他还剩多少钱?学生有过类似的经验,他们大都会说小方先付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他还剩(85 2)元。然后再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185-100 2,于是,对于185-98这类的简便算法,学生掌握地就相当牢固了。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紧密联系生活的“源头性”的数学问题,学生才会乐于去探究,乐于去接受,凭借生活,能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课后融入生活,运用数学
应鼓励学生融入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反映和描述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如:在学习了圆柱体的体积后,有一位学生提出:为什么我们常用的茶杯,油桶,水桶等容器,它们的底面大多做成圆形,而不做成三角形或方形呢?这个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难道也有什么奥秘吗?对此我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讨论,第二天就有学生得出以下结论:周长一定时,圆的面积最大,因此在高相等时底为圆形的物体相应的容积也较大,这样设计是为了节省材料。从而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实际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数学。
又如:许多学生都梦想设计出他们的理想卧室。在高年级学生学习了面积和体积的知识后,可以安排如下一道作业:设计你的卧室。在这个练习中,学生的设计受到尺寸和价格的限制。他们必须先做好地面的设计,包括家具摆放的位置,还要选择适合室内空间的地板覆盖物、粉刷墙壁和天花板的涂料、空调和供热设备等。学生兴趣盎然,他们设计好图纸后,有的去建材市场咨询地板和油漆价格,有的在网站上查找空调的型号、功率、价格……活动的结果令人惊喜,他们已经开始评价布局的合理性、物品的性能价格比、美观与实用的关系等。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既能将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又从中了解了社会。
让学生融入生活,在应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应用中更深刻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并通过应用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学习和生活中更主动地运用数学。
实践证明,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只有积极地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进而让数学与生活更密切、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关键词】数学 生活 发现 认识 运用
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让我们的数学教学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之中,把数学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把课前、课中、课后的实践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
一、课前深入生活,发现数学
大纲要求: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门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课前展开调查,搜索,收集,整理与将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与读写”时,课前可以布置这样的调查任务:找找哪些物体上有百分数?想想或请教别人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这样布置后,学生深入生活去寻找去发现,一方面通过预习了解了百分数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又知道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百分数。由于学生课前充分的调查,在教学时,学生的情绪异常高涨,纷纷汇报了自己调查的材料:酒瓶上写有酒精度45%,衣服的成分标签上写有成分棉80%,洗衣粉包装袋上有加量20%,报纸上说某城市的绿化率达25% ……
“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和归宿,注重课前调查,既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课上凭借生活,认识数学
数学既然来源于生活,那么只有把数学融入生活中去体验,去探究,才能真正意义上学会数学。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将数学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生活问题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所学的内容是与当代社会,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去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
如:在教学“统计”时,可以播放这样两个情境:
片断1:学校食堂门外,午餐后学生接连不断地把剩下的饭菜倒掉。一位学校食堂值日的学生,皱着眉头,自言自语地说:“今天为什么有这么多学生倒剩下的饭菜呢?”
片断2:学校食堂值日学生现场采访就餐同学,了解倒掉饭菜的原因。采访中,绝大多数学生反映,今天的蔬菜不合自己的胃口。这位食堂值日学生又皱着眉头,自言自语地说:“这怎么办呢?”
录像中两次出现食堂值日学生“皱着眉头,自言自语”的场景,这很自然地提出了两个问题,“今天为什么有这么多学生倒剩下的饭菜呢?”、“这可怎么办呢?”,激发了学生期盼掌握解决问题的动机,诱发了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又如: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的时候,可以概括成四句话:多加了要减、少加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对于这个算理的概括,看似十分的精炼,实则不然。一些学生在运用时常常出错,究其原因,恐怕是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从学生熟知的生活购物引入,比如:小方带了185元钱,买了一支钢笔用去98元。问:小方该怎样付款?他还剩多少钱?学生有过类似的经验,他们大都会说小方先付100元,营业员找回2元,他还剩(85 2)元。然后再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185-100 2,于是,对于185-98这类的简便算法,学生掌握地就相当牢固了。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紧密联系生活的“源头性”的数学问题,学生才会乐于去探究,乐于去接受,凭借生活,能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课后融入生活,运用数学
应鼓励学生融入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概念与语言反映和描述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如:在学习了圆柱体的体积后,有一位学生提出:为什么我们常用的茶杯,油桶,水桶等容器,它们的底面大多做成圆形,而不做成三角形或方形呢?这个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难道也有什么奥秘吗?对此我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讨论,第二天就有学生得出以下结论:周长一定时,圆的面积最大,因此在高相等时底为圆形的物体相应的容积也较大,这样设计是为了节省材料。从而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实际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数学。
又如:许多学生都梦想设计出他们的理想卧室。在高年级学生学习了面积和体积的知识后,可以安排如下一道作业:设计你的卧室。在这个练习中,学生的设计受到尺寸和价格的限制。他们必须先做好地面的设计,包括家具摆放的位置,还要选择适合室内空间的地板覆盖物、粉刷墙壁和天花板的涂料、空调和供热设备等。学生兴趣盎然,他们设计好图纸后,有的去建材市场咨询地板和油漆价格,有的在网站上查找空调的型号、功率、价格……活动的结果令人惊喜,他们已经开始评价布局的合理性、物品的性能价格比、美观与实用的关系等。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既能将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又要考虑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又从中了解了社会。
让学生融入生活,在应用中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应用中更深刻地感受数学的魅力。并通过应用促使学生更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在学习和生活中更主动地运用数学。
实践证明,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只有积极地创造条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进而让数学与生活更密切、有机的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