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饭馆中的厨师常常会面对没有充足的资金、没有足够的人员、没有高档的食材,但食客们的口味要求却还得考虑的境况。很多基层县市在电教制片工作中就如同这“小厨师”,缺钱、缺人、缺资源,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部分县市在电教片创作中时常会出现作品制作水准受限、制片潜力释放不足、部分作品反响一般等情况。实际困难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广大基层党员群众对高质量电教片的需求却近在眼前,所以只有转变制片思路,尝试侧翼突破,以“土味小事”为原料、“时代技术”为調料、“优势兵力”为掌勺,努力烩出思想精深、群众喜爱的精品力作。
地里选材,做好吃的菜
电教片更多的是给基层党员群众看的,因此选择他们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作为创作素材,有助于消除影片与观众之间的隔阂,有利于扫除观众对影片内涵的认知障碍,而且客观上也降低了基层县市创作、制片的难度。
首先是善说百姓话,让观众看得懂。党员群众收看电教片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创作者与观众交流的过程。与老百姓交流,就要讲老百姓的话,带点“土味”,才更能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也更容易让群众理解、领悟语言背后的深意。我们制作的《党建大篷车》系列就是地方农民宣传队用快板、歌舞、戏曲等形式创作的文艺作品,农民演员讲着农村土话、唱着农家小事,观众喜欢看、看得懂,有的群众听了两遍都能跟着唱出来,电教片的宣传教育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其次是多拍身边事,让观众感触深。百姓事普通平凡、家长里短,这类片子想要既“接地气”又有新意,在镜头上,就需要沉下身去挖掘基层党员群众一言一行中所蕴含的朴素情感、思想和追求;在结构上,可通过多个人物的故事穿插来充实丰富影片内容和层次;在画面背景中,还要充分发掘并融入本土元素,以增强影片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联系,使影片获得更强的代入感和说服力。《村医贺星龙》中有一个片段讲贺星龙因为着急去给20公里外的一个孩子看病,摩托车速度过快翻在了路边,周围黄土枯藤尽显苍凉,贺星龙手脚擦破的伤口和这个汉子眼里噙着的泪花,让观众强烈感受到主人公的艰辛不易以及那份坚守所蕴含的力量。这组画面如果不是沉下身去用心挖掘,是无法达到这个效果的。
最后是讲清先进性,让观众学得来。在讲述先进人物典型尤其是基层人物典型的电教片中,不仅要依靠宣传成绩来触动人,也要依靠人物的成长过程来指导人。受时代发展影响,基层电教制片时长需要“短平快”,于是为树立起主人公先进形象,通常采取简化奋斗历程、突出业绩成果的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用“最小的成本树立起最高大的人物”,彰显出最鲜明的主题;不足之处在于对多数普通基层党员群众指导作用不强,因为他们受自身条件限制,在观看影片后花费时间、精力去钻研甚至去影片讲述地调研的可能性很小,导致“学不来”。要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在片子中适当扩大人物成长历程尤其是关键节点的行为细节的讲述比例,扼要讲明成绩取得的经过,从而更好地发挥电教片的教育引导作用,提高观众从看到学、再到用的转化率。
新法烹饪,做好看的菜
常见的食材,如能创新烹饪方法,也能消解食客的烦腻感,提振食欲。电教制片工作要善于从时代中汲取营养,敢用、善用当下新潮的理念、技术成果,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增强电教片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首先是实施品牌化战略。打造地方电教品牌,形成特色IP,有利于放大地方电教片的辐射维度,避免出现单部片子“风靡一时”而后续乏力的情况,从而形成持续的影响力;也有利于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根据不同受众分类,打造不同类型的品牌,增强本土电教片在细分受众中以及关注度不高的电教类型片在社会公众中的竞争力;还有利于解决小典型挖掘难的问题,聚合同一主题不同形式或同一形式不同主题的微短片,形成远超短片本身的巨大能量。在多年的制片实践中,我们逐步打造出东台“梦系列”电教品牌,并开发出《党建大篷车》《周宇直播间》两个微党课系列品牌,在全省产生了一定影响。
其次是善用新表现形式。主流媒体要坚持移动优先战略,这对电教制片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下,移动互联网与阅读碎片化的共同作用,使得手机、平板等便携式移动设备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流量终端。锁定了流量,就意味着拥有了影响力。为移动设备量身定制,便成为内容提供方争夺流量的重要手段。电教制片可尝试利用快闪、H5、1分钟微电影、微视频甚至表情包等适合移动终端传播、契合碎片化阅读习惯的形式,借助抖音、头条、社交网络等热门信息集散平台,实现快速传播,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最大的影响。去年我们尝试制作了《不忘初心》H5版,用快闪H5的形式讲述共产党员的初心故事,在全省微视频征集的网络评选中获得了很高的人气,反响热烈。
最后是融合自媒体优势。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自媒体的巨大发展。只要一部智能手机,人人都是内容消费者,也都可以成为内容提供者和传播者。这为电教片的制作传播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即用一部具有流行传播特质的电教精品,激发全社会共同参与传播、再创造的热情,走由社会关注度聚合成高层影响力的逆传导路径,实现电教片扩大影响、深化教育的双重目的。我们可以尝试通过推出蕴含主流思想的流行文化产品,形成全民模仿再创新热潮,实现主流价值对青年群体的“无感”渗透。
聚合优势,做精致的菜
优质的电教片,必然意味着一定人力、财力、物力等优质资源的持续保障。创新也需要相应的资源支持。多数基层县市所能掌握的资源并不十分宽裕,想要脱颖而出,就必须集中力量、主攻重点。倘若稀释本就有限的资源,分散发力,虽是样样都有,却可能样样不精。
首先是制片任务有重点。每个基层县市都有自身擅长的电教片类型和内容挖掘领域,能做到门门精通、件件精品的基层县市相对较少。可尝试以省或地级市为单位,各县市分工协同,集中精力主攻一到两个方向,打造精品,助力实现更高层级目标。去年,江苏省委组织部确定了首批20家党员电教制片重点县(市、区),东台也位列其中,20家单位既按照自身定位继续发展,又相互学习、协同,服务于全省重点制片工作,1﹢1﹥2的聚合效应正逐渐显现。
其次是资金投入不分散。社会的进步,使得党员群众对高质量电教片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高质量,往往意味着高投入。目前,各地对电教工作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在扣除必备的远教设备与网络维护经费后,多数基层县市可用于电教制片的经费仍相对有限。各地在电教片制作中,出于高水准的需求,引入专业的社会力量,从而提高了资金投入门槛。因此,资金集中投放,就成为“精品”要求下的合理选择。
最后是人员配置要协调。促进电教制片的创新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到“人”这个关键因素上。人员配置的协调主要有内外两个方面。内部注重新人引进、平衡年龄结构、提高业务水平,有计划引进新人应对科室人员流动,确保全员战斗力;始终保持一定比例的年轻创作人员,增强电教片对青年群体需求的敏锐嗅觉;保障对人员业务培训的持续投入,让电教制片思想、技能始终保持在较高层次。外部注重发挥好地方电视台、省市专家、民间团体、制作公司等人力资源优势,弥补自身不足,从而内外兼修,合力提升党员电教制片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