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老舍小说中的国民性比较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qi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国民性的关注首推鲁迅和老舍,但由于二人背景、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差異,在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分析国民劣根性的根源以及对国民精神的构建方面,虽然有相同点,但仍然存在着根本的差异。文化是一个国家国民性格的表征,鲁迅和老舍都受到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的影响。从文化的角度解读鲁迅和老舍小说中对国民性格的批判和塑造,意在揭示文化与国民性的内在联系,为进一步改造国民性提供依据。
  【关键词】 国民性 传统文化 民族文化 地域文化 民族精神
  
  “五四”以来,对国民性弱点的揭露最有影响的当推鲁迅,老舍与鲁迅都是爱国主义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使他们都强调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性。鲁迅的小说创作与“改造国民性”思想紧密相连,“说道‘为什么’做小说”鲁迅回答说:“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老舍曾说过:“象阿Q那样的作品,后起的作家们简直没法不受他的影响;即使在文字和思想上不便去模仿可是至少也要得到一些启示与灵感。”这说明老舍对鲁迅在“改造国民性”方面是有所继承的。对二人国民性的对比研究,早在三十年代就有人将老舍的《猫城记》与鲁迅的《阿Q正传》相提并论,认为二者都表现了病态的社会和病态的国民性,或者说“《阿Q正传》创造了一个典型的社会人物,而《猫城记》却是在企图创造一个典型的社会”。
  何为“国民性”?即国民性格之谓。国民性本来是个中性的词,但在鲁迅那就是指国民劣根性。老舍继承了鲁迅,他同样批判“国民劣根性”但他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不仅在于批判国民性,更在于塑造国民性。
  1 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
  鲁迅和老舍的人生经历使他们批判的对象不同。鲁迅的小说主要以农村为背景,剖析了旧中国国民性中的怯弱、迷信、奴性。老舍则以城市为背景,通过对市民的描写、丰富和扩大了改造国民性这一主题的内涵。
  1.1 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鲁迅一生都在毫不妥协地进行着国民性改造。《呐喊》与《彷徨》中“不幸的人们”大致可分三类:第一类是受压迫和奴役而不自觉的农民。《狂人日记》批判了一部分农民的不觉悟,《孔乙己》批判了那些酒客们的冷漠和麻木,《长明灯》批判了人们的迷信以及盲目维护封建正统的思想。还有小说《祝福》中谴责了杀害祥林嫂的真正元凶。第二类是麻木不仁的下层市民,《药》中的华老栓就是下层市民麻木愚昧的代表。在小说《示众》中聚众围观犯人游街和《药》中人们围观斩杀犯人的麻木愚昧根深蒂固的存在于国人灵魂中。第三类是妥协的知识分子。孔乙己和陈士成表现了中毒至深的封建知识分子的自欺和腐朽,吕纬甫和魏连殳则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却颓废沉沦。
  1.2 老舍对国民性的批判。老舍生长在京城下层市民家庭,因此他的一生都关注着下层人民。作为旗人后代,强烈的民族感情迫使老舍把“改造国民性”问题看作是关系民族生死存亡的重任。他在《二马》中展示了我们民族在精神上的消极现象,如老马的懒散挥霍、奴颜婢膝、中庸迷信。在《猫城记》中,也讽刺了落后的中国人精神上的弱点,如自私、贪财、世故、好面子等。革命志士大鹰为国捐躯,而猫城的市民只知道“看头”,他们的麻木令人心寒。
  2 国民劣根性的根源
  2.1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国民劣根性。鲁迅和老舍都看到了封建文化和传统儒家文化给国民心理上、性格上所带来的重负。鲁迅看到默守中国封建礼教的普通百姓,在封建思想的统治下只想要安安稳稳的做奴隶,《风波》中的七斤、七斤嫂怨恨革命党搅乱了他们的奴隶生活。还有阿Q对革命党的“深恶而痛绝之”等等。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揭露了封建社会礼教的“吃人”本质。《孔乙己》和《白光》写了封建知识分子孔乙己和陈士成在封建传统思想的教育下的中毒之深。《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始于激进改革,终于颓废沉沦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老舍侧重于文化的角度关照国民劣根性的病源,提出了造成中华民族贫弱卑微国民性的原因并不仅仅是科技落后和经济停滞,更重要的是在于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老张的哲学》中,老张的哲学就是市侩哲学和奴性意识,这个守财奴见着洋人腿发软,说话效仿洋腔,在国人面前却如狼似虎。《二马》中的老马毫无民族自尊心,对于英国人有一种谄媚的讨好心理,以至为十五磅的酬金去做侮辱中国人人格的事。
  2.2 不同的地域文化影响下的国民劣根性。地域文化是以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为标志的特色文化,地域文化造成了独特的地方民众的思维、审美的不同。文化的地域性必然影响到作家对现实的看法和态度。
  具有越文化传统的绍兴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鲁迅就诞生在民俗气氛浓重的绍兴,他能够广泛地接触绍兴城乡的风土人情以及精神文化。因为鲁迅的小说中蕴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从而使鲁迅改造国民性的创作主旨更能打动人心。他将浙东风俗恰到好处地置于作品中,展示了一个冷漠的乡土社会和乡民们麻木愚昧的心态,小说《药》中的茶馆老板华老栓为给儿子治病去买人血馒头。《祝福》中的祥林嫂经历了悲苦的遭遇,因为她觉得自己有罪却到庙里捐门槛,祝福之夜不让她参与更加深了她的精神负担,这种冷漠在地方风俗的渲染下更为震撼人心。
  作为一个生长在京城的满族文化人,在老舍身上熔铸了对民风民俗的体察,以及对文化积习影响下的国民性的挖掘。《二马》中的英国人“食”是为了生存,而老舍笔下的“北平人”似乎生存就是为了“食”,《四世同堂》中的祁老人在北平沦陷之际仍不忘自己的“寿席”,老舍认为这种“食”文化表现了国民劣根性的怯懦。北平文化中“礼”是根深蒂固的文化因子,祁老人习惯于压抑自己“宁可吃亏,而决不带着怒气应付任何事”,人们在亡国之际仍主张“事都得忍,忍住了气,老天爷才会保护”,北平人的“温良恭俭让”剥夺了他们的反抗本能,中庸之道模糊了正确的思想,严重地阻碍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和个体生命意志的张扬。
  3 构建民族精神即理想的国民性
  鲁迅曾经认真地思考过这三个问题:①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②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③它的病根何在?可见鲁迅的“国民性思想”是包含国民劣根性改造与理想的国民性的构建两方面内容的。
  3.1 对西方文化的借鉴。上个世纪初,西方思想文化冲击着中国思想文化阵营,鲁迅自觉地选择西方文化中“人”的观念,希望这能够弥补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的观念的不足。在他的小说中,也塑造了理想的人格:狂人、夏瑜、疯子,都是“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叛逆猛士。
  老舍在英国的生活使他目睹了英吉利民族的务实、守秩序和爱国,对于《二马》,老舍说:“写这本东西的动机不是由于某人某事的值得一写。而是在比较中国人与英国人的不同处,所以一切人差不多代表着些什么,我不能完全忽略了他们的个性,可是我更注意他们所代表的民族性。”《二马》中的老马是旧派市民的典型代表。迷信、不能接受新事物、只会讲面子;而英吉利民族则好学勤奋、独立务实、科学爱国,小说试图通过中英两国国民性的差异探索民族的出路。于是,老舍产生了其“理想人格”的想法,那就是中英优秀国民性的融合,《二马》中就有以实干精神为特征的李子荣。
  3.2 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鲁迅出生于绍兴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既看到封建思想禁锢毒害下的国民病态精神,也看到中华民族得以生存的优秀的民族精神。阿Q是国民劣根性的“集大成者”,但作者仍然表现了他勤劳质朴的本色,还有少年闰土的聪颖、机智,祥林嫂等农民的坚毅、勤劳。
  老舍出生在一个旗人家庭,属于下层穷苦市民阶层,老舍恋旧,但恋的是传统文化中的勤恳、耿直、爽快、侠义、嫉恶如仇和爱憎分明,如:《老张的哲学》中有侠义之气的车夫赵四;《赵子曰》中的李景纯以刺杀军阀的舍生取义行为唤醒了一帮青年学生;《离婚》中丁二爷为“报恩”而杀死小赵快意恩仇;还有《黑白李》中白李组织洋车夫暴动的有革命色彩的行为,都不同程度的带有“侠义”精神的特征。
  3.3 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中的国民精神。民族文化是世界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带有民族特点的文化。鲁迅深受其越民族文化的影响,老舍更是直接继承了满族文化的精髓。鲁迅在越族文化的熏陶下,汲取了其中坚毅,反抗压迫,视死如归,报仇雪耻的文化精神,鲁迅的“硬骨头”精神,正是基于越文化中这种“剑文化”的精神底蕴。鲁迅的《铸剑》中宴之敖的敢于反抗,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反映了越人坚韧勇敢的精神,这正是鲁迅所具有的反抗性的文化因子在其作品中的表现。
  老舍所在的北京城朴素保守,老成稳重,老舍不仅看到这种过熟的文化影响下的国民的麻木,奴性,市侩,玩物丧志。也看到北京特有的地域文化包含着满族文化的善良,正直的民族精神。老舍出身于满族正红旗的旗人家庭,为国捐躯的父亲给了老舍报国爱国,家国同构的信仰,而母亲教给老舍要自强自尊,宽容乐观,把一种带有明显满族特征的文化性格传给了老舍。《正红旗下》中的福海“到处受欢迎”是因为最懂礼。《四世同堂》中的诗人钱默吟战前“闭门吟酒栽花”,但儿子的牺牲与自己的被捕使他成了另外一个人,表现出了民族的骨气。《正红旗下》的十成,习武造反仇恨洋鬼子汉奸,在老舍看来,为民族解放战争所唤起的坚忍不拔、勇于牺牲的民族精神成为了建设新民族、新國家的精神力量。
  4 结语
  综上所述,鲁迅与老舍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和国民精神的构建是基于对文化的剖析和选择的,他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对人产生的巨大影响,鲁迅和老舍虽属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二人却不约而同地对中华民族的存亡兴衰给予了终生的关注。同时,对国民性的关注也提醒着现代人,应该警惕前人曾经予以批判的劣根性在当今社会的遗留,必须引起渴望“和谐社会”的人们的反思。
  参考文献
  1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A].鲁迅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文
   学出版社,1982:512
  2 老舍.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306~310
  3王淑明.猫城记[J].现代,1934(3):4
其他文献
【摘 要】 素质教育是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围绕这一特征,我们坚持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节课堂,落实到每一个教育环节,落实到每一位学生身上,不断深化教研教改,创新教学管理,逐步探索出一条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关键词】 创新教学管理 备课制度 素质教育    1 提高对教学管理的认识  课程改革必然涉及到学校的管理,因此要
期刊
【摘 要】 档案管理工作对人事管理制度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目的是立足于人事管理的现状,吸收和借鉴优秀的档案管理工作研究成果,不断适应档案管理工作的新形势,指导档案管理工作,达到逐步培养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激发广大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工作热情的目的。  【关键词】 档案管理 科学规范    1 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一个单位健康发
期刊
繁多的单词、冗长的复句、复杂的语法和形式多变的综合能力考查,致使部分学生升入高中后,兴趣减无,感到束手无策,抱怨英语难學,从而导致成绩不尽人意。但是,高一年级是中学阶段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关系到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因此,教师就有必要针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打消他们的思想顾虑,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并教给他们学好高中英语的方法。下面结合本人自身经验,从以下几个
期刊
《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但是,在初中英语教学实际情况中,仍然存在忽视教学大纲要求,自觉和不自觉地采用传统的注重译写和语法教学的方法和课堂结构,忽略听说训练,因而不能充分達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初中英语教学目的。但是听说又是英语教学中的最重要内容,我们不能不重视这一问题,那么如何搞好英语教学中
期刊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习和掌握一门外语成为更多人的一种需求,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除去智力因素之外,学生学习英语的非智力因素包括自我管理能力与评价、英语学习的动力、英语学习方法与策略等都深深得影响着学生学习英语成绩的提高。然而普通高中在教学过程中因种种原因致使教学进度缓慢,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或应付水平测试不得不违背教学规律而赶进度,结果导致高
期刊
在世界范围内,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育改革正在深入发展,加强数学的应用是这场改革的一个明显特点。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必然成为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視。  1 为什么要加强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1.1 传统教材对知识的来龙去脉和数学的应用重视不够,不重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不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脆弱
期刊
【摘 要】 高中化学由于在基础知识、学习方法、课程体系等诸多方面与初中都有着较大的差别,使大多数高一新生不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本文就高一新生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学习的衔接从几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初高中化学 差别 衔接 建议    大多数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在化学学习上,由于现行初中教材内容的难度、深度和广度的降低,有些在高中阶段经常会用到的初中基础知识及基本常识,在初中阶段不讲或降低
期刊
【摘 要】 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心理研究,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循序善诱、因势利导,克服和排除影响学生发展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物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关键词】 兴趣 情感 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启蒙阶段,是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此,在初中物理教
期刊
高中生物课内容比较抽象,有些内容很难,而学生在初中学习的生物知识又极度欠缺,这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如何让这样的高中生物课变得生动有趣,是高中生物教师必须钻研的问题。经过几年的摸索,我找到一些方法,现介绍如下。  第一,上好第一课紧紧抓住学生。绪论是高中生物的第一课,上好绪论课就是成功的一半。我不拘泥于课本,另外列举大量的事例,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1998年洪水泛滥直接造成一
期刊
“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造精神引发出来。  新课程改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高中的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汉语言的字、词、句、篇及语法、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