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了OOS虚拟社区的定义、组织结构和其信息资源的特点,以及信息在虚拟社区中形成、流转的过程。结合目前OSS虚拟社区的一些实际做法探讨了适于虚拟社区使用的信息资源管理方法。同时也分析了虚拟社区的组织结构对于信息资源管理方法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 虚拟社区 开放源代码 扁平性组织结构 无边界组织
一、虚拟社区
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使得传统的企业生产经营模式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企业必须在以多变和不确定及全球化趋向为特征的市场环境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因此产生了一种动态的组织机制-虚拟组织,它使企业能够集中面对以时间为基础的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
通俗地讲,虚拟组织指两个以上的独立的实体,为迅速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在一定时间内结成的动态联盟。它不具有法人资格,也没有固定的组织层次和内部命令系统、而是一种开放的组织结构,因此可以在拥有充分信息的条件下,从众多的组织中通过竞争招标或自由选择等方式精选出合作伙伴,迅速形成各专业领域中的独特优势,实现对外部资源整合利用,从而以强大的结构成本优势和机动性,完成单个企业难以承担的市场功能。
参与同一虚拟组织的资源可能来自不同的地方,并且虚拟组织本身在参与者的数量与类型、活动的类型、交互的持续时间和规模、可共享的资源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基于网络的虚拟组织有以下特点:
资源的共享是有条件的:每个资源拥有者共享资源,但会指定何时、何地,以及可以做什么的约束。
共享关系会根据包含的资源、允许的权限的特点,以及有权限访问的人的不同而随时间动态变化。
共享关系通常不是简单的客户机——服务器方式,而是点对点的方式。
根据共享关系的限制和共享的目标,同一资源可能具有不同的使用方式。
而虚拟社区早的关于虚拟社区的定义由瑞格尔德(Rheingole)做出,他将其定义为“一群主要藉由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他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如同对待朋友般彼此关怀,从而所形成的团体。“虚拟社区通常可以视为虚拟组织,但又与严格意义上的虚拟组织不同,它至少具有以下四个特性:第一,虚拟社区通过以计算机、移动电话等高科技通讯技术为媒介的沟通得以存在,从而排除了现实社区;第二,虚拟社区的互动具有群聚性,从而排除了两两互动的网络服务;第三,社区成员身份固定,从而排除了由不固定的人群组成的网络公共聊天室;第四,社区成员进入虚拟社区后,必须能感受到其他成员的存在。
虚拟社区的类型根据沟通的实时性,可以分为同步和异步两类:同步虚拟社区如网络联机游戏,异步社区如BBS等。虚拟社区最重要的几种形式有BBS、USENET、MUD,在国内逐渐形成以BBS为主要表现形式,结合其他同步异步信息交互技术形成的网络化数字化的社区形式。
社区是指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虚拟社区,从网络技术的角度来看,虚拟社区,又称为BBS(Buletin Board System的缩写)、论坛。1978年在芝加哥地区的计算机交流会上,克里森(Krison)和罗斯(Russ Lane)一见如故,因此两人经常在各方面进行合作。但两个人并不住在一起,电话只能进行语言的交流,有些问题语言是很难表达清楚的。芝加哥冬季的暴风雨又使他们不能每天都见面,因此,他们就借助于当时刚上市的调制解调器(Modem)将他们家里的两台苹果Ⅱ通过电话线连接在一起,实现了世界上的第一个BBS。这就是原始的BBS的雏形。近年来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之下,BBS在功能得到不断扩展,并迅速成为全世界计算机用户的交流信息的园地——虚拟社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由此可见,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一样,也包含了一定的场所、一定的人群、相应的组织、社区成员参与和一些相同的兴趣、文化等特质。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一样,提供各种交流信息的手段,如讨论、通信、聊天等,使社区居民得以互动。但同时,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属性:
1.虚拟社区的交往具有超时空性
通过网络,人们之间的交流不受地域的限制,只要你有一台计算机,一条电话线,就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也具备相应硬件条件)畅所欲言了。说到这里有人会说,电话也具备这种功能呀?但是,在虚拟社区中聊一个小时是打国际长途侃一个小时的经济成本的千分之一,聊天的压力可想而知。同时也不受时间的限制,你今天发一个帖子,不一定会有人会,但几天以后可能上十大了。这种便利,估计电话望尘莫及!
2.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和彻底的符号性
在虚拟社区里,网民——ID号标识自己。ID号依个人的爱好随意而定。例如“硬盘”,一看就是计算机硬件爱好者,“红叶飘飘”,估计是一个有品位的人,“潜水艇”,估计是个军事爱好者……在现实中不可能有人起这种名字。同时,由于互相不能看到对方的“庐山真面目”。所以,传统的性别,年龄,相貌等在虚拟社区里可以随意更改。网上有句名言:和你聊天的也许是条狗。
3.人际关系较为松散,社区群体流动频繁
社区的活力主要靠“人气”和点击率,吸引这些的主要是看社区的主题是否适合大众口味。前一个好理解,在交大BBS上,一般“二手市场”,“勤工助学”,“鹊桥版”,“电影”,“游戏”比较火暴,因为这些符合大学生“没钱”希望交友和“空虚”的特点。相比之下“数据库”,“數学”等技术版“门可罗雀”
4.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和共享是虚拟社区的基本准则
这个特点其实和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有关,在这里,传统的上下级被“斑竹”代替,只要你不违反论坛条例,你什么都可以说,俗成“灌水” 。
二、OSS 虚拟社区
Open Source Software 开放源代码软件(本文中简称OSS),是近年来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的一类软件。它鼓励软件开发人员共享并散布他们的软件,并以GPL等协议保证发布和再发布的合法性。它的代表软件为Linux 操作系统等,日前微软公司也宣布加入OOS虚拟社区。其开发组织可以视为典型的由于兴趣和爱好而聚合的虚拟组织即前文中所述的虚拟社区。到现在为止,全世界范围内有数万个基于网络的OSS软件开发项目以及类似数量的虚拟社区。规模小的可能只由1到2人组成,规模大的则需要协调数百数千名程序员的协同工作。
这种基于OSS的虚拟社区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生产出了一大批质优价廉的软件产品。无论从信息产业和软件产业的角度来讲还是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来说,都大有值得研究和借鉴的地方。在国外,尽管早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就有研究OSS软件开发模式和管理模式的相应著述(如Eric Raymond,The Cathderal and TheBazzar),但是相较于传统管理学和软件工程学的热门研究领域,有关研究也仅仅是刚刚起步而已。
三、OOS虚拟社区的组织形式
基于OOS的虚拟社区从组织形式上说来主要有扁平化和无边界性两个特点:
1.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Kevin Crowston和James Howison 两人认为OSS开发组织的结构通常为扁平化的组织。无疑,已经有很多相关著述认为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对于加速组织内信息资源的流动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在我们通常的观察中,OSS开发组织通常表现为如下图的层级结构。其中,位于核心部位的是以原始开发者和版本发布者为代表的核心开发人员(注:因为OSS软件通常以源代码方式发布,必须针对不同的计算机硬件平台编译成为可执行程序。因而版本发布者的任务就是编译源代码以进行再次发布),他们可以说相当于该软件项目的领导者,贡献60%~90%以上的代码,并且决定着软件项目的发展方向,接下来是协作开发人员,最外层则是用户。尽管在开发过程中组织体系存在如上图的层级关系,但是由于层级数较少(通常最多只有2层~3层);更重要的是,由于OSS开发组织中,所有的成员都处于一个相对平等的通信网络中,因此,少量的层级被有效的信息交流“拉平”了。
2.无邊界的组织结构
只要有共同的话题甚至共同的兴趣,就能够加入这样一个虚拟组织。我们对于图1 的层级结构进行考察。用户在其中分为了“活跃”用户和“不活跃”用户。开发者也被人为的分为核心开发人员和“非核心”的协作开发人员。实际上,在任何一个开发组织中,核心开发人员——协作开发人员——用户的界限远远没有图示的那么泾渭分明。一个“不活跃”用户可能因为该软件不能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而动手写了一个补丁程序,然后提交给核心开发人员,核心开发人员认为这个补丁程序很优秀而将其增加到下一个版本中。这样,这个“不活跃”用户就一跃变成“协作开发人员”了。类似的,多个组织之间的边界也是相当模糊的,同一程序员兼任多个项目的开发人员也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对于这样一个无边界组织,它比如需要一个核心对成员进行集中。信息资源主要发布在固定的载体上。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在海量的信息资源中搜索并获取自己所需要的部分而忽略其他部分。而通常,信息发布者也会有意识地对自己所发布的信息进行分类和整理以方便用户的搜索。
四、OSS虚拟社区的信息资源管理
1.信息流的生命周期
(1)信息的形成过程。信息主要产生于以下几个方面:①虚拟社区的信息资源产出及相关联的反馈信息,如OSS软件的源代码和可执行代码、文档、手册、说明、通告、调试报告、bug 报告和使用感想等。②虚拟社区内公开进行的讨论、会议,以及它们所得到的结论和记录。③虚拟社区成员的个人经验总结和推广,包括备忘、手册、说明、声明、程序补丁和程序调试结果等。④其他关联组织输入的信息资源。因为难于用具体的数值描述以上各类信息资源产生点在整个虚拟社区信息资源生产量中所占的百分比。因此,根据统计数据以及观察SourceForge 网站提供的统计数据可以获得一个经验性的表格如下表1和表2。
当然,由于OSS 虚拟社区的无边界性质,很难判断一组信息的原始产生位置。另外,以上三个信息资源的产生点所产生的内容存在相互重叠。比如按照SourceForge网站的统计数据,OSS项目的80%~90%的bug 查找报告,40%~50%的说明手册和文档都是由所谓的协作开发人员和用户完成的。但是上表1中将其归入“信息资源产出”部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OSS虚拟社区中,隐性知识的显形化是信息资源的一个重要来源。由于组织的扁平化和无边界化,用户可以以很快的速度变成开发人员身份。因此,用户的经验和隐性知识对整个OSS虚拟社区有重要的作用。当用户群足够大,用户更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的时候,就如同Raymond 中所说的“如果有足够多的眼睛,所有的错误都是浅显的”。或者用更为通俗一些的话来讲“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2)信息的流程。信息发布者将信息发布至一个固定的发布位置, 组织成员或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取该信息。另外,由于OSS软件及相关产品允许再分发,使得信息资源在用户中的散播呈指数型的快速增长。在这种理想情况下,信息散播的速度仅与发布媒介的传输能力有关。当然,这种理想状态下呈指数型增长的信息传播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毕竟只有少部分用户有能力为其他用户提供再发布的服务。下图2为没有用户反馈的情况下信息单向流动。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用户既可以直接从原始的信息发布位置获取所需信息,也可以从再发布者手中获取。这样的条件下,信息传播速度也是相当可观的。通常OSS虚拟社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设立镜像服务器以减轻主服务器的负担,同时也能够加快软件的传播。据Firefox社区的统计,Firefox浏览器在2004年11月公开发布第一个版本,在2005年10 月即达到1亿次下载总量。在2006年8月达到2亿次下载。截至目前,Firefox浏览器下载次数已经突破5亿大关。在OSS虚拟社区成员的信息交流过程中,信息资源也会随之增加。用户的反馈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以各种形式如文档,翻译,补丁程序等上传至到信息资源的原始发布位置,再由发布者或核心用户对用户上传的资源进行筛选和整合。这样使得总的信息量在短时间内有相当的增长。如图2所示,这种增长是一个滚雪球式的增长,随着用户对该资源的使用和研究逐步深入,这一资源所包含的信息量也会越来越丰富。在OSS虚拟社区中,用户和开发人员的交流主要依靠网络论坛和邮件列表。因此信息通常会根据讨论的主要内容而自动产生分类和聚合。为信息累积和整理提供方便,OSS虚拟社区目前通常使用CMS(Content ManagementSystem 内容管理系统)工具对累积数据进行存档和整理。另外,对于软件代码和可执行文件这样易于被破坏或篡改的信息资源,发布的同时还会公布原始文件的数字签名或文件校验码以保证信息安全性和完整性。
2.信息转化为知识的过程
由于虚拟社区在现阶段并没有大规模商业资本资金的介入,因此,信息并不会存在增值(当然,此处是以经济角度衡量的狭义的增值)这一环节。虚拟社区信息流的终点是转化为能为社区全体组织成员所用的知识并得以散播、存储和使用,它通常和信息流动是一体的。由于信息的发布和反馈都放置于固定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累积于信息发布位置的信息可以经过简单转换变成这个组织的知识库,而这一流程主要由内容管理系统完成。
作为互联网的一种衍生产物,OSS虚拟社区的信息资源管理具有鲜明的网络特征。严谨的再分发协议保证了OSS虚拟社区的信息资源传播和流动能够受到尽量少的限制,从而加快传播的速度。OSS虚拟社区自身的扁平化特征和无边界特征使得OSS虚拟社区的信息资源能够在短时间内接受来自用户的反馈,并能够将这些反馈整合成为最新的信息资源。OSS虚拟社区对于信息资源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如何从众多的反馈中筛选出有意义的反馈信息,以及如何对已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以便转换为知识。随着网络及相关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对虚拟社区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将对传统意义上的组织管理,知识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产生更为重要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I. Foster, C. Kesselman, and S. Tuecke:The Anatomy of the Grid: Enabling Scalable Virtual Organizations. International J. Supercomputer Applications, 2001. 15(3)
[2]郭茂灿:虚拟社区中的规则及其服从.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
[3]Crowston· K:Acoordinationtheoryapproachtoorganizationalprocess design[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7. 8(2), 157~175
[4]柯伟陈衍泰司春林:开放源代码创新社群中的激励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7) p15~17
[关键词] 虚拟社区 开放源代码 扁平性组织结构 无边界组织
一、虚拟社区
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使得传统的企业生产经营模式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企业必须在以多变和不确定及全球化趋向为特征的市场环境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因此产生了一种动态的组织机制-虚拟组织,它使企业能够集中面对以时间为基础的转瞬即逝的市场机会。
通俗地讲,虚拟组织指两个以上的独立的实体,为迅速向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在一定时间内结成的动态联盟。它不具有法人资格,也没有固定的组织层次和内部命令系统、而是一种开放的组织结构,因此可以在拥有充分信息的条件下,从众多的组织中通过竞争招标或自由选择等方式精选出合作伙伴,迅速形成各专业领域中的独特优势,实现对外部资源整合利用,从而以强大的结构成本优势和机动性,完成单个企业难以承担的市场功能。
参与同一虚拟组织的资源可能来自不同的地方,并且虚拟组织本身在参与者的数量与类型、活动的类型、交互的持续时间和规模、可共享的资源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基于网络的虚拟组织有以下特点:
资源的共享是有条件的:每个资源拥有者共享资源,但会指定何时、何地,以及可以做什么的约束。
共享关系会根据包含的资源、允许的权限的特点,以及有权限访问的人的不同而随时间动态变化。
共享关系通常不是简单的客户机——服务器方式,而是点对点的方式。
根据共享关系的限制和共享的目标,同一资源可能具有不同的使用方式。
而虚拟社区早的关于虚拟社区的定义由瑞格尔德(Rheingole)做出,他将其定义为“一群主要藉由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他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如同对待朋友般彼此关怀,从而所形成的团体。“虚拟社区通常可以视为虚拟组织,但又与严格意义上的虚拟组织不同,它至少具有以下四个特性:第一,虚拟社区通过以计算机、移动电话等高科技通讯技术为媒介的沟通得以存在,从而排除了现实社区;第二,虚拟社区的互动具有群聚性,从而排除了两两互动的网络服务;第三,社区成员身份固定,从而排除了由不固定的人群组成的网络公共聊天室;第四,社区成员进入虚拟社区后,必须能感受到其他成员的存在。
虚拟社区的类型根据沟通的实时性,可以分为同步和异步两类:同步虚拟社区如网络联机游戏,异步社区如BBS等。虚拟社区最重要的几种形式有BBS、USENET、MUD,在国内逐渐形成以BBS为主要表现形式,结合其他同步异步信息交互技术形成的网络化数字化的社区形式。
社区是指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虚拟社区,从网络技术的角度来看,虚拟社区,又称为BBS(Buletin Board System的缩写)、论坛。1978年在芝加哥地区的计算机交流会上,克里森(Krison)和罗斯(Russ Lane)一见如故,因此两人经常在各方面进行合作。但两个人并不住在一起,电话只能进行语言的交流,有些问题语言是很难表达清楚的。芝加哥冬季的暴风雨又使他们不能每天都见面,因此,他们就借助于当时刚上市的调制解调器(Modem)将他们家里的两台苹果Ⅱ通过电话线连接在一起,实现了世界上的第一个BBS。这就是原始的BBS的雏形。近年来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之下,BBS在功能得到不断扩展,并迅速成为全世界计算机用户的交流信息的园地——虚拟社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由此可见,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一样,也包含了一定的场所、一定的人群、相应的组织、社区成员参与和一些相同的兴趣、文化等特质。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一样,提供各种交流信息的手段,如讨论、通信、聊天等,使社区居民得以互动。但同时,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属性:
1.虚拟社区的交往具有超时空性
通过网络,人们之间的交流不受地域的限制,只要你有一台计算机,一条电话线,就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也具备相应硬件条件)畅所欲言了。说到这里有人会说,电话也具备这种功能呀?但是,在虚拟社区中聊一个小时是打国际长途侃一个小时的经济成本的千分之一,聊天的压力可想而知。同时也不受时间的限制,你今天发一个帖子,不一定会有人会,但几天以后可能上十大了。这种便利,估计电话望尘莫及!
2.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和彻底的符号性
在虚拟社区里,网民——ID号标识自己。ID号依个人的爱好随意而定。例如“硬盘”,一看就是计算机硬件爱好者,“红叶飘飘”,估计是一个有品位的人,“潜水艇”,估计是个军事爱好者……在现实中不可能有人起这种名字。同时,由于互相不能看到对方的“庐山真面目”。所以,传统的性别,年龄,相貌等在虚拟社区里可以随意更改。网上有句名言:和你聊天的也许是条狗。
3.人际关系较为松散,社区群体流动频繁
社区的活力主要靠“人气”和点击率,吸引这些的主要是看社区的主题是否适合大众口味。前一个好理解,在交大BBS上,一般“二手市场”,“勤工助学”,“鹊桥版”,“电影”,“游戏”比较火暴,因为这些符合大学生“没钱”希望交友和“空虚”的特点。相比之下“数据库”,“數学”等技术版“门可罗雀”
4.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和共享是虚拟社区的基本准则
这个特点其实和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有关,在这里,传统的上下级被“斑竹”代替,只要你不违反论坛条例,你什么都可以说,俗成“灌水” 。
二、OSS 虚拟社区
Open Source Software 开放源代码软件(本文中简称OSS),是近年来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的一类软件。它鼓励软件开发人员共享并散布他们的软件,并以GPL等协议保证发布和再发布的合法性。它的代表软件为Linux 操作系统等,日前微软公司也宣布加入OOS虚拟社区。其开发组织可以视为典型的由于兴趣和爱好而聚合的虚拟组织即前文中所述的虚拟社区。到现在为止,全世界范围内有数万个基于网络的OSS软件开发项目以及类似数量的虚拟社区。规模小的可能只由1到2人组成,规模大的则需要协调数百数千名程序员的协同工作。
这种基于OSS的虚拟社区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生产出了一大批质优价廉的软件产品。无论从信息产业和软件产业的角度来讲还是从管理科学的角度来说,都大有值得研究和借鉴的地方。在国外,尽管早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就有研究OSS软件开发模式和管理模式的相应著述(如Eric Raymond,The Cathderal and TheBazzar),但是相较于传统管理学和软件工程学的热门研究领域,有关研究也仅仅是刚刚起步而已。
三、OOS虚拟社区的组织形式
基于OOS的虚拟社区从组织形式上说来主要有扁平化和无边界性两个特点:
1.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Kevin Crowston和James Howison 两人认为OSS开发组织的结构通常为扁平化的组织。无疑,已经有很多相关著述认为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对于加速组织内信息资源的流动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在我们通常的观察中,OSS开发组织通常表现为如下图的层级结构。其中,位于核心部位的是以原始开发者和版本发布者为代表的核心开发人员(注:因为OSS软件通常以源代码方式发布,必须针对不同的计算机硬件平台编译成为可执行程序。因而版本发布者的任务就是编译源代码以进行再次发布),他们可以说相当于该软件项目的领导者,贡献60%~90%以上的代码,并且决定着软件项目的发展方向,接下来是协作开发人员,最外层则是用户。尽管在开发过程中组织体系存在如上图的层级关系,但是由于层级数较少(通常最多只有2层~3层);更重要的是,由于OSS开发组织中,所有的成员都处于一个相对平等的通信网络中,因此,少量的层级被有效的信息交流“拉平”了。
2.无邊界的组织结构
只要有共同的话题甚至共同的兴趣,就能够加入这样一个虚拟组织。我们对于图1 的层级结构进行考察。用户在其中分为了“活跃”用户和“不活跃”用户。开发者也被人为的分为核心开发人员和“非核心”的协作开发人员。实际上,在任何一个开发组织中,核心开发人员——协作开发人员——用户的界限远远没有图示的那么泾渭分明。一个“不活跃”用户可能因为该软件不能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而动手写了一个补丁程序,然后提交给核心开发人员,核心开发人员认为这个补丁程序很优秀而将其增加到下一个版本中。这样,这个“不活跃”用户就一跃变成“协作开发人员”了。类似的,多个组织之间的边界也是相当模糊的,同一程序员兼任多个项目的开发人员也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对于这样一个无边界组织,它比如需要一个核心对成员进行集中。信息资源主要发布在固定的载体上。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在海量的信息资源中搜索并获取自己所需要的部分而忽略其他部分。而通常,信息发布者也会有意识地对自己所发布的信息进行分类和整理以方便用户的搜索。
四、OSS虚拟社区的信息资源管理
1.信息流的生命周期
(1)信息的形成过程。信息主要产生于以下几个方面:①虚拟社区的信息资源产出及相关联的反馈信息,如OSS软件的源代码和可执行代码、文档、手册、说明、通告、调试报告、bug 报告和使用感想等。②虚拟社区内公开进行的讨论、会议,以及它们所得到的结论和记录。③虚拟社区成员的个人经验总结和推广,包括备忘、手册、说明、声明、程序补丁和程序调试结果等。④其他关联组织输入的信息资源。因为难于用具体的数值描述以上各类信息资源产生点在整个虚拟社区信息资源生产量中所占的百分比。因此,根据统计数据以及观察SourceForge 网站提供的统计数据可以获得一个经验性的表格如下表1和表2。
当然,由于OSS 虚拟社区的无边界性质,很难判断一组信息的原始产生位置。另外,以上三个信息资源的产生点所产生的内容存在相互重叠。比如按照SourceForge网站的统计数据,OSS项目的80%~90%的bug 查找报告,40%~50%的说明手册和文档都是由所谓的协作开发人员和用户完成的。但是上表1中将其归入“信息资源产出”部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OSS虚拟社区中,隐性知识的显形化是信息资源的一个重要来源。由于组织的扁平化和无边界化,用户可以以很快的速度变成开发人员身份。因此,用户的经验和隐性知识对整个OSS虚拟社区有重要的作用。当用户群足够大,用户更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的时候,就如同Raymond 中所说的“如果有足够多的眼睛,所有的错误都是浅显的”。或者用更为通俗一些的话来讲“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2)信息的流程。信息发布者将信息发布至一个固定的发布位置, 组织成员或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取该信息。另外,由于OSS软件及相关产品允许再分发,使得信息资源在用户中的散播呈指数型的快速增长。在这种理想情况下,信息散播的速度仅与发布媒介的传输能力有关。当然,这种理想状态下呈指数型增长的信息传播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毕竟只有少部分用户有能力为其他用户提供再发布的服务。下图2为没有用户反馈的情况下信息单向流动。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用户既可以直接从原始的信息发布位置获取所需信息,也可以从再发布者手中获取。这样的条件下,信息传播速度也是相当可观的。通常OSS虚拟社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设立镜像服务器以减轻主服务器的负担,同时也能够加快软件的传播。据Firefox社区的统计,Firefox浏览器在2004年11月公开发布第一个版本,在2005年10 月即达到1亿次下载总量。在2006年8月达到2亿次下载。截至目前,Firefox浏览器下载次数已经突破5亿大关。在OSS虚拟社区成员的信息交流过程中,信息资源也会随之增加。用户的反馈在很短的时间内将以各种形式如文档,翻译,补丁程序等上传至到信息资源的原始发布位置,再由发布者或核心用户对用户上传的资源进行筛选和整合。这样使得总的信息量在短时间内有相当的增长。如图2所示,这种增长是一个滚雪球式的增长,随着用户对该资源的使用和研究逐步深入,这一资源所包含的信息量也会越来越丰富。在OSS虚拟社区中,用户和开发人员的交流主要依靠网络论坛和邮件列表。因此信息通常会根据讨论的主要内容而自动产生分类和聚合。为信息累积和整理提供方便,OSS虚拟社区目前通常使用CMS(Content ManagementSystem 内容管理系统)工具对累积数据进行存档和整理。另外,对于软件代码和可执行文件这样易于被破坏或篡改的信息资源,发布的同时还会公布原始文件的数字签名或文件校验码以保证信息安全性和完整性。
2.信息转化为知识的过程
由于虚拟社区在现阶段并没有大规模商业资本资金的介入,因此,信息并不会存在增值(当然,此处是以经济角度衡量的狭义的增值)这一环节。虚拟社区信息流的终点是转化为能为社区全体组织成员所用的知识并得以散播、存储和使用,它通常和信息流动是一体的。由于信息的发布和反馈都放置于固定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累积于信息发布位置的信息可以经过简单转换变成这个组织的知识库,而这一流程主要由内容管理系统完成。
作为互联网的一种衍生产物,OSS虚拟社区的信息资源管理具有鲜明的网络特征。严谨的再分发协议保证了OSS虚拟社区的信息资源传播和流动能够受到尽量少的限制,从而加快传播的速度。OSS虚拟社区自身的扁平化特征和无边界特征使得OSS虚拟社区的信息资源能够在短时间内接受来自用户的反馈,并能够将这些反馈整合成为最新的信息资源。OSS虚拟社区对于信息资源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如何从众多的反馈中筛选出有意义的反馈信息,以及如何对已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以便转换为知识。随着网络及相关软件产业的迅速发展,对虚拟社区信息资源管理的研究,将对传统意义上的组织管理,知识管理和信息资源管理产生更为重要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I. Foster, C. Kesselman, and S. Tuecke:The Anatomy of the Grid: Enabling Scalable Virtual Organizations. International J. Supercomputer Applications, 2001. 15(3)
[2]郭茂灿:虚拟社区中的规则及其服从.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2期
[3]Crowston· K:Acoordinationtheoryapproachtoorganizationalprocess design[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7. 8(2), 157~175
[4]柯伟陈衍泰司春林:开放源代码创新社群中的激励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7) p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