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待查5例临床分析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例1:患者,女,48岁,因反复发热、咳嗽1年,于2003年10月15日入院。患者2002年9月受凉后发热,体温波动于37.5~39℃,伴咳嗽、白黏痰、盗汗,1周后求治本院。体检和常规检查认为符合结核病体征,按结核病给予治疗,不见症状减轻,不断反复发热,还出现左小指肿痛等症状。2003年10月15日再次入住我院,总结病人如下特点:①中年女性、反复发热、咳嗽1年,病情进展缓慢,依次出现肺、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脾、皮下组织病变,浅表淋巴结无肿大;②胸部X线及CT检查示肺部斑片状、结节状阴影,肺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伴坏死,纤支镜检查支气管腔内未见肿物,活检示黏膜慢性炎症,刷检找抗酸菌及癌细胞(-);③脾B超示多发性占位病变,肿块密度不均;④脾穿刺活检及左小指病变部位活检均为慢性肉芽肿,提示为同一疾病所致;⑤血沉明显增高,白球蛋白比例倒置,结核菌试验强阳性,积极抗结核治疗无效,试验性化疗亦无效。
  例2:患者,女,29岁,反复发热、咳嗽、水肿、少尿7个月,尿蛋白(++~+++),服用强的松3个月余,症状加重,转入省级医院,7天后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衰竭,尸解病理诊断:①血行播散性粟粒性结核,双肺、肝脏、双肾均为粟粒性结核,肝脏、肾实质灶性干酪样坏死,肾小管灶性急性坏死;肺门淋巴结结核,干酪样坏死;②结核性胸膜炎;③肺透明膜形成,肺水肿,急性呼呼窘迫综合征。
  例3:患者,男,50岁,反复发热4个月余,下腹痛3个月入院。热型不规则,夜汗多,B超示盆腔淋巴结肿大。病程中先后2次抗结核治疗共1个月,均未见效。诊断淋巴瘤给予CHOP(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强的松)方案化疗1疗程,体温降至正常,腹痛缓解。10天后又发热,再次化疗无效。腹腔镜检查发现全腹膜充血,肝与膈、盆腔、肠袢之间较广泛粘连,盆腔处粘连较重,全腹广泛散在结节,呈黄白色大小不一。活检病理诊断:腹腔肠系膜符合结核性炎改变(干酪坏死性)。给予异烟肼0.6g/日,利福平0.45g/日,链霉素0.75g/日,7天后体温正常,腹痛、腹泻缓解。
  例4:患者,男,32岁,因发热、头痛、呕吐20余天,视物模糊10天,于2005年10月21日入院。患者于2005年10月7日起出现间断性发热,呈不规则低热,最高达38.5℃,头痛为胀痛,以前额部、颈项部胀痛为主。近10天来自觉视物模糊且渐加重,时有恶心,呕吐呈喷射状,无复视,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无四肢抽搐,无咳嗽、咳痰、盗汗,尿便正常。住进我院后2次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同时抗炎、抗痨治疗,效果不佳。11月4日,第3次行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涂片发现新型隐球菌。临床诊断: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对症治疗后不见好转,全身中毒症状加重,5天后第4次行腰穿脑脊液检查,经涂片证实,明确患者系新型隐球菌与猪葡萄球菌所致的混合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例5:患者,男,29岁,因牙龈非霍奇金淋巴瘤行左下颌骨切除术后11个月,放、化疗后5个月,发冷、发热、咳嗽、咳黄痰1周入院。查体除咽部明顯充血外无表浅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血液、骨髓培养,胸片、腹部B超、骨髓象均未发现异常。先后给予青霉素、庆大霉素、复达欣、先锋V号、泰能抗感染1个月无效,体温呈不规则热型,最高达40℃。纤维内镜检查发现鼻咽部顶后壁黏膜靡烂,不光滑,触之易出血。CT示左侧鼻咽部肿瘤。给予COVP(环磷酰胺、长春新碱、足叶乙苷,强的松)方案化疗,1天后体温降至正常。化疗3周期后,CT检查见鼻咽部病灶消退。
  
  讨 论
  5例发热待查患者从开始发热到明确诊断的时间分别为14个月、10个月、6个月、32天、37天。例1病变累及肺、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脾、皮肤及骨胳等多脏器组织,脾及皮肤病变组织活检均提示慢性肉芽肿性病变。具有上述临床特点而病理特征为肉芽肿的疾病主要有:①结核病;②结节病;③霍奇金淋巴瘤;④真菌感染。考虑到本病例病情缓慢进展已1年,多方检查多次活检未能确诊,最终行脾切除术,一则切除主要病灶,二则可明确诊断以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例2、3均系结核病,以肺外结核表现为主。因对结核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复杂性认识不足,从开始发病到死亡都未做过结核病的相关检查,反而长期大量服用皮质激素,导致结核分支杆菌全身播散死亡。例3在病程6个月后抗结核治疗3次,前2次均因治疗不规范,未达到疗效,经诊为淋巴瘤,误用细胞毒等免疫抑制药物致结核播散。例2、例3提示我们,当诊断不明确时,应尽可能先做病理检查,取得病理诊断后再给予治疗;抗结核治疗必须规范,否则难以奏效。例4经脑脊液病原学检查确诊为中枢神经系统真菌、细菌混合感染,但第1、2次腰穿均未确诊,第3次腰穿脑脊液动态变化表现说明,该次腰穿检查时,患者已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猪葡萄球菌感染(第3次脑脊液培养出猪葡萄球菌),但脑脊液常规却呈非化脓性改变,这是由于第3次脑脊液检查距中枢神经系统猪葡萄球菌感染发病时间过短,脑膜细胞反应尚不明确。间隔5天后,第4次腰穿脑脊液呈现明显化脓性改变,说明该患者中枢神系统新型隐球菌感染在前,猪葡萄球菌感染在后。猪葡萄球菌是在第1次或第2次腰穿过程中因无菌操作不严密被携带进中枢神经系统造成继发感染。在常规治疗操作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以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由于两种以上病原菌所致的混合性脑膜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致误诊,短期内复检,不可断然否定。例5发热伴呼吸道症状,抗感染无效,检查鼻咽部才明确诊断。对于原有口腔肿瘤的患者,常规查体不够的,应做更仔细的检查。
  
  参考文献
  1 盛瑞媛,等.长期发热的病因诊断方法.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20(11):643-653.
  2 盛辉,苑春莉,刘波.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诊断与病因分析.疑难病杂志,2007,6(3):164-166.
  3 卓超,王其南,黄文祥.发热待查184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6,26(11):834-836.
其他文献
摘 要 作者总结20年辨证治疗经验,认为高血压患者肾阴亏虚、肝阳上亢型居多,采用六味地黄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120例,收效满意。  关键词 围绝经期 阴虚 阳亢型 滋肾平肝法    围绝经期综合征指妇女绝经前后由于雌激素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内分泌失调症状。现代多数学者主张用雌激素替代疗法治疗,其有益作用超过其潜在的不良反应[1]。 中医学认为“女子七七天癸竭”,肾水亏于下,水不涵木,肝
期刊
摘 要 通过经络、脏腑和三焦等辨证,综合西医检查诊断,运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其中以鼻黏膜炎、咽炎、咽-结合膜热、扁桃体炎、反复咳嗽、气管及支气管感染为主,其治疗总有效率97.5%,未发现不良反应。  关键词 上呼吸道感染 小柴胡汤    资料与方法  2001~2004年共观察治疗患儿300余例次,年龄0.5~16岁,4岁约占2/3,5~6岁99例,3~4岁106例,0.5~3岁8
期刊
资料与方法  2006年6月~2007年12月收治滴虫性阴道炎60例,均为非月经期已婚病例,年龄25~50岁;病程1周~5个月;发病即来的初诊患者35例,经治疗无效转诊到我院的患者25例。  诊断标准:主要症状是稀薄的泡沫状白带增多及外阴瘙痒,若有其他细菌混合感染则分泌物為脓性、有臭味。瘙痒部位主要为阴道口及外阴,间或有灼热、疼痛、性交痛等。若合并尿路感染,可有尿频、尿痛,也可见血尿。检查时见阴道
期刊
资料与方法  2002~2007年10月收治副伤寒50例(下称治疗组),并与西医治疗的50例(下称对照组),做临床对照观察。治疗组50例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9~72岁,平均45±16.6岁;病程4~25天,平均11.2±4.6天;伴发热者45例,伴消化道症状者40例,伴头昏头痛、出虚汗、全身无力,咳嗽、失眠等1个或多个症状者40例;伴肝功能損害者6例。对照组50例中,男30例,女20例;年
期刊
操作方法  方法:①取患侧肩髃穴和上2点穴。②局部皮肤常规消毒。③上2穴用30号2寸针,沿皮肤刺入1.5寸,以患者有微疼感为最佳并留针30分钟。④肩穴用30号1.5寸针,直刺0.8~1寸,留针30分钟。⑤该组穴位用电针效果最佳,采用疏波或断续波,根据患者的耐受力逐渐加强电流刺激量,通电时间不能短于10分钟。⑥每日1次,10次为以疗程。    典型病例  例1:患者,男,62岁,干部。患中风1年余,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口服少腹逐瘀汤配合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患者口腹少腹逐瘀汤配合七厘散用酒调和后贴敷神阙穴,每个月经周期经治疗10天,共治疗了3个周期,并与消炎痛治疗的48例作对照观察。结果:两组总显效率分别为:95.8%、83.3%(P<0.05)。结论:少腹逐瘀汤配合七厘散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满意。  关键词 痛经 中医药疗法 少腹逐瘀汤 七厘散    资料与
期刊
摘 要 目的:分析Barrett食管的临床及内镜特点。方法:对我院近5年间15 473例有消化道症状就诊者进行电子内镜检查,并对所检出的72例Barrett食管患者的临床及内镜资料进行回顧性分析。结果:共检出Barrett食管72例,总检出率0.47%,占GERD的4.8%;老年男性多见,平均病程2.4年;内镜检查Barrett食管分为长段BE和短段BE;病理检查以胃底型多见,其次为贲门型、特殊肠
期刊
摘 要 目的:运用简易的方法行CT定位颅内血肿穿刺抽吸术,为基层医院治疗颅内血肿提供新方法。方法:CT以听眦线为基线扫描,测出最大血肿层面与听眦线之间的距离,及血肿部位到前额部软组织表皮的距离,两点交汇处,将骨片用胶布固定于此。再将血肿部位进行扫描,看标志物是否在血肿最大面积所在层面。测得血肿中心与穿刺点表皮之间的距离,用细锥颅钻,根据CT提供的血肿中心到表皮距离为深度进行打孔,将血肿抽出。结果: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討眼眶暴裂骨折(OBF)CT表现及诊断。方法:60例眼眶暴裂骨折病例均行常规眼眶横断面薄层扫描。结果:能直接显示出骨折线15例,内直肌增粗41例,眼肌疝入副鼻窦者37例,眶内脂肪间隙变窄或消失者34例,眶内积气31例,副鼻窦积液或塌陷者42例。60例患者均见眼眶周围软组织肿胀。结论:CT能全面准确地诊断眼眶暴裂骨折,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眼眶骨折 体层摄影 X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腮腺黏膜相关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现。方法:回顾研究7例腮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瘤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和组织学形态。结果:除1例临床诊断为恶性肿瘤外,其他均为混合瘤。7例病变均完整切除,随访时间为术后4个月~7年6个月。完全治愈、无复发5例(71%);1例术后7个月组织学证实为复发,并行化疗;1例临床考虑为复发,未行病理检查,仍存活。结论:腮腺黏膜相关淋巴瘤为一种低度恶性、预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