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OT理论视阈下黎川县红色资源开发路径探究

来源 :老区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k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 要]中央苏区时期,黎川县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人文风貌成为革命圣地,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对革命老区、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密切关注与高度重视,如何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实现跨越式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是黎川县亟需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运用SWOT理论对黎川县红色资源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其开发的主要特点为红色资源多、人力资源少、开发利用少。针对红色资源开发“一多、二少”的特点,黎川县在开发利用红色资源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四结合”,即将红色资源与产业资源相结合,将开发资源与人才培育相结合,将局部发展与整体发展相结合,将阶段发展与持续发展相结合。
   [关键词]黎川县;红色资源;SWOT;一多、二少;四结合
   [作者简介]范玉豪(1994—),男,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党的建设。(天津 300071)
   充分开发、合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是解决革命老区发展的最大亮点与独特优势。黎川县作为中央苏区革命圣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把握机遇、深化改革,实现新的发展、取得新的成果,黎川县必须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中所蕴含的社会育人功能以及经济发展价值,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使红色资源助力黎川县乡村振兴,带动当地全面发展。
   一、革命老区黎川县概况
   江西省抚州市黎川县,原闽赣省苏区所在地,位于赣闽边际,武夷山脉中段西麓,是江西的东大门。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黎川县成为全国34个中央苏区全红县之一[1]。1932年红军解放黎川县后,在当地加强红色政权建设,多次开展反围剿斗争,使闽赣苏区成为巩固的革命根据地。1933年5月10日,闽赣省革命委员会在苏区北部防线的战略要地黎川县成立,正式建立以黎川县为中心的中央苏区东北防线区域。自然的孕育和历史的积淀使黎川县成为底蕴深厚、文风繁盛、底色鲜红的地方。黎川县拥有千年的历史和众多历史遗迹,曾走出多位历史名人,现拥有丰富、保存较为完整的红色资源。此外,黎川县地处山区,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美丽、景色宜人。近年来,黎川县不断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随着党和国家对革命老区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对革命老区投入力度的逐步加大,黎川县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黎川县的产业基础良好,是中国日用耐热陶瓷产业基地、中国香榧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油画)等[2]。此外,黎川县曾入选首届中国(江西)十大紅色旅游胜地,其红色资源所蕴含的社会教育价值、经济发展价值对当地、整个中央苏区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与现实意义。
   二、黎川县红色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及特点
   (一)黎川县红色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SWOT理论分析就是分析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内外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挑战(Threat)等因素,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结论,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对策。运用SWOT理论分析,可以将研究对象所处的状况进行系统全面、科学准确的研究,从而使对策建议更具针对性、科学性与时效性。
   1.Strength-优势分析
   作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黎川县不仅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如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闽赣省委驻地旧址、黎川县洵口、红军广场、烈士陵园等,而且红色资源保存较为完整、开发程度较低。黎川县一方面可以利用中央苏区红色资源的品牌效应找到自身发展的突破口,形成发展的亮点;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时代的要求与市场的需求进行保护式开发,形成特色的主题,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此外,黎川县当地的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发展迅猛,黎川县可以将红色资源开发与山水古镇开发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黎川县当地的耐热陶瓷实力雄厚,陶瓷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全国的耐热陶瓷生产基地,具有五大系列三千多个品种;黎川县的油画产业在江西省乃至全国都独树一帜。被称为“第二瓷都”、“油画之乡”的黎川县,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以产业为载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Weakness-劣势分析
   黎川县红色资源开发的劣势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从经济基础来看,黎川县当地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经济综合实力较弱,导致对红色资源开发的投入不足;从交通条件来看,黎川县的地势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域之间的交通条件不便利,加上红色资源较为分散的布局,导致红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较为困难。同时受黎川县与外部交通条件的限制,黎川县整体综合实力较弱;从红色资源自身来看,黎川县当地的红色资源知名度较低且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与其他苏区相比,黎川县红色资源的对外吸引力不强、竞争力较弱;从人才角度来看,黎川县缺乏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专业人才,缺少与企业、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Opportunity-机遇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能够在新时代充分发挥思政育人功能,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播,不断出台政策支持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时加强对革命遗址的保护,推动红色文化发展创新,提升苏区精神和红色文化影响力,逐步建设更多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打造更多著名的红色旅游目的地。2018年1月,黎川县古城景区被江西省旅发委评为江西省4A级旅游景区,2018年黎川县湖坊乡被评为“江西省十大红色旅游胜地”,黎川县的知名度逐渐扩大。伴随中央苏区整体红色旅游市场的扩大、红色产品的不断升级、红色资源的吸引力不断提高,黎川县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拥有好的时代机遇和发展条件。黎川县应该牢牢把握住发展机遇,以人民为中心,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创新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在新时代取得新的成就,实现伟大飞跃。    4.Threat-挑战分析
   黎川县红色资源开发的外在挑战主要来源于竞争对手。黎川县周围的红色资源丰富、知名度高、市场广阔、发展迅猛,如瑞金、于都、赣州、吉安等地。随着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日益兴盛,红色旅游的竞争日益激烈,红色旅游市场容易出现优胜劣汰的状况。此外,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产品同质化现象凸显,社会以及市场需求更新换代,红色旅游产品的升级迫在眉睫。如何应对竞争对手,如何达到时代要求,如何满足人民需求,如何解决市场变化带来的巨大挑战,是黎川县红色资源开发面临的重大课题。黎川县红色资源开发的内在挑战主要来源于当地红色资源粗放式开发与管理模式,其容易造成红色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与浪费。
   (二)黎川县红色资源开发“一多、二少”的特点
   黎川县红色资源开发的“一多”,主要指红色资源多。闽赣苏维埃政府、省军区成立于黎川县湖坊,红七军团在黎川县组建,红军最大阅兵式在黎川县举行,揭开第五次反围剿序幕的“团村战役”、“洵口战役”在黎川县打响……黎川县作为革命年代的重要见证者以及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保存着丰富完整的红色遗址,如闽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朱德旧居、红七军团临时总司令部旧址、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旧址、德胜关、闽赣省委驻地旧址、黎川县洵口、资福桥、团村战斗旧址、黎川县革命烈士公园等。黎川县众多红色资源的主要特点是保存较为完整、分布较为分散、开发与整合的难度较大、缺乏专业的保护措施与管理制度。
   黎川县红色资源开发的“二少”,一方面指人力资源少,另一方面指开发利用少。黎川县红色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数量少和质量低,即与红色资源开发需要相适应的人才少、综合素质较低。导致红色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少的原因众多,一是源头问题,相关的人力资源开发不足,缺少对从事红色资源开发人才的培育;二是由于培训时间短期性、不连续性,培训内容滞后性、盲目性,导致对专业人才的培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难以使其在红色资源开发中发挥重大作用;三是缺乏人力资源的诱导因素,缺少对红色资源开发人才的政策支持。黎川县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少,主要指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发挥不够,导致红色资源在经济改革发展中没有充分发挥优势与作用。黎川县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少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为六个有难度,即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蕴含的历史知识与时代价值有难度、推动红色资源与旅游行业结合有难度、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与扩大社会需求有难度、培育与红色资源开发相適应的人才有难度、提高当地红色资源的知名度有难度、提高人们对红色资源的重视力度有难度。
   三、黎川县红色资源开发的“四结合”对策建议
   (一)红色资源与产业资源相结合
   红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发展息息相关,红色资源必须以产业资源为依托实现发展,产业资源必须以红色资源为切入点进行改革。黎川县要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价值,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将红色资源与产业资源相结合。
   黎川县当地的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将红色资源与产业资源相结合,以产业资源为依托,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的特点,开发设计出具有特色的文创产品;以红色旅游为媒介,推动红色旅游、红色教育的发展,使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最终实现经济的深度改革与快速发展。具体来说,黎川县当地重要的产业,主要是耐热陶瓷产业和油画产业。将耐热陶瓷、油画产业与红色资源结合起来,一是创新结合方式,可以设计、定制有红色人物、红色场景、红色图案等元素的陶瓷、油画;二是创新销售方式,可以采取“1+1+X”销售模式,即以线上销售为主,以红色地点销售为辅,同时可以与政府、企业、高校等加强合作,进行红色产品销售。将红色资源与产业资源相结合,可以使红色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的动力源,同时为当地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创新途径。
   (二)开发资源与人才培育相结合
   黎川县当地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要注意开源,即加大对红色资源的开发力度,同时需要注意加强对红色资源的保护;二要增加对相关人才的培育措施并提高培育力度。加大对黎川县红色资源的开发力度,一方面要推动红色旅游资源与当地山水旅游资源的结合,形成特色的组合模式,使优势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充分发挥红色旅游资源的教育意义。具体来说,就是将红色景点的参观学习与山水景区的休闲娱乐结合起来,使旅游既不枯燥,又不单调,既能领悟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能感悟革命岁月的艰辛不易;另一方面,注重对红色资源文化体验模式的开发。简单的参观学习模式,主要以静态形式进行展览,加上讲解员的解说,向大众传播红色文化知识,其主要特点是红色文化传播的间接性、表现手段的落后性,这种参观学习模式逐渐与市场需求、社会需要相背离。文化体验模式强调的是在参观学习中,提高受众群体的参与度,通过设计一些参与其中的活动,增强红色旅游的吸引力,提高学习的参与性与趣味性,扩大红色资源的影响力,既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促使红色资源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又能使游客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学习红色文化知识,体验红色经历,树立红色革命信仰。
   努力培育与红色资源开发相关的专业人才,一方面需要健全培训教育体系。在培训对象上,针对不同的人才,制定不同的培训制度与培训方向;在培训内容上,重点围绕红色资源的开发、管理、保护等方面进行综合培训;在培训方式上,可以采取线下培训与线上培训相结合、政府培训与企业培训相结合、当地培训与外地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健全培训教育体系、完善红色资源开发人才培训制度,可以切实提高相关的培训效果,进而推动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另一方面应逐步完善红色资源开发人才的诱导因素,主要通过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政策支持,使更多专业的人才投入到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中,使相关的专业人才能够开发好、利用好当地的红色资源,提高红色资源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推动当地在开发利用红色资源过程中迈出更大的步伐、取得历史性的进展。    (三)局部发展与整体发展相结合
   黎川县红色资源属于中央苏区红色资源的一部分,黎川县对当地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立足当地实际情况,将局部发展与整体发展结合起来,即将黎川县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与其他中央苏区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实现“1+1>2”的合作模式。中央苏区各地应打破传统的红色旅游模式,加强相互间的交流合作,通过联合设计、市场共用、资源共享,最终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实现中央苏区红色资源大联合、实现大发展。具体来讲,就是将中央苏区不同地方的红色资源整合起来,向社会与特定的市场推出不同的参观学习组合方案,实现中央苏区红色资源相互辐射带动的作用,提高整体的综合效益;中央苏区各地应打造具有特色的红色资源开发模式,在交流合作中进行改革、在联合设计中突出特色、在市场共用中突出主题、在资源共享中把握机遇、在合作共赢中实现发展。中央苏区不同的地方应打造不同的主题,如兴国的“将军县”、于都的“长征第一渡”、会昌的“小平故居”。黎川县实现当地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在红军第七军团、团村战役、洵口战役等历史知识中找到主题与宣传开发的方向。
   (四)阶段开发与持续发展相结合
   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黎川县推动红色资源带动经济改革发展,必须正确处理阶段开发与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使阶段开发的目标与持续发展的战略相互配合。对红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实现阶段开发目标,黎川县必须认真分析市场的特点、找到市场的主体、立足客户的需求。如今,红色旅游市场较为火热,市场的主体按照年龄划分,70后、80后、90后逐渐成为市场主力军;按照职业划分,事业单位人员、私企职工、教师逐渐成为市场的生力军。针对年龄差别与职业不同,黎川县在开发利用红色资源的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的组别,设计不同的参观学习模式。红色资源具有社会教育意义与商业价值,黎川县在开发利用红色资源的过程中应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商业化,应该重点挖掘红色资源在思政育人方面的功能。此外,红色资源是中国革命历史的实物见证,具有不可再生性等特点,黎川县在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开发与保护同步,重点在保护,使红色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对人民群众的思政育人的功能具有强大的可持续性。
   红色资源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展现了革命先辈的高尚品德,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反映了中国人民捍卫民族独立、国家尊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如何开发好、利用好红色资源是黎川县当前面对的一个重點与难点。黎川县必须以其传承的革命精神融入到实现国家复兴的时代精神中,在大力实施脱贫攻坚战略的过程中,以人民为中心,立足实际情况,实现资源的整合,充分开发利用红色资源,助力苏区振兴,在新起点实现新的飞跃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江舢.黎川,中央苏区全红县[J].老区建设,2014,(09).
   [2]黎川县政府办.黎川县情概况[EB/OL].黎川县人民政府,http:/www.jxlcy.gov.cn/art/2019/3/19/art_ 2324_1867856.html,2019-3-19.
  [责任编辑:黄贝如]
其他文献
一、主要做法  (一)善搭台,扶贫车间应运而生。扶贫车间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用工灵活、管理简易、带动群众脱贫能力强等特点。对此,玉山县及时谋划,主动出击。县分管领导多次召集县扶贫办、农业农村局及就业局等相关职能部门,深入到南山、四股桥、岩瑞等乡镇调研,听取基层对扶持发展扶贫车间的意见建议,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创办扶贫车间的实施意见》,从厂房建设、设备采购、金融贷款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按照每吸纳一名
期刊
2018年9月,按照上級要求对德安县驻村第一书记进行调整,选派了陈大朝为高塘乡高塘村驻村第一书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陈大朝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聚焦脱贫目标,强化精准导向,综合施策,精准发力,扎实推进驻村扶贫和结对帮扶等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调整心态 扎根农村苦干  自从被选派到高塘村为驻村第一书记,陈大朝就意识到驻村帮扶是一项比较复杂难做的工作,可以
期刊
在国务院扶贫办对口支援与省委、省政府以及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石城县坚持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实现高质量、确保可持续”要求,下足“绣花”功夫,创新扶贫举措,狠抓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截至2018年底,石城县贫困发生率降至0.8%,29个“十三五”贫困村全部退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573元,较上年增长13.5%,增幅列江西省第一,顺利实现了“脱贫摘帽
期刊
消费扶贫,一头连着贫困地区,一头连着广阔市场,它的最大特点是运用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过程中,为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注入内生动力,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地区产业持续发展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导意见》,要求“大力实施消费扶贫”,并且明确了开展消费扶贫的总体要求、主要举措和保障措施。  《意见》实施以来,江西省各地结合农业优势产业发展,
期刊
黄溪村地处马坳镇南部,距修水县城20公里,省道柯龙线与修平高速傍村而过。全村辖11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720户、3214人,属国家级贫困村。  近年来,黄溪在修水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下,坚持走产业富民之路不动摇,通过不懈努力,该村从弱变强、从国家级贫困村变成远近闻名的富裕村。该村先后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江西省美丽宜
期刊
响应政策发展休闲农业  “之前我一直在外面,现在父母也年纪大了,我就和另外几个同在外地的老垦后代商量,打算回乡发展休闲农业。他们听了我的提议后立即表示赞同,觉得这是符合三产融合的好方向。”郝春说。此外,郝春表示,食品安全越来越受重视,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是大势所趋。就这样,他们来到金湖乡大塘村,成立了江西东方锦程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和共青城共青源再生稻专业合作社,在推出“共青源”再生稻的基础上,逐步推
期刊
江西省永新县曲白乡是偏僻边远的山区乡,地广人稀,共有农户2048户8286人。截至目前,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281户1159人,已脱贫247户1080人,未脱贫34户79人,贫困发生率为0.95%。2018年顺利通过国家、省、市、县的有关脱贫成效考核评估,成功实现脱贫摘帽。  在摘帽之后,靠什么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该乡立足村情民情,积极实施农旅结合,产业富民战略,为推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效作了有益的
期刊
榆林,古称“上郡”,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叉地带,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绵延曲折的明长城穿境而过,九曲黄河浩浩荡荡,毛乌素沙漠苍凉壮美,塞上古城独具风韵。  这是一片富饶的土地,地下煤气油资源储量在全国举足轻重。1984年,新华社一篇《陕北有煤海质优易开采》的报道,披露了神木发现大煤田的消息,榆林拉开能源化工大开发的序幕,从此迈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陕西省神形兼
期刊
心怀梦想,外出打拼小有成就  1992年,贫寒的家境使肖高龙在高中毕业后,和众多农村孩子一样,走上打工的道路。刚出校门的肖高龙,身无一技之长,只能在菜市场做批发和屠宰生意。不甘平凡的肖高龙一直思考如何才能干出一番事业。  2004年,肖高龙为了心中的创业梦来到萍乡市,成立陶瓷公司并进军服务行业,但由于对市场的不了解,创业之路并不顺利。不过,多次挫折也让他对市场有了初步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期刊
党中央作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以来,上犹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政治责任扛在肩上,倾全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与目标对表、与问题较真、与时间赛跑,体现了“上犹担当”。  ——至2018年底,全县45个“十三五”省级贫困村已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0.78%;  ——全县告别了透风漏雨的土坯房,喝上了干净水,用上了稳压电,卫生厕所成为“标配”;  ——新修的各级道路1000多公里,四面八方的“山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