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公共政策绩效评估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诸多领域的差距,公共政策的绩效评估存在着重增长而轻发展、重“官”轻“民”、重人治轻法治、重效率而轻公平。针对存在的问题,必须优化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构建多元主体的绩效评估体系,加强政府绩效评估的机制建设,塑造积极的行政文化体系。
关键词:公共政策;绩效评估;行政管理
公共政策学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兴起于美国的一个交叉学科。公共政策作为一门学科出现,既是当代世界中社会、经济和政治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概括的说,主要源自三个方面:社会问题的压力,政府管理的需要和政治科学的发展。公共政策学的快速发展,为中国行政管理方面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在现实中也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公共政策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
(一)评估内容重增长而轻发展
受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负面影响,政府坚持唯效率主义,片面追求GDP,盲目攀比高速度,过多的强调了经济总量的增长,衡量政府成绩也着重用经济总量比高低,看政绩。这种思想反映到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上,就是以经济增长率、工农业总产值、财税收入等数字反映政绩,而将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就业比例、教育发展、社会文明等其他方面放在边缘化的地位,甚至不予考虑,忽略不计。错误地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变成了“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社会指标、环境指标、人文指标成了评估中的盲区,实现了經济增长而非经济发展。
(二)评估主体重“官”轻“民”
政府绩效评估由谁来做,直接影响到政府绩效评估的客观性、准确性、权威性。由于传统行政文化的负面影响,绩效评估缺少公民及社会团体的参与,评估还只是政府内部自上而下的监督;政务信息及评估过程不公开,忽视了他们的职责是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做到透明化行政以及提高人们对政府管理与服务的满意度。
(三)评估过程重人治而轻法治
由于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中有道德政治化和政治道德化的特征,为行政实践注入了人治色彩,而使得法制意识与法制精神黯然失色,促使了利益分配渠道的扭曲和恶性竞争的产生,导致长官意志蔓延,最终不仅降低了政府绩效,而且还影响了社会的发展与和谐,损害了政府形象。延续至今,以权代法、权大于法的现象出现后,全社会普遍的明君清官期盼意识便“油然而生”。再加上我国尚未建立和健全遵循国际惯例、适合特殊国情的完整有序并切实可行的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方法和实践体系。
(四)评估结果重效率而轻公平
在看重经济发展指标的导向下,没有涉及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考核指标。对于社会中的一些不和谐因素没有引起重视,而对某些隐忧没有积极地处理,一直重视“先富”起来的群体,重视城市经济的发展,甚至牺牲一些为温饱和生计犯愁的“后富”群体的利益、牺牲农民的利益,来支持“先富”和城市的发展,进而出现了“马太效应”:富人愈富,穷人愈穷,使得社会贫富差距快速扩大,社会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
二、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的对策分析
(一)塑造积极的行政文化体系
政府的绩效评估体系主要是指建立有效的、以追求效益为中心的引导和约束机制,即政府一切工作应主要围绕如何取得较好的效益来进行。因此,构建一套与国情相适应,与政府职能转变相统一的包含经济性指标、程序性指标、公众满意度指标的综合政府绩效指标体系势在必行。经济性指标是指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将经济生产对资源环境的消耗利用亦考虑进去。程序性指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明确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时的工作数量和履行责任的程度。公众满意度指标即通过民意调查等方式来了解公众对于政府行为拥护拥护和支持程度。
(二)构建多元主体的绩效评估体系
政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导力量,其行为表现应接受多种评估主体的评价,形成多层次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任何一个评估主体都有其不同的立场和评估角度,多元化主体的评估体系可以保证政府绩效评估的有效性和公平性。由于熟悉业务和熟悉被评估主体等原因,我国现行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单一,一般是政府内部评估,缺乏广大公民的参与。因此,可以建立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专门的绩效评估机构,并对它进行垂直管理,以保证评估机构独立工作。同时应发展由专家、学者组成的专门评估机构,支持民间评估机构。最终形成一个从中央到地方,从内部到外部职能分工不同、信息资源共享、专业人才数量充足的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组织体系。
(三)加强政府绩效评估的机制建设
中国的公共政策评估与发达国家的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经验推理多,实证研究少,定性分析多,定量评估少”。由于长期以来对定量分析方法的忽视,使得评估实践中对定量方法的运用极为欠缺,这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评估的信度和效度。因此,当务之急是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推动绩效评估的规范化。同时,加强政府绩效评估的制度、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体系、信息支持体系、公众参与体系等多个方面的制度、机制,将政府绩效评估与政府的使命、价值观、远景与战略结合起来,使绩效评估成为检测并推进实现政府使命与战略规划的手段,将绩效评估纳入法制轨道。
(四)优化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中国特色的行政文化为政府绩效评估设置了重重障碍,这也与政府服务的精神格格不入,通过优化的制度施以外在的强力,可以修正其带来的不良影响,并且让人们真正把完善的制度内化到心中,使其行为能按此制度化的路径前进。在政府部门引入“顾客导向”的绩效评估将改变公共部门传统的评价标准、思维模式,评估主题由“效率”向“绩效”的转变更会对公共组织的文化系统带来强烈冲击。因此,重塑公共行政文化成为关键性问题,这要求政府进一步树立民众本位和服务行政的观念,把民众本位作为公共服务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
[1]李建,基层政府公共政策绩效管理[J].营销界, 2020.06,P23—28.
[2]刘世峰、陈荣,宁波公共政策及活动绩效第三方评估机制研究[J].宁波通讯,2018.03,P27—29.
[3]霍春龙,认识分歧与共享现实:公共政策绩效损失是如何产生的?[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5月,P21—24.
作者简介:罗刚(1983-),男,满族,铁岭市人,中共铁岭市委党校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关键词:公共政策;绩效评估;行政管理
公共政策学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兴起于美国的一个交叉学科。公共政策作为一门学科出现,既是当代世界中社会、经济和政治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概括的说,主要源自三个方面:社会问题的压力,政府管理的需要和政治科学的发展。公共政策学的快速发展,为中国行政管理方面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在现实中也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公共政策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
(一)评估内容重增长而轻发展
受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负面影响,政府坚持唯效率主义,片面追求GDP,盲目攀比高速度,过多的强调了经济总量的增长,衡量政府成绩也着重用经济总量比高低,看政绩。这种思想反映到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上,就是以经济增长率、工农业总产值、财税收入等数字反映政绩,而将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就业比例、教育发展、社会文明等其他方面放在边缘化的地位,甚至不予考虑,忽略不计。错误地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变成了“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社会指标、环境指标、人文指标成了评估中的盲区,实现了經济增长而非经济发展。
(二)评估主体重“官”轻“民”
政府绩效评估由谁来做,直接影响到政府绩效评估的客观性、准确性、权威性。由于传统行政文化的负面影响,绩效评估缺少公民及社会团体的参与,评估还只是政府内部自上而下的监督;政务信息及评估过程不公开,忽视了他们的职责是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做到透明化行政以及提高人们对政府管理与服务的满意度。
(三)评估过程重人治而轻法治
由于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中有道德政治化和政治道德化的特征,为行政实践注入了人治色彩,而使得法制意识与法制精神黯然失色,促使了利益分配渠道的扭曲和恶性竞争的产生,导致长官意志蔓延,最终不仅降低了政府绩效,而且还影响了社会的发展与和谐,损害了政府形象。延续至今,以权代法、权大于法的现象出现后,全社会普遍的明君清官期盼意识便“油然而生”。再加上我国尚未建立和健全遵循国际惯例、适合特殊国情的完整有序并切实可行的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方法和实践体系。
(四)评估结果重效率而轻公平
在看重经济发展指标的导向下,没有涉及社会公平正义方面的考核指标。对于社会中的一些不和谐因素没有引起重视,而对某些隐忧没有积极地处理,一直重视“先富”起来的群体,重视城市经济的发展,甚至牺牲一些为温饱和生计犯愁的“后富”群体的利益、牺牲农民的利益,来支持“先富”和城市的发展,进而出现了“马太效应”:富人愈富,穷人愈穷,使得社会贫富差距快速扩大,社会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
二、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的对策分析
(一)塑造积极的行政文化体系
政府的绩效评估体系主要是指建立有效的、以追求效益为中心的引导和约束机制,即政府一切工作应主要围绕如何取得较好的效益来进行。因此,构建一套与国情相适应,与政府职能转变相统一的包含经济性指标、程序性指标、公众满意度指标的综合政府绩效指标体系势在必行。经济性指标是指在计算经济增长时,将经济生产对资源环境的消耗利用亦考虑进去。程序性指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明确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时的工作数量和履行责任的程度。公众满意度指标即通过民意调查等方式来了解公众对于政府行为拥护拥护和支持程度。
(二)构建多元主体的绩效评估体系
政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导力量,其行为表现应接受多种评估主体的评价,形成多层次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任何一个评估主体都有其不同的立场和评估角度,多元化主体的评估体系可以保证政府绩效评估的有效性和公平性。由于熟悉业务和熟悉被评估主体等原因,我国现行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单一,一般是政府内部评估,缺乏广大公民的参与。因此,可以建立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专门的绩效评估机构,并对它进行垂直管理,以保证评估机构独立工作。同时应发展由专家、学者组成的专门评估机构,支持民间评估机构。最终形成一个从中央到地方,从内部到外部职能分工不同、信息资源共享、专业人才数量充足的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组织体系。
(三)加强政府绩效评估的机制建设
中国的公共政策评估与发达国家的公共政策绩效评估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经验推理多,实证研究少,定性分析多,定量评估少”。由于长期以来对定量分析方法的忽视,使得评估实践中对定量方法的运用极为欠缺,这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评估的信度和效度。因此,当务之急是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经验,推动绩效评估的规范化。同时,加强政府绩效评估的制度、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组织保障体系、信息支持体系、公众参与体系等多个方面的制度、机制,将政府绩效评估与政府的使命、价值观、远景与战略结合起来,使绩效评估成为检测并推进实现政府使命与战略规划的手段,将绩效评估纳入法制轨道。
(四)优化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中国特色的行政文化为政府绩效评估设置了重重障碍,这也与政府服务的精神格格不入,通过优化的制度施以外在的强力,可以修正其带来的不良影响,并且让人们真正把完善的制度内化到心中,使其行为能按此制度化的路径前进。在政府部门引入“顾客导向”的绩效评估将改变公共部门传统的评价标准、思维模式,评估主题由“效率”向“绩效”的转变更会对公共组织的文化系统带来强烈冲击。因此,重塑公共行政文化成为关键性问题,这要求政府进一步树立民众本位和服务行政的观念,把民众本位作为公共服务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
参考文献:
[1]李建,基层政府公共政策绩效管理[J].营销界, 2020.06,P23—28.
[2]刘世峰、陈荣,宁波公共政策及活动绩效第三方评估机制研究[J].宁波通讯,2018.03,P27—29.
[3]霍春龙,认识分歧与共享现实:公共政策绩效损失是如何产生的?[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5月,P21—24.
作者简介:罗刚(1983-),男,满族,铁岭市人,中共铁岭市委党校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