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客家文化作为客家人共同创造出来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总和,不仅根植于各种文化作品当中,还以丰富的艺术形式展现在世界的文化舞台之上。因此,校长应该与全校师生共同努力,通过客家文化系统的构建和宣传来建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并通过这一“古汉文化的活化石”来实现客家文化的传播与特色校园的构建。
关键词:小学德育 客家文化 特色学校
爱国将士吉鸿昌曾说:要使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就要自己看得起自己。而教育者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就是通过民族文化的传播来帮助学生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并借此建立自尊、自爱的文化品格。因此,小学教育应该结合地区的民族文化来建立特色学校,并通过带有民族特征的校园文化的建立来提升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进而完成民族文化的传播。同时,校长应带领全校师生在校园中构建以客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校园,并通过校园环境中客家文化的展示、客家文化元素的文化演出和活动上的文化宣传来建立学生对于客家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并在传播客家文化的同时实现特色学校的构建。
一、校园环境中进行客家文化展示
在校园环境的布置过程中,主要以校园文化墙的建立和教学楼内客家文化的展示为主。首先,教师需要通过在网络上查找图片,并结合简要的文字来对校园的文化墙进行布置。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完善楼道内客家文化模块的建设。校园环境的布置可以通过文化墙与楼道内客家文化模块的建设来促成特色校园的一景,使得每一位来校参观的人员都可以接受客家文化的洗礼。
例如,笔者要求本校教师按照客家文化的形成和演变、客家人的围屋居所、客家节日、客家祭祀、客家人的婚姻与服饰等等进行全方位的资料查找,并结合这些资料的查找,进行文化墙的布置。同时,因为这些客家文化的展示往往涉及到客家文化的各项习俗,因此文化墙建立起来后,每节课课间都会有学生驻足于文化墙之前,认真了解客家文化。同时,将文化墙作为重要的校园环境布置来宣传客家文化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客家文化的了解,还能将学校围绕着客家文化来进行特色校园的构建。文化墙作为重要的校园形象展示方式,不仅可以为学生传递良好的客家文化了解平台,还利于学校后续营造客家文化宣传主阵地的重要文化教育氛围。
校园环境的布置不仅仅需要布置文化墙,還可以通过校园楼道内的客家文化展示模块来进行校园文化的构建。因为校园中的客家文化主要是教师进行布置的,其内容主要是宏观、系统的总结性话术;而教学楼道内的客家文化模块则由学生自主构建,通过细节化的客家文化展示来体现生活中的客家文化传承。因此,上述两种校园文化的建立模式互为补充,共同承担客家文化的展示作用,并为特色学校的构建添砖加瓦。
二、校园文化节筹办客家文化演出
客家文化包括万象,内涵丰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准备,校长可以积极开展客家文化节,并要求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客家文化的展示来提升学生对于客家文化的认识与认可,进而借此机会将客家文化节纳入校园特色文化构建系统当中。
例如,笔者要求本校以“弘扬客家文化,文艺汇报演出”为题在校园中开展客家文化节,并鼓励师生踊跃参与。同时,演出的内容不受限制,可以是传统客家服饰的展示、客家舞蹈与民歌的展示等。在文化节的开展过程中,学生踊跃参与,通过一轮轮评选与筛选,最终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客家文化节目共计二十个。其中有客家民谣和童谣的独唱、串烧,包括传统曲目《排排坐》《菱角子》等;还有客家传统戏曲的展示,主要为采茶戏;同时,还有学生与教师共同进行客家文学作品的选段朗诵……文化节的开展建立了学生对于客家文化的兴趣和深刻的理解,也完善了特色学校的构建。
三、校园活动上进行客家文化宣传
除了在校园中进行客家文化的宣传,构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校门,通过客家文化校园活动的开展,最大范围地传播客家文化,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客家文化的宣传过程中去。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家庭范围内进行客家文化的宣传,并通过校园活动的开展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文化的传播。
例如,笔者在校园中开展客家文化传播的活动,并以“客家文化大力弘扬,家庭宣传从我做起”为主题邀请学生进行参与。同时,笔者要求各班教师建立客家文化宣传卡请家长协同填写,并监督学生的客家文化宣传效果。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客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还能促使客家文化在学生家庭范围内的传播。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开展客家文化的传播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客家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建立文化兴趣与认同感,并在与家人的传播过程中建立自信,进而从个人到学校,全面实现客家文化特色校园的构建。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只有民族的文化才能以独特的艺术特色与审美水准屹立于世界之巅。因此,校长应该积极构建与客家文化相关的特色学校,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校园文化氛围的构建、学生对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建立和客家文化最大范围的传播。相信在校长的积极推进和教师与学生的积极配合下,定可以有效完成客家文化的特色校园构建,并真正实现客家文化的弘扬和传播。
参考文献
[1]温宪元.文化多样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兼论客家文化研究的三个向度[J].广东社会科学,2013(05).
[2]贺超.客家文化与现代文明[J].江西社会科学,2007(01).
关键词:小学德育 客家文化 特色学校
爱国将士吉鸿昌曾说:要使民族自立于世界之林,就要自己看得起自己。而教育者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就是通过民族文化的传播来帮助学生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并借此建立自尊、自爱的文化品格。因此,小学教育应该结合地区的民族文化来建立特色学校,并通过带有民族特征的校园文化的建立来提升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进而完成民族文化的传播。同时,校长应带领全校师生在校园中构建以客家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校园,并通过校园环境中客家文化的展示、客家文化元素的文化演出和活动上的文化宣传来建立学生对于客家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并在传播客家文化的同时实现特色学校的构建。
一、校园环境中进行客家文化展示
在校园环境的布置过程中,主要以校园文化墙的建立和教学楼内客家文化的展示为主。首先,教师需要通过在网络上查找图片,并结合简要的文字来对校园的文化墙进行布置。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完善楼道内客家文化模块的建设。校园环境的布置可以通过文化墙与楼道内客家文化模块的建设来促成特色校园的一景,使得每一位来校参观的人员都可以接受客家文化的洗礼。
例如,笔者要求本校教师按照客家文化的形成和演变、客家人的围屋居所、客家节日、客家祭祀、客家人的婚姻与服饰等等进行全方位的资料查找,并结合这些资料的查找,进行文化墙的布置。同时,因为这些客家文化的展示往往涉及到客家文化的各项习俗,因此文化墙建立起来后,每节课课间都会有学生驻足于文化墙之前,认真了解客家文化。同时,将文化墙作为重要的校园环境布置来宣传客家文化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客家文化的了解,还能将学校围绕着客家文化来进行特色校园的构建。文化墙作为重要的校园形象展示方式,不仅可以为学生传递良好的客家文化了解平台,还利于学校后续营造客家文化宣传主阵地的重要文化教育氛围。
校园环境的布置不仅仅需要布置文化墙,還可以通过校园楼道内的客家文化展示模块来进行校园文化的构建。因为校园中的客家文化主要是教师进行布置的,其内容主要是宏观、系统的总结性话术;而教学楼道内的客家文化模块则由学生自主构建,通过细节化的客家文化展示来体现生活中的客家文化传承。因此,上述两种校园文化的建立模式互为补充,共同承担客家文化的展示作用,并为特色学校的构建添砖加瓦。
二、校园文化节筹办客家文化演出
客家文化包括万象,内涵丰富。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准备,校长可以积极开展客家文化节,并要求教师与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客家文化的展示来提升学生对于客家文化的认识与认可,进而借此机会将客家文化节纳入校园特色文化构建系统当中。
例如,笔者要求本校以“弘扬客家文化,文艺汇报演出”为题在校园中开展客家文化节,并鼓励师生踊跃参与。同时,演出的内容不受限制,可以是传统客家服饰的展示、客家舞蹈与民歌的展示等。在文化节的开展过程中,学生踊跃参与,通过一轮轮评选与筛选,最终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客家文化节目共计二十个。其中有客家民谣和童谣的独唱、串烧,包括传统曲目《排排坐》《菱角子》等;还有客家传统戏曲的展示,主要为采茶戏;同时,还有学生与教师共同进行客家文学作品的选段朗诵……文化节的开展建立了学生对于客家文化的兴趣和深刻的理解,也完善了特色学校的构建。
三、校园活动上进行客家文化宣传
除了在校园中进行客家文化的宣传,构建特色学校的过程中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校门,通过客家文化校园活动的开展,最大范围地传播客家文化,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客家文化的宣传过程中去。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家庭范围内进行客家文化的宣传,并通过校园活动的开展来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文化的传播。
例如,笔者在校园中开展客家文化传播的活动,并以“客家文化大力弘扬,家庭宣传从我做起”为主题邀请学生进行参与。同时,笔者要求各班教师建立客家文化宣传卡请家长协同填写,并监督学生的客家文化宣传效果。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客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还能促使客家文化在学生家庭范围内的传播。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开展客家文化的传播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客家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建立文化兴趣与认同感,并在与家人的传播过程中建立自信,进而从个人到学校,全面实现客家文化特色校园的构建。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也只有民族的文化才能以独特的艺术特色与审美水准屹立于世界之巅。因此,校长应该积极构建与客家文化相关的特色学校,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校园文化氛围的构建、学生对于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建立和客家文化最大范围的传播。相信在校长的积极推进和教师与学生的积极配合下,定可以有效完成客家文化的特色校园构建,并真正实现客家文化的弘扬和传播。
参考文献
[1]温宪元.文化多样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兼论客家文化研究的三个向度[J].广东社会科学,2013(05).
[2]贺超.客家文化与现代文明[J].江西社会科学,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