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在新的一年里,为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青春期健康》杂志社和走进崇高研究院携手合作,推出全新栏目——"走进崇高"。因为处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形形色色的社会中,人们为了生计,在不停的忙碌、奔波;竞争的残忍、人海的嘈杂无不在消磨着我们的意志;自私贪欲、世间冷暖无不在考验着我们的良知,我们难免不会被外表华丽的东西所迷惑;难免不会被现实中的势利冲昏头脑。这时,我们不妨停下自己的脚步,细细品味人生的最高层面——精神层面的需求,那就是能涵盖世间万物价值标准的“崇高”。只有走进崇高,才能拨开弥漫在空气中的浓浓尘埃,让我们迷离的双眼重新又看清前进的方向;只有认识崇高,我们发热的头脑才能得到清醒,负重的心,才能彻彻底底的被释然;只有实践崇高,我们的灵魂才不会被自私、贪欲、丑恶所玷污。而青春期,是人生美好的时期;青春期,是人生成长关键的时期;青春期,是人生走进崇高的最佳时期。投稿信箱:qcqjk2008@126.com
儿童期与成人期之间的过渡时期就是人们所说的青春期。青春期是人体发育成长第二个、也是最重要的高峰时期。在此期间,大脑发育特别快,记忆力特别强,是每个青年求知求学的最佳时期。
青春期是每个青年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形成和建立的最佳时期。是做一个胸怀大志,品德高尚,有所作为的人?还是胸无大志,品德低下,无所作为的人?这是一个关键时期。
同时,另一方面还应看到,青春期也是诱惑多多,难关重重,迷雾阵阵,压力大大,荆棘遍布的危险时期。处于青春期的男女青年,情绪激动性、偏面性大而缺少稳定性、平和性。情绪变化不定是处于青春期人群的共同心理特征。因此,人们普遍认为:青春期是一个充满心理压力的关键性时期,也被认为是一个特别紧张的时期。
如何度过青春期,如何让青春期成为健康成长、不断进步和成熟的时期,是每个青少年面临的一大人生门槛和重要课题。
我的人生体验和愿向青少年提出的忠告是:要让知识丰满羽翼,让崇高驾驭成长。
你们知道,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青少年求知求学的第一要务放在“立德”上,就是怎样做人;第二才是“立功”,就是怎样做事。
古人一再强调的“三立”、“三不朽”,语出《左传》,清人管同表述得最清楚:“古之所谓三不朽者,首立德,次立功,又其次乃立言”;我们还可以加上“立业”。把立德放在首位,这是我们历代国学中的一贯原则。
我国最早文献《尚书》首篇《尧典》称尧是“克明俊德,以亲九族……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贤明君主;他所以威伏四方,万民拥戴,因为他德高望重。《舜典》称舜也是“ 浚哲文明,温恭允塞……惇德允元,蛮夷率服”的明君。他提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条原则,还提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等正确主张。
大禹时期对各级官员提出“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等九条要求。这些都是当时的重要道德准则。
老子在《道德经》中特别强调道德在人生中的作用,他说:“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他还特别强调道德的实践观点,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他说:“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修之身,其德乃真;修其家,其德乃馀: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溥:博,沛)。”这就明确指出:读书育德的目标就是为国家、为民族作贡献,为人民服务。
孔子的名言“朝闻道,死可矣”证明他把道德当作人生最高的理想。他又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追求培养道德是他读书求知育人的根本目标,因为“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智、仁、勇的结合就是他所追求人格美的最高境界。历代儒学家又把它高度概括为:“温良恭俭让”。荀子提出“德”的标准是:“仁义礼智信”。儒家历来主张仁义待人,以德立世,以德治国。儒家经典《大学》提出正心、修身、天下大治的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经典《礼记·经解》中关于如何做人,有如下的话:“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做人处事,求知创业要超过六经的标准,只有伟人、圣人才能做到;一般人只是把他们当作自己学习的榜样,前进的动力,人生的楷模。
要想真正做到治国安邦,天下太平,当然需要一大批具有“盛德”的领袖和精英。我们的先贤在《左传》中对“盛德“提出了18条要求:“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以上这段话是吴国贤公子季札在观看了《周颂》、《鲁颂》、《商颂》等乐舞之后,联想到尧、舜、禹、汤、文、武等先贤的崇高品德所发的议论。可译成如下的现代汉语:“正直而不倨傲,委曲而不卑屈,亲近而不侵逼,远离而不怀二心,虽有变动而不邪乱,反复往来而不厌倦,哀伤而不忧愁,欢乐而不荒淫,使用资财而不用尽,心地宽广而不炫耀,施惠而不浪费,征收而不贪婪,静而不止,动而不乱,五音和谐,八风通畅,节奏有度,配合有序,这是有盛德之人所共有的。”
孙中山先生也主张以德做人立世,以德安邦治国。他提出的八德内容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韩非子·五蠹》曾这样比较德治和力治,“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后汉书·种岱传》对德治作如下的颂扬:“仁义兴则道德昌,道德昌则政化明,政化明而万姓宁”。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和“科学发展观”及“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的作用”等一系列重要指示是我们党和政府主张德治,科学决策,使国家长治久安,使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举措之一。
由于我国目前道德水平令人担忧,当前有必要大力提倡中外前贤、仁人志士那种为民为国刻苦读书,道德自律、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道德的堕落,官员的腐败,都是不祥之兆,古埃及、古巴比伦、东西罗马的灭亡,前苏联的不攻自垮,其根本原因都是官员的堕落和腐败。抛弃人民者必将被人民所抛弃!杜牧说的“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永远是历史兴亡的真理。
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品德修养,弘扬传统美德,倡导新风正气,用高尚的道德行为推动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广大青年务必牢记党的教导,把充满风险的青春期变成立大志、树新风、求崇高、创伟业的黄金期。要心怀祖国,追求崇高,树立雄心壮志,用毕生的精力,去实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社会求正义,为人民谋福利,使中华能振兴,使全人类都健康、快乐、幸福!
当然,教育不是万能的,道德的阳光不可能照亮每一个黑暗灵魂的角落;美妙动听的诗歌和音乐也不可能使每一个歹徒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是,只要我们绝大多数党员和同胞特别是广大青年(他们的道德水平和智慧能力决定党和国家的未来)能坚守理想,勤奋读书,忘我工作,英勇战斗,永远高举公平、正义、仁爱、奉献的大旗,带头走进崇高,实践崇高,我们必然得道多助,排除万难,感天动地,创造各种人间奇迹!
(编辑 遐飞)
儿童期与成人期之间的过渡时期就是人们所说的青春期。青春期是人体发育成长第二个、也是最重要的高峰时期。在此期间,大脑发育特别快,记忆力特别强,是每个青年求知求学的最佳时期。
青春期是每个青年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形成和建立的最佳时期。是做一个胸怀大志,品德高尚,有所作为的人?还是胸无大志,品德低下,无所作为的人?这是一个关键时期。
同时,另一方面还应看到,青春期也是诱惑多多,难关重重,迷雾阵阵,压力大大,荆棘遍布的危险时期。处于青春期的男女青年,情绪激动性、偏面性大而缺少稳定性、平和性。情绪变化不定是处于青春期人群的共同心理特征。因此,人们普遍认为:青春期是一个充满心理压力的关键性时期,也被认为是一个特别紧张的时期。
如何度过青春期,如何让青春期成为健康成长、不断进步和成熟的时期,是每个青少年面临的一大人生门槛和重要课题。
我的人生体验和愿向青少年提出的忠告是:要让知识丰满羽翼,让崇高驾驭成长。
你们知道,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青少年求知求学的第一要务放在“立德”上,就是怎样做人;第二才是“立功”,就是怎样做事。
古人一再强调的“三立”、“三不朽”,语出《左传》,清人管同表述得最清楚:“古之所谓三不朽者,首立德,次立功,又其次乃立言”;我们还可以加上“立业”。把立德放在首位,这是我们历代国学中的一贯原则。
我国最早文献《尚书》首篇《尧典》称尧是“克明俊德,以亲九族……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贤明君主;他所以威伏四方,万民拥戴,因为他德高望重。《舜典》称舜也是“ 浚哲文明,温恭允塞……惇德允元,蛮夷率服”的明君。他提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条原则,还提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等正确主张。
大禹时期对各级官员提出“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等九条要求。这些都是当时的重要道德准则。
老子在《道德经》中特别强调道德在人生中的作用,他说:“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他还特别强调道德的实践观点,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他说:“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修之身,其德乃真;修其家,其德乃馀: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溥:博,沛)。”这就明确指出:读书育德的目标就是为国家、为民族作贡献,为人民服务。
孔子的名言“朝闻道,死可矣”证明他把道德当作人生最高的理想。他又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追求培养道德是他读书求知育人的根本目标,因为“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智、仁、勇的结合就是他所追求人格美的最高境界。历代儒学家又把它高度概括为:“温良恭俭让”。荀子提出“德”的标准是:“仁义礼智信”。儒家历来主张仁义待人,以德立世,以德治国。儒家经典《大学》提出正心、修身、天下大治的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经典《礼记·经解》中关于如何做人,有如下的话:“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于《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于《乐》者也;洁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于《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做人处事,求知创业要超过六经的标准,只有伟人、圣人才能做到;一般人只是把他们当作自己学习的榜样,前进的动力,人生的楷模。
要想真正做到治国安邦,天下太平,当然需要一大批具有“盛德”的领袖和精英。我们的先贤在《左传》中对“盛德“提出了18条要求:“直而不倨,曲而不屈,迩而不逼,远而不携,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用而不匮,广而不宣,施而不费,取而不贪,处而不底,行而不流,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盛德之所同也”。(《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以上这段话是吴国贤公子季札在观看了《周颂》、《鲁颂》、《商颂》等乐舞之后,联想到尧、舜、禹、汤、文、武等先贤的崇高品德所发的议论。可译成如下的现代汉语:“正直而不倨傲,委曲而不卑屈,亲近而不侵逼,远离而不怀二心,虽有变动而不邪乱,反复往来而不厌倦,哀伤而不忧愁,欢乐而不荒淫,使用资财而不用尽,心地宽广而不炫耀,施惠而不浪费,征收而不贪婪,静而不止,动而不乱,五音和谐,八风通畅,节奏有度,配合有序,这是有盛德之人所共有的。”
孙中山先生也主张以德做人立世,以德安邦治国。他提出的八德内容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韩非子·五蠹》曾这样比较德治和力治,“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后汉书·种岱传》对德治作如下的颂扬:“仁义兴则道德昌,道德昌则政化明,政化明而万姓宁”。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和“科学发展观”及“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的作用”等一系列重要指示是我们党和政府主张德治,科学决策,使国家长治久安,使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举措之一。
由于我国目前道德水平令人担忧,当前有必要大力提倡中外前贤、仁人志士那种为民为国刻苦读书,道德自律、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道德的堕落,官员的腐败,都是不祥之兆,古埃及、古巴比伦、东西罗马的灭亡,前苏联的不攻自垮,其根本原因都是官员的堕落和腐败。抛弃人民者必将被人民所抛弃!杜牧说的“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永远是历史兴亡的真理。
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品德修养,弘扬传统美德,倡导新风正气,用高尚的道德行为推动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广大青年务必牢记党的教导,把充满风险的青春期变成立大志、树新风、求崇高、创伟业的黄金期。要心怀祖国,追求崇高,树立雄心壮志,用毕生的精力,去实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社会求正义,为人民谋福利,使中华能振兴,使全人类都健康、快乐、幸福!
当然,教育不是万能的,道德的阳光不可能照亮每一个黑暗灵魂的角落;美妙动听的诗歌和音乐也不可能使每一个歹徒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但是,只要我们绝大多数党员和同胞特别是广大青年(他们的道德水平和智慧能力决定党和国家的未来)能坚守理想,勤奋读书,忘我工作,英勇战斗,永远高举公平、正义、仁爱、奉献的大旗,带头走进崇高,实践崇高,我们必然得道多助,排除万难,感天动地,创造各种人间奇迹!
(编辑 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