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源环境因素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物质条件,它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可能性、规模、速度和可持续性。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因此,必须把建设环保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建设环保型社会是缓解资源供求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保证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
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受到了资源和环境的约束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GDP以年平均超过9%的速度增长,2007年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增长是以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取得的,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再加上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的缓慢,资源的供求矛盾越来越尖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使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我国的资源总储量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占有量居第53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目前,我国资源已经亮起了“红灯”,电力、石油、土地和水等重要资源普遍紧缺。我国45种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更为严重的是,长期以来资源利用率低、浪费大,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资源紧张的状况。如人均耕地从1953年的2.82亩下降到2007年的1.4亩,耕地总面积已接近18亿亩的“警戒线”。水资源极为稀缺,每年因缺水农业损失500亿元,影响工业产值2000亿元。全国60%的城市缺水,2006年全国有3578万人、2936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3亿人饮水不安全。我们资源利用效率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具体来看,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此外,我国再生资源的资源化水平低,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浪费资源的现象还相当严重。据有关统计,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比重仅为5%,但石油消耗占世界消耗的比重占8.19%,原煤消耗占34.44%,氧化铝占20.43%,水泥占44.58%。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生态环境危机也是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大危机之一。2007年我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81.8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2468.1万吨,由此产生大量酸雨,全国酸雨区面积已占国土1/3。全国城市河段90%以上污染,每年草原退化200万公顷,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漠化面积174万平方公里。据有关部门统计测试,我国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每年造成的损失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5%。
二、建设环保型社会的内涵
环保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环保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建设环保型社会强调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建立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科学发展观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既是建设环保型社会的核心内容,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兩者在目标上是一致的。环保型社会建设是一个涉及产业发展、消费方式、文化定位、社区生活、日常行为的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并不仅仅限于产业发展上的“节能减排治污”,它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旨在开拓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方式,打造一个全新的经济社会形态,它意味并预示着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文理念的一次革命。环保型社会建设应从政府政策取向、产业技术状态、居民生活方式、资源环境状况、科技研发支撑等层面予以定义或描述,即政府制订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财税、土地、科技等政策并得到切实执行;开发并采用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技术及其设备在企业的产业行为中已形成理念上的自觉;厉行资源节约、注重环境保护已成为社区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居民的生活习惯,等等。
三、建设环保型社会的关键
建设环保型社会,就是要转变现有的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良性循环的节约型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最大程度地减轻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加速推进、消费迅速升级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着力点在于转变发展方式,切入点是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动力是改革开放。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加快新型城市化建设步伐。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期蒂格利茨提出,二十一世纪初期,有两件事对世界影响最大:一是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市化。过去十年,我国城市化以年均1.3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提高,未来20~30年将有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生活。既要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又要避免过去城市化中的弯路,必须探索一条新型城市化的路子。加快新型城市化建设,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按照城市建设规划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发展,拓展中心城市框架,做强、做大中心城市,增强中心城市带动力和辐射功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增强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依靠法制、市场和政府行政管理的作用,形成统筹、高效、协调的城市群建设管理模式。二要着力打造宜居生态城市。加强城市功能区规划,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确定不同片区的发展方向、功能定位,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和城乡基础设施完善。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理念上,要努力实现由注重城市单体扩张向城乡融合发展转变,由偏面追求经济增长向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平衡协调转变,由突出城市产业发展向以人为本实现安居乐业转变。通过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使用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形成有序开发、集约建设、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城镇体系。通过合理规划城市交通运输体系,加强功能区、住宅区综合管理,搞好绿地、湿地等生态建设,注重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宜居生态城市。三要倡导绿色消费模式。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合理消费,制止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奢侈消费。鼓励节水、节电、节能,推广节能灯、节能电器和低油耗、低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搞好再生资源体系建设,继续推动“限塑”、“限一次性用品”,采取有效措施,抵制和治理商品过度包装。 第二,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环保型社会建设离不开环保型产业的支撑。加快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构建符合环保型社会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是环保型社会建设的主攻方向。要按照环保型社会的要求,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充分利用产业优势与发展条件,构建以两型产业为核心,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产业和传统产业相互促进的新型产业体系。一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节能、航空航天等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物流、信息服务、技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突出自主创新,提倡科学研究,鼓励技术转让,重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从政策、资金和创业环境上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使科技创新成为引领本地产业向高端发展的动力源。二是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发展本地特色的产业,如工程机械、汽车、新能源、文化、旅游等,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不断提高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品质,增强竞争力。同时,加快技术升级,延伸产业链,提升城市群产业配套水平。三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吸纳国际、国内先进技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实现由高投入、高消耗的传统发展模式向节能降耗、高附加值发展模式转变,加快推进粗放型重化工业向创新型重化工业升级。四是逐步淘汰限制性产业。要以节能、低碳、零排放和高附加值为标准,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压缩“三高两低”企业和“五小”企业,下决心淘汰,推动转型升级。
第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是环保型社会建设的根本途径。一是建立企业内部的循环体系,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创建一批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在钢铁、有色、化工、汽车制造等行业大力推广循环生产和清洁生产,实现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二是建立企业之间的循环体系,组成生态工业链,既节约能源资源,又利于环保。三是建立社会整体循环体系,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使生活领域中的废弃物转移到生产领域,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合回路。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导向机制,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加快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生态工业园、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按产业链的关联度配置资源,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布局产业。设立循环经济发展基金,对循环经济成效明显的予以奖励。
第四,要着力抓好重大项目建设。项目是载体,抓发展要落实到具体项目上,抓生态环境也要靠项目推动。只有建设一批好项目、大项目,才能为环保型社会建设提供平台和载体。要积极谋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在项目选择的范围上要广,既要有产业项目,也要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还要有社会建设项目。在项目策划起点上要高,做到向国内先进看齐,与国际接轨,规划设计要保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对经济社会发展仍然能起到支撑作用。在项目实施上眼界要宽,突破行政区划,整合利用各种优势资源,做到互利共赢。在项目建设上办法要多,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积极利于市场机制,广泛动员社会资源投入项目建设。
第五,要始终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解决民生问题,是环保型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环保型社会建设,必须始终围绕解决民生问题来展开,不仅要使市民成为环保型社会建设的参与者、支持者,更要成为受益者。每个群众从自己每一年生活收入的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生活环境的不断美化优化中,实实在在感受到环保型社会建设的好处,这样市民就会成为更加主动的建设者。要建立民生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改变以GDP为主的考核体系。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认真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如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等问题。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和住房、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四、建设环保型社会的保障措施
环保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各方面力量,其中政府是主导,开放是必要条件,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是强有力的保障。必须通过深化各项配套改革,为环保型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撑。
第一,要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是环保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障。要通过提升政府的服务质量和效能,为环保型社会建設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一要加快职能转变。转变职能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础,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能不高,其深层次原因是职能转变不到位。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就是要在转变职能和理顺政府职责上下功夫。该管的地方,政府一定要加大力度,不该管的事情要坚决退出。二是创新行政方式。创新行政方式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重点是推进公共服务的公开化、信息化、现代化,通过提高电子政务的应用水平,探索公共服务外包等方式,不断提高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切实降低行政成本。三是增强公共服务能力。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目的。要加强公共服务窗口和公共服务网络建设,整合政务服务中心,健全便民服务网络,为市民打造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平台。
第二,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通过大胆改革试验,聚焦世界目光,吸引生产要素聚集,积极营造有利于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体制环境,以大改革推动大开放、大发展。全方位地扩大开放领域,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进一步放宽金融、电信、保险、社会中介等服务贸易领域的市场准入,完善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发展IT服务、研发设计等服务外包产业。完善对外开放和承接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制定鼓励承接服务外包的财税、信贷等扶持政策,建立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引进机制,拓宽服务外包“接单”渠道,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取得国际认证,培育国际化的服务供应商和外包承接商。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投资兴业。鼓励、支持本地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提高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第三,要创新财税、金融体制。以聚集生产要素、放大政策效应为重点,提升金融服务功能,发挥财税导向作用,进一步增强对主要生产要素的调控能力,在环保型社会建设中发挥引导和支撑作用。要积极构建区域金融中心,完善促进金融业发展的办法措施,吸引各类金融机构落户,设立区域性总部。支持本地银行跨区域发展,向区域性、全国性银行迈进。积极争取国家对环保型社会建设的财税政策支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财税优惠政策,制定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企业间中间产品税收优惠和以奖代补政策。落实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增值税即征即退、企业所得税减征等优惠政策。
(作者简介:叶春涛(1979.12-),男,汉族,河南商水人,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共党史、经济史学。)
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受到了资源和环境的约束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GDP以年平均超过9%的速度增长,2007年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增长是以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取得的,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再加上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的缓慢,资源的供求矛盾越来越尖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使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我国的资源总储量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占有量居第53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目前,我国资源已经亮起了“红灯”,电力、石油、土地和水等重要资源普遍紧缺。我国45种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更为严重的是,长期以来资源利用率低、浪费大,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资源紧张的状况。如人均耕地从1953年的2.82亩下降到2007年的1.4亩,耕地总面积已接近18亿亩的“警戒线”。水资源极为稀缺,每年因缺水农业损失500亿元,影响工业产值2000亿元。全国60%的城市缺水,2006年全国有3578万人、2936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3亿人饮水不安全。我们资源利用效率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具体来看,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4倍。此外,我国再生资源的资源化水平低,生产、建设、流通、消费领域浪费资源的现象还相当严重。据有关统计,200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比重仅为5%,但石油消耗占世界消耗的比重占8.19%,原煤消耗占34.44%,氧化铝占20.43%,水泥占44.58%。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生态环境危机也是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大危机之一。2007年我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381.8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2468.1万吨,由此产生大量酸雨,全国酸雨区面积已占国土1/3。全国城市河段90%以上污染,每年草原退化200万公顷,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漠化面积174万平方公里。据有关部门统计测试,我国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每年造成的损失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3.5%。
二、建设环保型社会的内涵
环保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环保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建设环保型社会强调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建立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关系,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科学发展观关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既是建设环保型社会的核心内容,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兩者在目标上是一致的。环保型社会建设是一个涉及产业发展、消费方式、文化定位、社区生活、日常行为的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并不仅仅限于产业发展上的“节能减排治污”,它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旨在开拓一种全新的科学发展方式,打造一个全新的经济社会形态,它意味并预示着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人文理念的一次革命。环保型社会建设应从政府政策取向、产业技术状态、居民生活方式、资源环境状况、科技研发支撑等层面予以定义或描述,即政府制订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财税、土地、科技等政策并得到切实执行;开发并采用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技术及其设备在企业的产业行为中已形成理念上的自觉;厉行资源节约、注重环境保护已成为社区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居民的生活习惯,等等。
三、建设环保型社会的关键
建设环保型社会,就是要转变现有的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良性循环的节约型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最大程度地减轻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加速推进、消费迅速升级带来的巨大环境压力,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着力点在于转变发展方式,切入点是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动力是改革开放。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加快新型城市化建设步伐。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期蒂格利茨提出,二十一世纪初期,有两件事对世界影响最大:一是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市化。过去十年,我国城市化以年均1.3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提高,未来20~30年将有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生活。既要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又要避免过去城市化中的弯路,必须探索一条新型城市化的路子。加快新型城市化建设,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按照城市建设规划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发展,拓展中心城市框架,做强、做大中心城市,增强中心城市带动力和辐射功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增强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运行效率。依靠法制、市场和政府行政管理的作用,形成统筹、高效、协调的城市群建设管理模式。二要着力打造宜居生态城市。加强城市功能区规划,根据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确定不同片区的发展方向、功能定位,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和城乡基础设施完善。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理念上,要努力实现由注重城市单体扩张向城乡融合发展转变,由偏面追求经济增长向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平衡协调转变,由突出城市产业发展向以人为本实现安居乐业转变。通过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使用和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形成有序开发、集约建设、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城镇体系。通过合理规划城市交通运输体系,加强功能区、住宅区综合管理,搞好绿地、湿地等生态建设,注重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宜居生态城市。三要倡导绿色消费模式。积极倡导绿色消费、合理消费,制止盲目消费、过度消费、奢侈消费。鼓励节水、节电、节能,推广节能灯、节能电器和低油耗、低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搞好再生资源体系建设,继续推动“限塑”、“限一次性用品”,采取有效措施,抵制和治理商品过度包装。 第二,要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环保型社会建设离不开环保型产业的支撑。加快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构建符合环保型社会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是环保型社会建设的主攻方向。要按照环保型社会的要求,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充分利用产业优势与发展条件,构建以两型产业为核心,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产业和传统产业相互促进的新型产业体系。一是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节能、航空航天等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物流、信息服务、技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突出自主创新,提倡科学研究,鼓励技术转让,重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从政策、资金和创业环境上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使科技创新成为引领本地产业向高端发展的动力源。二是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发展本地特色的产业,如工程机械、汽车、新能源、文化、旅游等,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不断提高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品质,增强竞争力。同时,加快技术升级,延伸产业链,提升城市群产业配套水平。三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吸纳国际、国内先进技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实现由高投入、高消耗的传统发展模式向节能降耗、高附加值发展模式转变,加快推进粗放型重化工业向创新型重化工业升级。四是逐步淘汰限制性产业。要以节能、低碳、零排放和高附加值为标准,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压缩“三高两低”企业和“五小”企业,下决心淘汰,推动转型升级。
第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是环保型社会建设的根本途径。一是建立企业内部的循环体系,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创建一批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在钢铁、有色、化工、汽车制造等行业大力推广循环生产和清洁生产,实现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二是建立企业之间的循环体系,组成生态工业链,既节约能源资源,又利于环保。三是建立社会整体循环体系,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市场和资源回收产业,使生活领域中的废弃物转移到生产领域,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合回路。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导向机制,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加快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生态工业园、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按产业链的关联度配置资源,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布局产业。设立循环经济发展基金,对循环经济成效明显的予以奖励。
第四,要着力抓好重大项目建设。项目是载体,抓发展要落实到具体项目上,抓生态环境也要靠项目推动。只有建设一批好项目、大项目,才能为环保型社会建设提供平台和载体。要积极谋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在项目选择的范围上要广,既要有产业项目,也要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还要有社会建设项目。在项目策划起点上要高,做到向国内先进看齐,与国际接轨,规划设计要保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对经济社会发展仍然能起到支撑作用。在项目实施上眼界要宽,突破行政区划,整合利用各种优势资源,做到互利共赢。在项目建设上办法要多,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时,积极利于市场机制,广泛动员社会资源投入项目建设。
第五,要始终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解决民生问题,是环保型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环保型社会建设,必须始终围绕解决民生问题来展开,不仅要使市民成为环保型社会建设的参与者、支持者,更要成为受益者。每个群众从自己每一年生活收入的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生活环境的不断美化优化中,实实在在感受到环保型社会建设的好处,这样市民就会成为更加主动的建设者。要建立民生发展指标体系,研究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改变以GDP为主的考核体系。深化社会领域的改革,认真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如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等问题。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和住房、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四、建设环保型社会的保障措施
环保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各方面力量,其中政府是主导,开放是必要条件,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是强有力的保障。必须通过深化各项配套改革,为环保型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撑。
第一,要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是环保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障。要通过提升政府的服务质量和效能,为环保型社会建設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一要加快职能转变。转变职能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础,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能不高,其深层次原因是职能转变不到位。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就是要在转变职能和理顺政府职责上下功夫。该管的地方,政府一定要加大力度,不该管的事情要坚决退出。二是创新行政方式。创新行政方式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重点是推进公共服务的公开化、信息化、现代化,通过提高电子政务的应用水平,探索公共服务外包等方式,不断提高政府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切实降低行政成本。三是增强公共服务能力。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目的。要加强公共服务窗口和公共服务网络建设,整合政务服务中心,健全便民服务网络,为市民打造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平台。
第二,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通过大胆改革试验,聚焦世界目光,吸引生产要素聚集,积极营造有利于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体制环境,以大改革推动大开放、大发展。全方位地扩大开放领域,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进一步放宽金融、电信、保险、社会中介等服务贸易领域的市场准入,完善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发展IT服务、研发设计等服务外包产业。完善对外开放和承接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制定鼓励承接服务外包的财税、信贷等扶持政策,建立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引进机制,拓宽服务外包“接单”渠道,支持服务外包企业取得国际认证,培育国际化的服务供应商和外包承接商。改善投资环境,吸引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投资兴业。鼓励、支持本地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提高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层次和水平。
第三,要创新财税、金融体制。以聚集生产要素、放大政策效应为重点,提升金融服务功能,发挥财税导向作用,进一步增强对主要生产要素的调控能力,在环保型社会建设中发挥引导和支撑作用。要积极构建区域金融中心,完善促进金融业发展的办法措施,吸引各类金融机构落户,设立区域性总部。支持本地银行跨区域发展,向区域性、全国性银行迈进。积极争取国家对环保型社会建设的财税政策支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财税优惠政策,制定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企业间中间产品税收优惠和以奖代补政策。落实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增值税即征即退、企业所得税减征等优惠政策。
(作者简介:叶春涛(1979.12-),男,汉族,河南商水人,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共党史、经济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