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企合作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家骨干校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在校企合作的方式上有所突破。本文通过新加坡"双轨制"教学模式实施过程分析看高职学校中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校企合作;双轨制;教学模式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经过短短二十年的发展就成为享誉世界的知名职业院校之一。究其原因在于其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扎实开展校企合作。相比我们开展校企合作而言,新加坡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笔者仅从"双轨制"教学模式的实施来看高职教学中的校企合作,以期对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1.新加坡"双轨制"教学模式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为了落实项目教学而创新采用"双轨制"教学模式。双轨制一般在第三学年实行,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分为1、2两组。其中,第一学期1组为专向课程,2组为全日制项目、企业实习;第二学期2组为专向课程,1组为全日制项目、企业实习。在做全日制项目、企业实习时,再次将学生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先做全日制项目,然后再进行企业实习;另一组则先进行企业实习,然后再做全日制项目。
这样做的益处:既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业状况,实行分层次教学,做到"量身定做",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展项目教学和企业实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资源的使用率;满足了学生到企业实习不间断,企业生产不断线。
双轨制教学模式之所以能顺利的执行并取得如此好的效益,最重要的一点是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从课程的开发、到实施,企业实现了全程参与,正是因为这样才能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保持职业院校与企业齐头并进、甚至超前于企业的发展。
2.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
从我国高职教育建设来看,如果说国家示范校的建设侧重于人培养模式的创新,那么国家骨干校的建设则把校企合作当做重点。国家骨干校建设中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三年内建设任务主要是围绕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五个方面展开。分析这些任务不但得出,所有需要建设的内容都是以校企合作这条主线展开的,要想真正的完成好骨干校的建设,企业必须全程参与每一个环节的建设,如果前一个环节缺少企业的参与,后一个环节将无法顺利实施。如果没有真正的校企合作机制作保障,根本谈不到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共建实训室等的项目,更不可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
新加坡双轨制教学模式中的其中一轨是全日制项目、企业实习来实现。全程项目化教学是南洋理工学院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其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项目教学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些项目是企业真实项目,都是有企业出资的,学生和老师参与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为企业服务、工作的过程。所以双轨制教学模式的落实是一个全程校企合作的过程体现。南洋理工学院林靖东院长在介绍其办学成功经验时说:"只有能促进国际经济发展的学校,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赢得企业的主动合作。只有得到企业的支持,学校才能得以长远的、更好的发展。"
3.校企合作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分析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工作还是流于形式,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对学生、老师、企业都没有多大的帮助,更谈不上"双赢"。笔者参观考察很多所学校的校企合作情况,整体合作的深入性不够。笔者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作如下分析。
3.1提高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理念的认识水平
"理念先行"这是创新工作的原则,"没有做不到的就怕想不到"是经验。解决理念认识问题就是解决校企合作中哪一方为主、哪一方占主动、哪一方最受益的问题。客观上说,无论从政府、行业(企业),还是学校本身,认识观念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大多数企业只是选择人才,而不愿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学校行政人员存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形成了校企合作的阻力;教师也因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而缺乏积极性。而且由于下企业指导教师的业绩考核、工作量难以计算等原因,对教师业绩考核、津贴分配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由于每个人的认识不同,实践能力不同,对教学的理解把握也不同,推进有一定难度。
学校与企业两者既有客观上的分工,又有微观上的融合,其有机的结合是校企合作教育成功的有效途径和保障,如何将这两对关系有机地结合,并以一定的模式实施,真正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是每一个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职业学校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只有找到适当的切入点,实行深度合作,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才有未来。
作为学校有自己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和企业合作,学校应该放下架子开展工作。笔者曾亲眼目睹一位部门领导在接待远道而来的企业人员时,第一句话说:"给你5分钟的时间,我一会儿有个会",当时在场的负责联系的老师和企业人员就非常尴尬,试想这位老师很有勇气再联系企业吗?企业和学校还能实现合作吗?这个事例中显然没有理顺校企之间的关系。校企之间只有实现了"双需",才能实现实现 "双赢"。只想安全稳定、别出事,"前怕狼、后怕虎"的思想要不得。尤其是领导有这样的想法的话,整个部门的工作将停滞不前。
综上,提高观念首先是领导带头做,在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的必要性的情况下,制定相应的制定和措施,强力执行,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应该从专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去开展校企合作。
3.2改变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改革滞后状况
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过去的做法,没有体现岗位情况,甚至根本没有企业的参与;没有体现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没有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没有体现职业教育以发展技能为主的本质。有的陈旧落后,难以适应科技发展与职业提升的要求。有的太过高深不适应学生的实际学力,而大多数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重理论轻技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在课改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整体进度缓慢,只在部分课程中进行了实施。最主要的原因是参与改革的人缺少动力,付出很多反而不如普通上课人员。通过调查老师反映,给上百人的学生上一节理论课很容易,但是要分组给学生开实践课可不那么容易了,这需要多付出几倍的工作量。这些导致教师缺乏积极性,严重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步伐。所以在提出改革的同时落实相应的保障、激励措施是关键所在。
3.3校园文化应融入企业文化
不管是哪种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校园文化引入企业文化都是很重要。企业文化注重整体企业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建设与管理,追求高层的知识和道德修养,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能使人们较快地适应形式。未来的企业竞争关键不在科技,应在于企业文化,因为科技是可以去买的。好的企业文化、企业理念,能够使得1+1>2,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
我们应该想尽办法,把学校办成一个和谐的,愉快的工作的地方,要坚定以人为本的理念,学院发展得快,完全是靠人,要把人力资源当作一种资本。在做事的程序上做到快速、高效,改善那种开会、讨论、交材料,开会、讨论、交材料的那种闭门造车、应付检查、应付任务的工作作风,创新、超前开展工作。
3.4教育与服务兼顾的专业建设目标
教育同时要兼顾社会服务,也就是我们说的社会贡献率,我认为给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学生就业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南洋理工学院有两大办学使命:一是为学生及学员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培训,使他们成为国家培育发展专才,并为新加坡的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服务;一是利用自身资源、专才、创意及创新能力满足企业及工业界之发展需求,配合新加坡发展之努力,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及推动国家发展。
按照骨干校建设的目标,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样的人才如何定位?经过哪些培训就可以叫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3.5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
在平时的工作,很多人见面谈论最多的是对身边事情的不满。在新加坡学习期间,无论导游还是南洋理工学院授课教师都多次提到新加坡政府(新加坡国民)的危机意识、超前意识、合作意识、务实精神,我们随处可见新加坡国民积极向上、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思想意识。
"双轨制"的实施需要教师付出多倍辛劳,在新加坡没有听说有谁去抱怨,我们听到的是对各种政府和制度的绝对服从和用积极行动去适应每一条政策法规。
综合以上所述,骨干校建设中的每一个项目要想真正的在建设中让学生、教师、社会都受益的话,从项目组的领导到具体建设人员必须更新观念,密切和企业合作,把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这也是完成骨干校建设任务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校企合作;双轨制;教学模式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经过短短二十年的发展就成为享誉世界的知名职业院校之一。究其原因在于其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紧紧围绕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扎实开展校企合作。相比我们开展校企合作而言,新加坡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笔者仅从"双轨制"教学模式的实施来看高职教学中的校企合作,以期对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1.新加坡"双轨制"教学模式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为了落实项目教学而创新采用"双轨制"教学模式。双轨制一般在第三学年实行,将学生按照学习能力分为1、2两组。其中,第一学期1组为专向课程,2组为全日制项目、企业实习;第二学期2组为专向课程,1组为全日制项目、企业实习。在做全日制项目、企业实习时,再次将学生分为两组:其中一组先做全日制项目,然后再进行企业实习;另一组则先进行企业实习,然后再做全日制项目。
这样做的益处:既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业状况,实行分层次教学,做到"量身定做",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展项目教学和企业实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资源的使用率;满足了学生到企业实习不间断,企业生产不断线。
双轨制教学模式之所以能顺利的执行并取得如此好的效益,最重要的一点是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从课程的开发、到实施,企业实现了全程参与,正是因为这样才能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保持职业院校与企业齐头并进、甚至超前于企业的发展。
2.高职教育中的校企合作
从我国高职教育建设来看,如果说国家示范校的建设侧重于人培养模式的创新,那么国家骨干校的建设则把校企合作当做重点。国家骨干校建设中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三年内建设任务主要是围绕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五个方面展开。分析这些任务不但得出,所有需要建设的内容都是以校企合作这条主线展开的,要想真正的完成好骨干校的建设,企业必须全程参与每一个环节的建设,如果前一个环节缺少企业的参与,后一个环节将无法顺利实施。如果没有真正的校企合作机制作保障,根本谈不到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共建实训室等的项目,更不可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
新加坡双轨制教学模式中的其中一轨是全日制项目、企业实习来实现。全程项目化教学是南洋理工学院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其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项目教学的方式来实现的。这些项目是企业真实项目,都是有企业出资的,学生和老师参与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为企业服务、工作的过程。所以双轨制教学模式的落实是一个全程校企合作的过程体现。南洋理工学院林靖东院长在介绍其办学成功经验时说:"只有能促进国际经济发展的学校,才能得到企业的认可,赢得企业的主动合作。只有得到企业的支持,学校才能得以长远的、更好的发展。"
3.校企合作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分析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工作还是流于形式,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对学生、老师、企业都没有多大的帮助,更谈不上"双赢"。笔者参观考察很多所学校的校企合作情况,整体合作的深入性不够。笔者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作如下分析。
3.1提高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理念的认识水平
"理念先行"这是创新工作的原则,"没有做不到的就怕想不到"是经验。解决理念认识问题就是解决校企合作中哪一方为主、哪一方占主动、哪一方最受益的问题。客观上说,无论从政府、行业(企业),还是学校本身,认识观念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大多数企业只是选择人才,而不愿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学校行政人员存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形成了校企合作的阻力;教师也因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而缺乏积极性。而且由于下企业指导教师的业绩考核、工作量难以计算等原因,对教师业绩考核、津贴分配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由于每个人的认识不同,实践能力不同,对教学的理解把握也不同,推进有一定难度。
学校与企业两者既有客观上的分工,又有微观上的融合,其有机的结合是校企合作教育成功的有效途径和保障,如何将这两对关系有机地结合,并以一定的模式实施,真正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是每一个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职业学校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只有找到适当的切入点,实行深度合作,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才有未来。
作为学校有自己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和企业合作,学校应该放下架子开展工作。笔者曾亲眼目睹一位部门领导在接待远道而来的企业人员时,第一句话说:"给你5分钟的时间,我一会儿有个会",当时在场的负责联系的老师和企业人员就非常尴尬,试想这位老师很有勇气再联系企业吗?企业和学校还能实现合作吗?这个事例中显然没有理顺校企之间的关系。校企之间只有实现了"双需",才能实现实现 "双赢"。只想安全稳定、别出事,"前怕狼、后怕虎"的思想要不得。尤其是领导有这样的想法的话,整个部门的工作将停滞不前。
综上,提高观念首先是领导带头做,在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的必要性的情况下,制定相应的制定和措施,强力执行,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应该从专业发展的长远利益去开展校企合作。
3.2改变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改革滞后状况
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过去的做法,没有体现岗位情况,甚至根本没有企业的参与;没有体现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没有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没有体现职业教育以发展技能为主的本质。有的陈旧落后,难以适应科技发展与职业提升的要求。有的太过高深不适应学生的实际学力,而大多数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重理论轻技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在课改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整体进度缓慢,只在部分课程中进行了实施。最主要的原因是参与改革的人缺少动力,付出很多反而不如普通上课人员。通过调查老师反映,给上百人的学生上一节理论课很容易,但是要分组给学生开实践课可不那么容易了,这需要多付出几倍的工作量。这些导致教师缺乏积极性,严重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步伐。所以在提出改革的同时落实相应的保障、激励措施是关键所在。
3.3校园文化应融入企业文化
不管是哪种办学理念,办学模式,校园文化引入企业文化都是很重要。企业文化注重整体企业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建设与管理,追求高层的知识和道德修养,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能使人们较快地适应形式。未来的企业竞争关键不在科技,应在于企业文化,因为科技是可以去买的。好的企业文化、企业理念,能够使得1+1>2,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
我们应该想尽办法,把学校办成一个和谐的,愉快的工作的地方,要坚定以人为本的理念,学院发展得快,完全是靠人,要把人力资源当作一种资本。在做事的程序上做到快速、高效,改善那种开会、讨论、交材料,开会、讨论、交材料的那种闭门造车、应付检查、应付任务的工作作风,创新、超前开展工作。
3.4教育与服务兼顾的专业建设目标
教育同时要兼顾社会服务,也就是我们说的社会贡献率,我认为给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学生就业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南洋理工学院有两大办学使命:一是为学生及学员提供优质的教育和培训,使他们成为国家培育发展专才,并为新加坡的科技、经济及社会发展服务;一是利用自身资源、专才、创意及创新能力满足企业及工业界之发展需求,配合新加坡发展之努力,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及推动国家发展。
按照骨干校建设的目标,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样的人才如何定位?经过哪些培训就可以叫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3.5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
在平时的工作,很多人见面谈论最多的是对身边事情的不满。在新加坡学习期间,无论导游还是南洋理工学院授课教师都多次提到新加坡政府(新加坡国民)的危机意识、超前意识、合作意识、务实精神,我们随处可见新加坡国民积极向上、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思想意识。
"双轨制"的实施需要教师付出多倍辛劳,在新加坡没有听说有谁去抱怨,我们听到的是对各种政府和制度的绝对服从和用积极行动去适应每一条政策法规。
综合以上所述,骨干校建设中的每一个项目要想真正的在建设中让学生、教师、社会都受益的话,从项目组的领导到具体建设人员必须更新观念,密切和企业合作,把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这也是完成骨干校建设任务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