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高职院校发展迅速,国家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也予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高等学校英语能力B级考试作为测试学生英语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文章从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出发,探讨其在英语能力测试中的应用,意旨在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做题的效率以及准确率。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高等学校;B级测试;应用
一、引言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目标是实用化,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而又有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识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今年来高职院校的教育尤其是提高高职院校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很多高职院校经历了理论与实践的改革以及创新,在各个学派的推动下,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层出不穷。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相对不足,英语学习的大多数时间在课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强调课本知识的学习,照本宣科。在这种课堂环境下,学生往往很难具备相应的语言能力,要具备应有的语言应用能力更是难上加难。许多研究者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大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对高职学校设立的考试有焦虑,排斥的心里,尤其是对他们认为的难度较大的英语B级测试。笔者在一次考场监考中发现,很多学生由于不会做题放弃考试,在考场中昏昏欲睡意图消磨考试时间。
高校英语能力考试(Practical English Test for College)是国家教育部批准,在教育部高教司的指导下,依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基本要求》(简称《基本要求》)和《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对高职高专院校,成人高等学校以及本科办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实行的一项教学考试。这项考试分为A级和B级,B级共分为5大部分:Listening Comprehension, Vocabulary and Structure, Reading Comprehension, Translation and Writing. 根据基本要求我们可以看出,英语能力考试主要考核的是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作为语用学核心内容之一的言语行为理论在指导学生的这项能力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近两年的英语B级测试中,很多测试技巧涉及到言语行为理论的使用。本文以英语B级考试为例,探讨了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B级测试听力中的应用。
二、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是1955年Jane Austin在系列讲座(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首先提出的,后来经过哲学家Thomas Reid的“社会行为(social acts)”理论,Husserl的“客观行为理论”(theory of objectifying acts)等的发展。言语行为理论直到Jane Austin明确提出了语言的施为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成为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在语言研究中已经确立了地位。这一理论意旨在回答怎样用“行”而不是“指”这样一个问题。这个理论对我们语言本质的理解和解释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具体地说,言语行为理论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指“说话”这一行为本身,它大体上与传统意义上的“意旨”相同。即发出语言,音节,说出单词,短语和句子等。言内行为只是使用某个语言结构来陈述一个语句,不去传递任何交际目的。是言语交际的基础和载体。是实施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的前提。言外行为及以言行事,指说话人在通过发音,单词,短语和句子的陈述来表达某种意图,达到某种交际的目的。言外行为是语言学家们关注的重点,因为它反映了人们用言语交际的目的。美国语言学家Searle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就这个基础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间接言语行为是对Austin理论的系统化和严格化。我们知道要使“言外行为”得以有效实施,必须满足一些适合条件(felicity conditions)。言外行为是三种话语行为的关键和核心。它是双方交流的重心所在。在具体交际环境中,双方的言外之力常常通过另一种以言行事的方式间接地实现。由于没有能够把握间接引语对交流行为的阻碍,这就是大部分高职院校英语学习对英语B级考试不理想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言后行为是说话人表达完自己的意图后,说话人具有特定意义的话语对听话人,旁人甚至自己在心理,情感,思想前后行为方面造成的影响以及有时在某种情况下可能带来的后果或变化。
三、言语行为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B级听力测试
在英语学习中,反复强调的基本能力是“听”,“说”,“读”,“写”。而在这四项基本技能中,“听”排在第一位,由此可见,听力的重要性非同一般。根据B级考试大纲对听力的要求是:测试考生理解所听内容并做出恰当回答的能力,理解简短对话的能力和听写词语的能力。听力的语速为每分钟100词。听力以日常交际和简单的业务交际为主要内容。词汇限于《基本要求》的“词汇表”中B级2500词范围,交际内容涉及《基本要求》中的“交际范围表”所列的B级听力的范围。在这篇文章中,笔者论述了自己在言语行为理论指导下在B级听力教学方面的心得。
根据作者的教学经验,在B级测试中,听力材料的主要与重要信息较难抓住。设问的选项虽然意思差别很大,但是由于学生对选项的理解的偏差以及对听力的内容一知半解,这些是导致她们不能顺利做对听力题目的主要原因。因此作为教师有必要用言语行为理论对相关的内容加以指导。下面就以具体的听力材料做简单说明。
例1:May I have your ticket, please?
(A)Here you are (B) That is nice (C) Don’t worry (D) It doesn’t matter
首先,这个对话提示一个主题:问话者想要查票。而话语中执行了表述“要查票”的言语行为。其言内行为是在陈述某个事件本身,从字面上看,并没有要求对方发表评价或者做出回应。这里说话人的目的并不仅仅是问这件事,也希望对方做出相应的动作,这是一个疑问句,间接地施行了一个言外行为,希望对方给他查票。四个选项中,B,C,D没有施行任何行为,只是做了表面的评价。只有(A)Here you are做出了行为准则。故答案选择(A) 例2:Shall I meet you at your office Friday morning?
(A)Hurry up (B)Take it easy (C) No problem (D) Mind your steps
首先,这个对话提示的主题是:明天是否方便见面,它的功能只是在于“指事”并没有任何建议,警告,命令,劝解,褒奖,解释,请求以及拒绝等一系列的动作。它只是希望说话人在言语上做出相应的反应。(A)赶紧 (B)别紧张 (D)当心都是有了动作的。只有(C)是言内行为,只对其做出回答没有具体动作。所以答案选择(C)。
四、结语
说话人的意图体现在每一个言语行为中。在一定的语境中,每一句话必定实施了一定的言语行为。我们在理解一个句子所实施的言语行为的时候,单纯地将语言单位平凑并且解码是不明智的。听力理解是解码过程与图式,语境,语用原则等要素共同参与的复杂信息处理过程。作为教师,在指导听力,尤其是在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听力技能指导的时候,如果可以恰当地应用这个理论,那么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Cohen, Andrew D.“Speech acts”[A]in Sandra Lee Mckay and Nancy H.Hornberger (Ed) 2001,Socio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C].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and Education Press.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Cripper, C. and Widdowson, H. 1975. Socio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Paper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C],vol.
[5]Austin, J. 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M]. Oxford: Charendon Press, 1962.
(作者简介:梁 晶(1986-),女,广西柳州人,汉族,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研究;韩丽村(1988-),女,天津人,汉族,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研究方向 :英语笔译。)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高等学校;B级测试;应用
一、引言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目标是实用化,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具有大学知识,而又有专业技术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识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今年来高职院校的教育尤其是提高高职院校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很多高职院校经历了理论与实践的改革以及创新,在各个学派的推动下,各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层出不穷。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相对不足,英语学习的大多数时间在课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更注重强调课本知识的学习,照本宣科。在这种课堂环境下,学生往往很难具备相应的语言能力,要具备应有的语言应用能力更是难上加难。许多研究者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大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对高职学校设立的考试有焦虑,排斥的心里,尤其是对他们认为的难度较大的英语B级测试。笔者在一次考场监考中发现,很多学生由于不会做题放弃考试,在考场中昏昏欲睡意图消磨考试时间。
高校英语能力考试(Practical English Test for College)是国家教育部批准,在教育部高教司的指导下,依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基本要求》(简称《基本要求》)和《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大纲》,对高职高专院校,成人高等学校以及本科办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实行的一项教学考试。这项考试分为A级和B级,B级共分为5大部分:Listening Comprehension, Vocabulary and Structure, Reading Comprehension, Translation and Writing. 根据基本要求我们可以看出,英语能力考试主要考核的是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作为语用学核心内容之一的言语行为理论在指导学生的这项能力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近两年的英语B级测试中,很多测试技巧涉及到言语行为理论的使用。本文以英语B级考试为例,探讨了言语行为理论在英语B级测试听力中的应用。
二、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是1955年Jane Austin在系列讲座(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首先提出的,后来经过哲学家Thomas Reid的“社会行为(social acts)”理论,Husserl的“客观行为理论”(theory of objectifying acts)等的发展。言语行为理论直到Jane Austin明确提出了语言的施为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成为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在语言研究中已经确立了地位。这一理论意旨在回答怎样用“行”而不是“指”这样一个问题。这个理论对我们语言本质的理解和解释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具体地说,言语行为理论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言内行为指“说话”这一行为本身,它大体上与传统意义上的“意旨”相同。即发出语言,音节,说出单词,短语和句子等。言内行为只是使用某个语言结构来陈述一个语句,不去传递任何交际目的。是言语交际的基础和载体。是实施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的前提。言外行为及以言行事,指说话人在通过发音,单词,短语和句子的陈述来表达某种意图,达到某种交际的目的。言外行为是语言学家们关注的重点,因为它反映了人们用言语交际的目的。美国语言学家Searle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就这个基础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 Speech Act Theory)。间接言语行为是对Austin理论的系统化和严格化。我们知道要使“言外行为”得以有效实施,必须满足一些适合条件(felicity conditions)。言外行为是三种话语行为的关键和核心。它是双方交流的重心所在。在具体交际环境中,双方的言外之力常常通过另一种以言行事的方式间接地实现。由于没有能够把握间接引语对交流行为的阻碍,这就是大部分高职院校英语学习对英语B级考试不理想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言后行为是说话人表达完自己的意图后,说话人具有特定意义的话语对听话人,旁人甚至自己在心理,情感,思想前后行为方面造成的影响以及有时在某种情况下可能带来的后果或变化。
三、言语行为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B级听力测试
在英语学习中,反复强调的基本能力是“听”,“说”,“读”,“写”。而在这四项基本技能中,“听”排在第一位,由此可见,听力的重要性非同一般。根据B级考试大纲对听力的要求是:测试考生理解所听内容并做出恰当回答的能力,理解简短对话的能力和听写词语的能力。听力的语速为每分钟100词。听力以日常交际和简单的业务交际为主要内容。词汇限于《基本要求》的“词汇表”中B级2500词范围,交际内容涉及《基本要求》中的“交际范围表”所列的B级听力的范围。在这篇文章中,笔者论述了自己在言语行为理论指导下在B级听力教学方面的心得。
根据作者的教学经验,在B级测试中,听力材料的主要与重要信息较难抓住。设问的选项虽然意思差别很大,但是由于学生对选项的理解的偏差以及对听力的内容一知半解,这些是导致她们不能顺利做对听力题目的主要原因。因此作为教师有必要用言语行为理论对相关的内容加以指导。下面就以具体的听力材料做简单说明。
例1:May I have your ticket, please?
(A)Here you are (B) That is nice (C) Don’t worry (D) It doesn’t matter
首先,这个对话提示一个主题:问话者想要查票。而话语中执行了表述“要查票”的言语行为。其言内行为是在陈述某个事件本身,从字面上看,并没有要求对方发表评价或者做出回应。这里说话人的目的并不仅仅是问这件事,也希望对方做出相应的动作,这是一个疑问句,间接地施行了一个言外行为,希望对方给他查票。四个选项中,B,C,D没有施行任何行为,只是做了表面的评价。只有(A)Here you are做出了行为准则。故答案选择(A) 例2:Shall I meet you at your office Friday morning?
(A)Hurry up (B)Take it easy (C) No problem (D) Mind your steps
首先,这个对话提示的主题是:明天是否方便见面,它的功能只是在于“指事”并没有任何建议,警告,命令,劝解,褒奖,解释,请求以及拒绝等一系列的动作。它只是希望说话人在言语上做出相应的反应。(A)赶紧 (B)别紧张 (D)当心都是有了动作的。只有(C)是言内行为,只对其做出回答没有具体动作。所以答案选择(C)。
四、结语
说话人的意图体现在每一个言语行为中。在一定的语境中,每一句话必定实施了一定的言语行为。我们在理解一个句子所实施的言语行为的时候,单纯地将语言单位平凑并且解码是不明智的。听力理解是解码过程与图式,语境,语用原则等要素共同参与的复杂信息处理过程。作为教师,在指导听力,尤其是在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听力技能指导的时候,如果可以恰当地应用这个理论,那么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Cohen, Andrew D.“Speech acts”[A]in Sandra Lee Mckay and Nancy H.Hornberger (Ed) 2001,Socio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C].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and Education Press.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Cripper, C. and Widdowson, H. 1975. Socio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 Paper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C],vol.
[5]Austin, J. 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M]. Oxford: Charendon Press, 1962.
(作者简介:梁 晶(1986-),女,广西柳州人,汉族,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研究;韩丽村(1988-),女,天津人,汉族,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硕士,研究方向 :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