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宠儿》(Beloved,1987)被认为是作“最成功最感人”的作品,写了以为宁可杀死孩子也不愿让其成为奴隶的母亲的血泪史,本文试从黑人音乐、黑人民间传说、黑人飞翔神话和自然崇拜四个方面探寻小说中的黑人文化传统。
关键词 黑人音乐 黑人民间传说 黑人飞翔神话
一、黑人音乐
音乐是美国黑人口头传统中的一大要素,黑人往往把音乐作为一种象征性的表达方式,《宠儿》中明显表现出一种音乐式的情绪,小说的布局恰似一曲即兴演奏的爵士乐,开篇没有章节标题,首行没有缩进,读者仿佛一下子置身于爵士乐纷乱的音符里。小说中没有高潮,有可能形成高潮的中心事件——塞斯杀婴,被分解为诸多的片段,正如爵士乐没有“渐强音”出现的凌乱弹奏。
小说的语言也呈现出爵士乐的节奏:贝比·萨格斯在林中空地上布道就模拟了音乐的鼓点,反复出现“热爱它”、“爱它”等短语和简单词句具有鲜明的说唱艺术特色,而且与生活中的爵士乐中快节奏的歌词一样,平白宜唱,产生了鼓点似的节奏,展现了反复吟唱的魅力,描摹了黑人们依靠音乐的力量在逆境中求生存的感人画面,回荡着黑人要反抗白人压迫的心声,充满着力量。
二、黑人民间传说
《宠儿》的故事结构与叙述方式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小说开篇直接就是民间故事的翻版:“124号恶意充斥。充斥着一个婴儿的怨毒。”接下来叙述了民间常见的鬼故事,婴儿鬼魂的出现,蓝石街124号农舍充满恐怖与凄凉的浓厚色彩。这种怪诞形象使读者警觉到在世俗世界与虚幻怪异世界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神秘性,这正如民间故事中的人物故事与环境渲染一样,宠儿是塞斯18年前杀死的女儿的再现。小说中人鬼世界的情景交叉,仿佛让读者回到了民间,在一所乡间茅屋或一棵树下听故事。
另外,保罗·D的故事也是以民间故事的形式穿插其中,他在奴隶主庄园“甜蜜之家”的经历,被一次次贩卖的命运,做苦工时的遭遇,出逃路上的传奇故事,都有一种民间故事的灵韵。
此外,小说的开头与结尾相配合,也体现出民间文学的特色,作者反复讲到:“那不是一个可以继续的故事”,“那不是一个可以重复的故事”,“这不是一个可以流传的故事”,這个方式从内容到形式均与民间传说讲述方式契合,这个结局构思,即完成了叙事,又表现出黑人不能重复、不堪回首的悲惨命运,具有警钟长鸣的意味。
三、黑人飞翔神话
飞翔的神话意象在作者的小说中曾反复出现,作为对新大陆奴隶制的反抗,作为对非人性的压迫与限制的超越,单个或集体的飞翔象征着自由或与飞翔相联系的超凡性。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飞翔本身代表着人类挣脱羁绊,渴望进入自由状态的本能追求。莫里森对飞翔神话的借鉴和使用,表达了黑人民族对自由的渴望,对黑人文化的肯定和张扬。
《宠儿》中不少段落在描述塞斯最绝望的行为时,都运用了飞翔的黑人神话传说。当“学校教师”和追捕者到达124号蓝石公路带回塞斯和孩子时,塞斯被描绘成一只把孩子集合在翅膀下进行保护的巨鸟,让孩子们远离伤害。然而,她没有完成她超凡的行动。《宠儿》中其他场景也运用了这种神话,包括在滑冰中失败的飞翔形象,有几位从“甜蜜之家”飞翔失败的人物形象。
四、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是非洲传统宗教信仰的精华之一,被迫移民美国的黑人,将其作为精神寄托,把黑人的自然崇拜为中心的原始信仰与故事带到了美国,在美国特殊的生存环境中发生着变化,成为美国黑人的精神养料,追求自由的原动力。
在非洲的传说中,植物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植物被认为是人与神之间的媒介,人可以通过植物获得神的启示和力量,它们是人生命力的源泉,是心灵的寄托。莫里森十分清楚植物对黑人的重要意义,也知道植物崇拜情感会给他们以心灵的慰藉和生存的力量。她的作品中多次出现植物的意象,往往引导着人物命运的走向,给人以大自然的亲切感、活力感,带有较强的精神鼓舞作用。
莫里森的诸多小说中,《宠儿》中的植物意象最具张力,小说的开头,保罗与塞斯的对话中,塞斯说:“学校教师叫一个家伙划开我的后背,伤口愈合时就成了一棵树。它在长在哪儿呢。”“树”在小说里出现多次后,读者才明白:“树”原来是塞斯惨遭毒打后留下的疤痕。在塞斯逃亡途中,为其接生的好心的白人姑娘看见了她的伤疤,称之为“苦樱树”。而塞斯却不认为她的背上纵横交错的鞭痕是伤痕,而是一棵有枝叶和花蕾的樱桃树,这给了她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
小说中的植物意象还有其他表现。在春天,当保罗·D从苦役营里逃了出来,问土著人怎样才能抵达“自由的北方、神奇的北方、好客的、仁慈的北方”时,切洛基人告诉他:“跟着树上的花儿走”,于是保罗追寻着花儿的脚步,从山茱萸到桃花、樱桃花、木兰花、山核桃花、胡桃花和刺梨花,最后是苹果花。当他到达北方后,他发现,他已经能把过去的种种遭遇一一缩进他胸前的烟草罐里,再也没有什么能把它撬开了。他沿着花儿,找到了幸福的彼岸。
丹芙在树屋中获得了心灵的宁静,小说中多次提到的林间空地也是一个焕发着神奇魔力和无限生机的地方,它是奴隶制后所有黑人由毁灭走向再生的源泉。小说最后塞斯像受洗者接受洗礼一样从背负杀害自己孩子的阴影中走出来,获得了心灵的安宁。莫里森借助植物意象,使人物获得启示和力量,找到了精神的依托,并获得精神再生。
总言之,莫里森是一颗孕育在黑人文化土壤中耀眼的黑色宝石,其《宠儿》这部小说是绽放在丰厚的黑人文化土壤上的艺术之花,真实的呈现了黑人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塑造了诸多的黑人形象,而且生动的反映了非洲裔美国人的审美传统与黑人艺术形式,丰富了黑人文学。
参考文献:
[1] 杨中举 王红坤.黑色之书:莫里森小说创作与黑人文化传统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关键词 黑人音乐 黑人民间传说 黑人飞翔神话
一、黑人音乐
音乐是美国黑人口头传统中的一大要素,黑人往往把音乐作为一种象征性的表达方式,《宠儿》中明显表现出一种音乐式的情绪,小说的布局恰似一曲即兴演奏的爵士乐,开篇没有章节标题,首行没有缩进,读者仿佛一下子置身于爵士乐纷乱的音符里。小说中没有高潮,有可能形成高潮的中心事件——塞斯杀婴,被分解为诸多的片段,正如爵士乐没有“渐强音”出现的凌乱弹奏。
小说的语言也呈现出爵士乐的节奏:贝比·萨格斯在林中空地上布道就模拟了音乐的鼓点,反复出现“热爱它”、“爱它”等短语和简单词句具有鲜明的说唱艺术特色,而且与生活中的爵士乐中快节奏的歌词一样,平白宜唱,产生了鼓点似的节奏,展现了反复吟唱的魅力,描摹了黑人们依靠音乐的力量在逆境中求生存的感人画面,回荡着黑人要反抗白人压迫的心声,充满着力量。
二、黑人民间传说
《宠儿》的故事结构与叙述方式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小说开篇直接就是民间故事的翻版:“124号恶意充斥。充斥着一个婴儿的怨毒。”接下来叙述了民间常见的鬼故事,婴儿鬼魂的出现,蓝石街124号农舍充满恐怖与凄凉的浓厚色彩。这种怪诞形象使读者警觉到在世俗世界与虚幻怪异世界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神秘性,这正如民间故事中的人物故事与环境渲染一样,宠儿是塞斯18年前杀死的女儿的再现。小说中人鬼世界的情景交叉,仿佛让读者回到了民间,在一所乡间茅屋或一棵树下听故事。
另外,保罗·D的故事也是以民间故事的形式穿插其中,他在奴隶主庄园“甜蜜之家”的经历,被一次次贩卖的命运,做苦工时的遭遇,出逃路上的传奇故事,都有一种民间故事的灵韵。
此外,小说的开头与结尾相配合,也体现出民间文学的特色,作者反复讲到:“那不是一个可以继续的故事”,“那不是一个可以重复的故事”,“这不是一个可以流传的故事”,這个方式从内容到形式均与民间传说讲述方式契合,这个结局构思,即完成了叙事,又表现出黑人不能重复、不堪回首的悲惨命运,具有警钟长鸣的意味。
三、黑人飞翔神话
飞翔的神话意象在作者的小说中曾反复出现,作为对新大陆奴隶制的反抗,作为对非人性的压迫与限制的超越,单个或集体的飞翔象征着自由或与飞翔相联系的超凡性。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飞翔本身代表着人类挣脱羁绊,渴望进入自由状态的本能追求。莫里森对飞翔神话的借鉴和使用,表达了黑人民族对自由的渴望,对黑人文化的肯定和张扬。
《宠儿》中不少段落在描述塞斯最绝望的行为时,都运用了飞翔的黑人神话传说。当“学校教师”和追捕者到达124号蓝石公路带回塞斯和孩子时,塞斯被描绘成一只把孩子集合在翅膀下进行保护的巨鸟,让孩子们远离伤害。然而,她没有完成她超凡的行动。《宠儿》中其他场景也运用了这种神话,包括在滑冰中失败的飞翔形象,有几位从“甜蜜之家”飞翔失败的人物形象。
四、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是非洲传统宗教信仰的精华之一,被迫移民美国的黑人,将其作为精神寄托,把黑人的自然崇拜为中心的原始信仰与故事带到了美国,在美国特殊的生存环境中发生着变化,成为美国黑人的精神养料,追求自由的原动力。
在非洲的传说中,植物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植物被认为是人与神之间的媒介,人可以通过植物获得神的启示和力量,它们是人生命力的源泉,是心灵的寄托。莫里森十分清楚植物对黑人的重要意义,也知道植物崇拜情感会给他们以心灵的慰藉和生存的力量。她的作品中多次出现植物的意象,往往引导着人物命运的走向,给人以大自然的亲切感、活力感,带有较强的精神鼓舞作用。
莫里森的诸多小说中,《宠儿》中的植物意象最具张力,小说的开头,保罗与塞斯的对话中,塞斯说:“学校教师叫一个家伙划开我的后背,伤口愈合时就成了一棵树。它在长在哪儿呢。”“树”在小说里出现多次后,读者才明白:“树”原来是塞斯惨遭毒打后留下的疤痕。在塞斯逃亡途中,为其接生的好心的白人姑娘看见了她的伤疤,称之为“苦樱树”。而塞斯却不认为她的背上纵横交错的鞭痕是伤痕,而是一棵有枝叶和花蕾的樱桃树,这给了她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
小说中的植物意象还有其他表现。在春天,当保罗·D从苦役营里逃了出来,问土著人怎样才能抵达“自由的北方、神奇的北方、好客的、仁慈的北方”时,切洛基人告诉他:“跟着树上的花儿走”,于是保罗追寻着花儿的脚步,从山茱萸到桃花、樱桃花、木兰花、山核桃花、胡桃花和刺梨花,最后是苹果花。当他到达北方后,他发现,他已经能把过去的种种遭遇一一缩进他胸前的烟草罐里,再也没有什么能把它撬开了。他沿着花儿,找到了幸福的彼岸。
丹芙在树屋中获得了心灵的宁静,小说中多次提到的林间空地也是一个焕发着神奇魔力和无限生机的地方,它是奴隶制后所有黑人由毁灭走向再生的源泉。小说最后塞斯像受洗者接受洗礼一样从背负杀害自己孩子的阴影中走出来,获得了心灵的安宁。莫里森借助植物意象,使人物获得启示和力量,找到了精神的依托,并获得精神再生。
总言之,莫里森是一颗孕育在黑人文化土壤中耀眼的黑色宝石,其《宠儿》这部小说是绽放在丰厚的黑人文化土壤上的艺术之花,真实的呈现了黑人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塑造了诸多的黑人形象,而且生动的反映了非洲裔美国人的审美传统与黑人艺术形式,丰富了黑人文学。
参考文献:
[1] 杨中举 王红坤.黑色之书:莫里森小说创作与黑人文化传统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