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在课堂上、在作业中,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其成因也复杂多样。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不会深入地去思考和研究,最终导致“教师整天埋头批改作业,学生整天重复机械的作业”,同时也影响了教学质量。如果能从知识方面以及心理方面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提出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纠正策略,从而“变错为宝”,这对小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提高和教师的教学将更有帮助。因此我侧重从学生的错题入手,抓住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努力提升课堂实效。
下面我就从数学学习中的错误成因分析及矫正策略来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错误成因分析
通过研究我对错题有了重新认识,发现不同的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可能有所不同,但不同错误的成因也有共性的原因。概括如下:
1.基本技能不过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计算出错,二是审题不清。
2.基本概念不清晰。相近概念没有掌握——比如周长与面积,分率与具体的量(五分之四与五分之四米)。从属概念的认识不清——比如“整除”和“除尽”,“因数”和“质因数”。
3.思维定势的负迁移。典型的错误有:78-78÷39-39=0
4.数学直觉感知能力弱。数字抄错,漏抄,对增加、增加到,减少,减少到,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感知不灵敏。
5.学习习惯不佳。一些学生书写歪七扭八,浮皮潦草;做作业不善于独立思考,爱抄袭别人的;没有固定的草稿本,课本上、课桌上随意乱划。
二、错误矫正策略
我针对六年级学生学习的特点,对学生平时的典型错题进行深入分析以后,总结出一些初步的应对策略。
1.“寻源式”策略显功力。
【错例】王师傅把一根长1米,横截面半径为2分米的圆柱形木材,平均截成3段,表面积增加了多少?
错误成因:
(1)截3段,学生误认为增加6个面。
(2)增加的是什么面,学生不清楚。
(3)表面积增加的部分就是增加的面的面积,学生不清楚。
根据以上错因的分析,我用了以下几点解决对策:
(1)教师尽可能地借助有效的教具让学生在观察中理解这一知识(如用橡皮、黄瓜、香肠表示圆柱体等)。
(2)让学生在课外自己进行动手实践,加深对这一知识的理解掌握。
(3)进行针对性的练习。比如:把一个高为4厘米的圆柱体沿着高和直径切开,分成相等的两半,表面积增加了36平方厘米,求原来圆柱体的体积等等相同类型的题目。
2.“互动式”策略显活力。
(1)“你收我集”乐陶陶。在班级中我开展了“你收我集”的活动,即把当天的错题选择性地摘录下来,在课余期间,把错题本互相交流与讨论。既有利于学生养成“梳理”知识的好习惯,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归类意识。
(2)“神秘小卡”顶呱呱。错题本的建立,无疑给孩子们学习数学带来了信心与激情。但时间一长,积极性又会低落,于是,错题卡就诞生了!学生的错题卡是这么做的:它的大小如同一张名片卡,分前后两面,前一面写明错题的出处、错题、采集者姓名,后一面是分析错因和正确的解答。
(3)“拓展式题目”促提高。每周我都会布置一至两道知识拓展类的思考题;让他们的大脑每周疯狂地转动一下,思维放肆地畅游一回,更多一些自我学习与反思的机会。
3.上好“错例分析课”,及时对比助分析。
(1)提前孕伏,作好铺垫。教师利用课前或业务学习时间事先研讨本单元的典型错例有哪些,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干预。
(2)上好典型错例的对比分析、对比练习课,集中错例集中处理。
(3)针对学生计算能力差,建立“每天一练”本,每天做几道题逐步提高。
(4)重视审题,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习惯。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打草稿的習惯。首先让学生明白少草稿多腹稿是导致错误率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高年级的知识难度相对增加,思维层次多,有相当一部分题靠“心算”是无法保证正确性的,不能再用低年级时的方法,更不能随处打草稿。同时教师规范草稿本的使用,加强训练。
(2)培养学生认真书写与检查的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是达成正确的条件之一,教育学生书写端正、清楚。检查的习惯也必须加以强化、巩固。另外检查结果与原结果不同时,不要急于更改原先的结果,要看清楚、想清楚、算清楚,到底哪一个结果才是正确的,不要因为一时盲目把正确结果改错了。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想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算错过题的。”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差错是老师的义务。错误是真理的邻居,通过对学生错题成因的深入分析,找到合理的解决策略,“变错为宝”。使师生在错题中共同成长,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出效率。相信数学教学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下面我就从数学学习中的错误成因分析及矫正策略来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错误成因分析
通过研究我对错题有了重新认识,发现不同的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可能有所不同,但不同错误的成因也有共性的原因。概括如下:
1.基本技能不过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计算出错,二是审题不清。
2.基本概念不清晰。相近概念没有掌握——比如周长与面积,分率与具体的量(五分之四与五分之四米)。从属概念的认识不清——比如“整除”和“除尽”,“因数”和“质因数”。
3.思维定势的负迁移。典型的错误有:78-78÷39-39=0
4.数学直觉感知能力弱。数字抄错,漏抄,对增加、增加到,减少,减少到,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感知不灵敏。
5.学习习惯不佳。一些学生书写歪七扭八,浮皮潦草;做作业不善于独立思考,爱抄袭别人的;没有固定的草稿本,课本上、课桌上随意乱划。
二、错误矫正策略
我针对六年级学生学习的特点,对学生平时的典型错题进行深入分析以后,总结出一些初步的应对策略。
1.“寻源式”策略显功力。
【错例】王师傅把一根长1米,横截面半径为2分米的圆柱形木材,平均截成3段,表面积增加了多少?
错误成因:
(1)截3段,学生误认为增加6个面。
(2)增加的是什么面,学生不清楚。
(3)表面积增加的部分就是增加的面的面积,学生不清楚。
根据以上错因的分析,我用了以下几点解决对策:
(1)教师尽可能地借助有效的教具让学生在观察中理解这一知识(如用橡皮、黄瓜、香肠表示圆柱体等)。
(2)让学生在课外自己进行动手实践,加深对这一知识的理解掌握。
(3)进行针对性的练习。比如:把一个高为4厘米的圆柱体沿着高和直径切开,分成相等的两半,表面积增加了36平方厘米,求原来圆柱体的体积等等相同类型的题目。
2.“互动式”策略显活力。
(1)“你收我集”乐陶陶。在班级中我开展了“你收我集”的活动,即把当天的错题选择性地摘录下来,在课余期间,把错题本互相交流与讨论。既有利于学生养成“梳理”知识的好习惯,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归类意识。
(2)“神秘小卡”顶呱呱。错题本的建立,无疑给孩子们学习数学带来了信心与激情。但时间一长,积极性又会低落,于是,错题卡就诞生了!学生的错题卡是这么做的:它的大小如同一张名片卡,分前后两面,前一面写明错题的出处、错题、采集者姓名,后一面是分析错因和正确的解答。
(3)“拓展式题目”促提高。每周我都会布置一至两道知识拓展类的思考题;让他们的大脑每周疯狂地转动一下,思维放肆地畅游一回,更多一些自我学习与反思的机会。
3.上好“错例分析课”,及时对比助分析。
(1)提前孕伏,作好铺垫。教师利用课前或业务学习时间事先研讨本单元的典型错例有哪些,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干预。
(2)上好典型错例的对比分析、对比练习课,集中错例集中处理。
(3)针对学生计算能力差,建立“每天一练”本,每天做几道题逐步提高。
(4)重视审题,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习惯。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培养学生打草稿的習惯。首先让学生明白少草稿多腹稿是导致错误率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高年级的知识难度相对增加,思维层次多,有相当一部分题靠“心算”是无法保证正确性的,不能再用低年级时的方法,更不能随处打草稿。同时教师规范草稿本的使用,加强训练。
(2)培养学生认真书写与检查的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是达成正确的条件之一,教育学生书写端正、清楚。检查的习惯也必须加以强化、巩固。另外检查结果与原结果不同时,不要急于更改原先的结果,要看清楚、想清楚、算清楚,到底哪一个结果才是正确的,不要因为一时盲目把正确结果改错了。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想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算错过题的。”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出错是学生的权利,帮助学生不再犯同样的差错是老师的义务。错误是真理的邻居,通过对学生错题成因的深入分析,找到合理的解决策略,“变错为宝”。使师生在错题中共同成长,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出效率。相信数学教学一定能取得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