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言意共生”浸润课堂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lab_wal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应坚持言语实践中的“言”“意”互转,着力于“言”“意”的转化。所谓“言”就是语言,就是阅读,就是表达。所谓“意”就是文字背后的文章核心、作者感情、个人见解等。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存共生。然而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言”“意”两者似乎总是“并行”而非“共生”。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迫于考试压力。许多教学趋向于功利,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与交流,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答题技巧,在课堂上淡化对文本的赏析,因此,学生无从获得阅读能力、写作技巧的提升。
  其二是学生的阅读情况堪忧。更多的网络、电视、电子游戏等取代了书本阅读。直观的视觉冲击代替了书本的感悟赏析。
  其三是学业的负担让家长和学生把更多的重心放在了大量的教辅材料、辅导培训上,课外读物是一种奢侈。
  因此,在课堂上,学生为读而读,为写而写,没有形成“言”和“意”的迁移。他们读了,却说不出深度,缺乏自我的真实感受;他们感受了,却感受不出新意,缺乏对文字的感悟,失去了宝贵的读书灵性。基于以上思考,我认为一堂优质的语文课,应该让学生获得语言和思想的双重滋养。不仅让学生了解课文说了什么,更关注课文是怎么说、怎么写的,从而演绎出崭新的教学境界。
  一、由“言”到“意”,倾听、理解,吸纳文本内容
  拿起文本,当务之急应当是对“意”的寻影追踪,而对“意”的追寻要始于对言语的感知。面对文本里一个个丰富多彩的词语、一句句精妙绝伦的句子,教师要引领学生以各种方式去触摸、品味语言文字,构架由“言”到“意”的桥梁。
  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明白道理,在读中抒发自己的情感,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恰当、充分的读,是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触摸语言文字感觉、品悟语言文字味道、挖掘语言文字内涵的过程。只有在与文字的一次次对话中,学生的言语智慧才会得到不断提升和完整。悟意、会情、入情、动心,那么“言”就会由心而生。
  词语作为语言的组成单位,它有着鲜活的生命力,那就一定要用感情去朗读,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的一种语文素养。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的教学,对于本课中的“融洽、规范、春风拂面”等词语,不仅要让学生读得准确,还要让学生体会到词语表达的意境。在读“春风拂面”时,我让学生这样体会:“孩子们,春风的速度是快还是慢?春风吹在脸上,感觉是怎样的?”用这样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探究物象之所寓、所示和所指,从而产生共识、共振、共鸣,实现由“意境”到“情境”的跨越,既“得言”又“得意”。
  如《桥》一课的教学,我先引导学生说说初读课文后的总体感受,再让学生体会作者对老汉怀有敬意的理由,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谈自己的感受,如“像泼”“像倒”“咆哮”“受惊的野马”“跳舞”“狞笑”“放肆”等,使学生明白这些描写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起到了烘托渲染的作用,让人们感受到了洪水的无情与可怕。然后追问:“如果你置身于如此环境,会是什么感受?”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加强了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增强了对文本的感受力。 在追问和揣摩文本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意”逐渐明晰和丰满起来,于是,一个忠于职守、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忠于职守的老共产党员形象树立了起来。形象不断充实,得益于教师引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熟读、精思、感悟,得益于对文本语言的想象、感受、揣摩。
  教学中,以课文情境唤醒生活情境,以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同时再以朗读的方式将课文描写的情景重现,那么学生自己就会有表达的感受,由“言”到“意”,倾听、理解、吸纳文本内容。
  二、 由“意”到“言”,表达、创生,领悟表达技巧
  我们的阅读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文本内容、精神层面上的简单走过场 ,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懂得文本的言语运用技巧,通过多种手段,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修辞、谋篇布局等,为之后的习作做准备和积累,这是“言”“意”共生的核心。
  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文章大部分的笔墨放在了作者与叶圣陶老先生发生的两件事上,突出表现了叶老的人品与文品。但为什么课文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解答此问题需找到文中两处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第一处的爬山虎仿佛是作者心情的见证,道出了作者要见叶老先生时心中的欢快与激动。教师应点出这种借助外界的景物来表达心情的写法叫借景抒情;第二处具体描写更多的是为了衬托叶老的真诚质朴、平易近人以及旺盛的生命力。在这里写爬山虎就是在写叶老,这种写法叫做借物喻人。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加深感受,进而理解“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的深刻含义。体会为什么课文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再读这个题目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样写更凸显出“我”当时的心境,更具有冲击力。
  又如,在《桥》中,学生能感受到老汉的舍己救人、不徇私情的高尚职业情操,但仅知道这些是不够的。文中对环境的大量描写,是学生写作的很好范例。于是我提出问题:“作者是如何描写环境的?”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选择、描写、组织景物的方法。明确环境描写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会使遣词造句生动。同时对于文中某些句子可以进行对比阅读以加强感悟。如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把这句中的“冲”“揪”“吼”改成“跑”“拉”“叫”,并把后面那句改成“老汉凶得很”,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老汉的果断、不容置疑,感受他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品质。作者炼字、用词的精准值得我们
  学习。
  這些提问把学生对内容的关注引导到对形式的探究上,让学生意识到要表达出这样的内容必须要借助一些合适的技巧来实现。以《桥》为例,课文在写“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时,“老汉似乎要喊什么”,请学生发挥想象,想一想老汉要喊什么,用笔写下来,并请几位学生当堂读给大家听,再次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如果教师能在讲解精彩语段时有意识地与写作结合起来,那么学生从课文中不仅能学习到作者的语言,还能丰富自己的语言,收获写作的方法,这将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 “言意共生”,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能力的习得绝不是一条直线型的路径,而是要在“言”和“意”之间走上几个来回,在不断的体会、揣摩、领悟中慢慢实现的。“言”和“意”的结合,让学生从文本中吸收文章的精髓,练就鉴赏文学作品的慧眼,再从经典的作品中获得思想的洗涤和滋养,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中,恰当、充分的读是教师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触摸语言文字、品悟语言文字的过程,在与文本的一次次对话中,学生的言语智慧和精神人格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完整。“悟意、入情、动心”,这就是“读议语文”的精髓。我觉得,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阅读与写作的相互影响中逐步提升的。在阅读中吸纳,在写作中倾吐;在阅读中理解“言”、领悟“意”,在写作中生成“言”、提升“意”。将阅读和写作糅合在一起,关注阅读与写作的联系,其实也是实现“言意共生”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的文章常常留有空白。这些空白,有的一波三折,有的故弄玄虚,还有的欲言又止,让人意犹未尽,引人深思,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那么,我们在阅读文本时,就应给学生创设“生言”的情境。针对不同文本、不同文体,还有作者不同的笔调,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或发挥想象,写一段文字;或为小说续写一段文字;或描写一个令人心动的细节;或从色彩、画面和情感等方面谈谈两种文章的异同;或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论证思路和语言的严密性,写一段评论性的文字。我个人认为,写作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将阅读时自己学习到的“言”、积累到的“意”,内化成为自己的“言”和“意”的过程。此时,学生感受到的就不仅仅是“言意共生”,而是“言意新生”了。
  当然,在目前的課堂教学上也仍存在问题,如,在课堂上关注于各个教学环节如何实现“言”与“意”的结合、共生,但是对学生“共生”的程度却没有关注到。也就是说,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思想和表达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提升,如何在实现“言意共生”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到学生个体的“言意新生”,这是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
  “沉浸于文,感悟于心”,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第53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没有对生命的敬畏,就谈不上任何教育。教育部门要行动起来,从思想理念、管理体制、教育教学等各方面入手,完善当下的教育,补上敬畏生命的一堂课。  日前,河北省平山县两所幼儿园因争抢生源发生矛盾,一家幼儿园园长用注射器将毒鼠强注射到酸奶中,派人将其和拼音本等物装在一起,放到了另一所幼儿园孩子的上学路上,导致两女童误食死亡。与前不久的复旦大学投毒杀害室友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因口角捅死室友案等校园命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把思想教育渗透教学全过程,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于一炉,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课程改革体现了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则与方法,进一步发挥它的育人功能,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性美,使学生不仅“成才”,更能“成人”。  通过语文教学促进人的发展  从语文课程标准中可以看出,语文教学的着眼点不仅仅是语文课本本身,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语文教学促进
摘 要 随着近些年我国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科学信息技术等方面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而伴随着近些年我国仪器设备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的改革及管理模式深化的深入,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了新时代下的新型仪器设备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但当前我国仪器设备档案信息化管理也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我国仪器设备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形成了一定的阻力,管理人员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革发展与探究,从而完成对于
最近,笔者到浙江调研,有多所民办中学负责人都谈起浙江省教育厅发布的《关于做好民办中小学招生工作的通知》(浙教基【2012】88号,下文简称88号文件),认为这一通知,是典型的用行政权力,干涉民办学校的招生自主权。  民办学校负责人如此强烈、明确地反对政府部门发布的通知,这在我国教育系统尚不多见。在笔者看来,针对民办学校负责人的反对情绪,有关教育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重新审视行政通知的合法性,以及出台政
教育是神圣而崇高的。教育的伟大使命是让人们从无知走向睿智,从幼稚走向成熟。校长应是学校教育的灵魂。赵翠娟是哈尔滨市南马路小学校长,东三省唯一入选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成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她曾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宋庆龄樟树奖、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省劳动模范、优秀专家,市首届市长特别奖、一级功勋教师等荣誉。  校长的风格气质,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校,影响
2011年4月,北京市东城区教委出台的该区教育未来5年规划中提到,要为全区的中小学生建立第二学籍,鼓励学生发展文体特长。《教育》旬刊记者关注此事近两年,最近采访到东城区少年宫负责人,证实第二学籍由少年宫系统负责建立,并称建档工作刚开始进行,完成后即通过中小学校公开发布。  首创双学籍  2011年4月,东城区教委制定了未来5年的教育规划。按照这一规划,在未来5年内,该区学生将享受到“双学籍”管理。
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进一步促进城乡区域入学机会公平,改革和完善招生录取和监管机制,针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的高考,教育部将继续实施国家、地方、高校三个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国家专项计划从5万人增加到6万人。同时确保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非户籍就业人员随迁子女都能在流入地参加高考。  根据《通知》,要深入推进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推
摘 要 内控是一个始终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并对企业经营及其相关工作过程进行检查、约束和调节的系统。内控系统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组成,目的是在尽可能保证并提高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循性。就目前而言,虽然内控制度已经逐步开始存在于许多大型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中。基于此,以下对内控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影响构建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内控
青年教师走上讲台,大多数是怀着敬畏之情的。因为他没有经验,也不敢目中无人;在几十个学生的眼光注视下,压力很大;同时,他又不得不在意来自同行或校长的评价。  上课时,教师站在哪里,怎样站,有规定吗?好像没有。但教学常识告诉我们,教师只有要站在全体学生都能看得到的地方,他说话要让所有学生能听清,因为这是中小学生的课堂,是个平等交流的场所,不是什么代表大会。  课堂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场所,教师未必要踞守讲
水是什么?是滋润万物的晶莹珍宝,是覆盖地球的蓝色精灵,是缥缈升腾的气象万千,是孕育文明的自然天成……深入地了解水,我们会发现水的博大与精深。但是在孩子的心中,水太过普通,甚至让人忘记了她的存在。亲水活动,就是要唤醒孩子对水的情感,让孩子了解水的作用,感受水的伟大。  江苏省南京市汉江路小学位于扬子江畔,秦淮河边,是六朝古都南京一所普通的学校。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厚的历史底蕴浸润着这所年轻的学校(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