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问题的综合求解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1231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读武汉大学沈壮海、佘双好教授等撰著的《学校德育问题研究》,一个很深的印象就是该著直面学校德育问题,研究视野宏阔战略,研究方法综合全面,问题求解富有启示。
  
  直面真问题
  
  该著在正视新中国学校德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本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切准“真”问题,即当代中国学校德育实践中面临的弊端、真实存在的困惑,诸如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等;聚焦“大”问题,即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发展中的关键问题,诸如学校德育的科学规律揭示与解释问题等;关注“新”问题,即关注学校德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诸如多元文化背景下、网络信息虚拟世界影响下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等。基于对“真、大、新”问题的关注,作者以他们长期从事德育问题研究的专业眼光,针对新中国学校德育价值取向问题以及目标、内容、课程、方法、模式、队伍、体制、评价问题展开研究,这九大问题实际就是学校德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重大基本问题,思考研究这些问题,也就从整体上把握了学校德育工作。
  
  立足大视野
  
  在科学研究中,不仅发现问题、准确提出问题不容易,而且基于什么视野来审视和分析这些问题同样不容易。该著作者一方面基于国际视野,从比较视角分析中国学校德育问题,强调在广泛的国际比较中,大胆借鉴其他国家在学校德育方面的积极成果和有益经验;另一方面基于本土视野,立足中国学校德育实际,注重中国学校德育自身经验的总结与教训的吸取;更为重要的是,该著作者特别强调对中国学校德育问题的整体把握和系统观照,反复强调这九大问题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强调这些问题是具有内在共生性的有机整体,强调对这些学校德育问题的研究和思考不可犯孤立和片面的错误。这种研究视野是宏阔的、战略性的,充分体现了学校德育问题研究必须具有的宏观视野,体现了把子问题放在大背景下、放在系统中思考分析的基本特征。作者对学校德育问题的分析给予了读者真正的清晰感。
  
  方法运用多元综合
  
  学校德育问题是与人、家庭、学校、社会有着千丝万缕复杂联系的问题。对于学校德育问题的研究,不仅要选用正确的方法,还要注重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这样才能获得对学校德育问题的科学认识,才可能提出解决问题的科学对策。《学校德育问题研究》一书中,作者鲜明地指出,对学校德育问题的研究必须坚持历史的方法,要将学校德育问题放在学校德育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进行研究。作者强调要用历史的方法来研究学校德育问题,无疑是正确的,它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只有将学校德育问题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研究,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校德育问题产生的社会根源、时代背景及具体缘由,才能更加准确地回应这些问题,探寻学校德育的发展之路。作者们在运用历史方法的时候,还注意到了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通过比较研究、未来预测、案例分析,努力透过历史现象来把握学校德育问题的本质,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立足本国与放眼世界的统一中思考和分析中国学校德育问题。这为学校德育问题的求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问题求解富有启示
  
  作者们本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在对学校德育的九大问题进行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他们的解决思路,他们的问题求解富有创新性和启迪性。如针对学校德育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多元价值取向中要对合理价值开展“价值整合”;针对目标存在的问题,提出德育目标应定位于“精神激励为体、品德构建为用”;针对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德育内容的构建应朝着“四化”即中国化、综合化、生活化、体系化方向发展;针对课程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树立大德育课程观、构建现代大德育课程;针对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在“三结合”上下工夫,即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结合,预测、预防与咨询指导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针对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整体化、全方位渗透的多元德育模式;针对队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德育研究队伍、德育教师队伍、德育管理队伍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三位一体”的队伍格局;针对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德育体制的构建应指向开放、多元、与校本;针对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要重视质性评价方法的运用,做到与量化评价方法的互补。上述种种对学校德育问题的求解是全面、综合、系统的,从解决学校德育问题的对策方面来讲,这些建议具有很强的建设性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明庆华,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苗 培
其他文献
摘 要 我国中小学校训发展经历了建国前、建国后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后三个发展时期,并呈现形神兼备、形同神散、形异神聚三种不同状态。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始终是我国中小学校训的主要特点。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吸收其合理内核,赋予其更多时代新意,使传统文化意蕴更加丰富是形成形神兼备校训的关键。  关 键 词 中小学;校训;发展历程  作者简介 王彩霞,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校训
一个国家的公民与道德教育总是沿着其独特的路线,解决其面临的问题,完成其固有的使命。印度独立后,尼赫鲁就希望建立世俗的民主国家,企求通过教育将存在着财产、种姓和宗教等差异的国家统一起来[1],公民与道德教育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国家认同是印度道德与  公民教育的主题    印度希望成为民主、世俗和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的任务就是树立民主、世俗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1979年的《国家新教育政策
贝新茝,河北省任丘市教体局礼仪办公室主任,礼仪特级教师。河北省沧州市第五届、第六届拔尖人才。参与编制《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     一、文明礼仪教育与德育之关系  礼仪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历来为我国思想家和教育家所重视。孔子强调:“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大意是说只重品质朴实,而不重仪表礼节文雅,则显得粗野;只重仪表礼节文雅,而缺乏质朴的品格,则显得虚浮。只
发现一学生认同性格、人品和行为习惯以及独立思考、具有创新精神对于职业成功的重要性,充分意识个人学习成绩与未来职业成功之间关系,看重所学专业对未来职业成功的影响。  发现二  学生并不认同“哪个行业工资高就做这个行业”的说法;年级越高,对自己的未来有信心的比例越低。  发现三  学生普遍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和实践机会;学校普遍缺少对中学生开展职业启蒙与职业规划指导。  发现四  “父母”对中小学生职业意
孩子一进校门就觉得压抑、痛苦;小小年纪就谈起了恋爱;家长批评两句就想到轻生,等等。试问,这些是品质问题、思想问题,还是心理问题?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不少老师、家长把一些心理问题误认为是品质问题,孩子得不到针对性的“诊疗”,致使一些心理问题愈演愈烈。近日,本刊记者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问题采访了山西省教
著名德育专家鲁洁先生指出:“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养应当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1]道德教育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才具有深厚的生命力。基于此,山东省东营市实验学校探索实施了校本课程“生活德育”,并把德育生活化和生活德育化作为其应有之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将道德教育深深植根于学生生活的土壤,让德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交
一、现代教育的本质、特性及功能  现代教育的演进。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来分析,可将教育分为原始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现代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8世纪到19世纪后期约100年的时间,是与以使用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相适应的;第二阶段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的近100年时间,是与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各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和苏联的发
国际化与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两个重要标准。江苏省镇江市将教育现代化提升到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的更高平台上,着力打造教育现代化的“升级版”。而诸多的现代化建设中,人的现代化起着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这就需要用开放的心态、视野和方法来办教育。开放离不开改革,改革也需要开放的土壤。在镇江这块具有探索精神的土地上,我们发现了植根于每个学校的德育特色“基因”。  办教育需要开放的心态、视野和方法  :赵
经过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0年10月20日~22日举办了第三届北京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国际论坛。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新时期青少年学生公民教育的创新实践策略”。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300余人与会。    一、青少年公民教育的新发展    第一, 对公民权利与责任进行了更加深刻的解读。  与前两届论坛相比,本届论坛彰显了对权利意识与责任感的关注,这是公民意识中最为核心的两个概念,也
一年一度的大队委竞选演说结束了。申报劳动委的没有一人,而竞选大队长的趋之若鹜。为什么会这样呢?孩子们的回答很有趣:“大队长可以管大队委,中队长能管中队委。当得越大,管的人就越多。”看来,孩子们是非常看中手里的权力的。  一、每个人都有对于权力的需要  权力是什么?在维基百科中,权力被定义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是政治学、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学的核心概念。在很多人看来,“权力”一词是与统治、权威或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