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天早上6点起床开店,晚上10点才关门,进货、生产、销售……这就是四川省泸州纳溪区护国镇沙田村村民陈宏才一天的生活轨迹。今年39岁的她,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开起了棉鞋作坊。如今,经过3年的艰苦创业,她的棉鞋作坊发展已经步入正轨,今年年产量将达10万余双,纯收入达50多万元。日前,这名返乡打工妹向笔者讲述了那段艰辛的创业故事。
外出打工萌生创业念头
2002年,随着沿海一带打工热潮的兴起,陈宏才开始了自己的南下打工生涯。2008年,陈宏才来到浙江慈溪一家专业的棉鞋工厂当起了制鞋工人。看到厂里的棉鞋很畅销,经常供不应求,于是她萌生了自己干的念头,遂决定学成制鞋技术后回乡自己做棉鞋。
返乡创业挖到了第一桶金
2010年6月,陈宏才随丈夫赵国文回到了家乡纳溪区护国镇。靠着自己和丈夫打工存下的10多万元,再加上借来的10万元钱,他们买了七八台机器,在镇上租了4间店面。就这样,陈宏才的棉鞋手工作坊开工了。
然而,正当陈宏才准备大干一番之时,她突然发现所有的钱都压在了原材料上,根本没有多余的周转资金。陈宏才回忆:“当时穷得包里连100元钱都拿不出来了,差根针、差根线都可能停止生产,经常连买菜都向员工借钱,压力很大。”
陈宏才曾经也想过放弃,但跟着她干的七八名姐妹一直在背后鼓励、支持她,让她有继续干下去的勇气。作坊没钱运转的时候,姐妹们纷纷借钱给她,工资也可以先欠着。
到了2011年底,陈宏才的事业终于有了转机,她生产的第一批棉鞋全部卖完了,除去开支,纯收入达10多万元,她终于挖到了第一桶金。
未来打算将扩大规模生产
如今陈宏才在护国镇上开了4家分店,员工增加到了20多人,所有的员工都是护国镇上的留守妇女,年龄最小的20岁,最大的已经66岁。大家都觉得在陈宏才这里干,比在外打工强多了。陈宏才还为她的棉鞋注册了“赵氏棉鞋”的商标。
据了解,陈宏才生产的棉鞋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每双鞋的商标上都留有电话号码。陈宏表示:“我的棉鞋每一双都必须是‘良心’鞋,把电话号码留在上面,一是要保障质量,对得起父老乡亲;二是想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在这里上班离家近,既能照顾家,收入也不差,一个月下来有2000多元的收入,对我来说已经很不错了!”工人冯国芬笑呵呵地说。目前,“赵氏棉鞋”已经销往泸州、重庆、成都等地,很多消费者都慕名来买她的棉鞋。接下来,陈宏才打算加大投入,扩大生产规模,让更多的留守妇女在她的厂里就业。
外出打工萌生创业念头
2002年,随着沿海一带打工热潮的兴起,陈宏才开始了自己的南下打工生涯。2008年,陈宏才来到浙江慈溪一家专业的棉鞋工厂当起了制鞋工人。看到厂里的棉鞋很畅销,经常供不应求,于是她萌生了自己干的念头,遂决定学成制鞋技术后回乡自己做棉鞋。
返乡创业挖到了第一桶金
2010年6月,陈宏才随丈夫赵国文回到了家乡纳溪区护国镇。靠着自己和丈夫打工存下的10多万元,再加上借来的10万元钱,他们买了七八台机器,在镇上租了4间店面。就这样,陈宏才的棉鞋手工作坊开工了。
然而,正当陈宏才准备大干一番之时,她突然发现所有的钱都压在了原材料上,根本没有多余的周转资金。陈宏才回忆:“当时穷得包里连100元钱都拿不出来了,差根针、差根线都可能停止生产,经常连买菜都向员工借钱,压力很大。”
陈宏才曾经也想过放弃,但跟着她干的七八名姐妹一直在背后鼓励、支持她,让她有继续干下去的勇气。作坊没钱运转的时候,姐妹们纷纷借钱给她,工资也可以先欠着。
到了2011年底,陈宏才的事业终于有了转机,她生产的第一批棉鞋全部卖完了,除去开支,纯收入达10多万元,她终于挖到了第一桶金。
未来打算将扩大规模生产
如今陈宏才在护国镇上开了4家分店,员工增加到了20多人,所有的员工都是护国镇上的留守妇女,年龄最小的20岁,最大的已经66岁。大家都觉得在陈宏才这里干,比在外打工强多了。陈宏才还为她的棉鞋注册了“赵氏棉鞋”的商标。
据了解,陈宏才生产的棉鞋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每双鞋的商标上都留有电话号码。陈宏表示:“我的棉鞋每一双都必须是‘良心’鞋,把电话号码留在上面,一是要保障质量,对得起父老乡亲;二是想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
“在这里上班离家近,既能照顾家,收入也不差,一个月下来有2000多元的收入,对我来说已经很不错了!”工人冯国芬笑呵呵地说。目前,“赵氏棉鞋”已经销往泸州、重庆、成都等地,很多消费者都慕名来买她的棉鞋。接下来,陈宏才打算加大投入,扩大生产规模,让更多的留守妇女在她的厂里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