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田杂草群落受栽培方式、除草剂的应用、自然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近几年受开荒种稻、浅水灌溉、连续使用吡嘧磺隆、苄嘧磺隆等药剂,使稻田杂草对水稻的生长有很强的影响,直接导致水稻的减产,所以对于水稻田杂草的去除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务必要采取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化学除草;立枯病;潜叶蝇
1 杂草种类
常见杂草主要有:稗草、稻稗、匍茎剪股颖、稻李氏禾、看麦娘、芦苇、雨久花、野慈姑、泽泻、眼子菜、狼巴草、三棱草、水莎草、牛毛毡、小茨藻、水綿等。
2 化学除草
2.1本田除草
由于稻田杂草种类不同,出土及发生盛期也不一致,所以一次施药难以控制整个生育期杂草,应采取不同时期、不同除草剂种类防除水田整个生育期杂草。所以建议本田采取两次封闭除草。
第一次:在水稻插秧前5~7 d,选用50%丙草胺(瑞飞特)60~70 mL/亩或30%莎稗膦(阿罗津)60 mL/亩,采用毒土法或甩喷法进行第一次除草。
第二次:移栽后15~20 d,选用50%丙草胺50~60 mL/亩 10%吡嘧磺隆15~30 mL/亩或50%四唑酰草胺13~15 mL/亩 10%吡嘧磺隆15~30 mL/亩,采用毒土法第二次除草。施药时保持水层3~5 cm,保水5~7 d。
3 水稻田病虫害防治技术
3.1稻瘟病
根据侵染部位不同,可分为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等,以节瘟、穗颈瘟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
3.1.1叶瘟 一般在7月上、中旬发生。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型病斑和慢性型病斑。急性型病斑病斑近圆形,褪绿色,病斑正面和背面有大量的灰绿色霉层。慢性型病斑由急性病斑转化而来,病斑多为梭形、纺锤形,一般为褐色,中间灰白色,最外层为黄色晕圈,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霉层。
3.1.2节瘟 多发生于剑叶下第1~2节上,节部变黑色,病节干缩,凹陷,使稻株折断而倒伏,影响结实,严重病株形成白穗,造成绝产。
3.1.3穗颈瘟 发生于穗下部。病斑初为暗褐色小点,以后扩展形成黑褐色条斑,轻者影响结实、秕粒增多,重者形成白穗,造成绝产。
3.1.4防治技术
稻瘟病是以气流传播为主的病害,靠病菌多次侵染造成病害流行。防治应以选用抗病品种与药剂防治为主。
3.1.4.1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生育期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或耐病品种。抗病品种种植多年会丧失品种抗病性,最好不要连年种植单一品种,可以用2~3个抗病品种搭配种植或轮换种植。
3.1.4.2加强田间管理 实行“浅-湿-干”间歇灌溉技术,加强水稻健身栽培,不要过多、过迟施用氮肥,科学施用氮、磷、钾肥,提高水稻抗病能力。割净水渠和池埂上的杂草,增加通风透光性。处理销毁病稻草,减少田间菌源。
3.1.4.3及时喷药预防 防治稻叶瘟要在未发病或刚刚开始发病时喷药,发生严重时隔7 d再打一次。穗颈瘟要在水稻始穗期和齐穗期两个关键时期,各喷一次药预防。药剂可选用1000亿活枯草芽孢杆菌/克可湿性粉剂每亩20~30 g,或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每亩50~60 g,或25%咪鲜胺乳油每亩100~120 mL,或40%稻瘟灵乳油每亩130 mL
3.2立枯病
立枯病是水稻旱育秧田常见的病害。因病原种类、危害时期和环境条件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病害形式。
该病是以土传为主的病害,因此土壤消毒是防治的关键。防治技术:
3.2.1选择地势高和地面平坦的地块做苗床,床土要选用有机质含量高、肥沃、疏松、偏酸性土壤。
3.2.2及时进行通风、炼苗,以培育壮秧。提高幼苗抗病性。要在秧苗一叶一心期开始通风炼苗,降低棚内温度,防止秧苗徒长,避免立枯病的发生。
3.2.3播种前苗床喷65%敌克松1000倍液土壤消毒,水稻1.5叶期、2.5叶期结合浇水分别调酸一次(用酿造醋),PH值4.5~5.5为宜,喷后用清水冲洗。
3.2.4发病初期用3%瑞苗清水剂15~20 mL/m2,兑水3 kg喷施,喷药后及时用清水洗苗。
3.3潜叶蝇
潜叶蝇以幼虫危害。幼虫钻入叶片,在上、下表皮中间取食叶肉,残留叶表皮,形成细长、弯曲的潜道,叶片呈现不规则的白色条斑,在其中间可见乳白色的幼虫。危害重时可造成稻叶枯死、腐烂、整株死亡。防治技术:
3.3.1秧苗带药下地:育秧田插秧前1~2 d喷洒70%吡虫啉6 g/100 m3,对水喷雾。
3.3.2在虫卵孵化期至幼虫始发期,选用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4~6g/亩或25%噻虫嗪水分散颗粒剂6~8 g/亩,兑水15 kg喷雾防治。
关键词:化学除草;立枯病;潜叶蝇
1 杂草种类
常见杂草主要有:稗草、稻稗、匍茎剪股颖、稻李氏禾、看麦娘、芦苇、雨久花、野慈姑、泽泻、眼子菜、狼巴草、三棱草、水莎草、牛毛毡、小茨藻、水綿等。
2 化学除草
2.1本田除草
由于稻田杂草种类不同,出土及发生盛期也不一致,所以一次施药难以控制整个生育期杂草,应采取不同时期、不同除草剂种类防除水田整个生育期杂草。所以建议本田采取两次封闭除草。
第一次:在水稻插秧前5~7 d,选用50%丙草胺(瑞飞特)60~70 mL/亩或30%莎稗膦(阿罗津)60 mL/亩,采用毒土法或甩喷法进行第一次除草。
第二次:移栽后15~20 d,选用50%丙草胺50~60 mL/亩 10%吡嘧磺隆15~30 mL/亩或50%四唑酰草胺13~15 mL/亩 10%吡嘧磺隆15~30 mL/亩,采用毒土法第二次除草。施药时保持水层3~5 cm,保水5~7 d。
3 水稻田病虫害防治技术
3.1稻瘟病
根据侵染部位不同,可分为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等,以节瘟、穗颈瘟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
3.1.1叶瘟 一般在7月上、中旬发生。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型病斑和慢性型病斑。急性型病斑病斑近圆形,褪绿色,病斑正面和背面有大量的灰绿色霉层。慢性型病斑由急性病斑转化而来,病斑多为梭形、纺锤形,一般为褐色,中间灰白色,最外层为黄色晕圈,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霉层。
3.1.2节瘟 多发生于剑叶下第1~2节上,节部变黑色,病节干缩,凹陷,使稻株折断而倒伏,影响结实,严重病株形成白穗,造成绝产。
3.1.3穗颈瘟 发生于穗下部。病斑初为暗褐色小点,以后扩展形成黑褐色条斑,轻者影响结实、秕粒增多,重者形成白穗,造成绝产。
3.1.4防治技术
稻瘟病是以气流传播为主的病害,靠病菌多次侵染造成病害流行。防治应以选用抗病品种与药剂防治为主。
3.1.4.1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生育期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或耐病品种。抗病品种种植多年会丧失品种抗病性,最好不要连年种植单一品种,可以用2~3个抗病品种搭配种植或轮换种植。
3.1.4.2加强田间管理 实行“浅-湿-干”间歇灌溉技术,加强水稻健身栽培,不要过多、过迟施用氮肥,科学施用氮、磷、钾肥,提高水稻抗病能力。割净水渠和池埂上的杂草,增加通风透光性。处理销毁病稻草,减少田间菌源。
3.1.4.3及时喷药预防 防治稻叶瘟要在未发病或刚刚开始发病时喷药,发生严重时隔7 d再打一次。穗颈瘟要在水稻始穗期和齐穗期两个关键时期,各喷一次药预防。药剂可选用1000亿活枯草芽孢杆菌/克可湿性粉剂每亩20~30 g,或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每亩50~60 g,或25%咪鲜胺乳油每亩100~120 mL,或40%稻瘟灵乳油每亩130 mL
3.2立枯病
立枯病是水稻旱育秧田常见的病害。因病原种类、危害时期和环境条件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病害形式。
该病是以土传为主的病害,因此土壤消毒是防治的关键。防治技术:
3.2.1选择地势高和地面平坦的地块做苗床,床土要选用有机质含量高、肥沃、疏松、偏酸性土壤。
3.2.2及时进行通风、炼苗,以培育壮秧。提高幼苗抗病性。要在秧苗一叶一心期开始通风炼苗,降低棚内温度,防止秧苗徒长,避免立枯病的发生。
3.2.3播种前苗床喷65%敌克松1000倍液土壤消毒,水稻1.5叶期、2.5叶期结合浇水分别调酸一次(用酿造醋),PH值4.5~5.5为宜,喷后用清水冲洗。
3.2.4发病初期用3%瑞苗清水剂15~20 mL/m2,兑水3 kg喷施,喷药后及时用清水洗苗。
3.3潜叶蝇
潜叶蝇以幼虫危害。幼虫钻入叶片,在上、下表皮中间取食叶肉,残留叶表皮,形成细长、弯曲的潜道,叶片呈现不规则的白色条斑,在其中间可见乳白色的幼虫。危害重时可造成稻叶枯死、腐烂、整株死亡。防治技术:
3.3.1秧苗带药下地:育秧田插秧前1~2 d喷洒70%吡虫啉6 g/100 m3,对水喷雾。
3.3.2在虫卵孵化期至幼虫始发期,选用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4~6g/亩或25%噻虫嗪水分散颗粒剂6~8 g/亩,兑水15 kg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