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与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对创新要有正确的认识,把创新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创新兴趣对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具有重大影响;教师保护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好奇心
笔者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改革后的内容、改革后数学中考试题分析及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体会,谈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几点做法。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依托课堂教学来进行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走出对创新认识的误区
创新教育不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也不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从而走入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建立新课程下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活动,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3.教师应该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提出、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敢于对同学的观点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素质。
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
總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让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他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学生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重要动力,是影响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深浅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2.满足学生好胜心理,培养创新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学习中屡屡失败,学生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的特长,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喜悦,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就是几何图形本身,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在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它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学习又将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产生创造图形美、生活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三、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1.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果
学生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要帮助学生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改正错误,与文过饰非相比,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这个不正确是一种创新态度吗?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2.给学生多一些鼓励、支持和赞许,少一些批评、呵斥
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是儿童、青少年以及成年人获得新知识的动力,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位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充分肯定。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既要教师的指导,也需要学生的努力,只有在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更好地贯彻数学教材改革的先进理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好奇心
笔者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改革后的内容、改革后数学中考试题分析及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体会,谈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几点做法。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依托课堂教学来进行的,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走出对创新认识的误区
创新教育不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也不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从而走入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建立新课程下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学活动,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3.教师应该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提出、讨论、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敢于对同学的观点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素质。
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
總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让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他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学生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重要动力,是影响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深浅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
2.满足学生好胜心理,培养创新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学习中屡屡失败,学生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的特长,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喜悦,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就是几何图形本身,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在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它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学习又将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产生创造图形美、生活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三、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1.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果
学生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要帮助学生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改正错误,与文过饰非相比,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这个不正确是一种创新态度吗?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2.给学生多一些鼓励、支持和赞许,少一些批评、呵斥
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是儿童、青少年以及成年人获得新知识的动力,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位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充分肯定。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既要教师的指导,也需要学生的努力,只有在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更好地贯彻数学教材改革的先进理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创造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