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提到了这一点:“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最近我观摩了我校那老师的《七颗钻石》,课堂上那老师对学生进行了朗读的指导,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
那老师是这样设计朗读的环节的:
1.初读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读正确为止。
2.默读课文2、3自然段,思考:为什么空木水罐会发生这些神奇的变化?(画出相关的语句,多读几遍,说说自己的体会。)
3.细读,通过理解词语来体会小姑娘的心情、小姑娘对妈妈的爱来指导朗读。
她的具体操作是:
体会水罐第二次的“变化”这部分:
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
齐读这一段,说体会。
师:同学们,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生:小姑娘也很渴)小姑娘如此焦渴,可是她还是把——(指名说:水留给了妈妈),把水留给妈妈就是把什么留给了妈妈?(指名:爱心、生的希望、生命)却把什么留给了自己?(指名:干渴、死亡的危险)多么——(生:有爱心、孝顺)的孩子啊!
《学习质量评价标准》中对“有感情”的要求是:能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选择自己觉得合适的语气、语调和语速来朗读。
能够把课文读好需要两个条件: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朗读技巧,体会思想感情。教师创设情境就显得非常重要。
我们来看看那老师是怎样用语言进行渲染来创设情境的。
学生齐读这一段后,教师说:“同学们,如果你就是这个小姑娘,看!你抱着水罐,喜出望外地往家跑,不顾自己的干渴和疲惫,一心只想着把水送给自己生病的妈妈,我们来读这段话。”指读一名学生。
教师又说“你迫不及待地往家跑,荆棘刺破了你的衣裳,野草划破你的腿脚,但你视而不见,全然不顾,因为你要把水送给生你养你的妈妈。”
指读一名学生。
课堂存在的小问题:
1.每次指导后都没有让学生进行练习的过程,而是直接齐读或指名读。
2.齐读有两次,齐读不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3.学生朗读的内容有点少。
感情朗读的安排,尽量少些句子的情感朗读。几句话一下子就读完了,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学生的处理常常会觉得很别扭,通常情况是进不了情境,即使进去了,也会给人很突兀的感觉,难免会引起周围同学的哄笑。说得形象一点,就是学生的感情不是家里的水龙头,想开就开,想关就关,开关自如。让学生好好读几段,整体上的把握更重要一些。
其他课的朗读方面的优点:
贾玮老师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
为了让学生体会这句话含着的作者的情感,贾老师设计了一组句子进行了对比。
这一整天,小女孩没卖过一根火柴,没挣到过她一个钱。
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
“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
师:从对比中能深切体会到这句话渗透了作者的情感。什么情感?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对冷漠的人们的憎恨。
再让学生来读这句话,就读出感觉了。从而让学生明白:作者写的语言文字都是有感情的,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一定要多体会、揣摩作者的情感。
情感是作品的灵魂,贾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捕捉文中情感焦点,挖掘语言的情感因素,深刻领会情感蕴含的思想內容。
接下来的配乐引读将课堂引入了高潮,学生都被带进了丹麦这个国度,仿佛来到了小女孩的身边。
白主任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引读很到位,尤其是对当小女孩第四次擦亮火柴的描写这一段的朗读指导,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师:小女孩第四次点燃了火柴,她看到最疼爱她的奶奶。如果你是她,你会怎样?学生说激动、兴奋。
师:那应该怎样读?
指名学生读。
师:除了这些以外,你觉得还有什么?
学生说着急。
师:你怎么知道着急?
生:有4个感叹号。
师:小女孩很急切,很渴望,她急什么?
生:她怕火柴灭了,奶奶就会不见了。
师:所以这一段还要读得快一些,把小女孩急切、渴望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读。
上低段语文课,我觉得在朗读方面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重视教师的范读
教师要借助美的声音、表情、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课文丰富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鼓舞学生的情绪,激起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感境界,获得准确、鲜明的感知。
2.指导朗读技法
因为低年级的孩子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力较低,所以在有感情朗读指导的过程中,有必要进行一些朗读技法的指导,如重音、停顿、语调、语速等。俗话说“无招胜有招”,但要做到“无招”,先得“有招”。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要求一二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应该是在示范或教师的引导下,初步感知、理解和模仿基本的普通话朗读技能,包括前述的停顿、重音等。“用”应该指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可以在朗读课文的时候独立而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这些技巧。比如默读勾画这一部分,我们低段会指导孩子们默读的方法:不出声、不指读。具体做起来是:眼睛随着课文中的文字在动,而嘴不能动,手不去指,脑中要进行思考。让孩子巩固默读的方法。
总之,低段语文朗读非常重要,如果教师能扎扎实实地有效训练,孩子会受益终生。
最近我观摩了我校那老师的《七颗钻石》,课堂上那老师对学生进行了朗读的指导,我认为是比较成功的。
那老师是这样设计朗读的环节的:
1.初读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读正确为止。
2.默读课文2、3自然段,思考:为什么空木水罐会发生这些神奇的变化?(画出相关的语句,多读几遍,说说自己的体会。)
3.细读,通过理解词语来体会小姑娘的心情、小姑娘对妈妈的爱来指导朗读。
她的具体操作是:
体会水罐第二次的“变化”这部分:
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
齐读这一段,说体会。
师:同学们,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生:小姑娘也很渴)小姑娘如此焦渴,可是她还是把——(指名说:水留给了妈妈),把水留给妈妈就是把什么留给了妈妈?(指名:爱心、生的希望、生命)却把什么留给了自己?(指名:干渴、死亡的危险)多么——(生:有爱心、孝顺)的孩子啊!
《学习质量评价标准》中对“有感情”的要求是:能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选择自己觉得合适的语气、语调和语速来朗读。
能够把课文读好需要两个条件: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朗读技巧,体会思想感情。教师创设情境就显得非常重要。
我们来看看那老师是怎样用语言进行渲染来创设情境的。
学生齐读这一段后,教师说:“同学们,如果你就是这个小姑娘,看!你抱着水罐,喜出望外地往家跑,不顾自己的干渴和疲惫,一心只想着把水送给自己生病的妈妈,我们来读这段话。”指读一名学生。
教师又说“你迫不及待地往家跑,荆棘刺破了你的衣裳,野草划破你的腿脚,但你视而不见,全然不顾,因为你要把水送给生你养你的妈妈。”
指读一名学生。
课堂存在的小问题:
1.每次指导后都没有让学生进行练习的过程,而是直接齐读或指名读。
2.齐读有两次,齐读不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3.学生朗读的内容有点少。
感情朗读的安排,尽量少些句子的情感朗读。几句话一下子就读完了,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学生的处理常常会觉得很别扭,通常情况是进不了情境,即使进去了,也会给人很突兀的感觉,难免会引起周围同学的哄笑。说得形象一点,就是学生的感情不是家里的水龙头,想开就开,想关就关,开关自如。让学生好好读几段,整体上的把握更重要一些。
其他课的朗读方面的优点:
贾玮老师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
为了让学生体会这句话含着的作者的情感,贾老师设计了一组句子进行了对比。
这一整天,小女孩没卖过一根火柴,没挣到过她一个钱。
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
“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
师:从对比中能深切体会到这句话渗透了作者的情感。什么情感?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对冷漠的人们的憎恨。
再让学生来读这句话,就读出感觉了。从而让学生明白:作者写的语言文字都是有感情的,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一定要多体会、揣摩作者的情感。
情感是作品的灵魂,贾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捕捉文中情感焦点,挖掘语言的情感因素,深刻领会情感蕴含的思想內容。
接下来的配乐引读将课堂引入了高潮,学生都被带进了丹麦这个国度,仿佛来到了小女孩的身边。
白主任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引读很到位,尤其是对当小女孩第四次擦亮火柴的描写这一段的朗读指导,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师:小女孩第四次点燃了火柴,她看到最疼爱她的奶奶。如果你是她,你会怎样?学生说激动、兴奋。
师:那应该怎样读?
指名学生读。
师:除了这些以外,你觉得还有什么?
学生说着急。
师:你怎么知道着急?
生:有4个感叹号。
师:小女孩很急切,很渴望,她急什么?
生:她怕火柴灭了,奶奶就会不见了。
师:所以这一段还要读得快一些,把小女孩急切、渴望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读。
上低段语文课,我觉得在朗读方面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重视教师的范读
教师要借助美的声音、表情、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课文丰富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学生,鼓舞学生的情绪,激起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感境界,获得准确、鲜明的感知。
2.指导朗读技法
因为低年级的孩子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力较低,所以在有感情朗读指导的过程中,有必要进行一些朗读技法的指导,如重音、停顿、语调、语速等。俗话说“无招胜有招”,但要做到“无招”,先得“有招”。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要求一二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应该是在示范或教师的引导下,初步感知、理解和模仿基本的普通话朗读技能,包括前述的停顿、重音等。“用”应该指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可以在朗读课文的时候独立而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这些技巧。比如默读勾画这一部分,我们低段会指导孩子们默读的方法:不出声、不指读。具体做起来是:眼睛随着课文中的文字在动,而嘴不能动,手不去指,脑中要进行思考。让孩子巩固默读的方法。
总之,低段语文朗读非常重要,如果教师能扎扎实实地有效训练,孩子会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