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语文知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利用楹联中的资源,可以拓展语文课堂教学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与文化底蕴。
[关键词]楹联 课程资源 民族文化 文化素养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门艺术形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为一门雅俗共赏的实用艺术,对联依然继续焕发着极其强大的生命力。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以及近年来许多中、高考试题与对联的“亲密接触”,早已证明了这一点。为此,认真挖掘和开发对联这一宝贵的课程资源。在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笔者即试图就对联这一课程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对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1.有利于培育和弘扬中学生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文化。
作为我国传统的一种艺术形式和珍贵的文化遗产,对联以精巧、典雅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表现生活,抒发情感,同时熔铸了政治、历史、地理、哲学、建筑、宗教、军事等许多元素,堪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微缩景观”。通过欣赏、创作对联,不但可以提高中学生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而且能让中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民族气息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民族精神的深邃内涵。这对当前青少年文化底蕴薄弱的难症,无疑是一味“中国特色”的良方。
2.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正确、熟练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
对联是在一定的限制中求得表达的思维建构和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方式,通过对联训练,让学生从语言最细微的基础起步,掌握词性、结构,学会炼字、炼词以至立意、取象,不仅能培养良好的语感,让他们的语言文字运用水平得到有效地提高,而且能促进其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展,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3.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升文化品位。
对联形式整齐,节奏和谐,具有绘画美、节奏美、建筑美等特点,尤其是很多名联构思精巧,形象鲜明,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对联不但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文字的艺术。与书法、灯谜等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紧密结合。几者相互映衬。更显出一种神秘飞动、瑰丽典雅的艺术美。这对提高人的审美能力,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形成健全人格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二、对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容
首先,中学生学习对联属于入门性质,因此可以将编写简明的对联教材(或讲义)纳入这一课程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既可作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梳理探究”板块中“奇妙的对联”的拓展与延伸。又可成为高考“正确使用常见修辞手法”和“仿用句式”专题复习的参考资料,同时也可作为高中校本课程(选修Ⅱ模块)开设的教材。在编写时,既不宜过于繁琐,又要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和序列性,力求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实用性为一体。使同学们逐步了解、喜欢、熟悉和掌握这门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具体章节及内容可安排如下:
其次,我们还可通过网上搜索以及运用电脑的视频、音频采集软件,把各大网站、DVD等音像资料中的相关内容(如中央电视台2002年春节特别节目《佳联趣对贺新春》中的对联FLASH动画、《百家讲坛》之《楹联的故事》、《铜齿铁牙纪晓岚》中纪晓岚与和坤对联斗智的片断、相声《趣说对联》等)进行剪辑、组合、链接,作为教材(或讲义)的重要补充。
三、对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形式
1.立足课堂。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音、色、声等优势,增强对联学习的直观性、生动性、高效性。
作为一项趣味性、实用性极强的课程资源,我们可运用POWER,POINT、FLASH等软件精心制作对联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其音、色、声等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过程、方法的学习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引进竞争机制。限时、限人或分小组进行当堂演练,加强思维碰撞,营造开放、充满生气的课堂。
“对对子”本身就是一种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智力和文字游戏,更何况许多对联暗含“机关”,或嵌字。或藏谜,或双关,更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创造的空间。同时,对联一般短小精悍,限制性较强,很适合在课堂上进行当堂演练。因此,笔者在实施过程中经常采用包括限时抢答、抢对、小组合作组对以及主动到黑板上对写上(下)联、评选优秀对(出)句等在内的多种课堂活动形式。尤其是对联的对(出)句本身并无所谓的“标准答案”,也永远不会有最好。只有更好。在课堂上生生、师生之间不断进行智慧的交流与情感的沟通,充满激励与竞争,更多体现了开放性、合作性和探究性。这种开发与利用形式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角色的转变,而且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真正体现了高中新课程的理念。
3.走出课堂,通过实地调查、文献查阅、网络搜索等各种形式,搜集、评介对联,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对联课程资源的宝藏是无穷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图书文献、网络等都可以成为对联课程的资源。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有关章节的特点,有计划地安排一些课外实践的环节,让学生或走进社区、街道、名胜,抄录民屠、商店、古迹对联,或上网、上图书馆,搜集某个主题(如春联、回文联、顶针联等)的对联,同时将抄录、搜集的结果以“对联评介会”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请同学们走上讲台,演示并鉴赏、探究其中自己最喜欢的对联。这样既可以让同学们领略到对联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在民间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培养在生活中学习对联的兴趣和意识,又锻炼了他们自主搜索、提炼信息和在思考过程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能力,学会合作、交流与共享。
4.坝占近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尝试即兴、即景、即事创作、修改对联。
学以致用,以用促学,这是对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离开了创作和修改,对联学习就变成了一种脱离生活的文字游戏。为此。笔者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围绕各种主题(如元旦、春节、中秋、校庆、奥运会、科技节等)让同学们尝试着学创作对联,通过亲身感悟和实践,真正体会对联的形式之奇、意趣之美以及创作过程中炼字、炼句的苦乐滋味。这与高考复习中的撰写主题对联或宣传语等训练内容“如出一辙”,且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能培养同学们在各种场合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意识与能力。
5.组织对联社团。开展有奖征联、送联下乡等其他丰富多彩的对联活动。
在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倡建对联社、楹联协会等,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动态的活动环境,通过举办有奖征联(每周一期)、参与《对联》(中国楹联学会会刊)杂志社举办的对联擂台赛以及与书画社联合送自撰(自写)对联下乡等活动,充分发挥年级的交叉性、活动的实践性、交流的民主性、组织的社会性等活动类课程的教育功能,充分调动和增强同学们提高自身素质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选修该课程的兴趣。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正因为这些同学对对联有兴趣、想学,他们就会努力地学好、用好对联,并坚持乃至终身学下去、用下去,这才是真正的达到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很好地实现了开发与利用对联这一课程资源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楹联 课程资源 民族文化 文化素养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门艺术形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为一门雅俗共赏的实用艺术,对联依然继续焕发着极其强大的生命力。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以及近年来许多中、高考试题与对联的“亲密接触”,早已证明了这一点。为此,认真挖掘和开发对联这一宝贵的课程资源。在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笔者即试图就对联这一课程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对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1.有利于培育和弘扬中学生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文化。
作为我国传统的一种艺术形式和珍贵的文化遗产,对联以精巧、典雅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表现生活,抒发情感,同时熔铸了政治、历史、地理、哲学、建筑、宗教、军事等许多元素,堪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微缩景观”。通过欣赏、创作对联,不但可以提高中学生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而且能让中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民族气息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民族精神的深邃内涵。这对当前青少年文化底蕴薄弱的难症,无疑是一味“中国特色”的良方。
2.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正确、熟练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
对联是在一定的限制中求得表达的思维建构和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方式,通过对联训练,让学生从语言最细微的基础起步,掌握词性、结构,学会炼字、炼词以至立意、取象,不仅能培养良好的语感,让他们的语言文字运用水平得到有效地提高,而且能促进其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展,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3.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升文化品位。
对联形式整齐,节奏和谐,具有绘画美、节奏美、建筑美等特点,尤其是很多名联构思精巧,形象鲜明,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对联不但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文字的艺术。与书法、灯谜等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紧密结合。几者相互映衬。更显出一种神秘飞动、瑰丽典雅的艺术美。这对提高人的审美能力,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形成健全人格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二、对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容
首先,中学生学习对联属于入门性质,因此可以将编写简明的对联教材(或讲义)纳入这一课程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既可作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梳理探究”板块中“奇妙的对联”的拓展与延伸。又可成为高考“正确使用常见修辞手法”和“仿用句式”专题复习的参考资料,同时也可作为高中校本课程(选修Ⅱ模块)开设的教材。在编写时,既不宜过于繁琐,又要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和序列性,力求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实用性为一体。使同学们逐步了解、喜欢、熟悉和掌握这门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具体章节及内容可安排如下:
其次,我们还可通过网上搜索以及运用电脑的视频、音频采集软件,把各大网站、DVD等音像资料中的相关内容(如中央电视台2002年春节特别节目《佳联趣对贺新春》中的对联FLASH动画、《百家讲坛》之《楹联的故事》、《铜齿铁牙纪晓岚》中纪晓岚与和坤对联斗智的片断、相声《趣说对联》等)进行剪辑、组合、链接,作为教材(或讲义)的重要补充。
三、对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形式
1.立足课堂。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音、色、声等优势,增强对联学习的直观性、生动性、高效性。
作为一项趣味性、实用性极强的课程资源,我们可运用POWER,POINT、FLASH等软件精心制作对联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其音、色、声等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过程、方法的学习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引进竞争机制。限时、限人或分小组进行当堂演练,加强思维碰撞,营造开放、充满生气的课堂。
“对对子”本身就是一种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智力和文字游戏,更何况许多对联暗含“机关”,或嵌字。或藏谜,或双关,更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创造的空间。同时,对联一般短小精悍,限制性较强,很适合在课堂上进行当堂演练。因此,笔者在实施过程中经常采用包括限时抢答、抢对、小组合作组对以及主动到黑板上对写上(下)联、评选优秀对(出)句等在内的多种课堂活动形式。尤其是对联的对(出)句本身并无所谓的“标准答案”,也永远不会有最好。只有更好。在课堂上生生、师生之间不断进行智慧的交流与情感的沟通,充满激励与竞争,更多体现了开放性、合作性和探究性。这种开发与利用形式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角色的转变,而且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真正体现了高中新课程的理念。
3.走出课堂,通过实地调查、文献查阅、网络搜索等各种形式,搜集、评介对联,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对联课程资源的宝藏是无穷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图书文献、网络等都可以成为对联课程的资源。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有关章节的特点,有计划地安排一些课外实践的环节,让学生或走进社区、街道、名胜,抄录民屠、商店、古迹对联,或上网、上图书馆,搜集某个主题(如春联、回文联、顶针联等)的对联,同时将抄录、搜集的结果以“对联评介会”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请同学们走上讲台,演示并鉴赏、探究其中自己最喜欢的对联。这样既可以让同学们领略到对联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在民间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培养在生活中学习对联的兴趣和意识,又锻炼了他们自主搜索、提炼信息和在思考过程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能力,学会合作、交流与共享。
4.坝占近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尝试即兴、即景、即事创作、修改对联。
学以致用,以用促学,这是对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离开了创作和修改,对联学习就变成了一种脱离生活的文字游戏。为此。笔者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围绕各种主题(如元旦、春节、中秋、校庆、奥运会、科技节等)让同学们尝试着学创作对联,通过亲身感悟和实践,真正体会对联的形式之奇、意趣之美以及创作过程中炼字、炼句的苦乐滋味。这与高考复习中的撰写主题对联或宣传语等训练内容“如出一辙”,且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能培养同学们在各种场合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意识与能力。
5.组织对联社团。开展有奖征联、送联下乡等其他丰富多彩的对联活动。
在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倡建对联社、楹联协会等,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动态的活动环境,通过举办有奖征联(每周一期)、参与《对联》(中国楹联学会会刊)杂志社举办的对联擂台赛以及与书画社联合送自撰(自写)对联下乡等活动,充分发挥年级的交叉性、活动的实践性、交流的民主性、组织的社会性等活动类课程的教育功能,充分调动和增强同学们提高自身素质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选修该课程的兴趣。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而且正因为这些同学对对联有兴趣、想学,他们就会努力地学好、用好对联,并坚持乃至终身学下去、用下去,这才是真正的达到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很好地实现了开发与利用对联这一课程资源的重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