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困生为智商、情商正常,但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不论做什么事,都有一个方法问题,转化学困生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方法对了,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方法不对,就会事倍功半。本文从学困生转化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教学管理方法三个方面入手,具体分析了高职学困生的教育转化问题。
关键词:高职学困生 教育转化 方法分析
学困生一般是指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龄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的学生。在高职院校中,学困生普遍存在,就拿我校来说,据不完全统计,学生入学成绩在400分以下的达80%,有的甚至只有一百多分或者几十分。学困生在职校的比例特别高,这就给高职院校提出了解决学困生学习困难、教育转化学困生的方法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对教育教学的了解,仅从如何转化学困生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教学管理方法三个方面,具体分析高职学困生的教育转化问题,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一、教学方法分析
1.加大对学困生的激励教育
经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由此可见,激励教育对学困生的转化是何等重要。为了充分发挥激励教育对学困生的转化作用,要做到善于关心学困生,善于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善于用赏识性评语,善于用激励教育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2.给予学困生不同的思维培养
如果课堂充满乐趣和希望,学生自然会充满学习的渴望和动力。重视学困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方法、展示学习新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多种思维方法和学习方式,使学困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3.帮助学困生强化知识之间的联系
很多学困生由于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导致他们对知识缺乏系统的理解。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困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皮亚杰认为,当人们利用自身已有的图式去理解周围的事件时,同化就发生了。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知教学之前,要适度帮助学生进行复习,使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已有思维的结构基础框架更稳固、更清晰,从而顺利实现知识的“同化”或“顺应”。
4.提升教师个人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由其理想信念、学识水平、知识能力、个性情趣、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熔铸而成,是吸引学生的主要源泉。对于高职生而言,他们确实比高中生更加成熟和理智,但是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教师的人格影响也不容忽视,对于学困生尤其显得突出。为了使学困生的人格健康发展,教师必须致力于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心里要有阳光和火种。
二、学习方法分析
1.注重学困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注重帮助学困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建立学习成功的自信心。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感到有兴趣、信心和责任时,他们才会为学习付出真正的努力。学困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当而造成学习困难的。因此,教师要注重学法研究,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他们记忆的方法,使他们养成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和预习、复习的好习惯。
2.加强合作学习,促进群体优化
发挥优等生的优势资源,利用“一帮一”帮助学困生在学校里有效学习,运用最能让学困生学习的方法,让学困生懂得怎样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安排特殊座位,以优带差,让优等生的学习气息、学习动力感染学困生、鼓励学困生。也可以成立一个学困生小班,推选学习小组长,进行组内比赛,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促进学习的有效发展。这主要利用小组间成员的同质性,让学习基础相同或相近的学生展开竞争,让学生在心里建立要学习、想学习的意识,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终让小组成员共同进步。
3.设置适合的目标定向,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从学困生的心理来说,他们都希望能很快学会,并且很快达到要求。但他们在实践中常常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而解决困难的方式也各不一样。在通常情况下,教师给学困生设置适合的目标定向,使他们获得成功体验。使学困生具备解决学习困难的思想准备,培养他们勇于挑战,遇难而上,持之以恒的信心。这样能使学困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4.排除情感障碍,优化非智力因素
造成一个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原因有很多,但因为智力因素使学生变为学困生是极少数的,反而因情感障碍和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学困生占多数。学生产生学习困难,肯定存在对学习不感兴趣、对学科不喜爱等原因,教师要在弄清楚根源的情况下,排除学生的情感障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高学困生的自控能力,增强恒心,克服意志薄弱,做到坚持学习,提高自信,克服自卑感,使学困生逐渐从学会转化成为会学。
三、教学管理方法分析
1.强化矫正方法
有些学生从小组织纪律松懈,到了高职自由散漫已成习惯。由于学习自制力差,他们在课堂上注意力分散,导致知识脱节、方法疏漏,学习效果差。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需要的是诚心和耐心。在组织他们认真学习《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要引导他们懂得遵守学习纪律的重要性,并针对各自的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行为要求。此外,教师要定期和不定期地检查指导,使他们在思想上绷紧遵守学习纪律这根弦,锻炼他们的意志力,不断增强他们的行为自控能力。
2.情感投入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具有激励、诱发和调节的重要功能。高职学困生远离家乡,心里非常渴望情感的慰藉。正如我国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所指出的:“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因此,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必须注意以情育情、以情感人。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选择和运用最合适的方式、方法,在最有效、最易发挥作用的时间里,投入情感,就能促使学困生在外在的和内在的心理激励中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感情上的融通,才能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功效。
3.建立积极的评价机制,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学困生的课堂练习、发言和讨论给予积极的评价,将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学困生自信心的加强反过来会促进学生进一步参与,从而形成课堂教学活动的良性循环。教师应该坚持多表扬、少批评,对学困生的每一点进步,即使只是作业、学习态度和上课发言中的点滴进步,都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对学困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应点到为止,对事不对人,且最好集中处理以免影响正常教学。
4.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协作,携手社会做好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多方的教育转化工作形成合力,共同关怀、帮助、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做好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强化学生与家长及全社会对职业教育战略地位的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瓶颈”的有效途径。因此,要使家长和社会对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产生积极的角色期望,进而使高职学困生对自己产生积极的角色期望,使其认识到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栋梁之才。
教育家布卢姆指出,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不存在智能的悬殊或学业的优劣,所存在的只是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时间的快慢。转化学困生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始终坚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力,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参考文献:
[1]章志光,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钱在森.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6.
[3]陈梅琳.大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及教育策略[J].桂林: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4]李月月,魏刚,高峰.大学生学习困难群体教育管理的路径新探[J].科技信息,2007,(23).
(作者单位: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高职学困生 教育转化 方法分析
学困生一般是指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龄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的学生。在高职院校中,学困生普遍存在,就拿我校来说,据不完全统计,学生入学成绩在400分以下的达80%,有的甚至只有一百多分或者几十分。学困生在职校的比例特别高,这就给高职院校提出了解决学困生学习困难、教育转化学困生的方法问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对教育教学的了解,仅从如何转化学困生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教学管理方法三个方面,具体分析高职学困生的教育转化问题,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一、教学方法分析
1.加大对学困生的激励教育
经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由此可见,激励教育对学困生的转化是何等重要。为了充分发挥激励教育对学困生的转化作用,要做到善于关心学困生,善于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善于用赏识性评语,善于用激励教育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2.给予学困生不同的思维培养
如果课堂充满乐趣和希望,学生自然会充满学习的渴望和动力。重视学困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方法、展示学习新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多种思维方法和学习方式,使学困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3.帮助学困生强化知识之间的联系
很多学困生由于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导致他们对知识缺乏系统的理解。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困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皮亚杰认为,当人们利用自身已有的图式去理解周围的事件时,同化就发生了。这就要求我们在新知教学之前,要适度帮助学生进行复习,使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已有思维的结构基础框架更稳固、更清晰,从而顺利实现知识的“同化”或“顺应”。
4.提升教师个人魅力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由其理想信念、学识水平、知识能力、个性情趣、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熔铸而成,是吸引学生的主要源泉。对于高职生而言,他们确实比高中生更加成熟和理智,但是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教师的人格影响也不容忽视,对于学困生尤其显得突出。为了使学困生的人格健康发展,教师必须致力于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心里要有阳光和火种。
二、学习方法分析
1.注重学困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注重帮助学困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建立学习成功的自信心。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感到有兴趣、信心和责任时,他们才会为学习付出真正的努力。学困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当而造成学习困难的。因此,教师要注重学法研究,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他们记忆的方法,使他们养成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和预习、复习的好习惯。
2.加强合作学习,促进群体优化
发挥优等生的优势资源,利用“一帮一”帮助学困生在学校里有效学习,运用最能让学困生学习的方法,让学困生懂得怎样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安排特殊座位,以优带差,让优等生的学习气息、学习动力感染学困生、鼓励学困生。也可以成立一个学困生小班,推选学习小组长,进行组内比赛,形成良好的竞争意识,促进学习的有效发展。这主要利用小组间成员的同质性,让学习基础相同或相近的学生展开竞争,让学生在心里建立要学习、想学习的意识,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最终让小组成员共同进步。
3.设置适合的目标定向,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从学困生的心理来说,他们都希望能很快学会,并且很快达到要求。但他们在实践中常常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而解决困难的方式也各不一样。在通常情况下,教师给学困生设置适合的目标定向,使他们获得成功体验。使学困生具备解决学习困难的思想准备,培养他们勇于挑战,遇难而上,持之以恒的信心。这样能使学困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
4.排除情感障碍,优化非智力因素
造成一个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原因有很多,但因为智力因素使学生变为学困生是极少数的,反而因情感障碍和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学困生占多数。学生产生学习困难,肯定存在对学习不感兴趣、对学科不喜爱等原因,教师要在弄清楚根源的情况下,排除学生的情感障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高学困生的自控能力,增强恒心,克服意志薄弱,做到坚持学习,提高自信,克服自卑感,使学困生逐渐从学会转化成为会学。
三、教学管理方法分析
1.强化矫正方法
有些学生从小组织纪律松懈,到了高职自由散漫已成习惯。由于学习自制力差,他们在课堂上注意力分散,导致知识脱节、方法疏漏,学习效果差。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需要的是诚心和耐心。在组织他们认真学习《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要引导他们懂得遵守学习纪律的重要性,并针对各自的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行为要求。此外,教师要定期和不定期地检查指导,使他们在思想上绷紧遵守学习纪律这根弦,锻炼他们的意志力,不断增强他们的行为自控能力。
2.情感投入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具有激励、诱发和调节的重要功能。高职学困生远离家乡,心里非常渴望情感的慰藉。正如我国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所指出的:“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因此,在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必须注意以情育情、以情感人。根据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选择和运用最合适的方式、方法,在最有效、最易发挥作用的时间里,投入情感,就能促使学困生在外在的和内在的心理激励中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感情上的融通,才能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功效。
3.建立积极的评价机制,树立学困生的自信心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学困生的课堂练习、发言和讨论给予积极的评价,将会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学困生自信心的加强反过来会促进学生进一步参与,从而形成课堂教学活动的良性循环。教师应该坚持多表扬、少批评,对学困生的每一点进步,即使只是作业、学习态度和上课发言中的点滴进步,都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表扬,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对学困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应点到为止,对事不对人,且最好集中处理以免影响正常教学。
4.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沟通、协作,携手社会做好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多方的教育转化工作形成合力,共同关怀、帮助、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做好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强化学生与家长及全社会对职业教育战略地位的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人才“瓶颈”的有效途径。因此,要使家长和社会对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产生积极的角色期望,进而使高职学困生对自己产生积极的角色期望,使其认识到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成为国家经济建设的栋梁之才。
教育家布卢姆指出,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不存在智能的悬殊或学业的优劣,所存在的只是他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时间的快慢。转化学困生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始终坚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力,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参考文献:
[1]章志光,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钱在森.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6.
[3]陈梅琳.大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及教育策略[J].桂林: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4]李月月,魏刚,高峰.大学生学习困难群体教育管理的路径新探[J].科技信息,2007,(23).
(作者单位: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