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男孩是得个好名声,生女孩则是你命好”,这话,时下在街市颇为流行。 男女结合,生儿育女,最诗意的说法是爱情的结晶。但在我国,诗意敌不过传统观念。几千年来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观念根深蒂固,它關系的不仅是小夫妻两人的结晶,更寄托着长辈及亲属的期望,所以,重男轻女思想一直有其市场。
然而,现实的力量太强大了,生活的严酷一直在考验着各种观念。计生政策的实行,独生子女的普遍,使得生男或生女成了一件很大的事。独孩是男婴,举家额庆;独孩是女婴,大家口头说亦好。个中滋味,你知我知。生男孩一个顶俩,因为可娶个儿媳过来啊,这是如意算盘。如今,男女比例已略显失调,这当然是人为因素。每个生了男孩的家庭,并没有考虑那么多,但这渐渐成为社会问题并令社会学家们担忧。
一个阳光灿烂的秋日,跟一群退休的熟人租辆大巴,到潮阳去一日游,有好几位带着老伴,老伴带着孙辈。三个女人在一起,车中谈话声不绝。女人说的多是家务事,儿孙情。有一位来自山村,带着两个活泼的外孙,说她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在深圳,女婿是个包工头,赚钱不少,在老家建了新房;二女儿在东莞,跟丈夫开小店,收入也好,买了楼房,有小汽车。女人们齐夸她育女有方,命好。她说得兴起,讲起当年嫁到山村的苦况:过门几年,连生两个女儿,而邻居一位跟她同年结婚的夫妇,却连生两个男孩。她说当年在村里,几乎抬不起头来,邻居则是终日昂头挺胸。可是双方儿女长大后,她两个女儿马上嫁了出去,邻居两个儿子却一直娶不到老婆,都年过四十了。
女人们说:“今日轮到你胸挺挺了!”
一车笑声。我却笑不出来。
男人们受感染,也议论开来,一边倒地说起男孩是啃老族,花几百万元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儿子,未见寄钱养老来,却问有多少万支援他买房首付!
那些生有女儿的女人们大大来劲了,说女儿领了工资就带妈妈上街给双亲买新衣。有人说自己的女婿,三天两头上门关心岳父母,家中大事样样理得井井有条。只生男孩的女人无言以对。
那天车里的谈话当然没有普遍意义,车中人群也非精英阶层,更没代表性。但你也得承认,在发展中国家,在普通的工薪阶层中,这是很现实的存在。
说实话,谁人不爱儿女?不管生的是男是女,都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是你夫妻生命的延续,血脉相连,血浓于水。但我们的历史包袱太沉太重,我们的社会养老又刚刚起步,靠儿女供养的现象还要存在一段时期,上述情况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
我没有在发达国家生活过的经历,但听说这些国家,社会养老制度、社会救助机制都比较完善,儿女十八岁之后就必须自立。经济上各自独立。最初认为这种关系太缺乏亲情了,现在觉得这恰恰最具人情味。
记得曾读过一篇文章,是清华大学一教授的访美见闻。他说去美国之前,听说那里的父亲到儿子家做客,借个电话机打电话也得交费,借用汽车也得付油费,觉得美国人也太那个了。但他见到和听到的实际情况绝不如此。儿子们都不会收取这种钱的。他说:“按约定,付费是本等,不收取是人情。所以,儿子不收费,留下的就是人情。而在我们这里,儿子向父母索取帮助是本等,你不给就是你无情!”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比如我在那次车中谈话里听到的,女人们夸女婿好,因为观念里女婿是外人,他来帮干点事原非本等,你就倍感惬意;儿子干点事是本等,稍显疏惰你就大大不快。
山村里那二位年过四十的青年不知娶亲了否,我祝愿他俩努力改善自身条件,早日成亲。但要认清一个现实:女的都往上嫁,男的只能向下娶,原因不说你也明白。初中同班同学,女的嫁给高中生大学生是常态,有几个男的能娶到高中和本科女生当老婆?这也正是不少女博士成为“剩女”这怪象的原因所在。
我们正在深化改革,社保制度在不断完善,以后的人不用养儿防老,那么,还有谁在乎生男生女?都一样名好命也好!都是爱情的结晶。
(摘自《潮州日报》)
然而,现实的力量太强大了,生活的严酷一直在考验着各种观念。计生政策的实行,独生子女的普遍,使得生男或生女成了一件很大的事。独孩是男婴,举家额庆;独孩是女婴,大家口头说亦好。个中滋味,你知我知。生男孩一个顶俩,因为可娶个儿媳过来啊,这是如意算盘。如今,男女比例已略显失调,这当然是人为因素。每个生了男孩的家庭,并没有考虑那么多,但这渐渐成为社会问题并令社会学家们担忧。
一个阳光灿烂的秋日,跟一群退休的熟人租辆大巴,到潮阳去一日游,有好几位带着老伴,老伴带着孙辈。三个女人在一起,车中谈话声不绝。女人说的多是家务事,儿孙情。有一位来自山村,带着两个活泼的外孙,说她生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在深圳,女婿是个包工头,赚钱不少,在老家建了新房;二女儿在东莞,跟丈夫开小店,收入也好,买了楼房,有小汽车。女人们齐夸她育女有方,命好。她说得兴起,讲起当年嫁到山村的苦况:过门几年,连生两个女儿,而邻居一位跟她同年结婚的夫妇,却连生两个男孩。她说当年在村里,几乎抬不起头来,邻居则是终日昂头挺胸。可是双方儿女长大后,她两个女儿马上嫁了出去,邻居两个儿子却一直娶不到老婆,都年过四十了。
女人们说:“今日轮到你胸挺挺了!”
一车笑声。我却笑不出来。
男人们受感染,也议论开来,一边倒地说起男孩是啃老族,花几百万元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儿子,未见寄钱养老来,却问有多少万支援他买房首付!
那些生有女儿的女人们大大来劲了,说女儿领了工资就带妈妈上街给双亲买新衣。有人说自己的女婿,三天两头上门关心岳父母,家中大事样样理得井井有条。只生男孩的女人无言以对。
那天车里的谈话当然没有普遍意义,车中人群也非精英阶层,更没代表性。但你也得承认,在发展中国家,在普通的工薪阶层中,这是很现实的存在。
说实话,谁人不爱儿女?不管生的是男是女,都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是你夫妻生命的延续,血脉相连,血浓于水。但我们的历史包袱太沉太重,我们的社会养老又刚刚起步,靠儿女供养的现象还要存在一段时期,上述情况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
我没有在发达国家生活过的经历,但听说这些国家,社会养老制度、社会救助机制都比较完善,儿女十八岁之后就必须自立。经济上各自独立。最初认为这种关系太缺乏亲情了,现在觉得这恰恰最具人情味。
记得曾读过一篇文章,是清华大学一教授的访美见闻。他说去美国之前,听说那里的父亲到儿子家做客,借个电话机打电话也得交费,借用汽车也得付油费,觉得美国人也太那个了。但他见到和听到的实际情况绝不如此。儿子们都不会收取这种钱的。他说:“按约定,付费是本等,不收取是人情。所以,儿子不收费,留下的就是人情。而在我们这里,儿子向父母索取帮助是本等,你不给就是你无情!”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比如我在那次车中谈话里听到的,女人们夸女婿好,因为观念里女婿是外人,他来帮干点事原非本等,你就倍感惬意;儿子干点事是本等,稍显疏惰你就大大不快。
山村里那二位年过四十的青年不知娶亲了否,我祝愿他俩努力改善自身条件,早日成亲。但要认清一个现实:女的都往上嫁,男的只能向下娶,原因不说你也明白。初中同班同学,女的嫁给高中生大学生是常态,有几个男的能娶到高中和本科女生当老婆?这也正是不少女博士成为“剩女”这怪象的原因所在。
我们正在深化改革,社保制度在不断完善,以后的人不用养儿防老,那么,还有谁在乎生男生女?都一样名好命也好!都是爱情的结晶。
(摘自《潮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