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都需要在课堂中完成。课堂教学是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保障。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坚持不懈的追求。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 问题 评价标准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都需要在课堂中完成。课堂教学是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保障,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坚持不懈的追求。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强化思想观念的转变,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观念,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数学情境
新时期的数学教育,更加注重教学的趣味性与有效性,以及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根据课本内容与要求,创造数学情境,以此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通过创设新的情境,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增添了课堂学习乐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1.创设生活情境
例如在讲到“三角形”这一章节时,教师可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提出问题,为什么照相机的支架是三角状的?为什么挂上窗户的挂钩之后,呈现三角形就不会晃了?为什么停自行车时,总是用两个车轮子和一个车梯着地,车子就停稳了?测量时为什么总是用三脚架却不是四脚架或五角架呢?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把所要学的知识贯穿于实际生活之中,更形象,更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强调过程式情境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测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然后找一个三角形,把它的三个角剪下来,再拼到一起,最后向学生展示证明过程。这个证明过程也要采取师生之间互动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证明过程中来,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更彻底地掌握知识。
二、有效地提出问题
问题的提出是衡量一个人创造性与数学能力的重要评判标准,有效地提出问题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改进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手段,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增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那么,应该运用怎样的策略提出高明的问题呢?
第一,通过比较同一数学原理在不同情境内的应用,比较不同定义、不同规律之间的差异,比较相互矛盾的证明和理论,从而发现并提出问题。
第二,观察特殊的数学题目,从中总结出一般规律,设想这个规律能否扩大到一般领域,还是只适用于特殊情况,或者怎样才能扩展到一般领域。
例如: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那么可以推导出矩形的面积公式吗?正方形呢?
第三,在一般条件下能够运用的原理和知识,在极端条件下还会成立吗?如果出现新的问题该怎样处理?
例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那么如果这两点之间山水阻隔呢?该怎么取最短距离呢?
第四,从正面能理解的问题,放到反面还会成立吗?
例如:“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是正确的命题,那么它的逆命题“具有稳定性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是正确的命题吗?
第五,同样的一个结论,如果条件改变,还会是同样的结论吗?
例如:加法中可以用交换律解决问题,那么乘法中也会有交换律吗?乘法中有分配率,那么加法中会有分配率吗?
三、完善评价标准
新课程理念下要求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教师应改变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作为考核重点的评价观,树立多种多样的评价观;采用多种评价方法,通过多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多方面观察和评价;从静态的、单一的、终结性的评价转为动态的、多维的、发展性的、激励性的评价;注重智力的评价转为注重多元功能的评价,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探索、体验的过程和教学的过程,产生更多的积极效应。例如:结合书面考试、口头表达、课堂提问、平时作业等评价形式,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到自己的进步程度。在这里我要推荐一种可行的方法,在我班我建立了数学小档案,定期与家长联系沟通并给予评价。完善的评价方式的运用能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与其他同学进行心灵的沟通,学习上进行朋友式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对生活充满兴趣、对学习充满兴趣。
总之,数学的研究来源于生活,最终的用途也是服务生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定的生活情境的展开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同时,要让学生深刻扎实地理解每一个数学原理,通过有效地提出问题,来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 情境 问题 评价标准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都需要在课堂中完成。课堂教学是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保障,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坚持不懈的追求。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强化思想观念的转变,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观念,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数学情境
新时期的数学教育,更加注重教学的趣味性与有效性,以及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根据课本内容与要求,创造数学情境,以此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通过创设新的情境,发现新的问题,解决新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增添了课堂学习乐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1.创设生活情境
例如在讲到“三角形”这一章节时,教师可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提出问题,为什么照相机的支架是三角状的?为什么挂上窗户的挂钩之后,呈现三角形就不会晃了?为什么停自行车时,总是用两个车轮子和一个车梯着地,车子就停稳了?测量时为什么总是用三脚架却不是四脚架或五角架呢?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把所要学的知识贯穿于实际生活之中,更形象,更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强调过程式情境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测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然后找一个三角形,把它的三个角剪下来,再拼到一起,最后向学生展示证明过程。这个证明过程也要采取师生之间互动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证明过程中来,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更彻底地掌握知识。
二、有效地提出问题
问题的提出是衡量一个人创造性与数学能力的重要评判标准,有效地提出问题不仅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改进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手段,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本身的理解,增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那么,应该运用怎样的策略提出高明的问题呢?
第一,通过比较同一数学原理在不同情境内的应用,比较不同定义、不同规律之间的差异,比较相互矛盾的证明和理论,从而发现并提出问题。
第二,观察特殊的数学题目,从中总结出一般规律,设想这个规律能否扩大到一般领域,还是只适用于特殊情况,或者怎样才能扩展到一般领域。
例如:已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那么可以推导出矩形的面积公式吗?正方形呢?
第三,在一般条件下能够运用的原理和知识,在极端条件下还会成立吗?如果出现新的问题该怎样处理?
例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那么如果这两点之间山水阻隔呢?该怎么取最短距离呢?
第四,从正面能理解的问题,放到反面还会成立吗?
例如:“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是正确的命题,那么它的逆命题“具有稳定性的图形一定是三角形”是正确的命题吗?
第五,同样的一个结论,如果条件改变,还会是同样的结论吗?
例如:加法中可以用交换律解决问题,那么乘法中也会有交换律吗?乘法中有分配率,那么加法中会有分配率吗?
三、完善评价标准
新课程理念下要求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教师应改变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作为考核重点的评价观,树立多种多样的评价观;采用多种评价方法,通过多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多方面观察和评价;从静态的、单一的、终结性的评价转为动态的、多维的、发展性的、激励性的评价;注重智力的评价转为注重多元功能的评价,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探索、体验的过程和教学的过程,产生更多的积极效应。例如:结合书面考试、口头表达、课堂提问、平时作业等评价形式,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到自己的进步程度。在这里我要推荐一种可行的方法,在我班我建立了数学小档案,定期与家长联系沟通并给予评价。完善的评价方式的运用能促进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与其他同学进行心灵的沟通,学习上进行朋友式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对生活充满兴趣、对学习充满兴趣。
总之,数学的研究来源于生活,最终的用途也是服务生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一定的生活情境的展开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同时,要让学生深刻扎实地理解每一个数学原理,通过有效地提出问题,来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不断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