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无论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还是新工科行动,实习环节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面临最大阻力。协调高校、企业、社会之间的资源配给,解决实习环节的问题,有利于切实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习环节;资源依赖;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3-0144-0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高校工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的重大举措。无论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还是新工科行动,实习环节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面临的阻力最大。现代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因为生产安全、技术保密、经济效益等原因,对学生进厂实习缺少支持的动力,这使得学生实习浅尝辄止,走马观花,效果不理想。因此,必须深入分析实习环节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对策和措施,切实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推动我国工程教育迈上新台阶。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国家通用标准》要求应用型工程师具有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维护等,合理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核心是扎实深厚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创新意识,能研究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具有经济管理意识和创新精神,了解专业领域技术标准及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具备表达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了解市场变化,在工作中能随机应变等。
新的工程教育模式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专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尤其专业实习环节的建设,是推动专业实践教学发展、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支撑,提高实践教学在工程教育中的地位,强化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制造行业发展呈现低迷态势,各类企业纷纷采取减产降薪等措施应对“寒冬”,迫切需要有“实战经验”、熟悉企业现场并能够快速投入工作的高素质工程型人才投身到企业发展转型中来。企业虽然能够认识到校企联合培养工程型人才的重要性,但对原有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存在着诸多顾虑。
(一)从企业角度分析
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多,学生深入生产一线进行顶岗工程实践带来的学生人身安全和企业生产安全等安全隐患,给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学生参与生产实习或者是企业工程项目也产生了商业项目保密问题; 学生进厂实习一般不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反而可能会对工厂正常的生产秩序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企业对接纳学生实习常常持消极态度,在参与校企联合培养学生方面缺乏积极性。
(二)从学生角度分析
实习经费缺乏影响了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基地的功能逐渐退化,一些传统的实习单位因为实习经费不足只能把实习内容改为现场观摩和听讲座。学生在实习期间不参与具体的生产过程,基本上是被动地听和看,实习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走马观花,深入不下去,更有部分学生把实习当作一次参观游览。以现场观摩为主的实习方式使学生无法参与到企业工程过程中,导致学生缺乏参与感、体验感,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工程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发挥实习基地在提升学生工程素养和熟悉企业现场方面的作用。
另外,实习经费不足,实习过程中的部分或全部路费、住宿费、伙食费得由学生承担,特别是住宿费用昂贵,导致学生被迫放弃到一些距离学校较远、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好的实习基地实习。
(三)从高校角度分析
高校工程型人才培养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其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脱节,无法达到企业的要求,企业需要重新按照企业需求对新招应届毕业生进行培养。高校中也存在将校企联合培养简单化为由教务部门联系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现象。
高校与一些传统的实习单位进行合作大都是靠专业教师的私人关系维系,没有形成制度化,相对缺乏主动性和稳定性。这种实习其时间不能充分保证,很多时候其实习计划需要根据企业的生产和运行管理情况进行调整。一旦任课教师有调动或退休,或者企业的人事关系发生变化,学校与实习单位的关系维系就往往会变得艰难。
学校和企业之间缺乏多方位的合作。目前,实习基地建设仅限于安排学生去实习,合作方式与内容比较单一。学校和企业往往没有意识到可以利用实习基地建设来增强彼此的科技实力。目前社会对高校的评价、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仍然以高水平论文、高层次项目为重要指标,如何把实习实践列入对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中来,也是目前高校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单向的“企业--高校”资源依赖模型
佛尔和萨兰奇科认为资源对组织生存的重要程度、组织内部或外部一个特定群体获得或处理资源使用的程度、替代性资源来源的存在程度,可以归纳为资源的重要性、资源的吸收转换度、资源的不可替代性这三个方面决定了一个组织对另一个组织的依赖程度。如果组织之间的依赖性不平衡,就会使得组织之间的权力关系变得不平等,组织为了改变这种不平衡的依赖性和权力关系,需要设法寻求替代性依赖资源,减少对另一个组织的依赖,或者引入中间体资源,改善组织间的资源平衡关系,以便组织自身更好地发展。
根据资源依赖模型理论,高校、企业这两个组织在校企联合培养中都是开放的系统,均需要从组织外部获取生存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企业和高校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如果组织间的资源供给不平衡,就会使彼此的权力义务关系变得不平等,新的替代组织就会出现,原有组织依赖关系就会瓦解。 现有工科实习环节校企资源依赖模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企业提供实习资源给高校(见图1),但没能获得由高校提供的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科研技术等资源,高校实习工作缺乏对企业利益的考虑,这使得企业提供给高校的工程现场资源也十分有限,高校也无法从企业获取有效的企业师资,无法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的需要,双方资源输入输出不对等、依赖关系不平衡,无法形成稳定的依赖关系。
(二)建立“企业--学生--高校”资源依赖新模型
企业单向向高校提供实习资源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卓越工程师培养迫切要求加大校企联合培养工程型人才的力度,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推动企业对高校资源需求进行回应,增强高校所提供资源对企业的不可替代性,才能使工程实习得以切实落实。
将原有的企业实习演化为一个系统工程,提出“企业—学生—高校”资源依赖新模型(见图2) ,强化学校对企业的技术人才资源供给,引入学生对校企合作的反馈机制,实现组织间的资源互补:企业为高校提供企业师资、工程现场等企业资源,高校向企业输送教育培训、科研成果、专家支持、人才共享等资源。双方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使学生成长为符合企业工程实际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型人才。学生作为校企联合培养的直接参与者,随时向企业和高校反馈培养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以便于校企双方及时修正,从而实现资源依赖关系的动态平衡。
(一)学校将人情供给改为技术供给
之前,大多数实习基地是通过专业教师的私人关系建立和联系的,这种基于人情供给的依赖关系很脆弱,经常因为人员退休或者岗位调动而断裂。现在高校教师都在承担各种各样的科研工作,各系、教研室应该根据自身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的情况,结合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组织教授、副教授深入目标企业开展科研和技术服务,主动与企业合作策划、申报项目,在企业进行科研成果推广,参与企业的技术难题攻关,将人情供给改为技术供给,确保企业对高校技术资源依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二)高校对企业提供高端人才共享机制
开展高校新进教师到目标企业的挂职锻炼工作,实现高校与企业的高端人才共享。新进教师有高学历但缺乏实践锻炼,企业有大量技术问题但缺乏高端人才来攻关解决。新进博士和讲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能够满足企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实现“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弹性人才使用目标。对于表现特别优秀的人才,企业也可以重点引进,变“挂职”为“任职”,这就大大降低了企业引进人才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同时补充了新进教师的实践短板,实现校、企、师三赢的局面。
(三)高校为企业提供职工继续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企业面临技术革新和职工理论知识升级需求,学校可结合自身专业全面、教学资源丰富的特点,设计专门针对企业职工的技术课程教学模块,组织优势学科、优质课程形成菜单式服务,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根据自身需求组织人员“点课”学习,并利用寒暑假时间送课上门,方便企业提高职工素质。
(四)企业提供优质的企业师资
面向实践的工程教育改革需要优质的企业师资,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既是企业技术骨干也是工程实践人才培养的优质师资。企业结合自身的生产安排及技术特点,采取师带徒和顶岗的方式,将原先的大班实习教学分成2-3人一组的师带徒式或顶岗式实习,建立完备的安全教育制度,明确实习教学内容,严格考核标准和考核方式,实习成绩在企业人力资源备案,并实现全国联网,作为企业选人用人的参考,增强企业实习资源的不可替代性。
(五)企业提供结合工程现场的技术开发条件
在校企联合培养的企业实习环节实施企业课题项目制,学生从生产顶岗实习到工程设计实践、毕业设计环节,均参与到企业工程现场的技术开发项目中,协助企业导师或者独立承担一部分企业生产工艺改进、设备设计等任务。企业实习环节结束后仍未完成的项目,在企业、学生、高校达成共识的前提下,采取签订协议的方式,允许学生长期参与项目研究。项目研究可以作为学生下一阶段进行工程实践的教学任务,也可以作为其毕业设计、研究生课题的开题部分。
(六)以学生工程能力培养质量作为资源依赖系统的检验指标
以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为指标调整校企合作实习平台的工作,发挥学生在科研对接中的桥梁作用,在实习基地定期安排校内导师、企业工程师进行交流,加强校内导师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便于校内导师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合作研究。通过学校与企业多方面的深入交流,不断把企业对学生的用人需求放入教学培养体系改革中,在夯实学生知识基础的前提下,按照企业要求对学生进行培养,实现学生的订单式供给,也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在实习环节所面临的困难,从根本上讲,就是企业在校企资源依赖系统中资源供给与资源获得不平衡,导致企业对学校的依赖程度降低,影响了实习关系的稳定性。因此,从现实出发,学校只有努力为企业提供技术资源、人才资源、教育资源,才能获得优质的企业师资和工程现场资源,确保校企合作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得以正常运转,不断培育出具有实干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推动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到工程教育强国的转变。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http://www.moe.edu.cn/s78/A08/gjs_left/moe_742/S5632/S38601/2011
09/t20110920_124884.html.
[2] 王小宁,陈建帮,刘娜.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卓越计划”校企联合培養探索: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6(6):20-25.
[3] 刘风华,潘江如.加拿大高校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及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4):272-274.
[4] 王峥嵘,刘新强,王建森等.热动专业(流控方向)“卓越工程师”认知实习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大学教育,2015(1):82-83+93.
[5] 李文,黄文,尹向东,等.校、企、生“三赢”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240-242.
[6] 邢恩辉,马国清,牟向东,等.卓越工程师计划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与途径研究[J].高教学刊,2017(12):48-49.
[7] 陈爱良,田庆华,刘旭恒,等.“生产实践学习”对“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中南大学冶金工程专业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3):77-79.
[责任编辑:庞丹丹]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习环节;资源依赖;工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03-0144-0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高校工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的重大举措。无论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还是新工科行动,实习环节在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面临的阻力最大。现代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因为生产安全、技术保密、经济效益等原因,对学生进厂实习缺少支持的动力,这使得学生实习浅尝辄止,走马观花,效果不理想。因此,必须深入分析实习环节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对策和措施,切实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推动我国工程教育迈上新台阶。
一、工程實习环节的培养要求和目标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国家通用标准》要求应用型工程师具有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维护等,合理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核心是扎实深厚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创新意识,能研究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具有经济管理意识和创新精神,了解专业领域技术标准及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具备表达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了解市场变化,在工作中能随机应变等。
新的工程教育模式下,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专业教育的重中之重,尤其专业实习环节的建设,是推动专业实践教学发展、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支撑,提高实践教学在工程教育中的地位,强化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
二、实习环节面临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制造行业发展呈现低迷态势,各类企业纷纷采取减产降薪等措施应对“寒冬”,迫切需要有“实战经验”、熟悉企业现场并能够快速投入工作的高素质工程型人才投身到企业发展转型中来。企业虽然能够认识到校企联合培养工程型人才的重要性,但对原有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存在着诸多顾虑。
(一)从企业角度分析
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多,学生深入生产一线进行顶岗工程实践带来的学生人身安全和企业生产安全等安全隐患,给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学生参与生产实习或者是企业工程项目也产生了商业项目保密问题; 学生进厂实习一般不会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反而可能会对工厂正常的生产秩序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企业对接纳学生实习常常持消极态度,在参与校企联合培养学生方面缺乏积极性。
(二)从学生角度分析
实习经费缺乏影响了实习基地的建设,实习基地的功能逐渐退化,一些传统的实习单位因为实习经费不足只能把实习内容改为现场观摩和听讲座。学生在实习期间不参与具体的生产过程,基本上是被动地听和看,实习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走马观花,深入不下去,更有部分学生把实习当作一次参观游览。以现场观摩为主的实习方式使学生无法参与到企业工程过程中,导致学生缺乏参与感、体验感,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工程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发挥实习基地在提升学生工程素养和熟悉企业现场方面的作用。
另外,实习经费不足,实习过程中的部分或全部路费、住宿费、伙食费得由学生承担,特别是住宿费用昂贵,导致学生被迫放弃到一些距离学校较远、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好的实习基地实习。
(三)从高校角度分析
高校工程型人才培养存在“闭门造车”的现象,其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脱节,无法达到企业的要求,企业需要重新按照企业需求对新招应届毕业生进行培养。高校中也存在将校企联合培养简单化为由教务部门联系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现象。
高校与一些传统的实习单位进行合作大都是靠专业教师的私人关系维系,没有形成制度化,相对缺乏主动性和稳定性。这种实习其时间不能充分保证,很多时候其实习计划需要根据企业的生产和运行管理情况进行调整。一旦任课教师有调动或退休,或者企业的人事关系发生变化,学校与实习单位的关系维系就往往会变得艰难。
学校和企业之间缺乏多方位的合作。目前,实习基地建设仅限于安排学生去实习,合作方式与内容比较单一。学校和企业往往没有意识到可以利用实习基地建设来增强彼此的科技实力。目前社会对高校的评价、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仍然以高水平论文、高层次项目为重要指标,如何把实习实践列入对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中来,也是目前高校管理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实习环节的资源依赖模型分析
(一)单向的“企业--高校”资源依赖模型
佛尔和萨兰奇科认为资源对组织生存的重要程度、组织内部或外部一个特定群体获得或处理资源使用的程度、替代性资源来源的存在程度,可以归纳为资源的重要性、资源的吸收转换度、资源的不可替代性这三个方面决定了一个组织对另一个组织的依赖程度。如果组织之间的依赖性不平衡,就会使得组织之间的权力关系变得不平等,组织为了改变这种不平衡的依赖性和权力关系,需要设法寻求替代性依赖资源,减少对另一个组织的依赖,或者引入中间体资源,改善组织间的资源平衡关系,以便组织自身更好地发展。
根据资源依赖模型理论,高校、企业这两个组织在校企联合培养中都是开放的系统,均需要从组织外部获取生存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企业和高校之间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如果组织间的资源供给不平衡,就会使彼此的权力义务关系变得不平等,新的替代组织就会出现,原有组织依赖关系就会瓦解。 现有工科实习环节校企资源依赖模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企业提供实习资源给高校(见图1),但没能获得由高校提供的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力资源、科研技术等资源,高校实习工作缺乏对企业利益的考虑,这使得企业提供给高校的工程现场资源也十分有限,高校也无法从企业获取有效的企业师资,无法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的需要,双方资源输入输出不对等、依赖关系不平衡,无法形成稳定的依赖关系。
(二)建立“企业--学生--高校”资源依赖新模型
企业单向向高校提供实习资源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卓越工程师培养迫切要求加大校企联合培养工程型人才的力度,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推动企业对高校资源需求进行回应,增强高校所提供资源对企业的不可替代性,才能使工程实习得以切实落实。
将原有的企业实习演化为一个系统工程,提出“企业—学生—高校”资源依赖新模型(见图2) ,强化学校对企业的技术人才资源供给,引入学生对校企合作的反馈机制,实现组织间的资源互补:企业为高校提供企业师资、工程现场等企业资源,高校向企业输送教育培训、科研成果、专家支持、人才共享等资源。双方按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使学生成长为符合企业工程实际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型人才。学生作为校企联合培养的直接参与者,随时向企业和高校反馈培养环节中出现的问题,以便于校企双方及时修正,从而实现资源依赖关系的动态平衡。
四、基于资源依赖理论实习环节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学校将人情供给改为技术供给
之前,大多数实习基地是通过专业教师的私人关系建立和联系的,这种基于人情供给的依赖关系很脆弱,经常因为人员退休或者岗位调动而断裂。现在高校教师都在承担各种各样的科研工作,各系、教研室应该根据自身学科建设和科研发展的情况,结合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组织教授、副教授深入目标企业开展科研和技术服务,主动与企业合作策划、申报项目,在企业进行科研成果推广,参与企业的技术难题攻关,将人情供给改为技术供给,确保企业对高校技术资源依赖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二)高校对企业提供高端人才共享机制
开展高校新进教师到目标企业的挂职锻炼工作,实现高校与企业的高端人才共享。新进教师有高学历但缺乏实践锻炼,企业有大量技术问题但缺乏高端人才来攻关解决。新进博士和讲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能够满足企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实现“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弹性人才使用目标。对于表现特别优秀的人才,企业也可以重点引进,变“挂职”为“任职”,这就大大降低了企业引进人才的资金成本和时间成本,同时补充了新进教师的实践短板,实现校、企、师三赢的局面。
(三)高校为企业提供职工继续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企业面临技术革新和职工理论知识升级需求,学校可结合自身专业全面、教学资源丰富的特点,设计专门针对企业职工的技术课程教学模块,组织优势学科、优质课程形成菜单式服务,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根据自身需求组织人员“点课”学习,并利用寒暑假时间送课上门,方便企业提高职工素质。
(四)企业提供优质的企业师资
面向实践的工程教育改革需要优质的企业师资,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既是企业技术骨干也是工程实践人才培养的优质师资。企业结合自身的生产安排及技术特点,采取师带徒和顶岗的方式,将原先的大班实习教学分成2-3人一组的师带徒式或顶岗式实习,建立完备的安全教育制度,明确实习教学内容,严格考核标准和考核方式,实习成绩在企业人力资源备案,并实现全国联网,作为企业选人用人的参考,增强企业实习资源的不可替代性。
(五)企业提供结合工程现场的技术开发条件
在校企联合培养的企业实习环节实施企业课题项目制,学生从生产顶岗实习到工程设计实践、毕业设计环节,均参与到企业工程现场的技术开发项目中,协助企业导师或者独立承担一部分企业生产工艺改进、设备设计等任务。企业实习环节结束后仍未完成的项目,在企业、学生、高校达成共识的前提下,采取签订协议的方式,允许学生长期参与项目研究。项目研究可以作为学生下一阶段进行工程实践的教学任务,也可以作为其毕业设计、研究生课题的开题部分。
(六)以学生工程能力培养质量作为资源依赖系统的检验指标
以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为指标调整校企合作实习平台的工作,发挥学生在科研对接中的桥梁作用,在实习基地定期安排校内导师、企业工程师进行交流,加强校内导师与企业的合作关系,便于校内导师与企业开展横向课题合作研究。通过学校与企业多方面的深入交流,不断把企业对学生的用人需求放入教学培养体系改革中,在夯实学生知识基础的前提下,按照企业要求对学生进行培养,实现学生的订单式供给,也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
五、结语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在实习环节所面临的困难,从根本上讲,就是企业在校企资源依赖系统中资源供给与资源获得不平衡,导致企业对学校的依赖程度降低,影响了实习关系的稳定性。因此,从现实出发,学校只有努力为企业提供技术资源、人才资源、教育资源,才能获得优质的企业师资和工程现场资源,确保校企合作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得以正常运转,不断培育出具有实干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推动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到工程教育强国的转变。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EB/OL].http://www.moe.edu.cn/s78/A08/gjs_left/moe_742/S5632/S38601/2011
09/t20110920_124884.html.
[2] 王小宁,陈建帮,刘娜.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卓越计划”校企联合培養探索:以北京科技大学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6(6):20-25.
[3] 刘风华,潘江如.加拿大高校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及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4):272-274.
[4] 王峥嵘,刘新强,王建森等.热动专业(流控方向)“卓越工程师”认知实习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大学教育,2015(1):82-83+93.
[5] 李文,黄文,尹向东,等.校、企、生“三赢”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240-242.
[6] 邢恩辉,马国清,牟向东,等.卓越工程师计划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与途径研究[J].高教学刊,2017(12):48-49.
[7] 陈爱良,田庆华,刘旭恒,等.“生产实践学习”对“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中南大学冶金工程专业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3):77-79.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