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高职英语听说教学

来源 :校园英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ichard_k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要求高职英语听说教学必须进一步明确目标,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多元文化背景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必须革新关于高职学生英语水平的考核与评估,为其创造听说互动的语言环境,尤其要不断提升高职英语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从教学目的、教材编写、教学模式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高职英语;听说教学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日趋加快,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不容置疑的客观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评估高校人才培养绩效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此背景下,高校英语教学应将培养听说能力放在首位,这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选择[1]。高职英语教学尤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培养。
  一、英语听说能力构成要素
  英语听说能力由综合运用英语的技能、思维能力、心理素质和文化素养四大要素构成,分述如下。
  (一)综合运用英语的技能
  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实际上是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集成。高职学生在英语听说实践活动中,需要用规范的口语将迅速打好的腹稿表达出来,其实质是即兴读写能力的口语化表现,其难度和挑战性远远超过了具有一定延迟性的阅读与写作。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部分高职学生经过专门的英语听说练习,其英语能力各方面得到综合运用,英语水平会有明显进步。
  (二)思维能力
  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在英语听说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从听的角度而言,无论是“理解性倾听”还是“批判性倾听”都需要积极思考,否则无法在准确理解对方话语基础上展开对话,更不可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从说的角度来看,要综合考虑话题内容、表达方式和效果等,在回答对方提问时还必须在短时间内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并给出答案。可见,英语听说技能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
  (三)心理素质
  高职学生要想真正具备英语听说能力,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些高职学生由于缺少练习,加上缺少自信,发言之前先就忐忑不安,会话时更是声音颤抖、不敢正视对方乃至浑身不自在,往往是前言不搭后语。教师应适时给予他们恰切的心理指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畏惧感,锻炼意志品质,使其坦然面对口语交际方面的不足,逐步学会控制紧张情绪。
  (四)文化素养
  英语听说能力的养成,需要有一定的知识面,同时要求积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努力提高文化素养。由于不同的话题内容要求高职学生了解不同领域的文化知识,他们只有大量掌握本专业以外的科学、文化、政治、社会、历史等方面的信息,其英语听说实践活动才能顺利开展。
  二、高职英语听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英语学习者整体上是将应付各级各类、名目繁多的英语考试作为最主要的学习目的,其结果是,一方面有的高职学生还处在“聋哑英语”状态,另一方面,英语听说教学近乎单纯的语言技能培训,完全是一种被动的课程安排。调查发现,高职英语听说教学目前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尚未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
  长期的应试经历使许多高职学生对英语学习存在一种错误观念,其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就是拿文凭。据调查,超过60%的高职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无暇顾及英语听说能力的提升,甚至根本就不够重视。多数学生尚未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对于英语听说练习,缺乏动力、自信和恒心,以至于综合运用英语的技能普遍较弱。表现好一些的,也已经习惯了做语言输入练习,至于输出练习则难以持之以恒地进行。
  (二)学生知识面狭窄,欠缺思辨能力
  传统的应试教育,使我国英语教学整体上存在着重笔试而轻口语交际的现象,致使学生知识面狭窄,制约了思辨能力的发展。许多高职学生不善于创造性地进行表达与交流,少数敢于开口进行表达与交流的,说出的内容或空洞或肤浅,要么就是逻辑混乱、语无伦次,更有甚者,不知道从何表达、怎样交流。口语能力较好的学生,也往往是背诵或照搬某种固定的表达模式。一旦远离教师和教科书,学生则难以顺畅自如地进行表达与交流。
  (三)教学模式单一,不重视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目前的高职英语听说教学模式不够多样化,突出地表现在:教师讲授多,学生练习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 甚至彼此脱节;单语教学多,双语教学少;部分教师照本宣科,不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有的教师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有时只是为了完成教学工作量而上课,忽视了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这样就造成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较差,不少人即使能听明白,也羞于说不好,常因紧张焦虑而失语。少部分学生虽然说得出来,却缺乏实质性内容,作为“反面教材”使更多学生坚信“沉默是金”。久而久之,导致高职英语教学难以根治“哑巴英语”的痼疾,学生惧怕口语交流成为普遍现象。
  (四)单一文化的传授不适应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要求
  目前教学中关于文化知识的介绍停留于单一输入英语国家的文化,许多教师试图让学生在运用英语时能够尽量符合英语国家的种种文化习俗,甚至一度有人倡导在学习和运用英语时完全忘记本民族的文化,似乎本土化意味着英语学得不够地道。事实上即使把英语所承载的文化统统灌输给学生也未必能够解决问题,因为单一文化的传授已不再适合教育国际化时代的英语教学。全球化绝不等于一元化,因而文化知识的传授必须是多元化的,包括本土化在内。就其整体和本质而言,高职英语听说技能的低下,概因多元化、包括本土化的文化素养严重不足。
  三、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以应试和“考级”为目标的学习观念根深蒂固
  培养学生以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这是语言教学的真正目标。况且,英语听说教学能够对整个英语教学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它能促进学生读、写等英语水平的全面提高。然而在我国,以应试和“考级”为目标的学习观念根深蒂固,以至于整个社会缺少有助于培养英语听说技能的语言环境。广大师生在并不正确的学习观念指引下,其跨文化交际意识普遍较为淡薄,花费在单词、语法记忆上的时间远比用于提高听说技能的时间多得多。这样的教与学背离了英语教学的目标,更与教育国际化的现实需要很不一致,学生英语综合技能的缺失在所难免。   (二)教师缺乏行动研究,学生基础普遍薄弱
  有效实施听说教学的最关键因素是教师素质,然而师资问题一直是制约听说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最大瓶颈。有学者认为,“项目化生存”是中国大学的“重病”之一,不断有老师对付着去做一些没有多少学术价值的项目,既浪费人生又浪费资源[3]。然而,笔者经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对听说教学的有效性特征及改进策略缺乏深入的行动研究,以至于部分高职对听说教学的效果很不满意。行动研究是一种动态研究,它提倡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反思。为了更加顺利地开展英语听说教学活动,必须针对学生实际研究提高听说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这已成为当下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而学生作为听说教学的主体,其英语课程的学习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实际应用能力尤其不足。学生接受能力尚且不足,更遑论思维能力的发展,致使课堂教学面临诸多困难。
  (三)教学中存在一味纠错的误区
  我国的英语听说课教师大概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学生发音上的错误过于敏感。由于教师过分强调发音的准确度,课堂教学几乎滞留于纠错层面,于是步入这样一个误区:基于学生犯错的多少对其听说能力做出判断。这就导致听说教学忽视英语语言的功能及其对别的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包容性,而偏执于传授规范的语言形式。由于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发音缺少“得过且过”的包容,莫名其妙地捍卫所谓的英、美标准而不是着眼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实际情况,由此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其越加无法胜任深层次的口语交际。
  (四)英语听说课教师缺少跨文化和本土化意识
  多年来,英语教师评价学生的英语水平,基本上是遵从舒曼(Schumann)关于文化移入及二语习得关系的理论。然而,大部分英语听说课教师缺少跨文化和本土化意识。衡量一个人英语听说水平的高低,应如威多森所谓的“真正掌控这门语言使其为你所用[4]”,而不是把口语练得和英国人或美国人一摸一样。一个中国人应该懂得“洋为中用”,而不是在新的世界里甘愿沦为学舌的鹦鹉。
  四、相应的教学策略及建议
  (一)进一步改革关于英语水平的考核与评估
  既然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应付各级各类英语考试,那就应该首先从改革英语水平的考核与评估做起。高职英语考试必须更加注重其交际功能,而非过多强调英语语言形式。倘使我国的英语考试不利于培养更具国际竞争力的高职人才,那么,任何其他方面的努力都是难以奏效的。目前,有些省市已经采用人机对话形式进行听说技能二合一的测试[4],这种英语口语自动化考试的经验很值得在高职教育中推广。
  (二)为高职学生创造听说互动的语言环境
  高职院校和教师都要努力创造听说互动的语言环境,以利于学生在情景对话的环境中提升表达与交流能力。情景教学法的有关理论认为,真实的交际情景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听说训练的积极主动性。为了将高职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使其交际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英语听力教学也要达到语言材料真实、语言自身真实、语言环境真实和学生情感真实的四个真实性,使学生在听说实践中学会听说。高职英语听说课教师要尽量做到全英语授课,以帮助学生提升英语思维能力。
  (三)不断提升高职英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高职院校要切实加强师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要舍得花钱送听说课教师出国学习,这样既能使教师了解和把握学科前沿的最新动态,又能快速而高效地提高教师的口语水平,为其从事听说教学奠定良好基础。还要建立英语听说教学的激励机制,对听说课教师进行相应的资格认证,并要注意区分其教学科研工作量及福利待遇。
  (四)改革教学目的、教材编写和教学模式诸方面
  为了适应教育国际化的新形势,我们需要改变过分强调标准英语的传统做法,充分认识到英语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不能再将国际英语(International English)和英国英语、美国英语划等号。在此基础上,从教学目的、教材编写、教学模式诸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应将传授多元文化作为英语听说课的教学目的之一,教会高职学生对别国文化去粗取精,在不断丰富我们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同时,促进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与交流。教材选择上,不必完全倾向于反映西方价值观的英、美国家的文章,须适当放宽选材范围,以体现英语能供世界通用的特点。高职英语听说教学模式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努力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和素养。
  参考文献:
  [1]李绍青,李建福.英语全能,听说先行——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学转型期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策略探析[J].英语广场(下旬刊 ),2011(7):77-79.
  [2]温儒敏.中国大学的五种“重病”[J].读者,2012(6):20-21.
  [3]闫艳.从“标准英语”到“中国英语”——全球化背景下英语教学观的转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257-259.
  [4]于琴娣.浅谈如何利用人机对话契机提高学生听说能力[J].新课程学习(上),2010(12):212.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