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是反映教师教育能力与教育艺术的一个方面,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是师幼互动的纽带。有效的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启发幼儿的思维,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活动的效益、启迪幼儿智慧、开发幼儿智力。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普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发、唤醒、鼓舞。”而要做到这些,教师善用语言的引导是极其重要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提问都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但多次观摩幼儿园的集体活动,总会发现教师的提问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在集体教学中,提问是一种最直接、最常用的师幼交流的方式,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现行幼儿园活动中提问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大致有以下现状。
一、所提问题简单
吉尔福特认为:“当你要组织别的信息项目或以新的方式运用已知的信息项目,以解决问题时,你就碰到了问题。”如果我们用吉尔福特的准则去衡量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就会发现有很多所谓的问题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如:这个苹果是不是红的?这些花朵是不是很漂亮?等类似问题,幼儿不用动脑就能够直接回答,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幼儿的深入思维活动。
二、提问缺乏层次性
有些教师不了解本班幼儿的知识水平,胡子眉毛一把抓,在问较难问题之前缺乏简单问题的铺垫,没有一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故事《小红伞》,教师讲完一遍故事提问:“小红伞帮了小兔什么忙?”问题笼统、概括,缺乏层次。
三、提问准备不充分
一些教师在备课或教学过程中,往往按部就班的上课,对幼儿提出的问题没有充分的考虑和思索或不能查找更多的资料,常常对幼儿的回答缺乏正确的回应,不得已时用“请坐下”、“等一下老师再告诉你”等来敷衍了事,使幼儿在活动中得不到满足,积极性得不到调动。
西方学者德加默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这种看法不无道理,教师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兴趣,巧妙设问可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可见,提问在集体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优化幼儿园教师的提问。
四、直切主题,寻找关键
教师在提问时,要直切本次活动的中心,帮助幼儿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提问前心中不仅装有大目标,而且能根据幼儿的反应重新定位出符合实际的小目标。
如在进行小班语言活动“好饿的小蛇”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去找苹果,可以这样提问:“苹果怎么不见了?苹果在哪呢?”这些提问不仅让幼儿抓住绘本阅读的重点——让幼儿的注意力从小蛇散步的旅程转入到旅程中碰见的各种水果或食品,引导幼儿观察水果的形状,由形状的相似而猜测到绘本的关键所在——蘋果装进了小蛇的肚子里。
五、顺藤摸瓜,发散思维
幼儿的抽象思维比较弱,教师的提问可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进行设计提问,启发幼儿的思维和想象。
如在中班健康活动“早餐,你喜欢吃什么”中,老师提问:“如果早餐是小鱼,会是谁吃呢?”幼儿很快回应:“是小猫。”随后老师继续提问:“如果早餐是青草,会是谁吃呢?”幼儿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回答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说:“是小兔。”有的说:“是奶牛。”还有幼儿回答:“是小羊……”教师开始对孩子们的回答进行梳理和分析,启发他们说:“如果早餐是青草,可能是小兔吃的,可能是奶牛吃的,还有可能是小羊吃的。”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适时、适宜地进行迁移,并抛出新问题来启发幼儿思维,让他们在原有一对一的情况下进行相关的联想,并转化为一对二、一对三等,深化原有的经验和知识。在顺藤摸瓜式的提问中,师幼良好的互动不仅可以有效地扩展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而且也充分发散了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
六、自相矛盾,解决问题
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困惑,或对问题的看法出现分歧时,教师要多给孩子们一些时间、空间,把问题重新抛还给孩子。教师可用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幼儿自己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来尝试自主解决问题。
比如在绘本“国王生病了”中,孩子们通过阅读了解到周一至周日国王都做了各种不同的运动,但最后的结果却发现国王的病并没有医好。此时教师提问:“国王的病好了没有?既然国王每天都运动,为什么国王的病没有好反而更严重了?是不是搞错了?”很快孩子们又开始再次阅读绘本,这次他们通过细节化的观察与对比发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运读绘本,这次他们通过细节化的观察与对比发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运动的根本不是国王,而是周围的王公大臣们。如爬山时,国王是被人抬着轿子上山的;游泳时,国王是坐在一旁看着大臣游泳;做体操时,国王是坐在轿子里看着皇后“一二一二”地跳着……自相矛盾的提问法不仅激发了孩子解决问题的兴趣,而且也启发了幼儿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幼儿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七、情感呼应,互动弥补
针对现行幼儿园集体教学提问中出现的有关情感呼应不足问题,可以通过师幼之间亲切的互动来进行弥补。
如在中班语言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中,教师讲完了故事后,可用联想替代的方式进行启发式的提问:“晚上你睡觉的时候,会和爸爸妈妈说一句什么好听的话?如果用树、大海,你会怎么来表达对他们的爱呢?”孩子很快回应道:“大树有多高,我就有多爱妈妈。大海有多深,我就有多爱爸爸……”巧妙的联想替代,不仅让幼儿感受到小兔子与兔妈妈之间深厚的亲情,而且还把这种美好的情感通过情境的互动延伸到了现实生活中,加深了亲子间、师生间、伙伴间浓浓的爱的氛围。
提问本身就是师幼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幼儿回应——反馈交流,这就好比教师、幼儿在玩抛接球的游戏。当教师抛出去一个球,幼儿抛还给教师,教师再把问题抛还给孩子,在这种循环、螺旋上升式的自主对话中,提高了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在提问的“抛接球”游戏中,幼儿常常会在生成性的活动中有惊人的语言和意想不到的行为,这些就是孩子们抛还给我们的球,教师要及时、有智慧地去接球,并巧妙地把球抛还给孩子。提问技能的进步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进程,只要在平常教学中不断地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进行反思、分析,教师的提问技能就可以不断的进步和完善。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普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发、唤醒、鼓舞。”而要做到这些,教师善用语言的引导是极其重要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提问都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但多次观摩幼儿园的集体活动,总会发现教师的提问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在集体教学中,提问是一种最直接、最常用的师幼交流的方式,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现行幼儿园活动中提问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大致有以下现状。
一、所提问题简单
吉尔福特认为:“当你要组织别的信息项目或以新的方式运用已知的信息项目,以解决问题时,你就碰到了问题。”如果我们用吉尔福特的准则去衡量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就会发现有很多所谓的问题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如:这个苹果是不是红的?这些花朵是不是很漂亮?等类似问题,幼儿不用动脑就能够直接回答,以简单的集体应答取代幼儿的深入思维活动。
二、提问缺乏层次性
有些教师不了解本班幼儿的知识水平,胡子眉毛一把抓,在问较难问题之前缺乏简单问题的铺垫,没有一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故事《小红伞》,教师讲完一遍故事提问:“小红伞帮了小兔什么忙?”问题笼统、概括,缺乏层次。
三、提问准备不充分
一些教师在备课或教学过程中,往往按部就班的上课,对幼儿提出的问题没有充分的考虑和思索或不能查找更多的资料,常常对幼儿的回答缺乏正确的回应,不得已时用“请坐下”、“等一下老师再告诉你”等来敷衍了事,使幼儿在活动中得不到满足,积极性得不到调动。
西方学者德加默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这种看法不无道理,教师提问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幼儿活动的兴趣,巧妙设问可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可见,提问在集体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优化幼儿园教师的提问。
四、直切主题,寻找关键
教师在提问时,要直切本次活动的中心,帮助幼儿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教师提问前心中不仅装有大目标,而且能根据幼儿的反应重新定位出符合实际的小目标。
如在进行小班语言活动“好饿的小蛇”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去找苹果,可以这样提问:“苹果怎么不见了?苹果在哪呢?”这些提问不仅让幼儿抓住绘本阅读的重点——让幼儿的注意力从小蛇散步的旅程转入到旅程中碰见的各种水果或食品,引导幼儿观察水果的形状,由形状的相似而猜测到绘本的关键所在——蘋果装进了小蛇的肚子里。
五、顺藤摸瓜,发散思维
幼儿的抽象思维比较弱,教师的提问可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进行设计提问,启发幼儿的思维和想象。
如在中班健康活动“早餐,你喜欢吃什么”中,老师提问:“如果早餐是小鱼,会是谁吃呢?”幼儿很快回应:“是小猫。”随后老师继续提问:“如果早餐是青草,会是谁吃呢?”幼儿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回答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说:“是小兔。”有的说:“是奶牛。”还有幼儿回答:“是小羊……”教师开始对孩子们的回答进行梳理和分析,启发他们说:“如果早餐是青草,可能是小兔吃的,可能是奶牛吃的,还有可能是小羊吃的。”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适时、适宜地进行迁移,并抛出新问题来启发幼儿思维,让他们在原有一对一的情况下进行相关的联想,并转化为一对二、一对三等,深化原有的经验和知识。在顺藤摸瓜式的提问中,师幼良好的互动不仅可以有效地扩展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而且也充分发散了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
六、自相矛盾,解决问题
当幼儿在活动中遇到困惑,或对问题的看法出现分歧时,教师要多给孩子们一些时间、空间,把问题重新抛还给孩子。教师可用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幼儿自己通过比较、分析等方法来尝试自主解决问题。
比如在绘本“国王生病了”中,孩子们通过阅读了解到周一至周日国王都做了各种不同的运动,但最后的结果却发现国王的病并没有医好。此时教师提问:“国王的病好了没有?既然国王每天都运动,为什么国王的病没有好反而更严重了?是不是搞错了?”很快孩子们又开始再次阅读绘本,这次他们通过细节化的观察与对比发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运读绘本,这次他们通过细节化的观察与对比发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运动的根本不是国王,而是周围的王公大臣们。如爬山时,国王是被人抬着轿子上山的;游泳时,国王是坐在一旁看着大臣游泳;做体操时,国王是坐在轿子里看着皇后“一二一二”地跳着……自相矛盾的提问法不仅激发了孩子解决问题的兴趣,而且也启发了幼儿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幼儿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七、情感呼应,互动弥补
针对现行幼儿园集体教学提问中出现的有关情感呼应不足问题,可以通过师幼之间亲切的互动来进行弥补。
如在中班语言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中,教师讲完了故事后,可用联想替代的方式进行启发式的提问:“晚上你睡觉的时候,会和爸爸妈妈说一句什么好听的话?如果用树、大海,你会怎么来表达对他们的爱呢?”孩子很快回应道:“大树有多高,我就有多爱妈妈。大海有多深,我就有多爱爸爸……”巧妙的联想替代,不仅让幼儿感受到小兔子与兔妈妈之间深厚的亲情,而且还把这种美好的情感通过情境的互动延伸到了现实生活中,加深了亲子间、师生间、伙伴间浓浓的爱的氛围。
提问本身就是师幼互动的过程,教师提问——幼儿回应——反馈交流,这就好比教师、幼儿在玩抛接球的游戏。当教师抛出去一个球,幼儿抛还给教师,教师再把问题抛还给孩子,在这种循环、螺旋上升式的自主对话中,提高了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在提问的“抛接球”游戏中,幼儿常常会在生成性的活动中有惊人的语言和意想不到的行为,这些就是孩子们抛还给我们的球,教师要及时、有智慧地去接球,并巧妙地把球抛还给孩子。提问技能的进步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进程,只要在平常教学中不断地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观念进行反思、分析,教师的提问技能就可以不断的进步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