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子宫肌瘤由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而成,其间有少量纤维结缔组织,在确切病因尚不明了的情况下,及早诊断意义重大。子宫肌瘤为实性肿瘤,可单个或多个生长于子宫内任何部位,按其生长的位置与子宫各壁层的关系不同,可分别称为子宫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黏膜下肌瘤、宫颈肌瘤等。子宫肌瘤是妇女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35岁以上的中年妇女,发病率约为20%左右;40~50岁的妇女发病率最高,约占45%~60%。由于部分的患者肌瘤小,无明显症状,故患者容易大意,未能引起重视。浆膜下肌瘤是肌壁间肌瘤向浆膜面发展,突出于子宫表面,与浆膜层直接接触,临床上较为少见,约占20%。
资料与方法
临床表现和诊断:①患有子宫肌瘤一般为月经量过多和继发性贫血。但有部分患者无自觉的症状。②痛经,约占半数的患者有痛经。③子宫明显增长。④用辅助仪器进行确诊,一般B超、CT或宫腔镜辅助检查。
典型病例:患者,女,43岁,有一子一女,平素月经规则,近3~4年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曾多次到其他医院求诊,口服止血药物,未见好转。近期自觉眼花,到我院妇产科门诊检查,妇科扪及患者下腹包块约7cm×5cm大小。经B超检查结果提示:子宫前可见7.78cm×5.37cm实质性非均质团块,边界清,边缘规则,门诊拟“子宫肌瘤”收住院。准备手术切除治疗。
诊断依据
①产科检查,外阴已婚已产式,阴道通畅,宫颈光滑,无抬举痛,子宫前位大小正常。子宫前壁扪及一约7cm×5cm大小包块。②实验室检查:血常规RBL364×102/L,WBC5.7×104/L,Hb39g/L。B超示:子宫前壁面可见7.78cm×5.37cm实质性非均质团块,边界清,边缘规则。心电图正常。
根据患者年龄及育有一子一女等情况,我科经研究决定对患者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术。2006年7月6日在硬膜外麻加静脉麻醉下,取下腹正中纵切口长约10cm逐层进腹,检查娩出子宫,见子宫增长8cm×6cm×5cm,宫体表面光滑,检查双侧附件未见异样。用止血钳在阔韧带中部无血管区撑开破口,钳夹输卵管和卵巢固有韧带近子宫角部切除,用7号线加固1次,在阔韧带中部无血管区破口分离膀胱返折膜后腹膜,扎子宫动静脉。同样处理对侧,切除骶韧带,切开阴道前穹隆,环剪阴道壁,再消毒陰道环形切口,行连续锁边缝合阴道前端,膀胱折膜与骶韧带8字缝扎1次,查阴道断端和动静脉,附件断端无活动性出血。包埋附件断端,缝合后腹膜,检查双侧输尿管无扩张,清点器械,对数无误后逐层关腹。术中麻醉满意,出血量约300ml,尿色清亮,血压113/83mmHg。术毕安返病房。
结 果
患者术后8天伤口愈合,拆线出院。
讨 论
子宫腺肌瘤,多在宫底或子宫角区或浅层组织内,不对称地增长,临床上类似子宫肌瘤,切除长大部分可见局部中的弥散性肥大无被膜瘤肿,切面有特殊纤维样组织,受累区有散口充满血液空隙,镜检下子宫肌壁内可见内膜样组织的小岛群,是肉眼不能看见的。子宫腺肌瘤可产生子宫不对称的增大,肿瘤区较肌瘤软,伴有触痛。仅凭体征不能判断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瘤。如患者年龄45岁左右,伴发痛经与经量过多症,应考虑子宫腺肌瘤。
根据经量增多和检查时子宫增长,诊断一般无困难,但对黏膜下肌瘤则需经宫腔探测、诊刮、子宫碘油造影或子宫镜、B超等检查方能确认。对肌瘤小,无症状或无明显症状的患者,一般采取药物治疗,并需要定期复诊检查和观察肌瘤的变化情况。常用的药物和方法有:宫瘤消(药片)sig5片Tid,宫炎片Sig3片Tid,维生素E Sig2片Tid。服用7~10个疗程,一般疗效满意。现介绍4个案例:患者女,47岁,育一子,2005年下半年发现经量较多,月经时伴有腹痛、腰痛等症状,经B超检查子宫内有0.9cm×0.7cm大小肿瘤,经服用宫瘤消、宫炎片、维生素E等约10个疗程,症状逐渐减少,最近经B超复检,体内肌瘤基本消失。其余3例肌瘤体积均在1cm以下的,经服用以上药物治疗7~10个疗程不等,2例症状减少,效果满意,1例情况得到控制。也有采用中医服用中药治疗的。因子宫肌瘤属血热温蕴,冲任失调,治疗宜用清热祛湿,养血和血,调理冲任等中药。
当药物治疗均无明显效果,情况不便控制时,应考虑手术切除。
资料与方法
临床表现和诊断:①患有子宫肌瘤一般为月经量过多和继发性贫血。但有部分患者无自觉的症状。②痛经,约占半数的患者有痛经。③子宫明显增长。④用辅助仪器进行确诊,一般B超、CT或宫腔镜辅助检查。
典型病例:患者,女,43岁,有一子一女,平素月经规则,近3~4年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曾多次到其他医院求诊,口服止血药物,未见好转。近期自觉眼花,到我院妇产科门诊检查,妇科扪及患者下腹包块约7cm×5cm大小。经B超检查结果提示:子宫前可见7.78cm×5.37cm实质性非均质团块,边界清,边缘规则,门诊拟“子宫肌瘤”收住院。准备手术切除治疗。
诊断依据
①产科检查,外阴已婚已产式,阴道通畅,宫颈光滑,无抬举痛,子宫前位大小正常。子宫前壁扪及一约7cm×5cm大小包块。②实验室检查:血常规RBL364×102/L,WBC5.7×104/L,Hb39g/L。B超示:子宫前壁面可见7.78cm×5.37cm实质性非均质团块,边界清,边缘规则。心电图正常。
根据患者年龄及育有一子一女等情况,我科经研究决定对患者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术。2006年7月6日在硬膜外麻加静脉麻醉下,取下腹正中纵切口长约10cm逐层进腹,检查娩出子宫,见子宫增长8cm×6cm×5cm,宫体表面光滑,检查双侧附件未见异样。用止血钳在阔韧带中部无血管区撑开破口,钳夹输卵管和卵巢固有韧带近子宫角部切除,用7号线加固1次,在阔韧带中部无血管区破口分离膀胱返折膜后腹膜,扎子宫动静脉。同样处理对侧,切除骶韧带,切开阴道前穹隆,环剪阴道壁,再消毒陰道环形切口,行连续锁边缝合阴道前端,膀胱折膜与骶韧带8字缝扎1次,查阴道断端和动静脉,附件断端无活动性出血。包埋附件断端,缝合后腹膜,检查双侧输尿管无扩张,清点器械,对数无误后逐层关腹。术中麻醉满意,出血量约300ml,尿色清亮,血压113/83mmHg。术毕安返病房。
结 果
患者术后8天伤口愈合,拆线出院。
讨 论
子宫腺肌瘤,多在宫底或子宫角区或浅层组织内,不对称地增长,临床上类似子宫肌瘤,切除长大部分可见局部中的弥散性肥大无被膜瘤肿,切面有特殊纤维样组织,受累区有散口充满血液空隙,镜检下子宫肌壁内可见内膜样组织的小岛群,是肉眼不能看见的。子宫腺肌瘤可产生子宫不对称的增大,肿瘤区较肌瘤软,伴有触痛。仅凭体征不能判断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瘤。如患者年龄45岁左右,伴发痛经与经量过多症,应考虑子宫腺肌瘤。
根据经量增多和检查时子宫增长,诊断一般无困难,但对黏膜下肌瘤则需经宫腔探测、诊刮、子宫碘油造影或子宫镜、B超等检查方能确认。对肌瘤小,无症状或无明显症状的患者,一般采取药物治疗,并需要定期复诊检查和观察肌瘤的变化情况。常用的药物和方法有:宫瘤消(药片)sig5片Tid,宫炎片Sig3片Tid,维生素E Sig2片Tid。服用7~10个疗程,一般疗效满意。现介绍4个案例:患者女,47岁,育一子,2005年下半年发现经量较多,月经时伴有腹痛、腰痛等症状,经B超检查子宫内有0.9cm×0.7cm大小肿瘤,经服用宫瘤消、宫炎片、维生素E等约10个疗程,症状逐渐减少,最近经B超复检,体内肌瘤基本消失。其余3例肌瘤体积均在1cm以下的,经服用以上药物治疗7~10个疗程不等,2例症状减少,效果满意,1例情况得到控制。也有采用中医服用中药治疗的。因子宫肌瘤属血热温蕴,冲任失调,治疗宜用清热祛湿,养血和血,调理冲任等中药。
当药物治疗均无明显效果,情况不便控制时,应考虑手术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