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逋《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之句,以“霜禽偷眼”、“粉蝶断魂”来表现梅花景之美、香之幽。让人不禁心驰神往,拍案叫好。这便是侧面烘托的妙处。侧面烘托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能状难写之景,写不尽之意。既可以弥补正面描写的不足,又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在古代诗歌中,以侧面烘托取胜的作品很多。这里略谈几例,以品味其中的妙处。
一、侧面烘托状乐音之美。白居易《琵琶行》经典名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显示出侧面烘托的魅力。它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琵琶声的优美动人。一轮明月高悬空中,周围一片沉寂,琵琶女已停止了弹奏,但“大珠小珠落玉盘”声音似乎还在听众耳边萦绕。“江心秋月白”的侧面描写,与上句细腻的正面描写结合在一起,互为补充,形象地描绘了动听的乐音和琵琶女高超的技艺,给人以美好的遐想。与《琵琶行》异曲同工的还有李白《听蜀僧睿弹琴》一诗:“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听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此诗末两句写由于专心听琴,不知不觉间,碧山已为暮色笼罩,秋云也重重地暗下来。它也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蜀僧琴声的美妙和琴艺的高超。
在《李凭箜篌引》中,为了表现李凭高超的艺术,李贺更把侧面烘托发挥到了极致。除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直接描写箜篌乐音外,其余全为侧面描写。以“女娲炼石补天处”的石破天惊表现乐声的高亢,以“梦入神山教神妪”表现乐师技艺的高超,又通过“空山凝云”、“老鱼”、“瘦蛟”、“吴质”、“寒兔”听箜篌的神态极力烘托音乐之美。上天入地,人、鬼、仙无不进入诗人笔端,通过多角度的侧面烘托,极力渲染李凭箜篌之音的高妙神奇。苏轼名篇《赤壁赋》描绘客吹洞萧声之美:“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实为借鉴该诗“鲤鱼跳波瘦蛟舞”而成,可见该诗侧面烘托的影响之大。
二、侧面烘托刻画人物。古代对美女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形容,这是典型的侧面烘托。在古代诗词歌赋中,这种手法也常用在对人物的刻画上。《陌上桑》便是侧面烘托写人的经典之作。为了表现罗敷之美,作者采取了一系列侧面烘托的技巧。“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以器物的精致华美,衬托人物的姣好。“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更通过行者、少年、耕者和锄者的动作和神态,以异性间的吸引及人类爱美的天性表现其不可描摹的完美。当然,太守“五马立踟蹰”的垂涎三尺的神态及千方百计想据为已有的心理也更衬托罗敷的美丽。这里,侧面烘托起到了正面描写达不到的效果。
三、侧面烘托写景状物。李白的《蜀道难》有“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拊膺坐长叹”等诗句,便是通过黄鹤、猿猱和旅人攀登蜀道的情状,来表现蜀道高峻的。韦应物的诗《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其余都没有直接写雨,它是通过别的事物在雨中情状侧面把雨写出来。颔联: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颈联: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通过侧面烘托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天际、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又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短短二十字,却韵味悠长,这自然得益于侧面烘托。全诗不直接写夜雪,而从诗人的感觉、视觉、听觉角度着手,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正是侧面烘托,让它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从形式上来看,古代诗歌中的侧面烘托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环境烘托。“别时茫茫江浸月”、“绕船月明江水寒”、“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等。一类是以人及事物的感受及反应来烘托。如“妆成每被秋娘妒”、“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旱朝”等。古代诗歌中的侧面烘托之所以让人过目不忘,就是因为它美在新颖别致,美在意蕴丰富.能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研究古代诗歌中的侧面烘托,对于我们阅读写作有一定的美学借鉴作用。
在古代诗歌中,以侧面烘托取胜的作品很多。这里略谈几例,以品味其中的妙处。
一、侧面烘托状乐音之美。白居易《琵琶行》经典名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显示出侧面烘托的魅力。它通过环境描写来烘托琵琶声的优美动人。一轮明月高悬空中,周围一片沉寂,琵琶女已停止了弹奏,但“大珠小珠落玉盘”声音似乎还在听众耳边萦绕。“江心秋月白”的侧面描写,与上句细腻的正面描写结合在一起,互为补充,形象地描绘了动听的乐音和琵琶女高超的技艺,给人以美好的遐想。与《琵琶行》异曲同工的还有李白《听蜀僧睿弹琴》一诗:“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听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此诗末两句写由于专心听琴,不知不觉间,碧山已为暮色笼罩,秋云也重重地暗下来。它也通过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蜀僧琴声的美妙和琴艺的高超。
在《李凭箜篌引》中,为了表现李凭高超的艺术,李贺更把侧面烘托发挥到了极致。除了“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直接描写箜篌乐音外,其余全为侧面描写。以“女娲炼石补天处”的石破天惊表现乐声的高亢,以“梦入神山教神妪”表现乐师技艺的高超,又通过“空山凝云”、“老鱼”、“瘦蛟”、“吴质”、“寒兔”听箜篌的神态极力烘托音乐之美。上天入地,人、鬼、仙无不进入诗人笔端,通过多角度的侧面烘托,极力渲染李凭箜篌之音的高妙神奇。苏轼名篇《赤壁赋》描绘客吹洞萧声之美:“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实为借鉴该诗“鲤鱼跳波瘦蛟舞”而成,可见该诗侧面烘托的影响之大。
二、侧面烘托刻画人物。古代对美女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形容,这是典型的侧面烘托。在古代诗词歌赋中,这种手法也常用在对人物的刻画上。《陌上桑》便是侧面烘托写人的经典之作。为了表现罗敷之美,作者采取了一系列侧面烘托的技巧。“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以器物的精致华美,衬托人物的姣好。“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更通过行者、少年、耕者和锄者的动作和神态,以异性间的吸引及人类爱美的天性表现其不可描摹的完美。当然,太守“五马立踟蹰”的垂涎三尺的神态及千方百计想据为已有的心理也更衬托罗敷的美丽。这里,侧面烘托起到了正面描写达不到的效果。
三、侧面烘托写景状物。李白的《蜀道难》有“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拊膺坐长叹”等诗句,便是通过黄鹤、猿猱和旅人攀登蜀道的情状,来表现蜀道高峻的。韦应物的诗《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其余都没有直接写雨,它是通过别的事物在雨中情状侧面把雨写出来。颔联: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颈联: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通过侧面烘托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天际、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又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短短二十字,却韵味悠长,这自然得益于侧面烘托。全诗不直接写夜雪,而从诗人的感觉、视觉、听觉角度着手,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正是侧面烘托,让它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给人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从形式上来看,古代诗歌中的侧面烘托有两种类型。一类是环境烘托。“别时茫茫江浸月”、“绕船月明江水寒”、“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等。一类是以人及事物的感受及反应来烘托。如“妆成每被秋娘妒”、“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旱朝”等。古代诗歌中的侧面烘托之所以让人过目不忘,就是因为它美在新颖别致,美在意蕴丰富.能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研究古代诗歌中的侧面烘托,对于我们阅读写作有一定的美学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