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光点亮幼儿生活

来源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903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幼儿园和教师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面对突如其来和持续不断的“新冠”疫情,幼儿园和教师应该做什么呢?张俊教授说过:“生活即是教育,幼儿园教师非常擅长创造,要鼓励老师进行创造。面对疫情要不恐慌,不忽视。疫情课程实施要从幼儿真实的问题、实际出发,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这段话告诉我们,幼儿园和教师要从幼儿本位出发,从幼儿居家的一日生活出发,从幼儿兴趣出发,结合当下疫情引发的真实的社会生活来实施课程。
  一、疑惑重重:勤思考,一路走来我们做了什么
  1.恐慌阶段。在疫情暴发期间,我们首先忙于各种表格的填写、孩子和家长的信息采集、温度记录以及异地孩子回无锡的统计工作等。教师会在江阴教育App上发送一些居家生活的注意事项,并且在班级微信群里发一些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
  2.适应阶段。在“宅家”生活期间,我们开展了疫情防控中年级组小教研、线上家园互动课程,年级组教研主要聚焦“疫情防控老师能做什么、孩子能做什么、亲子活动能做什么”等问题,并进行了大讨论,厘清了一些思路。
  3.教研阶段。班级教师结合班级情况制订了“防疫主题预设表”,年级组小教研围绕“防疫主题相互学习”的目标,组内互相学习、借鉴、优化。而在课程开发中,幼儿园以“微信公众号”和“美篇”两个平台为抓手,聚焦疫情防控中幼儿的卫生习惯、亲子小游戏、绘本阅读等,开发了适合幼儿居家学习的内容。同时,教师通过班级微信群、QQ群、朋友圈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与发动,扩大影响力。
  二、柳暗花明:善调查,从实际出发幼儿需要什么
  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没有研究的态度,就难收到良好的成效。所以教师对于小孩的心理,一定要了解。小孩因发育时期的不同,他们的心理也随之各异,我们一定要用妥善的方法,去适应小孩的心理。”这就告诉我们,应带着研究的态度、带着思考,用合适的方法来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了解幼儿真实的需要是什么。疫情虽然阻碍了我们对幼儿面对面的观察,但阻隔不了我们与家长、幼儿在网络这片“云”端上的相遇、相知。
  1.善用公众号平台。我们通过幼儿园群、班级群等向家长征集我园公众号栏目“卫生小管家”中的素材,家长大都积极参与,提供了洗头视频、剪指甲照片、剃头小视频……当我们将相关内容通过公众号发布后,许多家长会照着内容进行学习。
  2.在线视频家访。视频家访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孩子们在家都做什么,孩子们需要哪些帮助,家里有没有志愿者或者医生、护士等。在视频家访中,我們发现以下几个问题:亲子游戏项目单调;幼儿生活作息混乱;父母复工之后,爷爷奶奶陪伴质量下降……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借助年级组教研的力量,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来解决。
  3.群内线上调查问卷。在有针对性地设计调查问卷时,我们要考虑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比如,大班幼儿可以设计的问题有:孩子已经了解的疫情防控知识有哪些,宅家生活有哪些困惑,孩子情绪状态如何等。我们提醒家长与孩子深入探讨,尊重孩子的想法来填写问卷。在填写问卷的过程中,家长也了解了孩子的内心需求,让家庭生活、亲子沟通以及幼儿园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更有针对性。
  三、未来可期:巧预设,停课不停“学”还要做什么
  1.从幼儿兴趣出发,开展“小主播”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随着短视频的日益普及,教师、家长、幼儿或多或少地都会观看或录制小视频。教师和家长要基于孩子的生活经验,善于挖掘孩子的兴趣点,从而去生发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比如,在“小主播”活动中,我们开展了“七步洗手法视频展播”“绘本接龙讲故事”“手工小达人”等活动,让幼儿也做一做主播,以点带面,带动班级同伴一起参与有意义的各类小活动,增加了幼儿之间的互动,让幼儿学有所得、习有所获。
  2.班级教师分工安排,预设各领域防疫活动。疫情期间居家指导的课程还包括:家庭卫生习惯、生命教育、孩子心理健康、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结合各领域目标与要求,向家长和幼儿推荐相关内容。比如,推荐影片《寻梦环游记》,让幼儿了解生命的轮回;推荐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让幼儿了解死亡。在心理健康方面,我们定期在群内进行线上访问,了解幼儿的行为、情绪以及生理状况。在人与自然方面,我们推荐央视的《人与自然》节目,并引导家长运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了解。
  3.以幼儿为本位,让幼儿在家也“玩”起来。陈鹤琴先生说:“关注孩子生活的教育才是活教育。”孩子生活中哪些是可以玩起来的呢?我们引导家长立足于孩子的生活,从孩子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寻找可以玩的内容。年级组、班级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开展一些具体的宅家小活动。比如,大六班开展的线上互动活动“疫情背景下雷锋精神的凡人之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互动话题:一是“搜一搜、讲一讲雷锋小故事”;二是“唱一唱、演一演雷锋歌曲”;三是“敬个礼,送温情,致敬身边的‘雷锋’”;四是“画一画疫情背景下雷锋精神的凡人之光”。
  随着国际疫情的发酵,疫情还没有彻底结束,居家生活给教师、孩子、家长都带来了不同方面的挑战,这就需要教师摆正心态,不断学习、思考、内化、实践,成为孩子和家长的支持者、引领者、解答者。
其他文献
作品《三只小老鼠找幸福》讲述了三只小老鼠通过各自的本领找到幸福的故事,旨在引导幼儿理解本领与幸福之间的关系,初步理解幸福的含义。本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自主阅读,让幼儿根据故事的部分情节和画面猜想后续的情节发展,从而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体验阅读绘本的乐趣。完整欣赏故事后,教师鼓励幼儿续编或仿编故事并表演,以加深幼儿对故事主题的理解;合作表演故事可以提高幼儿感知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增强幼儿的
期刊
儿童剧的舞台是表演儿童剧的场域,在这个舞台上,不仅呈现了创作者对布景、声光效果、服装、道具、音乐、舞蹈、表演的设计和创意,还蕴含着创作者想传递给观众的艺术理念。当代艺术认为,创作过程也是作品的一部分,所以舞台不仅是完整作品呈现的空间,也是整个创作过程的展现。对于参与演出的孩子们来说,他们从参与排练到最终呈现的全部过程,其实也都凝结成为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接下来我将围绕自己创作指导的音乐舞台剧跟大家
期刊
丁辅之是民国时期画坛叱咤风云的人物,享有“民国水果画作顶级大师”的美誉。他的水果画作常常以生活中极其易见的瓜果为题材,主题突出,笔下的蔬果生动鲜活,赏心悦目,极具个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笔者借助丁辅之大师的蔬果作品,开展了系列美术活动,旨在通过欣赏不同水果的形态
期刊
人们常说戏剧是造梦的艺术,那么舞台就是造梦的空间,孩子们走进剧场欣赏儿童剧,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剧场的环境和氛围。一个雕刻着镀金图案、悬挂着水晶灯的镜框式舞台,与一个四周都是黑色墙壁,只在舞台中央摆放几把折叠椅的黑匣子,不同的舞台空间带给观众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对儿童剧来说,儿童是观众的主要群体,是观演关系的灵魂。因此,以儿童为中心,满足儿童的观剧需求就成为创作者的核心工作。从戏剧诞生开始,在整个
期刊
儿童偶剧是儿童剧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由木偶和人一起演绎故事。在我的作品中,人不只是木偶的操控者,还担当剧中的角色。我的木偶很小,几乎都是手掌般大小,最小的甚至只有拇指一般大。我的舞台也很小,往往只在几平方米的空间进行。小小的木偶在小小的舞台上演着一个又一个故事,可以说是在方寸之间展现偌大的世界。接下来就以我的作品微型杆动偶剧《回家路上》为例,与大家分享我对儿童剧舞台的经验和想法。  小舞台的设计
期刊
孩子不到三岁时我就开始带他看儿童剧,接触过不同的出品方和剧场,除了剧作水准本身有差异之外,我在不断比较中发现,不同的舞台给孩子带来的观剧体验也不尽相同。  舞台空间的变化  最常见的是大剧场,舞台布置和成人观剧的场景无异,演员在台上演,观众在台下看,舞台和观众席之间有着很大的距离。这样的演出空间中,节奏性比较强的剧尚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比如亲子互动音乐剧《你是演奏家》和踢踏舞剧《踢踏狗》,孩子们一
期刊
“各位老师,在你们班,和平桌充当着怎样的角色?”“在我们班级,如果幼儿有哭闹等不良情绪时,会请他们坐在这里冷静一下。”“活动中有人违反规则,可以请他在这里坐3~5分钟。”听到这样的对话,我想大家都会生出些困惑,难道和平桌的功能仅仅于此?难道和平桌是一个教师主导的地方?这与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是否相违背呢?  第一次和平桌研讨时,我园教师们有了以上对话,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展开了针对和平桌的研讨。在随后
期刊
一群孩子与“不速之客”小麻雀相遇,发生了一系列故事。这群孩子以观察、猜测、想象、探究、体验等各种方式与小麦种子、小麻雀、稻草人、鸟窝进行互动,像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稚子戏春图”,展现了生命之间相互嬉戏的情趣与灵气、浪漫与诗意。  自然中生命性的和非生命性的存在,能夠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诱发幼儿亲近自然的冲动。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卡普杰列夫曾经提出:儿童应该尽早而且长时间地投身于大自然中,从中吸取
期刊
作品《阿獾救护队》讲述的是阿獾从收音机里听到地球生病的新闻,和朋友一起组成救护队拯救地球的故事。阿獾救护队想尽一切办法诊治地球,最后从地球的“心脏”里挖出一个破罐子,把它放进可回收垃圾桶中。在他们眼中,这是一次成功的手术,地球的病治好了。垃圾分类是当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学校、家庭、公园等地方到处设有分类标识的垃圾桶,幼儿在生活中常常需要面对垃圾分类,但是他们真的理解垃圾分类背后的意义吗?真的会垃圾
期刊
一天,保育老师问道:“我们班刚撒下去的小麦种子总是莫名其妙就变少了,是不是哪个小朋友好奇拿出来玩了?”“没有,我们没有。”孩子们一起否认。接下来的一周里,孩子们互相督促,轮流看护小麦种子,只要有空就在花盆周围观察,但始终没有发现小麦种子丢失的原因。  周五晨间谈话时,靠近阳台的小雨突然说:“老师,阳台上有麻雀。”大家纷纷探出脑袋想一看究竟,结果发现有小麻雀正在啄食土中的小麦,于是,他们开始讨论起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