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幼儿园和教师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面对突如其来和持续不断的“新冠”疫情,幼儿园和教师应该做什么呢?张俊教授说过:“生活即是教育,幼儿园教师非常擅长创造,要鼓励老师进行创造。面对疫情要不恐慌,不忽视。疫情课程实施要从幼儿真实的问题、实际出发,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这段话告诉我们,幼儿园和教师要从幼儿本位出发,从幼儿居家的一日生活出发,从幼儿兴趣出发,结合当下疫情引发的真实的社会生活来实施课程。
一、疑惑重重:勤思考,一路走来我们做了什么
1.恐慌阶段。在疫情暴发期间,我们首先忙于各种表格的填写、孩子和家长的信息采集、温度记录以及异地孩子回无锡的统计工作等。教师会在江阴教育App上发送一些居家生活的注意事项,并且在班级微信群里发一些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
2.适应阶段。在“宅家”生活期间,我们开展了疫情防控中年级组小教研、线上家园互动课程,年级组教研主要聚焦“疫情防控老师能做什么、孩子能做什么、亲子活动能做什么”等问题,并进行了大讨论,厘清了一些思路。
3.教研阶段。班级教师结合班级情况制订了“防疫主题预设表”,年级组小教研围绕“防疫主题相互学习”的目标,组内互相学习、借鉴、优化。而在课程开发中,幼儿园以“微信公众号”和“美篇”两个平台为抓手,聚焦疫情防控中幼儿的卫生习惯、亲子小游戏、绘本阅读等,开发了适合幼儿居家学习的内容。同时,教师通过班级微信群、QQ群、朋友圈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与发动,扩大影响力。
二、柳暗花明:善调查,从实际出发幼儿需要什么
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没有研究的态度,就难收到良好的成效。所以教师对于小孩的心理,一定要了解。小孩因发育时期的不同,他们的心理也随之各异,我们一定要用妥善的方法,去适应小孩的心理。”这就告诉我们,应带着研究的态度、带着思考,用合适的方法来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了解幼儿真实的需要是什么。疫情虽然阻碍了我们对幼儿面对面的观察,但阻隔不了我们与家长、幼儿在网络这片“云”端上的相遇、相知。
1.善用公众号平台。我们通过幼儿园群、班级群等向家长征集我园公众号栏目“卫生小管家”中的素材,家长大都积极参与,提供了洗头视频、剪指甲照片、剃头小视频……当我们将相关内容通过公众号发布后,许多家长会照着内容进行学习。
2.在线视频家访。视频家访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孩子们在家都做什么,孩子们需要哪些帮助,家里有没有志愿者或者医生、护士等。在视频家访中,我們发现以下几个问题:亲子游戏项目单调;幼儿生活作息混乱;父母复工之后,爷爷奶奶陪伴质量下降……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借助年级组教研的力量,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来解决。
3.群内线上调查问卷。在有针对性地设计调查问卷时,我们要考虑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比如,大班幼儿可以设计的问题有:孩子已经了解的疫情防控知识有哪些,宅家生活有哪些困惑,孩子情绪状态如何等。我们提醒家长与孩子深入探讨,尊重孩子的想法来填写问卷。在填写问卷的过程中,家长也了解了孩子的内心需求,让家庭生活、亲子沟通以及幼儿园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更有针对性。
三、未来可期:巧预设,停课不停“学”还要做什么
1.从幼儿兴趣出发,开展“小主播”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随着短视频的日益普及,教师、家长、幼儿或多或少地都会观看或录制小视频。教师和家长要基于孩子的生活经验,善于挖掘孩子的兴趣点,从而去生发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比如,在“小主播”活动中,我们开展了“七步洗手法视频展播”“绘本接龙讲故事”“手工小达人”等活动,让幼儿也做一做主播,以点带面,带动班级同伴一起参与有意义的各类小活动,增加了幼儿之间的互动,让幼儿学有所得、习有所获。
2.班级教师分工安排,预设各领域防疫活动。疫情期间居家指导的课程还包括:家庭卫生习惯、生命教育、孩子心理健康、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结合各领域目标与要求,向家长和幼儿推荐相关内容。比如,推荐影片《寻梦环游记》,让幼儿了解生命的轮回;推荐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让幼儿了解死亡。在心理健康方面,我们定期在群内进行线上访问,了解幼儿的行为、情绪以及生理状况。在人与自然方面,我们推荐央视的《人与自然》节目,并引导家长运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了解。
3.以幼儿为本位,让幼儿在家也“玩”起来。陈鹤琴先生说:“关注孩子生活的教育才是活教育。”孩子生活中哪些是可以玩起来的呢?我们引导家长立足于孩子的生活,从孩子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寻找可以玩的内容。年级组、班级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开展一些具体的宅家小活动。比如,大六班开展的线上互动活动“疫情背景下雷锋精神的凡人之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互动话题:一是“搜一搜、讲一讲雷锋小故事”;二是“唱一唱、演一演雷锋歌曲”;三是“敬个礼,送温情,致敬身边的‘雷锋’”;四是“画一画疫情背景下雷锋精神的凡人之光”。
随着国际疫情的发酵,疫情还没有彻底结束,居家生活给教师、孩子、家长都带来了不同方面的挑战,这就需要教师摆正心态,不断学习、思考、内化、实践,成为孩子和家长的支持者、引领者、解答者。
一、疑惑重重:勤思考,一路走来我们做了什么
1.恐慌阶段。在疫情暴发期间,我们首先忙于各种表格的填写、孩子和家长的信息采集、温度记录以及异地孩子回无锡的统计工作等。教师会在江阴教育App上发送一些居家生活的注意事项,并且在班级微信群里发一些有效的疫情防控措施。
2.适应阶段。在“宅家”生活期间,我们开展了疫情防控中年级组小教研、线上家园互动课程,年级组教研主要聚焦“疫情防控老师能做什么、孩子能做什么、亲子活动能做什么”等问题,并进行了大讨论,厘清了一些思路。
3.教研阶段。班级教师结合班级情况制订了“防疫主题预设表”,年级组小教研围绕“防疫主题相互学习”的目标,组内互相学习、借鉴、优化。而在课程开发中,幼儿园以“微信公众号”和“美篇”两个平台为抓手,聚焦疫情防控中幼儿的卫生习惯、亲子小游戏、绘本阅读等,开发了适合幼儿居家学习的内容。同时,教师通过班级微信群、QQ群、朋友圈等多种方式广泛宣传与发动,扩大影响力。
二、柳暗花明:善调查,从实际出发幼儿需要什么
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没有研究的态度,就难收到良好的成效。所以教师对于小孩的心理,一定要了解。小孩因发育时期的不同,他们的心理也随之各异,我们一定要用妥善的方法,去适应小孩的心理。”这就告诉我们,应带着研究的态度、带着思考,用合适的方法来了解幼儿的心理状态、了解幼儿真实的需要是什么。疫情虽然阻碍了我们对幼儿面对面的观察,但阻隔不了我们与家长、幼儿在网络这片“云”端上的相遇、相知。
1.善用公众号平台。我们通过幼儿园群、班级群等向家长征集我园公众号栏目“卫生小管家”中的素材,家长大都积极参与,提供了洗头视频、剪指甲照片、剃头小视频……当我们将相关内容通过公众号发布后,许多家长会照着内容进行学习。
2.在线视频家访。视频家访主要围绕以下问题进行:孩子们在家都做什么,孩子们需要哪些帮助,家里有没有志愿者或者医生、护士等。在视频家访中,我們发现以下几个问题:亲子游戏项目单调;幼儿生活作息混乱;父母复工之后,爷爷奶奶陪伴质量下降……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实际出发,借助年级组教研的力量,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来解决。
3.群内线上调查问卷。在有针对性地设计调查问卷时,我们要考虑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比如,大班幼儿可以设计的问题有:孩子已经了解的疫情防控知识有哪些,宅家生活有哪些困惑,孩子情绪状态如何等。我们提醒家长与孩子深入探讨,尊重孩子的想法来填写问卷。在填写问卷的过程中,家长也了解了孩子的内心需求,让家庭生活、亲子沟通以及幼儿园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更有针对性。
三、未来可期:巧预设,停课不停“学”还要做什么
1.从幼儿兴趣出发,开展“小主播”活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随着短视频的日益普及,教师、家长、幼儿或多或少地都会观看或录制小视频。教师和家长要基于孩子的生活经验,善于挖掘孩子的兴趣点,从而去生发他们感兴趣的活动。比如,在“小主播”活动中,我们开展了“七步洗手法视频展播”“绘本接龙讲故事”“手工小达人”等活动,让幼儿也做一做主播,以点带面,带动班级同伴一起参与有意义的各类小活动,增加了幼儿之间的互动,让幼儿学有所得、习有所获。
2.班级教师分工安排,预设各领域防疫活动。疫情期间居家指导的课程还包括:家庭卫生习惯、生命教育、孩子心理健康、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结合各领域目标与要求,向家长和幼儿推荐相关内容。比如,推荐影片《寻梦环游记》,让幼儿了解生命的轮回;推荐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让幼儿了解死亡。在心理健康方面,我们定期在群内进行线上访问,了解幼儿的行为、情绪以及生理状况。在人与自然方面,我们推荐央视的《人与自然》节目,并引导家长运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了解。
3.以幼儿为本位,让幼儿在家也“玩”起来。陈鹤琴先生说:“关注孩子生活的教育才是活教育。”孩子生活中哪些是可以玩起来的呢?我们引导家长立足于孩子的生活,从孩子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寻找可以玩的内容。年级组、班级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开展一些具体的宅家小活动。比如,大六班开展的线上互动活动“疫情背景下雷锋精神的凡人之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互动话题:一是“搜一搜、讲一讲雷锋小故事”;二是“唱一唱、演一演雷锋歌曲”;三是“敬个礼,送温情,致敬身边的‘雷锋’”;四是“画一画疫情背景下雷锋精神的凡人之光”。
随着国际疫情的发酵,疫情还没有彻底结束,居家生活给教师、孩子、家长都带来了不同方面的挑战,这就需要教师摆正心态,不断学习、思考、内化、实践,成为孩子和家长的支持者、引领者、解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