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壹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评弹艺术空前繁荣。历代艺术家创始的唱腔流派多达近二十种。不但原有的流派唱腔有了发展,同时还出现了新的流派。徐丽仙的“丽调”便是在这时形成并发展起来、受到广大听众热爱的新的流派唱腔。当时,一曲“丽调”风靡了江南城乡。街头巷尾、家庭商铺、收音机和广播喇叭,都播放着徐丽仙的演唱,引得行人驻足,甚至有的三轮车也停了下来,听完一曲再走。戏曲界、音乐界乃至电影界也都有“丽调”的爱好者。一位江苏歌舞团资料室的管理人员当时曾说,他们那里被借听得最多的是徐丽仙的唱片。评弹知音陈云同志也说:“徐丽仙在评弹音乐的发展中是有她的地位的。”到今天,“丽调”仍是评弹流派唱腔中演唱得最多最广的女声唱腔。
徐丽仙出生在苏州西郊农村的一个贫苦家庭。她的父母因子女多,不胜负担,在她年幼时,便将她交给一个靠领养女孩子卖艺赚钱的钱姓班主收养。那钱姓的班主除了教她们评弹外,还教她们一些戏曲、民间小调。在徐丽仙不足十岁时,便被逼到茶馆酒楼卖唱。每天的收入全部交给养父母,收入少了,还常受到打骂。十岁以后,她便随养母上台演唱评弹了。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她的养父因投靠反动组织恶势力,危害人民,被人民政府镇压,徐丽仙才脱离了钱家班,恢复了本姓,独立拼档,演出谋生。
1952年,徐丽仙参加书戏《众星拱月》演出,当一名群众角色,只有一句唱词“光荣妈妈真可敬”,她还是将这句唱腔唱出了自己的特色,引起了当时任上海人民评弹团副团长的蒋月泉的注意,将她推荐参加国家剧团,那年,徐丽仙正好24岁。
徐丽仙没有进过学校,养父母也没有很好地教过她艺术。她主要凭自己的天赋和爱好,打下演评弹基础的。进入评弹团后,她开始学习文化,在领导和老艺人们的帮助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和艺术。她不但与一些优秀的艺术家一起排练并同台演出,还先后和老艺术家姚荫梅、刘天韵拼档演出长篇,得到了他们的热心辅导和指教。
1953年,徐丽仙参加中篇《罗汉钱》的演出。她发挥自己的音乐秉赋,谱唱的“可恨卖婆话太凶”和“为来为去为了罗汉钱”两支选曲,以其幽美的声韵和特色风格,受到听众的喜爱,成为了“丽调”早期的代表作。团领导为了帮助她更好地发展她的流派,帮助她认识了谱唱要从内容、从人物出发,唱曲需要唱情;还帮助她深入地领会唱词的内容。徐丽仙在音乐上有着颖慧的禀赋和很高的悟性。不久,她谱唱的《杜十娘·梳妆》又为“丽调”丰富了刚强、激昂而欢快的特色,引起了轰动。之后,她谱唱了《六十年代第一春》《见到了毛主席》《全靠党的好领导》《饮马乌江河》,使曲调不断创新,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正如她说的,在艺术上要创,就要闯。敢于“敲脱”已有的旧框框,求得发展。这样,她精心谱唱的新作,都受到了听众的欢迎,成为了评弹唱腔的经典性作品,数十年来,一直是评弹书坛久演不衰的保留节目。
贰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正当盛年的徐丽仙艺事日益精熟,创造力如日中天。可是,一场空前浩劫降临中国大地,民族文化受到蹂躏和摧残,评弹艺术被诬为“靡靡之音”。徐丽仙和她的“丽调”也毫无例外受到批判,被定为“文艺黑线”和“为资本主义复辟效力的工具”。工宣队进驻评弹团后,徐丽仙一度被禁止登台。一段时间后,终于恩准她为当时的“样板评弹”谱一唱段。徐丽仙珍惜这一工作的机会,努力谱了唱段交了上去,却被一次次地否定。当权的工宣队领导当面指责她:“你这个人怎么改造不好的,一作曲就要贩卖你的黑货,把旧评弹和你的‘丽调’塞进去。”
有一次,在一位苏州同行家里谈起徐丽仙过去的作品,要她哼唱一段《王魁负桂英·阳告》,《阳告》唱的是焦桂英自尽前在海神庙的哭诉和控告,传到上海工宣队那里却被说成是徐丽仙还在唱“鬼曲”。工宣队说她是为“黑线”招魂,要搞资本主义复辟,把她作为“批林批孔”的批判重点,要她留团检查交代。徐丽仙的性格是倔犟的。说:“你们这是无中生有,非法软禁。”拒不检讨。拖了一段时间,工宣队没有办法,只好不了了之。可是事后那个女工宣队队长为了向上邀功,却恬不知耻地说是自己挽救了徐丽仙,并写进了上报的“先进事迹”。
1976年,周恩来总理逝世。徐丽仙和全国人民一样,悲恸万分。她想起多次为周总理演唱,并受到总理接见。有一次,周总理听了她演唱《新木兰辞》,曾对她说:“我喜欢听评弹。评弹是轻武器,它不用大乐队。它不同于大合唱,需要指挥;唱评弹,你就是指挥,你是主动的。”并提出,开篇中花木兰从军后,只说她“转战十年才奏捷”,叙述得太简单了,“花木兰以一个女子从军,转战十年,要经过多少艰难曲折,很不容易。”徐丽仙感动于周总理听得仔细,意见提得中肯。她把周总理的意见转告了开篇作者,对唱词内容作了丰富加工,使开篇更为完美。听到了周总理逝世的噩耗,她很想能演唱一支悼念开篇,表达一下自己对总理的热爱和感激,以寄托哀思。但是当时她无法实现自己的心愿。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工宣队领导关心的只是“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宣传。
直到十月的喜报传来,徐丽仙终于可以谱唱“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开篇了。她在开篇中抒发了她的复杂心情,她既表达了对周总理深切的哀悼与怀念,也抒发了粉碎万恶的“四人帮”的欢欣鼓舞。
这一年,徐丽仙49岁,正值壮年。可就在她满怀壮志,准备为评弹事业多作贡献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患了癌症,而且病灶正是在她发挥艺术的口腔中。医生向她提出的治疗方案,一是手术切除,一是放疗化疗等保守疗法。对此,徐丽仙首先问医生:“手术后,会不会影响演唱?”医生的回答是,在舌头部位动手术,要影响到口腔和下颔,肯定对演唱会造成困难。当然,医务人员首先考虑的是延长生命。然而,徐丽仙的考虑是,如果不能谱曲演唱了,生命也就没有意义了,因为对于她,艺术和生命是不可分的。终于她毅然作出了采取保守疗法的决定。
在住院的前一天,她与团里管资料的同志约定,先到团里把她新谱的《怀念周恩来总理》等几支开篇,录音保存。她要求把自己的新作,交给电台早日播放给广大群众听。 接着,她就住院,开始了一系列放疗化疗与顽疾的斗争。化疗影响了她的体力、精神、胃口,不久一头乌黑的头发都脱落了。但这一切并没有损及她坚强的意志,她对领导说:“我争取还要活五年,还要谱出新曲,还要为热爱我的听众演唱。我还要把自己的经验记录下来,传授给下一代。”
叁
徐丽仙有一个亲姐姐叫徐新妹,父母养不起,从小就给同村人家当童养媳。抗日战争后她为当地的新四军当了交通员,二十岁左右就因叛徒出卖被敌人抓去,绑在电线杆上,在盛夏的烈日下烤晒。但她坚强不屈,说道:“我投了红旗,不投白旗。”就这样被敌人折磨致死。解放后,人民政府追认她为烈士,并在就义处为她立碑纪念。姐姐的英勇事迹,在她心上一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她身患绝症之后,姐姐的形象更激励着她,给了她与病痛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1978年,她听人介绍,北京有一家医院能用一种先进的放射疗法治疗癌症。经领导同意和联系,去北京求医。她由大女儿陪同到北京住在文化部招待所。可是去医院询问,说是这种疗法会影响声带,妨碍发声,她还是选择了放弃,改找中医,吃汤药治疗。
在北京治疗期间,文艺界的朋友来探访,她谈论得最多的还是自己心爱的艺术。她写信给团领导请求给她一点工作做,她说:“这样,精神上有所寄托,这对我的治疗有好处。”领导上同意她找些谱曲工作做,于是,她一面对谱唱的开篇《黛玉葬花》进行加工,一面开始了用评弹曲调为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雪》谱曲。为了加深感受,她还请求招待所派车去了一次长城。
陈云同志知道了她患病并在北京治疗,特地由文化部的同志陪同到招待所来探望她,有说有笑地和她谈了一个多小时,并听了她女儿演唱的“丽调”。临行一再嘱她要安心治病。衷心爱戴的老首长的殷殷关切和拳拳慰藉,给了她强大的鼓舞,增强了她治病的信心。
自北京回沪,徐丽仙的病痛一度有所缓解。她写信给团领导说:“我是从旧社会过来的女艺人,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丽调’。党培养一个演员真不容易,我是多么希望用我的喉咙和琵琶尽情地唱啊。我知道身患重病,余日不多,因此要抢时间,有一分力尽一分力,为评弹事业做些微薄的工作。”
她还写道:“往前看,有多少事等着自己干。我没有工夫叹息昨天,也不幻想明天,应该抓住今天。活一天,我就要干一天。用我对党的一片忠诚为评弹事业多出力。”
从此,她就抓住眼前的每一天,忍着病痛,争分夺秒地投入到谱曲、录音、记述经验、辅导学员的工作中去。陪伴她的大女儿见她日夜奔波于电台、唱片厂等之间,录音前口含冰块镇痛,一遍遍地排练,累得满头是汗,心中不忍,便和她的其他子女一起,劝她放下工作,多歇息一下。她回答说:“妈妈不是属于你们的,妈妈是属于党的评弹事业的。我的事不用你们来管。”
这时,她在报上看到了叶剑英元帅发表的诗作《八十书怀》。徐丽仙曾多次受到也是评弹知音的叶帅的接见,并为叶帅演出。叶帅很喜欢她谱唱的《新木兰辞》。她便想起将《八十书怀》谱曲演唱。不久,叶剑英同志来上海,接见了评弹演员。团领导安排了她当面向叶帅汇报演唱了《八十书怀》。叶帅听了十分高兴,给予了热情的鼓励。
她还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再能为广大听众登台演出一次。她写信给团领导说:“我夜里做梦,老是拔高了喉咙在演唱。总想,我还能真正上一次台,为热爱我的听众演唱一次。”
“徐丽仙还能登台吗?”圈内人提出了疑问。也有好心人劝说:“已经录了音带,灌了唱片了,何必再上台演出呢?”可是徐丽仙认为,上台,再在聚光灯下与听众们见面,为他们演唱,是和录音、唱片所给听众的满足不同的。这也是给病中关心她的听众一个回报。团领导理解她的心愿,在与医生商量后,决定为她组织演出一场“丽调”专场,并决定由徐丽仙自己演唱她的代表作《情探·梨花落》。
就在积极排练这一专场时,徐丽仙忽因肺部感染住进了医院,病中也念念不忘即将举行的演唱会。医务人员在她手上扎针时,她在半昏迷中惊呼:“不要扎我的手指,我还要弹琵琶的。”她热爱事业的执着精神感动了医务人员,他们为她悉心治疗,病情很快好转。一个多月后,她登台演唱的愿望得以实现。
1981年3月29日,由上海曲协和上海评弹团共同主办的“徐丽仙艺术流派演唱会”假市工人文化宫剧场如期举行。霏霏春雨没有挡住从各处赶来的热情听众,他们还送来了向徐丽仙慰问祝贺的题词、横幅和花篮。直到开演的铃声响了,排队等退票的人群,还在剧场门口和过道上拥挤着,不肯散去。
在开演前,徐丽仙身穿深红色丝绒旗袍,首先走上台去,向听众作了简短致词。她感谢老听众在她患病后对她的爱护、关心,并说,这次能上台演唱也是由于领导和听众的关怀和支持。没有等她的话音落下,台下已经响起了如雷的掌声。掌声所表达的是听众对这位和恶疾做顽强斗争,把生命奉献给艺术,把艺术奉献给人民的艺术家的热爱和崇敬。开演了,整台节目表演的都是徐丽仙一生绚丽多彩的创作成果。听众们对每一个节目都报以同样热烈的掌声。到徐丽仙抱着琵琶登台时,台下更是沸腾起来,但紧接着又着魔似地安静下来。他们聚精会神期待着徐丽仙的演唱,不愿漏略一个音符。徐丽仙演唱了她的代表作《情探·梨花落》。一曲方罢,台下又爆发起如沸的掌声。接着,徐丽仙加唱了一段她新谱的《朋友朋友休烦恼》,又是掌声雷动。听众们多么想再听徐丽仙继续演唱啊,但大家意识到她是抱着重病勉力登台的,都自觉地把掌声停了下来。在她向大家告别时,人们依依不舍地用再次响起的掌声向她慰问,向她表示敬意。
这次演出的成功,鼓舞着徐丽仙又继续演出了几场。一次是和戏曲界与她风格相近的三位女演员同台演出。她们是锡剧梅兰珍、越剧戚雅仙、沪剧杨飞飞。她们都是各自流派的创始人,她们的联袂演唱成了当时无锡文艺界的一大盛事,影响及于上海以及苏南一带。
还有一次是她的母团上海评弹团建团三十周年的纪念演出。对于这个培育、扶掖了她的集体,她有着深厚的感情。那一次在上海政协礼堂举行的演出,是“文革”结束后,上海评弹团老中青三代演员重又集合到一起,向听众再一次呈献他们历年的艺术成果的一次盛会。徐丽仙从医院请假出来,登台演唱了她在病中修改加工的开篇《饮马乌江河》。徐丽仙对这一段时间的演出,她曾打趣说:“生癌的徐丽仙和谱唱演出的徐丽仙不是一个人。我要作曲演唱了,就向生癌的徐丽仙请假。这样,只要我一拿起琵琶,我的病痛就暂时离开我了。” 肆
1982年3月,中国文化部和中国曲艺家协会在苏州举行全国曲艺(南方片)会演。组委会特地为徐丽仙颁发了荣誉奖。当时没有终身成就奖的奖项,文化部为徐丽仙特设的这个荣誉奖表彰,奖励的正是徐丽仙对曲艺事业的终身杰出成就和贡献。
徐丽仙的病情在经过了几次反复之后,又逐渐加重了。在和病痛的抗争中,徐丽仙回顾了自己的身世和生命历程,认真考虑了自己的归宿。徐丽仙从一个连小学也没有进过的、只知为生存为名利卖艺的旧艺人,到进入国家剧团之后,受到党的教育培养、集体的关心帮助,明确了生命的意义和艺术的方向道路,在思想、文化、艺术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生活和事业上的这些感受,再联想到姐姐为国献身的榜样,在六十年代她就有了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愿望。这时,在病中,她更加深了对生命意义和人生理想的认识,也加深了她对党的热爱,增强了做一名共产主义战士、献身党的事业的意志,她一次再次地表露了自己的心声:
“1964年,我曾正式向党提出申请,已经十七年了。旧社会带给我的一些思想意识上的缺点,影响了我的进步。每当想到,彻夜难眠。尤其当我知道我身患癌症,生命有限,这个问题就更感到迫切了。我有好的一面,出生苦,是党把我从苦海中救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徐丽仙。我和党心连心。我的姐姐是位烈士,她为中华民族英勇就义,她是党的交通员,我是党的宣传员。年轻的姐姐没有来得及入党,就光荣牺牲了。我生长在社会主义新中国,没有理由不加入到党的队伍里。我最近又去看了她的墓碑,姐姐的事迹在激励我。这种要求就更强烈、更迫切了。”
党组织对徐丽仙的入党问题是郑重的。他们听取群众意见,找徐丽仙交谈,帮助她学习党的基本知识,使徐丽仙的思想觉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徐丽仙于1983年11月9日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支部大会上,她用朴素恳挚的语言表示:“只要活一天,就要为党工作一天。我的生命是属于党的。”同志们在向她热烈祝贺的同时,更热切地希望这位才华超群的艺术家能多活几年,为党的事业作出更多的贡献。
徐丽仙在得知自己身罹恶疾之后,原想能再活五年,现在她已超过了原来的期望。她以坚强的毅力,打退了病魔一次一次的进攻,赢得了六年以上的时间,而且在这六年里,她记录经验、谱唱新作、教徒授艺,她没有丝毫停止为艺术事业作出力所能及的奉献。可以说这六年比平常的十年、十二年更为充实。入党之后,徐丽仙更是全身心地投入于事业和工作之中。
然而,徐丽仙的病情,虽经医务人员的悉心救治,还是日渐沉重了。虽然她对生命是那么热爱,对工作那么执着,但是对冷酷的客观现实,思想上也做好了准备。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她仍和去医院探望的人谈论艺术,勉励青年勤奋学艺,积极工作,也和组织上平静地谈论自己的后事。
1984年3月6日下午,徐丽仙以一个强者的姿态,泰然离开人世。根据她的遗愿,不举行追悼会。在一个星期后,上海曲艺家协会和上海评弹团,假上海音乐学院举行了追思会。戏曲、音乐、曲艺界的许多知名人士出席了会议,表达了对徐丽仙的深切缅怀和由衷的仰慕。
徐丽仙和她的艺术是不朽的。
(本文照片由祖忠人提供)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评弹艺术空前繁荣。历代艺术家创始的唱腔流派多达近二十种。不但原有的流派唱腔有了发展,同时还出现了新的流派。徐丽仙的“丽调”便是在这时形成并发展起来、受到广大听众热爱的新的流派唱腔。当时,一曲“丽调”风靡了江南城乡。街头巷尾、家庭商铺、收音机和广播喇叭,都播放着徐丽仙的演唱,引得行人驻足,甚至有的三轮车也停了下来,听完一曲再走。戏曲界、音乐界乃至电影界也都有“丽调”的爱好者。一位江苏歌舞团资料室的管理人员当时曾说,他们那里被借听得最多的是徐丽仙的唱片。评弹知音陈云同志也说:“徐丽仙在评弹音乐的发展中是有她的地位的。”到今天,“丽调”仍是评弹流派唱腔中演唱得最多最广的女声唱腔。
徐丽仙出生在苏州西郊农村的一个贫苦家庭。她的父母因子女多,不胜负担,在她年幼时,便将她交给一个靠领养女孩子卖艺赚钱的钱姓班主收养。那钱姓的班主除了教她们评弹外,还教她们一些戏曲、民间小调。在徐丽仙不足十岁时,便被逼到茶馆酒楼卖唱。每天的收入全部交给养父母,收入少了,还常受到打骂。十岁以后,她便随养母上台演唱评弹了。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她的养父因投靠反动组织恶势力,危害人民,被人民政府镇压,徐丽仙才脱离了钱家班,恢复了本姓,独立拼档,演出谋生。
1952年,徐丽仙参加书戏《众星拱月》演出,当一名群众角色,只有一句唱词“光荣妈妈真可敬”,她还是将这句唱腔唱出了自己的特色,引起了当时任上海人民评弹团副团长的蒋月泉的注意,将她推荐参加国家剧团,那年,徐丽仙正好24岁。
徐丽仙没有进过学校,养父母也没有很好地教过她艺术。她主要凭自己的天赋和爱好,打下演评弹基础的。进入评弹团后,她开始学习文化,在领导和老艺人们的帮助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和艺术。她不但与一些优秀的艺术家一起排练并同台演出,还先后和老艺术家姚荫梅、刘天韵拼档演出长篇,得到了他们的热心辅导和指教。
1953年,徐丽仙参加中篇《罗汉钱》的演出。她发挥自己的音乐秉赋,谱唱的“可恨卖婆话太凶”和“为来为去为了罗汉钱”两支选曲,以其幽美的声韵和特色风格,受到听众的喜爱,成为了“丽调”早期的代表作。团领导为了帮助她更好地发展她的流派,帮助她认识了谱唱要从内容、从人物出发,唱曲需要唱情;还帮助她深入地领会唱词的内容。徐丽仙在音乐上有着颖慧的禀赋和很高的悟性。不久,她谱唱的《杜十娘·梳妆》又为“丽调”丰富了刚强、激昂而欢快的特色,引起了轰动。之后,她谱唱了《六十年代第一春》《见到了毛主席》《全靠党的好领导》《饮马乌江河》,使曲调不断创新,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正如她说的,在艺术上要创,就要闯。敢于“敲脱”已有的旧框框,求得发展。这样,她精心谱唱的新作,都受到了听众的欢迎,成为了评弹唱腔的经典性作品,数十年来,一直是评弹书坛久演不衰的保留节目。
贰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正当盛年的徐丽仙艺事日益精熟,创造力如日中天。可是,一场空前浩劫降临中国大地,民族文化受到蹂躏和摧残,评弹艺术被诬为“靡靡之音”。徐丽仙和她的“丽调”也毫无例外受到批判,被定为“文艺黑线”和“为资本主义复辟效力的工具”。工宣队进驻评弹团后,徐丽仙一度被禁止登台。一段时间后,终于恩准她为当时的“样板评弹”谱一唱段。徐丽仙珍惜这一工作的机会,努力谱了唱段交了上去,却被一次次地否定。当权的工宣队领导当面指责她:“你这个人怎么改造不好的,一作曲就要贩卖你的黑货,把旧评弹和你的‘丽调’塞进去。”
有一次,在一位苏州同行家里谈起徐丽仙过去的作品,要她哼唱一段《王魁负桂英·阳告》,《阳告》唱的是焦桂英自尽前在海神庙的哭诉和控告,传到上海工宣队那里却被说成是徐丽仙还在唱“鬼曲”。工宣队说她是为“黑线”招魂,要搞资本主义复辟,把她作为“批林批孔”的批判重点,要她留团检查交代。徐丽仙的性格是倔犟的。说:“你们这是无中生有,非法软禁。”拒不检讨。拖了一段时间,工宣队没有办法,只好不了了之。可是事后那个女工宣队队长为了向上邀功,却恬不知耻地说是自己挽救了徐丽仙,并写进了上报的“先进事迹”。
1976年,周恩来总理逝世。徐丽仙和全国人民一样,悲恸万分。她想起多次为周总理演唱,并受到总理接见。有一次,周总理听了她演唱《新木兰辞》,曾对她说:“我喜欢听评弹。评弹是轻武器,它不用大乐队。它不同于大合唱,需要指挥;唱评弹,你就是指挥,你是主动的。”并提出,开篇中花木兰从军后,只说她“转战十年才奏捷”,叙述得太简单了,“花木兰以一个女子从军,转战十年,要经过多少艰难曲折,很不容易。”徐丽仙感动于周总理听得仔细,意见提得中肯。她把周总理的意见转告了开篇作者,对唱词内容作了丰富加工,使开篇更为完美。听到了周总理逝世的噩耗,她很想能演唱一支悼念开篇,表达一下自己对总理的热爱和感激,以寄托哀思。但是当时她无法实现自己的心愿。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工宣队领导关心的只是“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宣传。
直到十月的喜报传来,徐丽仙终于可以谱唱“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开篇了。她在开篇中抒发了她的复杂心情,她既表达了对周总理深切的哀悼与怀念,也抒发了粉碎万恶的“四人帮”的欢欣鼓舞。
这一年,徐丽仙49岁,正值壮年。可就在她满怀壮志,准备为评弹事业多作贡献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患了癌症,而且病灶正是在她发挥艺术的口腔中。医生向她提出的治疗方案,一是手术切除,一是放疗化疗等保守疗法。对此,徐丽仙首先问医生:“手术后,会不会影响演唱?”医生的回答是,在舌头部位动手术,要影响到口腔和下颔,肯定对演唱会造成困难。当然,医务人员首先考虑的是延长生命。然而,徐丽仙的考虑是,如果不能谱曲演唱了,生命也就没有意义了,因为对于她,艺术和生命是不可分的。终于她毅然作出了采取保守疗法的决定。
在住院的前一天,她与团里管资料的同志约定,先到团里把她新谱的《怀念周恩来总理》等几支开篇,录音保存。她要求把自己的新作,交给电台早日播放给广大群众听。 接着,她就住院,开始了一系列放疗化疗与顽疾的斗争。化疗影响了她的体力、精神、胃口,不久一头乌黑的头发都脱落了。但这一切并没有损及她坚强的意志,她对领导说:“我争取还要活五年,还要谱出新曲,还要为热爱我的听众演唱。我还要把自己的经验记录下来,传授给下一代。”
叁
徐丽仙有一个亲姐姐叫徐新妹,父母养不起,从小就给同村人家当童养媳。抗日战争后她为当地的新四军当了交通员,二十岁左右就因叛徒出卖被敌人抓去,绑在电线杆上,在盛夏的烈日下烤晒。但她坚强不屈,说道:“我投了红旗,不投白旗。”就这样被敌人折磨致死。解放后,人民政府追认她为烈士,并在就义处为她立碑纪念。姐姐的英勇事迹,在她心上一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她身患绝症之后,姐姐的形象更激励着她,给了她与病痛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1978年,她听人介绍,北京有一家医院能用一种先进的放射疗法治疗癌症。经领导同意和联系,去北京求医。她由大女儿陪同到北京住在文化部招待所。可是去医院询问,说是这种疗法会影响声带,妨碍发声,她还是选择了放弃,改找中医,吃汤药治疗。
在北京治疗期间,文艺界的朋友来探访,她谈论得最多的还是自己心爱的艺术。她写信给团领导请求给她一点工作做,她说:“这样,精神上有所寄托,这对我的治疗有好处。”领导上同意她找些谱曲工作做,于是,她一面对谱唱的开篇《黛玉葬花》进行加工,一面开始了用评弹曲调为毛泽东词作《沁园春·雪》谱曲。为了加深感受,她还请求招待所派车去了一次长城。
陈云同志知道了她患病并在北京治疗,特地由文化部的同志陪同到招待所来探望她,有说有笑地和她谈了一个多小时,并听了她女儿演唱的“丽调”。临行一再嘱她要安心治病。衷心爱戴的老首长的殷殷关切和拳拳慰藉,给了她强大的鼓舞,增强了她治病的信心。
自北京回沪,徐丽仙的病痛一度有所缓解。她写信给团领导说:“我是从旧社会过来的女艺人,没有党就没有我的‘丽调’。党培养一个演员真不容易,我是多么希望用我的喉咙和琵琶尽情地唱啊。我知道身患重病,余日不多,因此要抢时间,有一分力尽一分力,为评弹事业做些微薄的工作。”
她还写道:“往前看,有多少事等着自己干。我没有工夫叹息昨天,也不幻想明天,应该抓住今天。活一天,我就要干一天。用我对党的一片忠诚为评弹事业多出力。”
从此,她就抓住眼前的每一天,忍着病痛,争分夺秒地投入到谱曲、录音、记述经验、辅导学员的工作中去。陪伴她的大女儿见她日夜奔波于电台、唱片厂等之间,录音前口含冰块镇痛,一遍遍地排练,累得满头是汗,心中不忍,便和她的其他子女一起,劝她放下工作,多歇息一下。她回答说:“妈妈不是属于你们的,妈妈是属于党的评弹事业的。我的事不用你们来管。”
这时,她在报上看到了叶剑英元帅发表的诗作《八十书怀》。徐丽仙曾多次受到也是评弹知音的叶帅的接见,并为叶帅演出。叶帅很喜欢她谱唱的《新木兰辞》。她便想起将《八十书怀》谱曲演唱。不久,叶剑英同志来上海,接见了评弹演员。团领导安排了她当面向叶帅汇报演唱了《八十书怀》。叶帅听了十分高兴,给予了热情的鼓励。
她还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再能为广大听众登台演出一次。她写信给团领导说:“我夜里做梦,老是拔高了喉咙在演唱。总想,我还能真正上一次台,为热爱我的听众演唱一次。”
“徐丽仙还能登台吗?”圈内人提出了疑问。也有好心人劝说:“已经录了音带,灌了唱片了,何必再上台演出呢?”可是徐丽仙认为,上台,再在聚光灯下与听众们见面,为他们演唱,是和录音、唱片所给听众的满足不同的。这也是给病中关心她的听众一个回报。团领导理解她的心愿,在与医生商量后,决定为她组织演出一场“丽调”专场,并决定由徐丽仙自己演唱她的代表作《情探·梨花落》。
就在积极排练这一专场时,徐丽仙忽因肺部感染住进了医院,病中也念念不忘即将举行的演唱会。医务人员在她手上扎针时,她在半昏迷中惊呼:“不要扎我的手指,我还要弹琵琶的。”她热爱事业的执着精神感动了医务人员,他们为她悉心治疗,病情很快好转。一个多月后,她登台演唱的愿望得以实现。
1981年3月29日,由上海曲协和上海评弹团共同主办的“徐丽仙艺术流派演唱会”假市工人文化宫剧场如期举行。霏霏春雨没有挡住从各处赶来的热情听众,他们还送来了向徐丽仙慰问祝贺的题词、横幅和花篮。直到开演的铃声响了,排队等退票的人群,还在剧场门口和过道上拥挤着,不肯散去。
在开演前,徐丽仙身穿深红色丝绒旗袍,首先走上台去,向听众作了简短致词。她感谢老听众在她患病后对她的爱护、关心,并说,这次能上台演唱也是由于领导和听众的关怀和支持。没有等她的话音落下,台下已经响起了如雷的掌声。掌声所表达的是听众对这位和恶疾做顽强斗争,把生命奉献给艺术,把艺术奉献给人民的艺术家的热爱和崇敬。开演了,整台节目表演的都是徐丽仙一生绚丽多彩的创作成果。听众们对每一个节目都报以同样热烈的掌声。到徐丽仙抱着琵琶登台时,台下更是沸腾起来,但紧接着又着魔似地安静下来。他们聚精会神期待着徐丽仙的演唱,不愿漏略一个音符。徐丽仙演唱了她的代表作《情探·梨花落》。一曲方罢,台下又爆发起如沸的掌声。接着,徐丽仙加唱了一段她新谱的《朋友朋友休烦恼》,又是掌声雷动。听众们多么想再听徐丽仙继续演唱啊,但大家意识到她是抱着重病勉力登台的,都自觉地把掌声停了下来。在她向大家告别时,人们依依不舍地用再次响起的掌声向她慰问,向她表示敬意。
这次演出的成功,鼓舞着徐丽仙又继续演出了几场。一次是和戏曲界与她风格相近的三位女演员同台演出。她们是锡剧梅兰珍、越剧戚雅仙、沪剧杨飞飞。她们都是各自流派的创始人,她们的联袂演唱成了当时无锡文艺界的一大盛事,影响及于上海以及苏南一带。
还有一次是她的母团上海评弹团建团三十周年的纪念演出。对于这个培育、扶掖了她的集体,她有着深厚的感情。那一次在上海政协礼堂举行的演出,是“文革”结束后,上海评弹团老中青三代演员重又集合到一起,向听众再一次呈献他们历年的艺术成果的一次盛会。徐丽仙从医院请假出来,登台演唱了她在病中修改加工的开篇《饮马乌江河》。徐丽仙对这一段时间的演出,她曾打趣说:“生癌的徐丽仙和谱唱演出的徐丽仙不是一个人。我要作曲演唱了,就向生癌的徐丽仙请假。这样,只要我一拿起琵琶,我的病痛就暂时离开我了。” 肆
1982年3月,中国文化部和中国曲艺家协会在苏州举行全国曲艺(南方片)会演。组委会特地为徐丽仙颁发了荣誉奖。当时没有终身成就奖的奖项,文化部为徐丽仙特设的这个荣誉奖表彰,奖励的正是徐丽仙对曲艺事业的终身杰出成就和贡献。
徐丽仙的病情在经过了几次反复之后,又逐渐加重了。在和病痛的抗争中,徐丽仙回顾了自己的身世和生命历程,认真考虑了自己的归宿。徐丽仙从一个连小学也没有进过的、只知为生存为名利卖艺的旧艺人,到进入国家剧团之后,受到党的教育培养、集体的关心帮助,明确了生命的意义和艺术的方向道路,在思想、文化、艺术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生活和事业上的这些感受,再联想到姐姐为国献身的榜样,在六十年代她就有了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愿望。这时,在病中,她更加深了对生命意义和人生理想的认识,也加深了她对党的热爱,增强了做一名共产主义战士、献身党的事业的意志,她一次再次地表露了自己的心声:
“1964年,我曾正式向党提出申请,已经十七年了。旧社会带给我的一些思想意识上的缺点,影响了我的进步。每当想到,彻夜难眠。尤其当我知道我身患癌症,生命有限,这个问题就更感到迫切了。我有好的一面,出生苦,是党把我从苦海中救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徐丽仙。我和党心连心。我的姐姐是位烈士,她为中华民族英勇就义,她是党的交通员,我是党的宣传员。年轻的姐姐没有来得及入党,就光荣牺牲了。我生长在社会主义新中国,没有理由不加入到党的队伍里。我最近又去看了她的墓碑,姐姐的事迹在激励我。这种要求就更强烈、更迫切了。”
党组织对徐丽仙的入党问题是郑重的。他们听取群众意见,找徐丽仙交谈,帮助她学习党的基本知识,使徐丽仙的思想觉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徐丽仙于1983年11月9日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支部大会上,她用朴素恳挚的语言表示:“只要活一天,就要为党工作一天。我的生命是属于党的。”同志们在向她热烈祝贺的同时,更热切地希望这位才华超群的艺术家能多活几年,为党的事业作出更多的贡献。
徐丽仙在得知自己身罹恶疾之后,原想能再活五年,现在她已超过了原来的期望。她以坚强的毅力,打退了病魔一次一次的进攻,赢得了六年以上的时间,而且在这六年里,她记录经验、谱唱新作、教徒授艺,她没有丝毫停止为艺术事业作出力所能及的奉献。可以说这六年比平常的十年、十二年更为充实。入党之后,徐丽仙更是全身心地投入于事业和工作之中。
然而,徐丽仙的病情,虽经医务人员的悉心救治,还是日渐沉重了。虽然她对生命是那么热爱,对工作那么执着,但是对冷酷的客观现实,思想上也做好了准备。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她仍和去医院探望的人谈论艺术,勉励青年勤奋学艺,积极工作,也和组织上平静地谈论自己的后事。
1984年3月6日下午,徐丽仙以一个强者的姿态,泰然离开人世。根据她的遗愿,不举行追悼会。在一个星期后,上海曲艺家协会和上海评弹团,假上海音乐学院举行了追思会。戏曲、音乐、曲艺界的许多知名人士出席了会议,表达了对徐丽仙的深切缅怀和由衷的仰慕。
徐丽仙和她的艺术是不朽的。
(本文照片由祖忠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