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高校毕业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分析目前贫困大学生就业所处的现状及其成因的基础上,从多方面对如何促进高校贫困生顺利就业进行思考和探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据教育部统计,经济困难学生根据地域不同一般占在校生总数的10—25%,这一比例仍然在呈上升趋势。在激烈的大学生就业竞争中,贫困毕业生明显处于弱势群体,关注和支持贫困大学生就业体系,做好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服务,已经成为政府、社会和高校共同面临的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一、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经济困难使得学生择业受到束缚
近年来,随着就业竞争的激烈化,不断攀升的求职成本成为摆在贫困大学生面前的又一道就业“拦路虎”。参加各种人才交流会所需的各种入门费、路费、住宿费、服装费、材料费等大大增加了经济困难学生择业的负担,使大部份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不堪重负,丧失了许多就业机会。
(二)精神及心理贫困,引发经济困难学生择业时的心理障碍
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地区、农村地区,在日常生活中,经济上的拮据直接影响了贫困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更害怕竞争,遇到挫折时心理难以承受,更容易缠上悲观情绪,甚至形成逆反或仇视社会的人格特质,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紧张、压抑、焦躁的心理情绪往往导致贫困生的心理负担过重,极大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心态。
(三)学习基础薄弱
大多数贫困生来自偏远农村或经济收入偏低的城镇家庭,受教育基础比较差,学习成绩一般者居多。很多学生上大学之前还没有见过电脑,更不用说熟练使用了,有些同学基本上没有用英语和别人沟通过,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差,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弥补以前的课程基础,加上经济困难学生进入大学后不久就会将很大一部分时间用于打工,投入学习的时间相对就比较少。这对学业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经济困难学生更趋于尽快分担家庭的重担,因此经济困难学生考研比例明显低于非经济困难学生,而选择直接就业。
(四)综合素质拓展能力差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综合素质的竞争。由于家庭背景和传统教育经历的影响,许多贫困生往往将时间和经历投入到学习当中,以求证明自己的实力,很少或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也没有经济实力去学习专业之外的技能或特长,从而造成了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动手操作等方面能力的不强,影响了自己全面的发展。
二、提高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分析
(一)切实做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资助体系建设
高校应努力健全和完善“六位一体(奖、贷、助、减、补、保)”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增加面向贫困生提供服务的开支,明确界定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范围,突出奖学金“奖优”和助学金“助贫”的功能,扩充渠道,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积极、稳妥地组织和引导贫困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好的资助体系可以帮助贫困学生沐浴在社会、学校的关爱中健康成长。反之,不合理的资助体系则使好事变坏事,影响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
(二)加强对贫困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
作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高度重视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特别是对贫困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有系统地对贫困生进行全程化、个性化就业指导,帮助学生确立大学的学习生活目标,树立热爱学习、热爱专业、刻苦钻研的思想。有针对性地开展求职技能和技巧训练,消除困惑,增强就业自信心,更新就业观念。此外,高校要积极做好对贫困生就业的推荐工作,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促进他们早日就业。积极做好对贫困生就业后跟踪服务,定期对他们的思想政治、业务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了解情况,帮助协调解决一些困难和问题,增强学生发展后劲。
(三)提高贫困生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增强择业竞争力
由于客观的原因造成了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学习中学习机会、培养锻炼的机会的客观减少。所以,针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应该建立一套专门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和心理压力,引导他们参加社团活动,轮流担任班干,吸引他们加入到竞争性比赛中来,以锻炼其组织协调能力,逐步树立信心,激发自强精神,强化竞争意识,练好内功,通过在全校范围内树典型、树榜样,加大向优秀贫困生学习的宣传力度,鼓励广大贫困学生能够正视贫困,在逆境中勇于磨砺,奋发成才,摆脱外界影响,树立积极进取乐观的人生态度。针对贫困生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障碍问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在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中,应着重于自我意识与自信心教育、健康人格教育、情绪调节与挫折教育以及人际关系心理教育等。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降低其就业期望值,引导他们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到西部边疆和基层去施展才华;帮助其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和“先就业、后择业”观念,这样将有利于经济困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芳欣.做好高校贫困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路[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12).
[2]鲍东明.关注与期待解决高校经济困难学生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3-3-9(4).
[3]陈德明,张革华.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构建学校支持体系[J].前沿,2004,(20).
作者简介:王红,大学本科,现任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副主任。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就业;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据教育部统计,经济困难学生根据地域不同一般占在校生总数的10—25%,这一比例仍然在呈上升趋势。在激烈的大学生就业竞争中,贫困毕业生明显处于弱势群体,关注和支持贫困大学生就业体系,做好贫困生的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服务,已经成为政府、社会和高校共同面临的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一、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经济困难使得学生择业受到束缚
近年来,随着就业竞争的激烈化,不断攀升的求职成本成为摆在贫困大学生面前的又一道就业“拦路虎”。参加各种人才交流会所需的各种入门费、路费、住宿费、服装费、材料费等大大增加了经济困难学生择业的负担,使大部份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不堪重负,丧失了许多就业机会。
(二)精神及心理贫困,引发经济困难学生择业时的心理障碍
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偏远地区、农村地区,在日常生活中,经济上的拮据直接影响了贫困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更害怕竞争,遇到挫折时心理难以承受,更容易缠上悲观情绪,甚至形成逆反或仇视社会的人格特质,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紧张、压抑、焦躁的心理情绪往往导致贫困生的心理负担过重,极大影响了他们的就业心态。
(三)学习基础薄弱
大多数贫困生来自偏远农村或经济收入偏低的城镇家庭,受教育基础比较差,学习成绩一般者居多。很多学生上大学之前还没有见过电脑,更不用说熟练使用了,有些同学基本上没有用英语和别人沟通过,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差,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弥补以前的课程基础,加上经济困难学生进入大学后不久就会将很大一部分时间用于打工,投入学习的时间相对就比较少。这对学业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经济困难学生更趋于尽快分担家庭的重担,因此经济困难学生考研比例明显低于非经济困难学生,而选择直接就业。
(四)综合素质拓展能力差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综合素质的竞争。由于家庭背景和传统教育经历的影响,许多贫困生往往将时间和经历投入到学习当中,以求证明自己的实力,很少或不愿参加集体活动,也没有经济实力去学习专业之外的技能或特长,从而造成了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动手操作等方面能力的不强,影响了自己全面的发展。
二、提高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分析
(一)切实做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综合资助体系建设
高校应努力健全和完善“六位一体(奖、贷、助、减、补、保)”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增加面向贫困生提供服务的开支,明确界定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范围,突出奖学金“奖优”和助学金“助贫”的功能,扩充渠道,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机会,积极、稳妥地组织和引导贫困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好的资助体系可以帮助贫困学生沐浴在社会、学校的关爱中健康成长。反之,不合理的资助体系则使好事变坏事,影响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
(二)加强对贫困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
作为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高度重视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特别是对贫困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有系统地对贫困生进行全程化、个性化就业指导,帮助学生确立大学的学习生活目标,树立热爱学习、热爱专业、刻苦钻研的思想。有针对性地开展求职技能和技巧训练,消除困惑,增强就业自信心,更新就业观念。此外,高校要积极做好对贫困生就业的推荐工作,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促进他们早日就业。积极做好对贫困生就业后跟踪服务,定期对他们的思想政治、业务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了解情况,帮助协调解决一些困难和问题,增强学生发展后劲。
(三)提高贫困生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增强择业竞争力
由于客观的原因造成了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学习中学习机会、培养锻炼的机会的客观减少。所以,针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应该建立一套专门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和心理压力,引导他们参加社团活动,轮流担任班干,吸引他们加入到竞争性比赛中来,以锻炼其组织协调能力,逐步树立信心,激发自强精神,强化竞争意识,练好内功,通过在全校范围内树典型、树榜样,加大向优秀贫困生学习的宣传力度,鼓励广大贫困学生能够正视贫困,在逆境中勇于磨砺,奋发成才,摆脱外界影响,树立积极进取乐观的人生态度。针对贫困生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障碍问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在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中,应着重于自我意识与自信心教育、健康人格教育、情绪调节与挫折教育以及人际关系心理教育等。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降低其就业期望值,引导他们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到西部边疆和基层去施展才华;帮助其树立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和“先就业、后择业”观念,这样将有利于经济困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芳欣.做好高校贫困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路[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12).
[2]鲍东明.关注与期待解决高校经济困难学生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3-3-9(4).
[3]陈德明,张革华.关注贫困大学生就业构建学校支持体系[J].前沿,2004,(20).
作者简介:王红,大学本科,现任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