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困境及对策思考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136325941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社交媒体即时分享与沉浸交互的传播属性重构大学生群体的阅读行为。文章对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面临的困境作了解读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正确引导大学生阅读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 社交媒体;大学生阅读;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7-0055-02
  一、问题提出
  自古以来,阅读的价值与意义至关重要。阅读是个体接受知识、转化知识进而创新知识的重要途径,与人类的历史文明传承、核心素养建构与审美情怀生成息息相关。为推动“全民阅读”成为全球推崇的社会风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推广活动深化公民对阅读价值的重视。阅读兼备功能与价值双重属性,功能属性着眼于读者通过恰切的阅读行为获取知识,提升涵养;价值属性则关照个体在阅读中养成独立思考的处世理念及价值判断。伴随着媒介载体的变化,传统阅读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现象,在作为知识与人才集聚地的大学校园里尤显突出。
  互联网的高速普及和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社交媒体迅速崛起,引领大学生阅读行为发生转变。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的精英知识分子,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梦推进的中坚力量,研究其阅读行为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下,破解大学生的阅读困境并提出应对策略,充分发挥社交媒体对大学生阅读的积极影响,是目前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面临的阅读困境
  近年来,大学生对微信、微博、QQ和论坛等社交媒体情有独钟,由新媒介引发的阅读革命颠覆了传统的阅读行为模式,给大学生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40亿,其中20-29岁网民占比为19.9%,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3.7%[1]。数据不仅反映了大众对网络的接受和认同程度,也反映出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社交媒体阅读的中坚力量。社交媒体环境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具体来讲,大学生阅读过程中呈现出如下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阅读目的功利化,阻碍了大学生的自我发展
  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阅读走进了一种误区,真正传统意义上的“读书”风气难以形成,大学生阅读的功利化、实用化趋势明显。对于他们而言,阅读不再是一种自觉的行为,阅读的内容也并非发自内心地喜欢。充斥在他们生活中的阅读行为大多是消遣娱乐性质的,如果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获取各种证书,他们更愿意浏览网页、上网冲浪,或者通过QQ、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聊天和交友。
  阅读,作为人类一种自觉的自我发展与提升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的自我成长与发展,要想真正地学到知识,提升自己,大量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过于功利化的阅读无疑会阻碍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大学生需要更多的知识与技能阅读提升自己,而功利化的阅读则本末倒置。
  (二)阅读方式社交化,限制了大学生的思考力
  麦克卢汉认为,“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2]
  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阅读成为一种新尺度的延伸,作为缘文会友的交往媒介,人们把阅读内容建立在社交分享基础之上,通过阅读来社交。社交与阅读的深度融合弥补了纸质阅读的局限,阅读不再是个体的单向的对话,开始向集体阅读活动转变,成为群体的思想碰撞。“在社交化阅读方式下,‘我’既是读者,也是创作者,可以通过回复、转发、点赞、评论等手段,随时参与其中,促进信息的分享交流与传播。”[3]阅读与社交的结合,不仅让接受主体有了更多的阅读自主性,还为参与主体提供了交往的平台,大学生们可以很方便地利用微博、微信等进行交流、互动与分享,广泛结交朋友,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社交化阅读成为他们阅读的常态。
  毋庸置疑,社交媒体的多元分享功能突出了阅读的社交属性,但大学生过分沉浸于其中的社交功能,难免会缺少深入细致的阅读和分析。正如哲学家叔本华所言,我们可以随时坐下来阅读,但很难随时坐下来思考。所谓真正意义上的“读”,应该是阅读时聚精会神,同时伴以理解、思考。理论上,大学生获得了大量信息,但实际上却很难让思维集中起来进行缜密的思考,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的思考力,最终将导致认知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下降。
  (三)阅读思维浅表化,削弱了大学生的创新力
  与传统阅读相比,社交媒体阅读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大学生在阅读时不再囿于翻阅图书馆所收藏的纸质文献资源,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和PAD类移动阅读设备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类信息与资源的主渠道,手机凭借其移动性、便捷性、自由性的特点,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成为大学生接触社交媒体的首选设备,他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搜索,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的信息量,从而满足 “求快”的心理。很多大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者做作业时不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推理,而是选择直接上网搜索关键词,甚至有的学生在考试中也携带手机“百度”,惰性的阅读思维使大学生无法发挥创新力而被动地接受他人的思想,阅读思维呈现浅表化倾向。这种阅读思维呈现浅表化的倾向,在某种程度来说,必将影响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阅读激发创新,创新成就未来。” [4] 随着我国知识经济和科技发展逐渐进入更高的阶段,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创新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大学期间,正是一个人充满好奇、求知迫切、思维敏捷的时期,大学生需要具备在閱读中受到启迪而产生新思想、新观点、新认识等的创新能力,竭力在每一件事物中发现前人研究的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用创新的思维去思考探寻改进的方法途径。如果说读书只是机械被动地记忆照搬别人的知识,而没有自己的想法,长此以往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四)阅读习惯碎片化,分散了大学生的专注力
  社交媒体环境赋予受众更加多元化的信息选择权,在这种自由的、开放的去中心化的生态环境中,超文本、超链接技术很容易分散大学生的专注力,使他们迷失在信息的洪流中。大学生阅读目标不自觉地被调整,阅读主题不断发生转移,阅读结果与阅读初衷往往大相径庭。
  社交媒体带来的深度影响使受众习惯碎片化生存,使得人们很难持久的保持注意力,很难按照一个逻辑推演过程完整地看一本书。[5]大学生容易被消息推送中出现的新鲜的、刺激的消息所吸引,不自觉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阅读的对象变得零散、破碎,标题式、跳跃式阅读使他们很难静下心来认真阅读,难以做到专心致志,只看到表象、肤浅的一面而不求甚解,出现注意力不集中、阅读效率较低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心态的浮躁和知识的浅薄。
  三、如何有效引导大学生进行阅读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社交媒体广泛应用,大学生面临着复杂的阅读环境,当前大学生的阅读困境亟待破解。文章认为应当从大学生自身、政府、高校和媒介四个视角探寻应对策略。
  第一,大学生层面。首先, 树立健康的阅读理念,学会辩证地对待社交媒体阅读与传统阅读,充分发挥二者共有的弥合价值。从自身出发,借助兴趣的引导和职业化的需要等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其次,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读书交流活动,有意识地阅读经典积累文化素养,定期与老师和同学分享阅读成果;再次,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提升甄别信息的能力,正确使用社交媒体。大学生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阅读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面对良莠不齐、组织无序的阅读资源,更应该保持足够的警惕和冷静,要拒绝有害信息的诱惑,有效整合碎片化信息,减少无意义的随意浏览,使阅读成为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第二,政府层面。政府应重视全民阅读,通过社交媒体大力宣传阅读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着力倡导经典诵读、传统文化进校园、全民阅读等理念,引导大学生主动阅读。另外,政府应加强互联网的监管,不断完善立法,净化网络传播环境,防止有害信息对大学生造成误导。第三,高校层面。首先,高校管理部门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公共文化空间的文化传播作用,更新阅读设备,增添数字阅读终端,与二级学院联合举办多种形式的阅读推广活动如阅读主题演讲、征文大赛等;其次,开设与时俱进的信息素养课程,使学生充分掌握社交媒体的技术应用技巧及传播规律;最后,应通过通识教育以及大学语文课堂孕育学生的阅读价值观。阅读价值观是社交媒体时代大学生阅读行为的社会规范與伦理操守,体现为:忠于阅读、享受阅读、成于阅读及推广阅读等四个维度。第四,媒介层面。首先,社交媒体作为大学生乃至全社会阅读方向的开拓者及阅读内容的提供者,承担着“把关人”的使命和责任,应当坚守媒介伦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其次,社交媒体还应充分利用自身的公信力与品牌影响力,大力推广数字阅读活动的成效案例,引导大学生正确的阅读价值观形成;再次,社交媒体应加大比例设置可参与讨论的话题,基于大学生的阅读兴趣搭建起互动并具有反馈机制的阅读场景,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思考性阅读中,从而养成深阅读的习惯。
  总之,面对社交媒体的挑战,只有各方各司其职、协同作用,共同引导和规范大学生健康阅读,才能积极发挥阅读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出浓郁的读书氛围。
  参考文献:
  [1]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9/content_5548175.htm.2020-9-29.
  [2](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8.
  [3]李花蕾.论社交化阅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3).
  [4]本报评论员.让阅读激发城市创新力[N].重庆日报,2015-04-27(005).
  [5]曹雁.论社交媒体对受众的影响[J].新闻世界,2011,(9).
  作者简介:
  刘立辰,女,汉族,辽宁朝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其他文献
【摘要】 马丁·麦克多纳是上世纪90年代爱尔兰戏剧的代表剧作家,也是这时期最成功的商业剧作家之一。在“丽南山三部曲”中,马丁·麦克多纳表露出双重的“爱尔兰性”,既表现出对于经典的颠覆,又不乏传统的爱尔兰式风情。本文将基于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由剧作分析入手,观照二者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 马丁·麦克多纳;丽南山三部曲;爱尔兰性;爱尔兰戏剧  【中图分类号】I56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文学当代发展,关系着新时代中国文学整体格局建构的完整性和多样性。作为其中仅有语言没有文字的鄂伦春、鄂温克、赫哲、达斡尔四族,在逐步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历史文化结构的过程中,创造性实现传统文学资源与当代文学写作的接续,推动本民族文学的现代化转型,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新的文学意识的生产与融通,将充分展现其思想引领作用,而文学与文化景观的相互转化也将带来精神与经济的双
期刊
【摘要】 《饥饿游戏》系列丛书是苏珊·柯林斯于2010年所著作品,包含《嘲笑鸟》《燃烧的女孩》《饥饿游戏》。自小说问世以来,女主角Katniss就以其刚毅顽强、孤僻冷傲的女性英雄形象吸引了读者注意。其广受好评的原因在于相较于既往英美文学作品反乌托邦式的人物描写方式,本书女主角承担着诸多重任,如养家糊口、带头反抗暴政、游戏挑战等。从小说的情节、意向运用、人物刻画的文字描写中,都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其女权
期刊
【摘要】 英格玛·伯格曼,敏感的创作者,无情的剖析者,自我的叙述者,灵魂的表达者。一生创作无数,从戏剧到电影到电视,他仿佛有取之不尽的灵感,有不曾枯竭的情感。一个好的创作者,一定是一个优秀的聆听者,他一定懂得聆听自己的声音,聆听心灵的声音,聆听世人的声音。  【关键词】 《野草莓》;伯格曼;创作背景;影片表达;主题意蕴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
期刊
【摘要】 《骑马》是一篇有着鲜明时代背景的故事,作者在全能视角下对文中人物进行塑造、间或评论,故事简单,语言平实。对矛盾冲突的设计和解决一向是讲故事的精髓,但这篇文章中似乎并没有传统讲故事的套路,缺乏在高潮中化解的矛盾,更多的是游离在矛盾之外的种种暗含的对比,随着社会的发展,百余年之后以当下的眼光重读这个故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体悟。  【关键词】 《骑马》;矛盾并置;莫泊桑  【中图分类号】I10
期刊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進一步发展,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各个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美感也就有了更高的追求。所以,艺术设计在社会中占据重要的发展位置。随着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许多优秀的民间美术文化也逐渐的被大家所重视,因此,在艺术设计之中融入民间美术的设计元素和文化内涵,使二者有机地融合发展势在必行,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 艺术设计;民间美术;融合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J124
期刊
【摘要】 本文从《奥丽芙·基特里奇》与《万箭穿心》中出现的女性主义入手,并对两名女主人公在各自家庭关系中的强势态度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指出在与传统男权社会抗争的过程中,强势女性所要面临的艰辛与孤独。  【关键词】 《奥丽芙·基特里奇》;《万箭穿心》;女性主义;男权社会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7-0026-03  20
期刊
【摘要】 民间美术是我国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艺术形式的有效传承十分重要。基于此,本文着眼于互联网时代的民间美术传承工作,对民间美术的内涵、种类和特点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互联网背景之下的民间美术传承价值,并论述了新时期民间美术传承的有效方法,以期为相关研究带来参考。  【关键词】 “互联网+”;民间美术;艺术发展;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
期刊
【摘要】 作为阖闾城博物馆旅游衍生产品的开发,旨在传承与挖掘阖闾城历史经典文化,丰富博物馆文博特色旅游纪念品市场,让具有特色人文价值的文博产品与文物历史价值自然融合,提高“印纹陶”的文化艺术附加值,提高自己的文化创意设计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逐渐步入社会的设计服务领域,以弘扬与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为己任。  【关键词】 阖闾城遗址文化;印纹陶几何纹饰;文化创意设计;再生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2
期刊
【摘要】 湟源地区的传统石雕艺术继承了我国传统石雕艺术的精华之所在,吸取了青海地区独有的民族、地域、宗教等文化内容,从而形成了独具青海特色的传统艺术并绵延发展至今,为当地人民生活、乡村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就湟源传统石雕的技艺进行介绍,对其发展现状以及对当地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 湟源;石雕;传统技艺  【中图分类号】J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