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研社交是当前网络社交、知识性社交网络大背景下的科研发展趋势,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为科研社交提供信息服务的条件已经成熟,但当前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仍相对单一,可发展性严重不足。高校图书馆应创新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基于图书馆信息网络构建新的社交窗口,引入社交工具,在科研成果信息上附录发布者档案甚至联系方式,搭建校园论坛,构建成熟的成果开放存取平台,尽可能为科研工作者的交流提供条件,消除客观阻碍。同时提高嵌入性图书馆信息服务水平,了解用户需求,主动联系同兴趣的科研工作者或团队。最后,通过成熟的平台、嵌入式服务,实现个体化推荐。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科研;社交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图书馆工作是高校教学、科研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是大学教学支撑性的基础性设施。我国高校教学体系基本成熟,高校的图书馆数量已超过300所,且仍在不断增多。图书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机体,近年来随着智能终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从图书馆获取信息的渠道得到极大的扩展,跨时空信息获取成为主要形式。在数字科研环境下,科学研究越来越细,研究过程越来越复杂,科研用户越来越重视知识元、知识库的利用,知识的利用方式得到极大的扩展。此外,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科研的形式也发生了转变,科研群体之间的沟通越来越频繁,新的沟通方式不断涌现,科研社交越来越频繁。在这种背景下,图书馆服务呈现集成化、知识化、服务主题化与社会化的特点,探索一种适应科研社交的信息服务模式非常必要。本次研究试就此进行概述。
一、科研社交
(一)网络社交
社交网络是一种允许用户在公开或半公开的网络环境中向自己联系用户发表、查看、遍历信息的网络公共服务。其起源于Web 1.0的BBS时代,在使用电子邮件的早期便出现了点对点的交流,BBS使交流成为点对面层面,初步实现了网络信息的传播与共享。极大地激发了用户共享、写作、推荐意愿。这一时期,国内同类产品如猫扑、天涯等互联网应用相继推出[1]。这些应用极大地提高的用户参与网络社交的兴趣,拓展了网络社交的形式。社交网络经过了六度分隔理论抽象化时期,向陌生人交友方式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围绕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网络社交成为可能。
(二) 知识学习型社交网络
在网络社交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交友娱乐,更深层次的精神层面上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许多志同道合、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网络社交圈,用户需求分化,向深化扩展,垂直类的社交网络应运而生,其具有针对性,用户更加专业、细致、精准。知识学习型社交网络在高校中逐渐得到发展,特别是跨校际的网络社交越来越频繁,人们对教学等学术交流场景应用需求越来越高,原有的教学管理系统已无法满足社交网络教学、交流需求。知识学习型社交网络便是旨在针对性的解决此类需求,可进行资源共享、学术交流、科学探讨、学术圈扩展[2]。
(三)科研社交网络
1.科研社交网络概述
科研社交网络便是一种提供科研活动服务的知识学习型社交网络。其具有万维网社交网络、知识学习型社交网络的基本特征,又具有其独特性,其是科研工作者进行相互交流、合作等重要工具。
2. 科研社交网络特色
科研社交网络受众极具专业性、同质化,是不同学科、领域的科研学术人员聚集的平台。科研人员可通过科研社交网络,将有价值的知识公诸给志同道合科研人员,分享科研成果,传播优质知识,实现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的交流,提高沟通的效率,进行深入交流。科研社交网络利用网络的便捷性,突破时空的限制、区域壁垒、知识界限,信息一经发布便可实现点对面的互动,提高了沟通的便捷性,提高了科研人员的参与度。科研社交网络的传播过程,本身需要依赖科研人员进行梳理,是对自身科研工作的审视,科研成果在传播过程中,发布者可吸取有益的经验,去粗取精,可提高参与人员的科研能力。
二、国内外科研社交网络发展
国外科研社交网络发展较早,近年来国内相关网络也发展迅速,以下简要介绍几种平台。Academia.edu是一个专门为科研人员使用的学术性社交网络,用户可按照领域将自己的研究分成不同的部分,如论文、草稿、会议报告等,建立个人档案,显示关键研究成果,提供链接为阅览者阅读,其采用了智能化处理技术,可根据用户档案,智能化显示相关机构信息,确保机构名称规范化、一致性。ResearcherID通过分配给作者唯一的标识符,共享注册用户的科研结果,通过动态引用关系网络、作者关系网络,主动联系不同区域相关的科研人员,围绕相关领域构建庞大的知识网络,用户可以通过标识符定位相关兴趣的科研人员。近年来,Academina. edu、Research-Gate、Mendeley等迅速发展,其功能大同小异,但不断完善细化[3]。国内科研社交网站仍较少,且仅仅局限于论坛,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也具有科研社交功能,但都不是专门用户科研社交的系统平台。香港于2007年成功建立了Scholar Mate(科研之友)。国内清华大学图书馆利用“人人网”提供专业领域的社交服务,但仍处于起步状态。
三、面向科研社交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
(一)建设条件与需求
高校校园用户以青年精英阶层为主,在我国高校也是最主要的科研机构,高校用户是互联网最活跃的群体,使用社交网络更加频繁,沟通需求更旺盛,目前各大高校都已逐步建立起校园网络,为校园内的科研工作者交流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国家大力建设校际间网络平台,各大高校的校际间联系更加紧密,跨校科研合作越来越频繁,这些也为建立科研社交平台奠定了基础。我国高校图书馆硬软件条件已有了较大的提高,各大高校图书馆都陆续引入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的网络信息服务越来越全面,用户可从智能客户端等网络平台从图书馆获得服务。 阅读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美国科学基金会统计显示,研究者花费在信息检索、阅读上的时间占全部研究时间的一半以上,并贯穿在科学研究的始终[4]。尽管随着互联网搜索服务水平的提高,高校网络新用户对图书馆搜索服务的依赖性程度下降,但图书馆辅助搜索仍是科研工作者的首选。但需注意的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可发现性越来越无法满足科研工作的需求,特别是无法满足信息提供者与阅读者的社交需求,限制了科研社交的开展。故,图书馆有必要探索一种新的利于科研社交的服务模式,发挥科研社交优势与高校图书馆自身资源、服务人群定位优势。
(二)创新模式
1. 创新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目前国外已开发出较成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如LDSP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LibGuides等。以后者为例,其服务于学校科研管理、科研项目与科学研究,服务项目包括科技查新、查收查引、检索工具、核心期刊查询、科研论文写作等,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是国内首个引入Libguides开展学科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国内开展图书馆服务管理系统较晚,但发展迅速,较高水平的服务平台包括清华大学学科服务平台、同济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学科服务平台等。但这些平台无法提供科研社交服务。在国内高校图书馆注重成功的开放存取与应用软件的开放。在国内这方面做的还很不足,中科院图书馆机构知识库做的较好。故,有必要开拓一种可提供社交服务的高校图书馆网络服务平台,能够使科研成果发布者、阅读者之间实现便捷沟通。通过构建新的社交窗口,引入社交工具,在科研成果信息上附录发布者档案甚至联系方式,搭建校园论坛,构建成熟的成果开放存取平台,尽可能为科研工作者的交流提供条件,消除客观阻碍。
2.嵌入性图书馆信息服务在科研社交中的应用
融入用户而定科研环境、科研过程是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嵌入性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重新定位图书馆作用,要求服务提供者嵌入用户的研究、教学与学习,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嵌入性图书馆信息服务在国内开展水平仍较低,这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学科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国内开展较好的大学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在嵌入性学科服务过程中,图书馆工作人员能够主动地了解更多的相关领域学科进展,了解用户的需求,利用更多的资源,主动联系相同兴趣的科研工作者或团队,作为科研社交的主动联系者、中间人。
3.个性化推荐
个体化推荐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提出较晚,目前在国外已经被各大高校、公司陆续应用,取得一定的成果[5]。国内推荐系统更多的是在商务领域,特别是广告推送精准化水平已较高,个体化推荐被用于QQ等社交平台、各种类型的功能软件,推送电影、商品、电子商务产品、安全预警信息等,业务不断扩大。高校图书馆可利用个体化推荐技术,通过图书馆应用电脑软件、APP软件,利用协同过滤技术等推荐技术,向用户精准地推荐相关信息服务,如感兴趣的科研成果、同兴趣的科研工作者等。
四、小结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校园图书馆信息服务仍十分单一,服务团队业务能力不足,应努力提高硬软件水平,适应时代的潮流,充分利用自身信息服务优势,为科研社交尽可能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Maamar Z,Hacid H,Huhns M N.Why web services need social networks [J].IEEE Internet Comput,2011,15(2):90-94.
[2]杜炤,赵灿,付小龙.高校校园社交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7):99-102.
[3]李金波,李书宁.国外高校图书馆社交网络应用调查与分析——以Facebook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3):80-85.
[4]陈明红,漆贤军,刘莹.科研社交网络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38(10):73-79.
[5]项亮.推荐系统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陈小梅(1981-),女,广西贺州人,本科,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工作创新。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科研;社交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图书馆工作是高校教学、科研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是大学教学支撑性的基础性设施。我国高校教学体系基本成熟,高校的图书馆数量已超过300所,且仍在不断增多。图书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机体,近年来随着智能终端、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从图书馆获取信息的渠道得到极大的扩展,跨时空信息获取成为主要形式。在数字科研环境下,科学研究越来越细,研究过程越来越复杂,科研用户越来越重视知识元、知识库的利用,知识的利用方式得到极大的扩展。此外,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科研的形式也发生了转变,科研群体之间的沟通越来越频繁,新的沟通方式不断涌现,科研社交越来越频繁。在这种背景下,图书馆服务呈现集成化、知识化、服务主题化与社会化的特点,探索一种适应科研社交的信息服务模式非常必要。本次研究试就此进行概述。
一、科研社交
(一)网络社交
社交网络是一种允许用户在公开或半公开的网络环境中向自己联系用户发表、查看、遍历信息的网络公共服务。其起源于Web 1.0的BBS时代,在使用电子邮件的早期便出现了点对点的交流,BBS使交流成为点对面层面,初步实现了网络信息的传播与共享。极大地激发了用户共享、写作、推荐意愿。这一时期,国内同类产品如猫扑、天涯等互联网应用相继推出[1]。这些应用极大地提高的用户参与网络社交的兴趣,拓展了网络社交的形式。社交网络经过了六度分隔理论抽象化时期,向陌生人交友方式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围绕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网络社交成为可能。
(二) 知识学习型社交网络
在网络社交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交友娱乐,更深层次的精神层面上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许多志同道合、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网络社交圈,用户需求分化,向深化扩展,垂直类的社交网络应运而生,其具有针对性,用户更加专业、细致、精准。知识学习型社交网络在高校中逐渐得到发展,特别是跨校际的网络社交越来越频繁,人们对教学等学术交流场景应用需求越来越高,原有的教学管理系统已无法满足社交网络教学、交流需求。知识学习型社交网络便是旨在针对性的解决此类需求,可进行资源共享、学术交流、科学探讨、学术圈扩展[2]。
(三)科研社交网络
1.科研社交网络概述
科研社交网络便是一种提供科研活动服务的知识学习型社交网络。其具有万维网社交网络、知识学习型社交网络的基本特征,又具有其独特性,其是科研工作者进行相互交流、合作等重要工具。
2. 科研社交网络特色
科研社交网络受众极具专业性、同质化,是不同学科、领域的科研学术人员聚集的平台。科研人员可通过科研社交网络,将有价值的知识公诸给志同道合科研人员,分享科研成果,传播优质知识,实现点对点、点对面、面对面的交流,提高沟通的效率,进行深入交流。科研社交网络利用网络的便捷性,突破时空的限制、区域壁垒、知识界限,信息一经发布便可实现点对面的互动,提高了沟通的便捷性,提高了科研人员的参与度。科研社交网络的传播过程,本身需要依赖科研人员进行梳理,是对自身科研工作的审视,科研成果在传播过程中,发布者可吸取有益的经验,去粗取精,可提高参与人员的科研能力。
二、国内外科研社交网络发展
国外科研社交网络发展较早,近年来国内相关网络也发展迅速,以下简要介绍几种平台。Academia.edu是一个专门为科研人员使用的学术性社交网络,用户可按照领域将自己的研究分成不同的部分,如论文、草稿、会议报告等,建立个人档案,显示关键研究成果,提供链接为阅览者阅读,其采用了智能化处理技术,可根据用户档案,智能化显示相关机构信息,确保机构名称规范化、一致性。ResearcherID通过分配给作者唯一的标识符,共享注册用户的科研结果,通过动态引用关系网络、作者关系网络,主动联系不同区域相关的科研人员,围绕相关领域构建庞大的知识网络,用户可以通过标识符定位相关兴趣的科研人员。近年来,Academina. edu、Research-Gate、Mendeley等迅速发展,其功能大同小异,但不断完善细化[3]。国内科研社交网站仍较少,且仅仅局限于论坛,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也具有科研社交功能,但都不是专门用户科研社交的系统平台。香港于2007年成功建立了Scholar Mate(科研之友)。国内清华大学图书馆利用“人人网”提供专业领域的社交服务,但仍处于起步状态。
三、面向科研社交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
(一)建设条件与需求
高校校园用户以青年精英阶层为主,在我国高校也是最主要的科研机构,高校用户是互联网最活跃的群体,使用社交网络更加频繁,沟通需求更旺盛,目前各大高校都已逐步建立起校园网络,为校园内的科研工作者交流创造了条件。近年来,国家大力建设校际间网络平台,各大高校的校际间联系更加紧密,跨校科研合作越来越频繁,这些也为建立科研社交平台奠定了基础。我国高校图书馆硬软件条件已有了较大的提高,各大高校图书馆都陆续引入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的网络信息服务越来越全面,用户可从智能客户端等网络平台从图书馆获得服务。 阅读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美国科学基金会统计显示,研究者花费在信息检索、阅读上的时间占全部研究时间的一半以上,并贯穿在科学研究的始终[4]。尽管随着互联网搜索服务水平的提高,高校网络新用户对图书馆搜索服务的依赖性程度下降,但图书馆辅助搜索仍是科研工作者的首选。但需注意的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可发现性越来越无法满足科研工作的需求,特别是无法满足信息提供者与阅读者的社交需求,限制了科研社交的开展。故,图书馆有必要探索一种新的利于科研社交的服务模式,发挥科研社交优势与高校图书馆自身资源、服务人群定位优势。
(二)创新模式
1. 创新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目前国外已开发出较成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如LDSP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LibGuides等。以后者为例,其服务于学校科研管理、科研项目与科学研究,服务项目包括科技查新、查收查引、检索工具、核心期刊查询、科研论文写作等,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是国内首个引入Libguides开展学科服务的高校图书馆。国内开展图书馆服务管理系统较晚,但发展迅速,较高水平的服务平台包括清华大学学科服务平台、同济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学科服务平台等。但这些平台无法提供科研社交服务。在国内高校图书馆注重成功的开放存取与应用软件的开放。在国内这方面做的还很不足,中科院图书馆机构知识库做的较好。故,有必要开拓一种可提供社交服务的高校图书馆网络服务平台,能够使科研成果发布者、阅读者之间实现便捷沟通。通过构建新的社交窗口,引入社交工具,在科研成果信息上附录发布者档案甚至联系方式,搭建校园论坛,构建成熟的成果开放存取平台,尽可能为科研工作者的交流提供条件,消除客观阻碍。
2.嵌入性图书馆信息服务在科研社交中的应用
融入用户而定科研环境、科研过程是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嵌入性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重新定位图书馆作用,要求服务提供者嵌入用户的研究、教学与学习,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嵌入性图书馆信息服务在国内开展水平仍较低,这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学科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国内开展较好的大学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在嵌入性学科服务过程中,图书馆工作人员能够主动地了解更多的相关领域学科进展,了解用户的需求,利用更多的资源,主动联系相同兴趣的科研工作者或团队,作为科研社交的主动联系者、中间人。
3.个性化推荐
个体化推荐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提出较晚,目前在国外已经被各大高校、公司陆续应用,取得一定的成果[5]。国内推荐系统更多的是在商务领域,特别是广告推送精准化水平已较高,个体化推荐被用于QQ等社交平台、各种类型的功能软件,推送电影、商品、电子商务产品、安全预警信息等,业务不断扩大。高校图书馆可利用个体化推荐技术,通过图书馆应用电脑软件、APP软件,利用协同过滤技术等推荐技术,向用户精准地推荐相关信息服务,如感兴趣的科研成果、同兴趣的科研工作者等。
四、小结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校园图书馆信息服务仍十分单一,服务团队业务能力不足,应努力提高硬软件水平,适应时代的潮流,充分利用自身信息服务优势,为科研社交尽可能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Maamar Z,Hacid H,Huhns M N.Why web services need social networks [J].IEEE Internet Comput,2011,15(2):90-94.
[2]杜炤,赵灿,付小龙.高校校园社交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7):99-102.
[3]李金波,李书宁.国外高校图书馆社交网络应用调查与分析——以Facebook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2,56(3):80-85.
[4]陈明红,漆贤军,刘莹.科研社交网络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5,38(10):73-79.
[5]项亮.推荐系统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陈小梅(1981-),女,广西贺州人,本科,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工作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