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实践是推进高职大学生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实现就业目标的关键。要开展社会舆论宣传,营造保障环境;完善就业机制,满足毕业生实践需求;制定培训机制,增强实践教学针对性;注重考评结合,促进社会实践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实践;就业能力;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3-0003-01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核心要义。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也更加突出。转变就业观念,探索新的人才培养路径,成为当前亟须破解的难题。作为高校促进毕业生社会适应力提升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如何强化大学生的岗位职业素养和能力,需要高职院校教师正确对待和积极推进其渗透与实施。
一、社会实践在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实践能够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在参与实践活动中融入竞争意识、岗位意识、创新思维,促进由“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高职毕业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其作用有四点:一是强化社会适应力培养,特别是在具体活动参与中,锻炼自我对社会的认识,对新事物的发现、分析与解决能力,突出职业理想与职业现实之间的融合。二是强化就业心理素质,从社会实践中增加阅历,转变就业观念,调适自我心理,合理规划职业目标。三是强化创新思维的激发,特别是在社会认知中,走出课堂教学的束缚,以具体的社会问题来客观、全面地进行分析,激活创新思维。四是强化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在实践中通过团队成员间的合作、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实践项目和任务增进人际交流,特别是在协调自我与他人、自我与团队的关系上,提高团队意识。
二、社会实践在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发展中的路径选择
(1)开展社会舆论宣传,营造社会实践保障环境。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重在对社会企业的鼓励与参与,为广大毕业生提供岗位见习、实习、实训的机会。政府要积极出台相关社会实践政策,营造良好的社会实践氛围,特别是在校企合作机制上,从企业岗位需求、岗位分工、岗位职责等方面,为广大毕业生提供实践指导与培训,让毕业生能够从社会实践中夯实职业技能基础,成长为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从而增强就业信心。
(2)高职院校要完善社会实践就业机制,满足毕业生实践需求。从社会实践育人体系来看,高职院校作为参与主体之一,要着力构建社会实践引导机制,特别是在社会实践课程建设上,要以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为基础,深化校企合作,拓宽实践基地范围,鼓励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并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另外,在社会实践组织上,高职院校要注重职业技能、就业能力的实践导向,特别是将社会实践与学生的就业心理、就业观念进行融合,完善社会实践教学评价与反馈体系,整合社会实践与就业指导资源,增进学生社会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
(3)教师要制定社会实践培训机制,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作为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参与者,教师要认识到自身在社会实践教育中的导向作用,积极研究与社会实践相关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高校也要重视社会实践教学实践性科研工作,鼓励教师开发不同的社会就业指导课题,以就业、创业相结合,来丰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避免社会实践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同时,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学生实际,在组织社会实践教学中,要精心安排、科学统筹、周密部署,要从社会实践选题、社会实践具体途径和方法上融入过程化管理。教师要发挥其全程化参与和指导的作用,贯彻好社会实践教学目标,真正促进社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4)注重考评结合,促进社会实践的良性发展。衡量社会实践的结果需要建立考评机制,而考评制度建设关系到考评的科学性。比如在前期社会实践宣传工作上以策划、组织为重点,而后期的社會实践奖评制度,则是从社会实践的经验总结和问题反馈中来搭建协同激励机制,来保障社会实践教学的顺利、有序实施。再如建立社会实践“类别化”管理制度,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进行考评指标的量化,提升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要建立不同内容的社会实践形式,拓宽实践领域,丰富实践载体,特别是在学生就业素质提升上,要充分挖掘社会实践空间来激发学生融入到社会实践教育体系,真正从社会实践中获得就业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核心要义。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实践教育,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锻炼与培养,特别是在拓宽实践教学体系上,要强化就业能力的渗透,突出学生满足企业人才需求,让大学生能够从社会实践中树立以专业为基础的择业观,以增强创新意识、提升专业能力为就业目标,尽快成长为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娄雪,张铭哲.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探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6,(14).
[2]常森峰.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优化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2015,(06).
[3]马小红.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J].教育探索,2013,(04).
[4]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2.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实践;就业能力;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0;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3-0003-01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核心要义。近年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企业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也更加突出。转变就业观念,探索新的人才培养路径,成为当前亟须破解的难题。作为高校促进毕业生社会适应力提升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如何强化大学生的岗位职业素养和能力,需要高职院校教师正确对待和积极推进其渗透与实施。
一、社会实践在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实践能够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在参与实践活动中融入竞争意识、岗位意识、创新思维,促进由“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高职毕业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其作用有四点:一是强化社会适应力培养,特别是在具体活动参与中,锻炼自我对社会的认识,对新事物的发现、分析与解决能力,突出职业理想与职业现实之间的融合。二是强化就业心理素质,从社会实践中增加阅历,转变就业观念,调适自我心理,合理规划职业目标。三是强化创新思维的激发,特别是在社会认知中,走出课堂教学的束缚,以具体的社会问题来客观、全面地进行分析,激活创新思维。四是强化人际沟通与协作能力,在实践中通过团队成员间的合作、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实践项目和任务增进人际交流,特别是在协调自我与他人、自我与团队的关系上,提高团队意识。
二、社会实践在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发展中的路径选择
(1)开展社会舆论宣传,营造社会实践保障环境。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重在对社会企业的鼓励与参与,为广大毕业生提供岗位见习、实习、实训的机会。政府要积极出台相关社会实践政策,营造良好的社会实践氛围,特别是在校企合作机制上,从企业岗位需求、岗位分工、岗位职责等方面,为广大毕业生提供实践指导与培训,让毕业生能够从社会实践中夯实职业技能基础,成长为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从而增强就业信心。
(2)高职院校要完善社会实践就业机制,满足毕业生实践需求。从社会实践育人体系来看,高职院校作为参与主体之一,要着力构建社会实践引导机制,特别是在社会实践课程建设上,要以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为基础,深化校企合作,拓宽实践基地范围,鼓励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并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另外,在社会实践组织上,高职院校要注重职业技能、就业能力的实践导向,特别是将社会实践与学生的就业心理、就业观念进行融合,完善社会实践教学评价与反馈体系,整合社会实践与就业指导资源,增进学生社会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
(3)教师要制定社会实践培训机制,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作为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参与者,教师要认识到自身在社会实践教育中的导向作用,积极研究与社会实践相关的教育理论和方法。高校也要重视社会实践教学实践性科研工作,鼓励教师开发不同的社会就业指导课题,以就业、创业相结合,来丰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避免社会实践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同时,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学生实际,在组织社会实践教学中,要精心安排、科学统筹、周密部署,要从社会实践选题、社会实践具体途径和方法上融入过程化管理。教师要发挥其全程化参与和指导的作用,贯彻好社会实践教学目标,真正促进社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
(4)注重考评结合,促进社会实践的良性发展。衡量社会实践的结果需要建立考评机制,而考评制度建设关系到考评的科学性。比如在前期社会实践宣传工作上以策划、组织为重点,而后期的社會实践奖评制度,则是从社会实践的经验总结和问题反馈中来搭建协同激励机制,来保障社会实践教学的顺利、有序实施。再如建立社会实践“类别化”管理制度,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进行考评指标的量化,提升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要建立不同内容的社会实践形式,拓宽实践领域,丰富实践载体,特别是在学生就业素质提升上,要充分挖掘社会实践空间来激发学生融入到社会实践教育体系,真正从社会实践中获得就业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核心要义。高职院校开展社会实践教育,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锻炼与培养,特别是在拓宽实践教学体系上,要强化就业能力的渗透,突出学生满足企业人才需求,让大学生能够从社会实践中树立以专业为基础的择业观,以增强创新意识、提升专业能力为就业目标,尽快成长为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娄雪,张铭哲.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探究[J].现代国企研究,2016,(14).
[2]常森峰.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优化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2015,(06).
[3]马小红.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J].教育探索,2013,(04).
[4]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