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初中历史课被河北列为毕业升学考试的必修课程之一,其地位得到了恢复,引起了广大师生的普遍关注。然而在几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质量问题令人堪忧。为何内涵丰富、妙趣横生的历史课堂如此缺乏“听众”,为何“读史使人明智”这句具有感召力的名言也不足以使学生们增加对历史课的兴趣,让历史课变得“鲜活”起来,让学生感悟到“以史为鉴”的真谛,已经刻不容缓!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认真研究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历史课堂教学“活”起来。
【关键词】新课改 历史 课堂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鲜活”课本知识
把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话题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事物产生爱好的一种心理倾向,人对某种事物一旦产生了兴趣,就能被吸引,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传统的历史教学存在只注重课文知识点的讲授,就事论事的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对历史的兴趣要比对卡通片的兴趣淡得多,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去掉了许多有血有肉的精彩的历史内容,因而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而又贴近他们生活的话题与课本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就会使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讲“中国走向体育强国”时,北京举行2008 年奥运会成为中国的一大体育盛事,所以,当时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就是它了。利用这个机会,我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奥运会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好机会,假如你有机会与外国朋友接触,你会向他们介绍中国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中国的公民,为迎接2008 年奥运会,你应该怎样做?”通过这个热门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说明学生的求知欲强烈,学习兴趣就浓厚,而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
历史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创设较真实的历史情境,以便将学生带进角色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刺激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鲜活”课本知识。
二、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盘活”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教师要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和权利。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敢想、敢说,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不同意见。为此,教师常用商量的口吻提问,以激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创造、思考。如讲完一个标题或一段内容后,教师会这样问学生:“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感想?”“你还有不同意见吗?”等,以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实践的地位。而面对学生的发言,教师的评价总是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每一点发现,每一个见解。教师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你的看法很独特”“你很有思想”“你的分析很透彻”“你看问题很尖锐”“你能有这样的看法很了不起”,等等。这些评价性语言,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參与意识,引发了学生积极思维,激发了其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在课堂上,学生主动求知,提前预习,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教师采用预习提问与小组竞赛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
三、合作探究,调动学生参与意识,“激活”学生创造热情
参与才能“活”。课堂没有学生参与,就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作壁上观,学习效率也就无从谈起。教师要想办法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课前巧设探究主题,引导学生课下小组合作搜集资料,课上选学生代表展示资料,是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的好途径。课堂上展示和分享搜集的成果和快乐时,学生往往精力集中,热情高涨。
探究主题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比较抽象,讲起来比较苍白无力的问题。
另外,调动学生参与意识,教师可以组织专题讨论、辩论会、自编自演小品、历史知识竞赛、诗歌朗诵、到附近的历史文化遗迹参观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使历史课真正“活”起来。
四、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反思,“拨活”学生能动性
课堂内容的总结,常规的做法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复述,然后完成课后的练习,这样学生机械地参与,效果不好。我采用的做法是组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个别发言——集体质疑——查漏补缺。通过以上三个步骤完成教学内容的小结,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反思。不论是教师总结还是学生总结,教师总是引导学生以生动活泼的形式,精炼的语言,强化学生的记忆, “拨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在提倡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同时,也要求让学生来完成教学内容的小结,这也正是学生对学习内容反思的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进步。
总之,只有让学生更喜欢走进历史课堂,让历史课堂教学“活”起来。才能使历史学习真正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才能真正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新课改 历史 课堂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鲜活”课本知识
把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话题引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事物产生爱好的一种心理倾向,人对某种事物一旦产生了兴趣,就能被吸引,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传统的历史教学存在只注重课文知识点的讲授,就事论事的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对历史的兴趣要比对卡通片的兴趣淡得多,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去掉了许多有血有肉的精彩的历史内容,因而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而又贴近他们生活的话题与课本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就会使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讲“中国走向体育强国”时,北京举行2008 年奥运会成为中国的一大体育盛事,所以,当时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就是它了。利用这个机会,我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奥运会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好机会,假如你有机会与外国朋友接触,你会向他们介绍中国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中国的公民,为迎接2008 年奥运会,你应该怎样做?”通过这个热门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说明学生的求知欲强烈,学习兴趣就浓厚,而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
历史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创设较真实的历史情境,以便将学生带进角色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刺激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鲜活”课本知识。
二、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盘活”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教师要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和权利。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敢想、敢说,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不同意见。为此,教师常用商量的口吻提问,以激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创造、思考。如讲完一个标题或一段内容后,教师会这样问学生:“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感想?”“你还有不同意见吗?”等,以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实践的地位。而面对学生的发言,教师的评价总是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每一点发现,每一个见解。教师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你的看法很独特”“你很有思想”“你的分析很透彻”“你看问题很尖锐”“你能有这样的看法很了不起”,等等。这些评价性语言,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參与意识,引发了学生积极思维,激发了其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在课堂上,学生主动求知,提前预习,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教师采用预习提问与小组竞赛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
三、合作探究,调动学生参与意识,“激活”学生创造热情
参与才能“活”。课堂没有学生参与,就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作壁上观,学习效率也就无从谈起。教师要想办法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课前巧设探究主题,引导学生课下小组合作搜集资料,课上选学生代表展示资料,是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的好途径。课堂上展示和分享搜集的成果和快乐时,学生往往精力集中,热情高涨。
探究主题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比较抽象,讲起来比较苍白无力的问题。
另外,调动学生参与意识,教师可以组织专题讨论、辩论会、自编自演小品、历史知识竞赛、诗歌朗诵、到附近的历史文化遗迹参观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使历史课真正“活”起来。
四、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反思,“拨活”学生能动性
课堂内容的总结,常规的做法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复述,然后完成课后的练习,这样学生机械地参与,效果不好。我采用的做法是组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个别发言——集体质疑——查漏补缺。通过以上三个步骤完成教学内容的小结,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反思。不论是教师总结还是学生总结,教师总是引导学生以生动活泼的形式,精炼的语言,强化学生的记忆, “拨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在提倡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同时,也要求让学生来完成教学内容的小结,这也正是学生对学习内容反思的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进步。
总之,只有让学生更喜欢走进历史课堂,让历史课堂教学“活”起来。才能使历史学习真正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才能真正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