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讨论就是针对课标要求,以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学习方式。
关键词:讨论;课堂环节;指导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089-001
“讨论”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就课堂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探讨、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同时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随着素质教育的层层推进,这一方法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及学生们的欢迎。下面就围绕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谈谈自己是如何运用讨论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
一、导入新课时讨论,明确学习目标
每一堂课的教学教师总有一定的目标,这一目标往往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了让学生在新课伊始就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有必要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学习目标。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由于学生前一课刚学过《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初步掌握了有关面积问题的基本框架,因此我在导入新课时,立即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你们认为我们将要学习哪些内容?学生凭借前一课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展开热烈的讨论,意见很快地集中于三点:1、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3、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这样,通过讨论,由学生自己给自己提出了学习方向,颇具亲切感,教师亦能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
二、进行新课时讨论,突出教学重点
1.在知识生长之处讨论
数学知识的最大特点是系统性较强,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准备,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拓展。教师如能抓住这种新知识的生长点和理解的关键处设置问题,及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不仅能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新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通分及同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引入新课后即板书两道例题:1/3+1/4和1/2-1/3,引导学生讨论:1、这两道题能不能用分子直接相加、减的方法做?为什么?2、只要解决了什么问题就可以相加、减了?安排这样的讨论,学生讨论的内容清楚了,要求明确了,那么,学生在讨论中才能真正做到有感而发、有话可说,真正理解了通分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于学生疑惑之时讨论
在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立刻做出了回答,但这样的回答未经深思熟虑,因为学生并没有真正弄懂问题的实质所在。此时,教师不要急于评价他们的回答,而要找到学生回答中值得肯定的理解,引导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组织开展讨论,促使他们对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的实际问题时,出示题目:同学们参加植树,第一组有10人,平均每人植树6棵,第二组有10人,平均每人植树8棵,这两组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这时绝大多数同学列式为:“(6×10+8×lO)÷(10+10)=7(棵)”。这时有位同学提出疑问:能不能用“(6+8)÷2”来计算?我并没有直接给学生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展开讨论,从而明白,只有当两个份数相同时,才可以用两个数相加除以2,进而引申为当三个份数相同时,才可以用三个数相加除以3……至此,通过学生独立的思考、小组的讨论,学生对于求平均数的实际问题的解题关键有了透彻的理解。
三、扩展练习中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1.于概念易混之处讨论
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由于思维能力的差异,思考问题的广度、深度有别,因而对某一概念和结论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时教师应倡导学生讲道理、谈观点、说想法,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争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在得出公式进行巩固练习时,不妨出示以下判断题“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受刚才新知学习思维定势的影响,几位性急的学生马上作了否定的结果。我再次引导学生讨论新授中的思考题,从而明确:三角形必须在和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它的面积才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于学生思维发散之时讨论
当某一问题有多种思路或解法时,应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会积极发表不同的意见,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及时表扬鼓励。经常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会使学生广开思路,萌发创造性思维,还能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新知、巩固两环节结束后,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架起数学和生活的桥梁,我拿出一块橡皮泥,让学生想想议议:有什么办法能求出这块橡皮泥的体积呢?在小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想出了好多解决问题的办法,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四、课堂小结时讨论,揭示新知本质
课堂小结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往往起着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它通常是一些概念结论、法则及运用知识时的注意点。课堂小结的方法很多,但有时可以让学生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将能透彻地揭示新知的本质。如在《素数、合数》课结束时,引导学生讨论素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区别,学生在讨论中分清了素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本质区别是对自然数采用了不同的标准分类,这样,学生就不会在分类时把1划错范围或遗忘,也不会把素数、合数与奇数、偶数混为一体。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积极鼓励、适度引导学生讨论,并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和空间,明确讨论的内容,提出讨论的要求,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积极投入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讨论;课堂环节;指导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089-001
“讨论”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就课堂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探讨、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同时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随着素质教育的层层推进,这一方法越来越受到老师们的重视及学生们的欢迎。下面就围绕课堂教学的几个环节谈谈自己是如何运用讨论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
一、导入新课时讨论,明确学习目标
每一堂课的教学教师总有一定的目标,这一目标往往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了让学生在新课伊始就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有必要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学习目标。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由于学生前一课刚学过《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初步掌握了有关面积问题的基本框架,因此我在导入新课时,立即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你们认为我们将要学习哪些内容?学生凭借前一课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展开热烈的讨论,意见很快地集中于三点:1、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2、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3、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这样,通过讨论,由学生自己给自己提出了学习方向,颇具亲切感,教师亦能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
二、进行新课时讨论,突出教学重点
1.在知识生长之处讨论
数学知识的最大特点是系统性较强,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准备,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拓展。教师如能抓住这种新知识的生长点和理解的关键处设置问题,及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不仅能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新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通分及同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引入新课后即板书两道例题:1/3+1/4和1/2-1/3,引导学生讨论:1、这两道题能不能用分子直接相加、减的方法做?为什么?2、只要解决了什么问题就可以相加、减了?安排这样的讨论,学生讨论的内容清楚了,要求明确了,那么,学生在讨论中才能真正做到有感而发、有话可说,真正理解了通分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于学生疑惑之时讨论
在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立刻做出了回答,但这样的回答未经深思熟虑,因为学生并没有真正弄懂问题的实质所在。此时,教师不要急于评价他们的回答,而要找到学生回答中值得肯定的理解,引导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组织开展讨论,促使他们对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求平均数的实际问题时,出示题目:同学们参加植树,第一组有10人,平均每人植树6棵,第二组有10人,平均每人植树8棵,这两组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这时绝大多数同学列式为:“(6×10+8×lO)÷(10+10)=7(棵)”。这时有位同学提出疑问:能不能用“(6+8)÷2”来计算?我并没有直接给学生下结论,而是让学生展开讨论,从而明白,只有当两个份数相同时,才可以用两个数相加除以2,进而引申为当三个份数相同时,才可以用三个数相加除以3……至此,通过学生独立的思考、小组的讨论,学生对于求平均数的实际问题的解题关键有了透彻的理解。
三、扩展练习中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1.于概念易混之处讨论
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由于思维能力的差异,思考问题的广度、深度有别,因而对某一概念和结论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时教师应倡导学生讲道理、谈观点、说想法,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争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在得出公式进行巩固练习时,不妨出示以下判断题“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受刚才新知学习思维定势的影响,几位性急的学生马上作了否定的结果。我再次引导学生讨论新授中的思考题,从而明确:三角形必须在和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它的面积才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于学生思维发散之时讨论
当某一问题有多种思路或解法时,应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会积极发表不同的意见,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及时表扬鼓励。经常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会使学生广开思路,萌发创造性思维,还能在相互交流中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新知、巩固两环节结束后,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架起数学和生活的桥梁,我拿出一块橡皮泥,让学生想想议议:有什么办法能求出这块橡皮泥的体积呢?在小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想出了好多解决问题的办法,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四、课堂小结时讨论,揭示新知本质
课堂小结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往往起着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它通常是一些概念结论、法则及运用知识时的注意点。课堂小结的方法很多,但有时可以让学生在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将能透彻地揭示新知的本质。如在《素数、合数》课结束时,引导学生讨论素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区别,学生在讨论中分清了素数、合数与奇数、偶数的本质区别是对自然数采用了不同的标准分类,这样,学生就不会在分类时把1划错范围或遗忘,也不会把素数、合数与奇数、偶数混为一体。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积极鼓励、适度引导学生讨论,并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和空间,明确讨论的内容,提出讨论的要求,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积极投入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