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笔”写尽思乡情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anqi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城市的餐桌上比较喜欢玉米饼、高粱馍、烤红薯了,但尝起来总觉得不如想象中的好吃,想象中的是什么呢,是过去的那种乡土味。一提起“乡土”,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母亲似的河流、父亲似的山原、衣袂似的炊烟、伙伴似的牛羊……“乡土”带给我们恬淡,带给我们静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都有自己的家园。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都会成为我们的“根”,家园之思也因此成为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故园之思,绵延千年而不绝也。有人直接抒发对故土的思念:“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此乡愁也:“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此乡情也;“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此乡忆也;“井闾已是经时隔,亲旧全如远别来”,此乡悲也;“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客人多”,此乡心也;“伤心已感年华改,弹泪偏逢梓里遥”,此乡怨也。
  但更多的诗人却是采用“曲笔”,间接抒发对家国的思念。虽是间接,但情感却如地下的岩浆般炽热,如流泉般汩汩不绝。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梦牵魂萦的土地,得意间想到它,失意时也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就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一)对方落笔摹情状,思念之情溢言表。
  
  唐代杜甫《月夜》云:
  今夜鄜州月,闽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人开篇不写自己如何如何,而从妻子儿女入笔,曲写思情。想象妻子在此同样月圆之夜,望着酣睡儿女,却辗转难眠,孤身一人,凄然而立,眷念着远离家乡的丈夫,不知他如今飘至何方。诗人以白描手法,清晰地勾画了一幅“闺中望月思亲图”。而对妻子形象的真切描绘,实际上达到了诗人自我情态毫发毕现之效,诗人最后以设想日后重逢之喜反衬如今天各一方之苦,仍为曲传相思之笔,曲写思情,思绪缠绵,不绝如缕。明写妻子,暗写自己,相思之情,溢于言表。再如边塞诗人高适的“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也是从对方入笔,表达思乡之情。
  
  (二)反认他乡作故乡,愁肠百结心内伤。
  
  唐代刘皂的《渡桑干》诗云:
  客舍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诗的前两句写久居并州的思乡之情,后两句写离故乡更远时的心理感受。并州距故乡咸阳已是千里迢迢,如今又要渡过并州北部的桑干河,到离故乡更远的地方去,此时竟希望把并州当作故乡。诗歌抒写了作客他乡者离家乡更远这一特定情形下的普遍心理感受。前途渺渺,海天茫茫,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从诗中不难看出,诗人渴望能早日回到故乡咸阳,但就在作者归心似箭之时,却又迫不得已要渡过桑干河,到离家乡更远的地方去。此时作者回望来路,竟然觉得久客的并州好像自己的故乡。几许留恋,几多不舍!人的感情就是这么奇怪,在一个地方住久了,就盼望着回家,可真的要回家了,对这里就又感到很留恋,毕竟生活了那么久,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有了感情,更何况还有那么多与此有关的记忆。仅居十年的并州都让作者如此牵挂,家乡咸阳就更让作者魂萦梦牵,这就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刻骨铭心的思念。
  
  (三)少年子弟江湖老,有家难回断人肠。
  
  南宋戴复古《江阴浮远堂》诗云:
  横冈下瞰大江流,
  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
  淮南极目尽神州。
  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之情。“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这种描写手法,正如诗人叶嘉莹对“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等的解读一样。诗人一眼就看出,“还乡”前面加上一个“莫”字,“正是极端无可奈何之辞”,而这种无奈之情又偏偏隐藏在对“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的强颜欢笑之中。叶嘉莹说:“夫人情同于怀土,游子莫不思乡,‘江南’既是异乡,‘游人’原为客旅,何以偏偏却说是该合江南终老。此二句虽是以他人之口道出,可是若不是游子的故乡已经有不能得返的苦衷,异乡之人又何敢尽皆以如此断然之口吻相挽留?”通过还乡诗词分析诗人的人生际遇和心灵律动,仿佛切开了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断面,使人们在“味外之旨”、“韵外之致”之中体会到了人类命运的悲苦和追求理想、寻求精神归依之艰难。委曲含蓄之中体现了忧深思远,平易词句间饱含着深沉喟叹。还乡而不得是人类困境的一种象征,思乡之情是人类痛苦的典型表现,人生如梦,时间无情,青春转眼失去一切都被搁置在途中,只能发出“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的感慨。
  
  (四)托物言事梦魂牵,触景生情奈何天。
  
  王维《杂诗三首》云: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诗歌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画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然而诗人不写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窗前“寒梅著花未”,可以说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洛阳秋风,巴山夜雨,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归有光在回忆亡妻时说:“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便不再有任何言语,正如李清照所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五)流连光景非所愿,以乐写哀倍添哀。
  
  杜甫《绝句二首》云: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此诗为杜甫入蜀后所作,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燃烧着一团旺火。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底而愈显其翎毛之白,写得深中画理;而一个“欲”字,则在拟人化中赋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两句诗状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敷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色,景象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可是,诗人的旨意却不在此。紧接下去,笔路陡转,慨而叹之:“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句中“看又过”三字直点写诗时节。春末夏初景色不可谓不美,然而可惜岁月荏苒,归期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此诗的艺术特点是以乐景写哀情,唯其极言春光融洽,才能对照出诗人归心殷切。它并没有让思归的感伤从景象中直接透露出来,而是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乡思之深厚,别具韵致。
  故乡,是人生的出发地,也是人生的精神归宿,因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感情,它不仅是具体的、有形的,更重要的是无形的、精神的。乡土情结是永恒的、深刻的,是轻易不能化解的。
  
  [作者通联:江苏省铜山县棠张中学]
其他文献
李煜的《虞美人》以其春花秋月般的优美词句和亡国者的悲怆哀伤之情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总是让人们玩味不已,而词中的“朱颜”究竟何指,向来说法不一。  人教版课本注释为:“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此注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朱颜”在词中是否指“南唐旧日的宫女”,似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朱颜改:作者自伤,形容憔悴。”  《中国古代文学作
<正>~~
为研究家蚕半乳糖代谢途径,对家蚕醛糖1-表异构酶基因(aldose 1-epimerase,AEP)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家蚕基因组中存在单拷贝的醛糖1-表异构酶基因,基因ORF框长度为1
【单元教学设想】  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本单元以“生命”为主题所选编的四篇抒情性、议论性散文,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描述大自然和人类的生命现象、探究生命的规律和本质,从不同角度诠释着生命的内涵,融入作者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生命现象独特的体验、感悟和思考,篇篇引人深思,给人启迪。教学本单元:要在反复朗读中认真品味文章的情思和意蕴,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
侗家寨的江水缓缓地流淌,风雨中的风雨桥静静地守望。江边的老水车吱吱嘎嘎地旋转,一圈又一圈,一年又一年的向往。绿水青山,白云蓝天,
<正>~~
<正> PVC是世界五大通用树脂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中国80年代以来,PVC工业获得了迅猛发展,但PVC产品型号基本为通用型,超低和超高分子量PVC基本没有生产,随着这几年国内
地膜玉米是渭北主要的粮食作物,通过开展不同株距配置条件下的密度定额试验,确定渭北玉米主推品种郑单958和陕单609两个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进一步完善玉米等行密植种植技术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