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指标体系主要由三项二级指标和九项三级指标构成。从选取的全国26个省会城市(直辖市、拉萨市除外)2010~2011年的指标数据分析来看,尽管太原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与成效,但仍面临着严峻的困难与挑战。在生态环境的九项指标中,虽然有六项实现程度在60%~99%之间,生态环境改善明显加快,但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仍处于三流方阵;森林覆盖率、万元GDP能耗和万元GDP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这三项指标更是生态环境领域的短板。为此,建议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强化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构建合理的产业体系;二是加强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确保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三是完善生态环境体制机制建设;四是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构筑城市生态屏障。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太原市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4)01-0102-04
〔收稿日期〕 2013-11-28
〔作者简介〕 武非平(1963-),女,山西太原人,太原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政治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管理。
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衡量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当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中,环境保护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尤其对于资源型城市而言更是如此。我国的资源型城市较多,目前公布的资源型城市有118座,约占全国城市总量的18%。太原市是我国中部地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太原市的生态环境具有资源型城市独有的特征,经济发展基本上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模式。2010年,太原市提出建设一流的新兴产业基地、一流的自主创新基地和一流的现代宜居城市的宏伟目标,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被放在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为此,本文以太原市为例,通过对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初步探讨,分析太原市生态环境建设状况及与一流先进省会城市之间存在的差距,提出太原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可行性路径,以期为推进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指标体系框架及综合评价方法
(一)指标选取与权重确定。本研究在构建指标体系时,选择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最关键、最核心的数据指标,突出宏观性、战略性,尽可能让指标体系的衡量结果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的总体情况。初步判断选择了节能减排、城市环境、绿化水平三项二级指标,万元GDP能耗(逆指标)、万元GDP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逆指标)、燃气普及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污水处理率、二级以上良好天气率、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九项三级指标,构成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研究的总体框架。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反映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基本情况,改善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为基本准则,均衡搭配,开展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基本方法是采用熵权法,根据定性、定量指标在相应二级层次中的个数,赋权后确定三级指标权重(见表1)。
表1 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指标及其权重
注:为研究方便,这里将一级指标生态环境的权重值设置为20。
(二)综合评价方法。以全国26个省会城市(直辖市、拉萨市除外)2010~2011年的指标数据为研究对象。包括东部10个省会城市:哈尔滨、长春、沈阳、石家庄、济南、南京、杭州、福州、广州、海口;中部6个省会城市:太原、郑州、武汉、长沙、合肥、南昌;西部10个省会城市:呼和浩特、银川、兰州、乌鲁木齐、西宁、西安、成都、贵阳、昆明、南宁。相关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1)、《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0、2011)、《统计资料汇编》(2010、2011,第27届、第28届统计信息交流会秘书处提供)、《2012太原统计提要》等。
根据指标评价体系所确定的指标,搜集太原与全国其他25个省会城市的相关数据。首先确定一流省会城市为前8名城市,通过计算得出每个城市2010~2011年生态环境建设的实现分值,从而得出太原市的位次,以太原为基准,重点考察、分析比较其与首位及第8位的差距,进行测算、对比,分析优势、劣势,最终就太原市在建设一流省会城市中发展生态环境的目标及实现路径提出对策建议。
本文采用的评价指标计算方法是线性加权综合法,其一般形式为:f =■wi zi(其中,zi为实际值,wi为权重值)。具体将各子系统目标下各指标的无量纲化值与相应的权数相乘,按照指标体系框架和权重表,然后各个城市三级指标实现分值依次加总,依次得到二级指标、一级指标的综合实现分值及实现程度。如遇到逆指标则倒算,再依次计算二级指标、一级指标。
固定目标实现情况的测算,是通过比较找出每项三级指标2010年首位城市的指标值,并以此确定为“固定目标值”,依次计算2010年、2011年26个省会城市的固定实现分值以及实现程度,以综合得分排名确定一流省会城市,并找出太原的位次,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A城市为例,计算公式为:A城市实现分值=A城市(年度)指标值/固定目标值×指标权重;以B城市为例,逆指标计算公式为:B城市实现分值=固定目标值/B城市(年度)指标值×指标权重。
动态目标实现情况的测算,是通过比较找出每项三级指标2011年首位城市的指标值,并以此确定为“动态目标值”,依次计算2011年26个省会城市的动态实现分值以及实现程度,以综合得分排名确定一流省会城市,并找出太原的位次,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A城市为例,计算公式为:A城市实现分值=A城市(年度)指标值/动态目标值×指标权重;以B城市为例,逆指标计算公式为:B城市实现分值=固定目标值/B城市(年度)指标值×指标权重。
二、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进展情况 根据前面提供的指标体系框架及综合评价方法,这里以太原市为例,具体分析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进展情况(见表2)。
由表2可知, 2010年太原市生态环境实现分值为12.14分,2011年达到12.67分,同比增长了0.53分,指数呈向上趋势,前景较好。从节能减排、城市环境、绿化水平这三项二级指标看,城市环境的实现分值最高,达到7.30分;绿化水平次之,达到3.76分,节能减排为1.61分。与2010年相比,三项指标的实现分值均有增幅,其中增幅最大的为节能减排,达到0.39分;绿化水平增长0.11分,城市环境增长幅度较缓,为0.03分。
在节能减排方面,万元GDP能耗和万元GDP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这两项3级指标的实现分值较2010年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其中,万元GDP能耗实现分值上升0.26分;万元GDP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实现分值上升0.13分。这与太原市政府加大污染减排工作力度,实施41项重点减排工程,着力治理工业企业结构性排污,关停并转一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密不可分。
城市环境是生态环境领域中实现分值最好的指标,其分属的四项三级指标中,燃气普及率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两项指标的实现分值分别达到1.98和1.90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和二级以上良好天气率两项指标的实现分值也分别达到1.73和1.69分。这与过去一年太原市政府深入推进城乡清洁工程,全面改善省城空气质量,努力实现“净化太原”、“气化太原”密切相关。需要指出的是,太原二级以上良好天气率一直相当低,2000年仅为12.3%,虽然2010年提高到83.5%,2011年又提高到84.5%,但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仅位列第21位,处于三流水平,今后必须进一步加大综合整治大气环境的力度,力争实现太原市“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到2015年市区二级以上良好天气率达到90%的目标任务。
在绿化水平方面,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的实现分值最高,达到1.71分,较上年增加0.05分;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实现分值为1.31分,较上年增加0.06分,这表明太原市的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11年,太原市积极巩固“国家园林城市”成果,倾力加大城乡绿化美化投资力度,新增绿化覆盖面积363公顷,新增绿化面积354公顷,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50公顷,完成造林49.2万亩,相当于“十一五”后三年的总和,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绿化水平中的另一项重要指标森林覆盖率的实现分值则较低,仍为0.74分,增幅与上年持平。这可能与太原国土面积较小,且多为山地有关,相信随着太原东西山绿化工程的开展,这一指标的实现分值会有所提高。
从太原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的排名变动情况看,2011年仍位列第23位,较位列第一的杭州市实现分值相差5.73分,较位列第八的南昌市实现分值相差2.75分,处于三流方阵。从节能减排、城市环境、绿化水平这三项二级指标排位变动情况看,节能减排位列第20位,较上年前进一位,城市环境位列第16位,较上年后退一位,绿化水平位列第24位,较上年后退一位;三项指标中城市环境仍处于二流方阵,节能减排和绿化水平仍处在三流方阵。在九项三级指标中,燃气普及率较上年后退1位,位列第5,但仍处于一流省会城市行列;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位列15,较上年前进2位,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位列16位,较上年后退2位,两项指标均处于二流方阵;万元GDP能耗和万元GDP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两项指标均位列20,较上年前进2位;二级以上良好天气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排位未变,仍分处于21位和19位;森林覆盖率较上年后退2位,位列第24位,仅高于长春和兰州。后六项指标仍处于三流方阵。
三、结论及对策建议
在对太原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太原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与成效,但仍面临着严峻的困难与挑战。在生态环境的九项指标中,虽然有六项实现程度在60%~99%之间,生态环境改善明显加快,但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仍处于三流方阵;森林覆盖率、万元GDP能耗和万元GDP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这三项指标的较低实现率(25.0%~18.5%之间)更是生态环境领域的短板。为此,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一是强化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构建合理的产业体系。继续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产业的发展,不断缩小其占经济的比重;鼓励现有传统产业企业开展节能、节水、减排活动,减少排放和消耗量;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对现有企业污染物排放现状进行严格筛选;通过大力发展与城市功能、资源、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高新技术、电子信息、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等低能耗、无污染、高效益的绿色产业,逐步淘汰“三高一低”企业,实现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使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外延型向集约内涵型转变。
二是加强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确保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在城镇化的推进中应注重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将环境保护要求纳入旧城改造,在城市新区和新兴城镇执行更高环保标准;城镇总体布局上应根据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要求,按照工业区、住宅区和商业区等不同功能区环境保护要求进行区划布局,并制定相应环境质量标准;新建的工业企业要集中于工业园区,对其所排放的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已建于市区的工业企业,则要搬迁至工业园,远离商业区和居民区,确保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三是完善生态环境体制机制建设。健全的体制机制是推动生态环境建设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应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加大生态建设投入,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专项资金,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以绿色 GDP 为导向的新的目标考核制度,以目标责任综合考核倒逼生态环境建设责任落实。同时,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力度,形成生态保护人人参与、美丽城市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四是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构筑城市生态屏障。要以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整治为突破口,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大力推行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提高绿化覆盖率,构筑城市生态屏障;强力治理城市环境质量,在治理水资源和煤烟污染的同时,治理工业废气、扬尘、汽车尾气等空气资源污染,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李 斌,赵新华.经济结构、技术进步、国际贸易与环境污染——基于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的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5).
〔2〕张可云,傅帅雄.环境规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污染天堂”的研究现状及前景〔J〕.现代经济探讨,2011(2).
〔3〕黄 勤,杨小荔.我国省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比较研究——基于各地“十二五”规划的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2(1).
〔4〕严俊霞,冯 璇,薛占金,李洪建.山西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协调度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
责任编辑 于晓媛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指标体系,太原市
〔中图分类号〕C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4)01-0102-04
〔收稿日期〕 2013-11-28
〔作者简介〕 武非平(1963-),女,山西太原人,太原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政治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管理。
城市生态环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衡量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当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中,环境保护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尤其对于资源型城市而言更是如此。我国的资源型城市较多,目前公布的资源型城市有118座,约占全国城市总量的18%。太原市是我国中部地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太原市的生态环境具有资源型城市独有的特征,经济发展基本上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模式。2010年,太原市提出建设一流的新兴产业基地、一流的自主创新基地和一流的现代宜居城市的宏伟目标,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被放在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为此,本文以太原市为例,通过对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初步探讨,分析太原市生态环境建设状况及与一流先进省会城市之间存在的差距,提出太原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可行性路径,以期为推进资源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指标体系框架及综合评价方法
(一)指标选取与权重确定。本研究在构建指标体系时,选择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最关键、最核心的数据指标,突出宏观性、战略性,尽可能让指标体系的衡量结果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的总体情况。初步判断选择了节能减排、城市环境、绿化水平三项二级指标,万元GDP能耗(逆指标)、万元GDP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逆指标)、燃气普及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污水处理率、二级以上良好天气率、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九项三级指标,构成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研究的总体框架。指标权重的确定,以反映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基本情况,改善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为基本准则,均衡搭配,开展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基本方法是采用熵权法,根据定性、定量指标在相应二级层次中的个数,赋权后确定三级指标权重(见表1)。
表1 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指标及其权重
注:为研究方便,这里将一级指标生态环境的权重值设置为20。
(二)综合评价方法。以全国26个省会城市(直辖市、拉萨市除外)2010~2011年的指标数据为研究对象。包括东部10个省会城市:哈尔滨、长春、沈阳、石家庄、济南、南京、杭州、福州、广州、海口;中部6个省会城市:太原、郑州、武汉、长沙、合肥、南昌;西部10个省会城市:呼和浩特、银川、兰州、乌鲁木齐、西宁、西安、成都、贵阳、昆明、南宁。相关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1)、《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0、2011)、《统计资料汇编》(2010、2011,第27届、第28届统计信息交流会秘书处提供)、《2012太原统计提要》等。
根据指标评价体系所确定的指标,搜集太原与全国其他25个省会城市的相关数据。首先确定一流省会城市为前8名城市,通过计算得出每个城市2010~2011年生态环境建设的实现分值,从而得出太原市的位次,以太原为基准,重点考察、分析比较其与首位及第8位的差距,进行测算、对比,分析优势、劣势,最终就太原市在建设一流省会城市中发展生态环境的目标及实现路径提出对策建议。
本文采用的评价指标计算方法是线性加权综合法,其一般形式为:f =■wi zi(其中,zi为实际值,wi为权重值)。具体将各子系统目标下各指标的无量纲化值与相应的权数相乘,按照指标体系框架和权重表,然后各个城市三级指标实现分值依次加总,依次得到二级指标、一级指标的综合实现分值及实现程度。如遇到逆指标则倒算,再依次计算二级指标、一级指标。
固定目标实现情况的测算,是通过比较找出每项三级指标2010年首位城市的指标值,并以此确定为“固定目标值”,依次计算2010年、2011年26个省会城市的固定实现分值以及实现程度,以综合得分排名确定一流省会城市,并找出太原的位次,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A城市为例,计算公式为:A城市实现分值=A城市(年度)指标值/固定目标值×指标权重;以B城市为例,逆指标计算公式为:B城市实现分值=固定目标值/B城市(年度)指标值×指标权重。
动态目标实现情况的测算,是通过比较找出每项三级指标2011年首位城市的指标值,并以此确定为“动态目标值”,依次计算2011年26个省会城市的动态实现分值以及实现程度,以综合得分排名确定一流省会城市,并找出太原的位次,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以A城市为例,计算公式为:A城市实现分值=A城市(年度)指标值/动态目标值×指标权重;以B城市为例,逆指标计算公式为:B城市实现分值=固定目标值/B城市(年度)指标值×指标权重。
二、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进展情况 根据前面提供的指标体系框架及综合评价方法,这里以太原市为例,具体分析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进展情况(见表2)。
由表2可知, 2010年太原市生态环境实现分值为12.14分,2011年达到12.67分,同比增长了0.53分,指数呈向上趋势,前景较好。从节能减排、城市环境、绿化水平这三项二级指标看,城市环境的实现分值最高,达到7.30分;绿化水平次之,达到3.76分,节能减排为1.61分。与2010年相比,三项指标的实现分值均有增幅,其中增幅最大的为节能减排,达到0.39分;绿化水平增长0.11分,城市环境增长幅度较缓,为0.03分。
在节能减排方面,万元GDP能耗和万元GDP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这两项3级指标的实现分值较2010年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其中,万元GDP能耗实现分值上升0.26分;万元GDP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实现分值上升0.13分。这与太原市政府加大污染减排工作力度,实施41项重点减排工程,着力治理工业企业结构性排污,关停并转一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密不可分。
城市环境是生态环境领域中实现分值最好的指标,其分属的四项三级指标中,燃气普及率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两项指标的实现分值分别达到1.98和1.90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和二级以上良好天气率两项指标的实现分值也分别达到1.73和1.69分。这与过去一年太原市政府深入推进城乡清洁工程,全面改善省城空气质量,努力实现“净化太原”、“气化太原”密切相关。需要指出的是,太原二级以上良好天气率一直相当低,2000年仅为12.3%,虽然2010年提高到83.5%,2011年又提高到84.5%,但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仅位列第21位,处于三流水平,今后必须进一步加大综合整治大气环境的力度,力争实现太原市“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到2015年市区二级以上良好天气率达到90%的目标任务。
在绿化水平方面,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的实现分值最高,达到1.71分,较上年增加0.05分;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的实现分值为1.31分,较上年增加0.06分,这表明太原市的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11年,太原市积极巩固“国家园林城市”成果,倾力加大城乡绿化美化投资力度,新增绿化覆盖面积363公顷,新增绿化面积354公顷,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50公顷,完成造林49.2万亩,相当于“十一五”后三年的总和,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绿化水平中的另一项重要指标森林覆盖率的实现分值则较低,仍为0.74分,增幅与上年持平。这可能与太原国土面积较小,且多为山地有关,相信随着太原东西山绿化工程的开展,这一指标的实现分值会有所提高。
从太原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的排名变动情况看,2011年仍位列第23位,较位列第一的杭州市实现分值相差5.73分,较位列第八的南昌市实现分值相差2.75分,处于三流方阵。从节能减排、城市环境、绿化水平这三项二级指标排位变动情况看,节能减排位列第20位,较上年前进一位,城市环境位列第16位,较上年后退一位,绿化水平位列第24位,较上年后退一位;三项指标中城市环境仍处于二流方阵,节能减排和绿化水平仍处在三流方阵。在九项三级指标中,燃气普及率较上年后退1位,位列第5,但仍处于一流省会城市行列;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位列15,较上年前进2位,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位列16位,较上年后退2位,两项指标均处于二流方阵;万元GDP能耗和万元GDP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两项指标均位列20,较上年前进2位;二级以上良好天气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排位未变,仍分处于21位和19位;森林覆盖率较上年后退2位,位列第24位,仅高于长春和兰州。后六项指标仍处于三流方阵。
三、结论及对策建议
在对太原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太原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与成效,但仍面临着严峻的困难与挑战。在生态环境的九项指标中,虽然有六项实现程度在60%~99%之间,生态环境改善明显加快,但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仍处于三流方阵;森林覆盖率、万元GDP能耗和万元GDP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这三项指标的较低实现率(25.0%~18.5%之间)更是生态环境领域的短板。为此,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一是强化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构建合理的产业体系。继续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产业的发展,不断缩小其占经济的比重;鼓励现有传统产业企业开展节能、节水、减排活动,减少排放和消耗量;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对现有企业污染物排放现状进行严格筛选;通过大力发展与城市功能、资源、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高新技术、电子信息、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等低能耗、无污染、高效益的绿色产业,逐步淘汰“三高一低”企业,实现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使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外延型向集约内涵型转变。
二是加强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确保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在城镇化的推进中应注重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将环境保护要求纳入旧城改造,在城市新区和新兴城镇执行更高环保标准;城镇总体布局上应根据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要求,按照工业区、住宅区和商业区等不同功能区环境保护要求进行区划布局,并制定相应环境质量标准;新建的工业企业要集中于工业园区,对其所排放的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已建于市区的工业企业,则要搬迁至工业园,远离商业区和居民区,确保城市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三是完善生态环境体制机制建设。健全的体制机制是推动生态环境建设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应制定生态文明建设条例,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加大生态建设投入,设立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专项资金,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以绿色 GDP 为导向的新的目标考核制度,以目标责任综合考核倒逼生态环境建设责任落实。同时,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力度,形成生态保护人人参与、美丽城市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
四是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构筑城市生态屏障。要以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整治为突破口,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大力推行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提高绿化覆盖率,构筑城市生态屏障;强力治理城市环境质量,在治理水资源和煤烟污染的同时,治理工业废气、扬尘、汽车尾气等空气资源污染,进一步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李 斌,赵新华.经济结构、技术进步、国际贸易与环境污染——基于中国工业行业数据的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5).
〔2〕张可云,傅帅雄.环境规制对产业布局的影响——“污染天堂”的研究现状及前景〔J〕.现代经济探讨,2011(2).
〔3〕黄 勤,杨小荔.我国省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比较研究——基于各地“十二五”规划的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2(1).
〔4〕严俊霞,冯 璇,薛占金,李洪建.山西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水平协调度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
责任编辑 于晓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