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类党教片,是运用纪实手法对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党员的典型事迹进行拍摄报道,从而使基层党员群众受到教育和启迪的一种节目形态。客观来讲,人物片在全部类别的党教片中所占比重最大,对于弘扬时代先锋、宣传先进典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由此,我们要下大力气拍好人物片中的主人公,这样才能保证宣教价值的最大化。具体到制片实践中,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体会,认为想拍好党教片的主人公,应念好“六字诀”——正、专、活、特、细、美。
能量正
必须看到,党教片的价值就是体现其具有宣教性,即党教片必须姓“党”,必须去宣传党、宣传先进党员。也由此,党教片必须首先具有积极的正能量,能够引导人去观察、认识并最终学习主人公身上的那些闪光点,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推动社会进步。这才是党教片的教育目的。
具体原则:一是所选取的采访对象即主人公,必须是党员。这是党教片最基本的要求,必须是宣传党员中的优秀分子。片子拍得再好,若主人公连党员都不是,这样就毫无教育意义。二是要以歌颂主人公的正面事迹为主。当然事实上主人公身上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尽量不要去展现这方面,除非对缺点的适度展现反而能使主人公显得更加可亲可敬。三是所报道的事迹要具有时代性,不能脱离时代精神去演绎,使观众感觉无动于衷。四是所报道的事迹要具有示范性,能够引导观众有所启发和收获。
人物片《富民草绳富百姓》讲述的是教师蒋厚荣退休后发挥余热,兴办惠农草制品合作社,带领困难家庭利用秸秆打草绳,既解决了秸秆焚烧污染环境的问题,又帮助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典型事例。首先蒋厚荣是一名党员,而且是办实事、办好事的优秀党员;其次全片都在讲他是如何带领乡亲致富的故事,自然是正面讴歌;再次是表现了退休后如何体现人生价值、解决秸秆焚烧污染环境的问题、帮群众致富等多个主题,都有鲜明的时代性;最后是事迹显得很“普通”,小小的草绳就解决了众多问题,让观众觉得可学。
素材专
拍摄人物片,选择素材常是件棘手的事情。毕竟大多数主人公的经历都很丰富,可拍摄的素材也很多。而一部党教片时长一般为10分钟到15分钟,想把所有的素材都用上,是不现实的。总的来说,人物片不是面对“无米之炊”,相反,往往是素材太多难以取舍。因此,在塑造主人公时,不可追求“面面俱到”,而要将素材集中在一个或几个方面来选择,以“集中火力”达到“重点突破”。
具体原则:一、将素材分出主次,筛选出那些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人物思想 “闪光点”、最切合主题的素材,其他的无关素材要大胆舍弃。二、将素材按照事迹的性质分为几方面,然后每方面尽量只选择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通过这种“以点带面”的叙事形式达到“以小见大”的制片效果。三、同类的素材要进行反复比较,去粗取精。
人物片《一片赤诚为乡亲》的主人公是某村党支部书记宋琦丽,她一心为民的事迹很多,如果都表现出来就容易弄成一本乱账。编导经过梳理,只选择了她干事创业的四个方面:谋划发展、带民致富、便民服务、畅树新风,每方面各讲了一个小故事。这种寓教于例的形式,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汇报式讲述,显得很新颖,主人公也被塑造得血肉丰满。
故事活
党教片要学会“讲故事”,人物片尤其如此。想把主人公塑造得有血有肉,最好的方式就是“以事写人”,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塑造主人公的形象、展示主人公的心灵,从而使观众在津津有味的欣赏中了解、认同主人公,以达到宣传和学习的目的。
具体原则:首先要讲“好”故事,故事应是正面的,能够表现主人公先进性。其次要“讲好”故事,故事不能讲得乏味,让观众浑浑噩噩。而故事要“讲好”,必须突出戏剧化元素,矛盾、意外、悬疑元素要尽量丰富;同时故事框架应简明,尽量单线叙事。最后是故事宜短不宜长,短小精干才是王道。
专题片《驻村那些事儿》向我们展示了驻村干部、党员邓祖绪令人感动的两年驻村经历。片中,这种经历并非是由解说词或同期采访来呈现的,而完全是以用画面讲故事的方式在进行表述,包括“挨家挨户走访”“义务帮村民铺屋顶”“向街道请援小货车运送村里种的番薯”“卖番薯时发生了意外的‘折水’”等等一系列充满生活气息的小故事,有的故事是突发意外,有的故事是反映矛盾……丰富的剧情既交代了整体叙事,又显得极富趣味。
个性特
想让观众对主人公产生深刻印象,必须在他的个性表现上多下功夫。个性表现包括性格、动作、神态、情感甚至相貌、衣着等等元素,这些元素如果巧妙运用,都能彰显出人物的个性。个性表现的目的,就是让主人公棱角分明、性格鲜明,这样才能使观众对他产生了解兴趣,并有耐心去倾听他的故事。
具体原则:一是注意强化主人公身上的体貌特征,并注重与阐发主题相结合,比如魁梧、比如眼睛有神、比如白发等等,都可以做出好文章。二是要在不影响真实性的前提下,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放大”,比如性子急脾气倔等。三是注重表现主人公的那些与叙事密切相关的生活特征,比如不注重仪表(一心忙工作)等。
专题片《追寻残缺的完美》,讲述的是村支书宋铁和带领群众甩掉穷帽子的事迹。编导注重将主人公的体态特征强化表现出来——宋铁和有一条残腿。于是片子就着重表现他是如何拖着这条残腿带着村民挖河、挑泥等,突出为家乡的发展奋力拼搏。这个思路就很好,既呼应了宋铁和无私奉献的主题,也不影响主人公的可爱可敬,从而赢得了观众的敬佩与赞叹。
镜头细
要拍出高质量的人物片,就必须从细节入手,努力捕捉主人公那些有特点、有内涵、有主旨、有情感的言谈举止以及音容笑貌,并将这些细节放大,让这些活灵活现的细节切实起到画龙点睛之效,使得全片主题更突出、内容更丰富、意义更深刻。
具体原则:一是要注意密切跟拍,随时准备在拍摄现场捕捉到那些突发的“神来之笔”;二是注重挖掘细节。编导却要学会从平常事中敏锐地发现其“非常”之处,并着重表现;三是所拍摄的细节必须生动并可以具化成物象符号,不可选择表意不清的抽象性细节来表现。
专题片《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讲述的是老党员、老抗联李敏的光辉故事。在刻画这位抗联老战士时,各方面都注重了细节表现这一手法,如在片中她总是胸前挂满了勋章,这个细节诉说了她对革命的贡献;又如表现她在抗联遗址义务为游客介绍当年历史,镜头对她的绑腿布给了重点展现,这一细节很传神,昭示出老抗联的那种革命风貌;再如她经常穿的二战苏军制服,也是符合历史真实的细节,侧面展示了抗联的艰苦岁月……种种细节,都揭示了她身上的抗联烙印,很好地烘托了人物。
视听美
从艺术本质上,党教片是属于电视片中的一个门类,归根到底也是视听艺术的具体表现。因此在考虑到党性宣传的前提下,也必须兼顾艺术性。必须让片子具有一定的可观赏性,否则,即使片子意义再重要、作用再重大,观众也是没有耐心去观看的。
具体原则:一、在画面上要追求构图、光线、色调等元素所构成的整体美感,要让片子成为“流动着的油画”。毕竟党教片还是“画面为王”,可以考虑借鉴戏曲、动画、皮影、沙画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参与。二、在声音上要充分考虑同期声采访、解说音、配乐、音效的参与,要让这些声音元素能很好地为全片服务。三、要保证实现画面与声音元素的和谐统一,使声和画成为有机的整体。
专题片《人影》讲述的是主人公、村支书白林田用心血乃至生命竭诚为村民谋福祉的故事。为了体现画面效果,编导选择了将当地传统艺术——驴皮影的艺术元素添加到画面之中,且占全片的比例很大。这种生动有趣的民间艺术形式,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自然使他们能充满兴趣地观看全片,并从中感悟到了白林田的感人付出。
(作者单位:中共海安县委组织部)
能量正
必须看到,党教片的价值就是体现其具有宣教性,即党教片必须姓“党”,必须去宣传党、宣传先进党员。也由此,党教片必须首先具有积极的正能量,能够引导人去观察、认识并最终学习主人公身上的那些闪光点,从而提高自身素质,推动社会进步。这才是党教片的教育目的。
具体原则:一是所选取的采访对象即主人公,必须是党员。这是党教片最基本的要求,必须是宣传党员中的优秀分子。片子拍得再好,若主人公连党员都不是,这样就毫无教育意义。二是要以歌颂主人公的正面事迹为主。当然事实上主人公身上可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尽量不要去展现这方面,除非对缺点的适度展现反而能使主人公显得更加可亲可敬。三是所报道的事迹要具有时代性,不能脱离时代精神去演绎,使观众感觉无动于衷。四是所报道的事迹要具有示范性,能够引导观众有所启发和收获。
人物片《富民草绳富百姓》讲述的是教师蒋厚荣退休后发挥余热,兴办惠农草制品合作社,带领困难家庭利用秸秆打草绳,既解决了秸秆焚烧污染环境的问题,又帮助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典型事例。首先蒋厚荣是一名党员,而且是办实事、办好事的优秀党员;其次全片都在讲他是如何带领乡亲致富的故事,自然是正面讴歌;再次是表现了退休后如何体现人生价值、解决秸秆焚烧污染环境的问题、帮群众致富等多个主题,都有鲜明的时代性;最后是事迹显得很“普通”,小小的草绳就解决了众多问题,让观众觉得可学。
素材专
拍摄人物片,选择素材常是件棘手的事情。毕竟大多数主人公的经历都很丰富,可拍摄的素材也很多。而一部党教片时长一般为10分钟到15分钟,想把所有的素材都用上,是不现实的。总的来说,人物片不是面对“无米之炊”,相反,往往是素材太多难以取舍。因此,在塑造主人公时,不可追求“面面俱到”,而要将素材集中在一个或几个方面来选择,以“集中火力”达到“重点突破”。
具体原则:一、将素材分出主次,筛选出那些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人物思想 “闪光点”、最切合主题的素材,其他的无关素材要大胆舍弃。二、将素材按照事迹的性质分为几方面,然后每方面尽量只选择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通过这种“以点带面”的叙事形式达到“以小见大”的制片效果。三、同类的素材要进行反复比较,去粗取精。
人物片《一片赤诚为乡亲》的主人公是某村党支部书记宋琦丽,她一心为民的事迹很多,如果都表现出来就容易弄成一本乱账。编导经过梳理,只选择了她干事创业的四个方面:谋划发展、带民致富、便民服务、畅树新风,每方面各讲了一个小故事。这种寓教于例的形式,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汇报式讲述,显得很新颖,主人公也被塑造得血肉丰满。
故事活
党教片要学会“讲故事”,人物片尤其如此。想把主人公塑造得有血有肉,最好的方式就是“以事写人”,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来塑造主人公的形象、展示主人公的心灵,从而使观众在津津有味的欣赏中了解、认同主人公,以达到宣传和学习的目的。
具体原则:首先要讲“好”故事,故事应是正面的,能够表现主人公先进性。其次要“讲好”故事,故事不能讲得乏味,让观众浑浑噩噩。而故事要“讲好”,必须突出戏剧化元素,矛盾、意外、悬疑元素要尽量丰富;同时故事框架应简明,尽量单线叙事。最后是故事宜短不宜长,短小精干才是王道。
专题片《驻村那些事儿》向我们展示了驻村干部、党员邓祖绪令人感动的两年驻村经历。片中,这种经历并非是由解说词或同期采访来呈现的,而完全是以用画面讲故事的方式在进行表述,包括“挨家挨户走访”“义务帮村民铺屋顶”“向街道请援小货车运送村里种的番薯”“卖番薯时发生了意外的‘折水’”等等一系列充满生活气息的小故事,有的故事是突发意外,有的故事是反映矛盾……丰富的剧情既交代了整体叙事,又显得极富趣味。
个性特
想让观众对主人公产生深刻印象,必须在他的个性表现上多下功夫。个性表现包括性格、动作、神态、情感甚至相貌、衣着等等元素,这些元素如果巧妙运用,都能彰显出人物的个性。个性表现的目的,就是让主人公棱角分明、性格鲜明,这样才能使观众对他产生了解兴趣,并有耐心去倾听他的故事。
具体原则:一是注意强化主人公身上的体貌特征,并注重与阐发主题相结合,比如魁梧、比如眼睛有神、比如白发等等,都可以做出好文章。二是要在不影响真实性的前提下,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放大”,比如性子急脾气倔等。三是注重表现主人公的那些与叙事密切相关的生活特征,比如不注重仪表(一心忙工作)等。
专题片《追寻残缺的完美》,讲述的是村支书宋铁和带领群众甩掉穷帽子的事迹。编导注重将主人公的体态特征强化表现出来——宋铁和有一条残腿。于是片子就着重表现他是如何拖着这条残腿带着村民挖河、挑泥等,突出为家乡的发展奋力拼搏。这个思路就很好,既呼应了宋铁和无私奉献的主题,也不影响主人公的可爱可敬,从而赢得了观众的敬佩与赞叹。
镜头细
要拍出高质量的人物片,就必须从细节入手,努力捕捉主人公那些有特点、有内涵、有主旨、有情感的言谈举止以及音容笑貌,并将这些细节放大,让这些活灵活现的细节切实起到画龙点睛之效,使得全片主题更突出、内容更丰富、意义更深刻。
具体原则:一是要注意密切跟拍,随时准备在拍摄现场捕捉到那些突发的“神来之笔”;二是注重挖掘细节。编导却要学会从平常事中敏锐地发现其“非常”之处,并着重表现;三是所拍摄的细节必须生动并可以具化成物象符号,不可选择表意不清的抽象性细节来表现。
专题片《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讲述的是老党员、老抗联李敏的光辉故事。在刻画这位抗联老战士时,各方面都注重了细节表现这一手法,如在片中她总是胸前挂满了勋章,这个细节诉说了她对革命的贡献;又如表现她在抗联遗址义务为游客介绍当年历史,镜头对她的绑腿布给了重点展现,这一细节很传神,昭示出老抗联的那种革命风貌;再如她经常穿的二战苏军制服,也是符合历史真实的细节,侧面展示了抗联的艰苦岁月……种种细节,都揭示了她身上的抗联烙印,很好地烘托了人物。
视听美
从艺术本质上,党教片是属于电视片中的一个门类,归根到底也是视听艺术的具体表现。因此在考虑到党性宣传的前提下,也必须兼顾艺术性。必须让片子具有一定的可观赏性,否则,即使片子意义再重要、作用再重大,观众也是没有耐心去观看的。
具体原则:一、在画面上要追求构图、光线、色调等元素所构成的整体美感,要让片子成为“流动着的油画”。毕竟党教片还是“画面为王”,可以考虑借鉴戏曲、动画、皮影、沙画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参与。二、在声音上要充分考虑同期声采访、解说音、配乐、音效的参与,要让这些声音元素能很好地为全片服务。三、要保证实现画面与声音元素的和谐统一,使声和画成为有机的整体。
专题片《人影》讲述的是主人公、村支书白林田用心血乃至生命竭诚为村民谋福祉的故事。为了体现画面效果,编导选择了将当地传统艺术——驴皮影的艺术元素添加到画面之中,且占全片的比例很大。这种生动有趣的民间艺术形式,一下子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自然使他们能充满兴趣地观看全片,并从中感悟到了白林田的感人付出。
(作者单位:中共海安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