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少先队员政治启蒙和价值观的培养,关乎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及发展方向。少先队员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培养的乐性特征是传统的德教乐性特征和儿童文化的天然藝术性特征的融合,有助于实现主观化、行动化、和谐化和儿童化的政治性效率。文章作者指出,乐性建设应营造指导教师群体的缪斯性氛围;在其他途径的政治性活动协助下,建构相应的艺术系统和体系,通过儿童艺术途径解析政治启蒙和价值观的关键要素并实施艺术化的政治活动;尊重少年儿童的主体地位,注重阶梯贯通,强调循序渐进的过程育人。
关键词:少先队员;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培养;乐性;建设
少先队员政治启蒙和价值观的培养,关乎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及发展方向。它是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对少年儿童的希望、党团队组织意识等关键元素充分融入激励体系的各个载体和全过程,实现对少年儿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引导。
一、少先队员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培养具有乐性特征
少先队员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培养的乐性特征是传统的德治乐性特征和儿童文化的天然艺术性特征的融合。
1.传统的德治具有乐性特征
在中国古代夏商朝,六艺(乐、礼、射、御、书、数)教育已经形成基本内容,但并不完善。此时乐排在首位,礼排在其次。到西周时,形成了以礼(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即德育)、乐为中心的完整的教育内容,礼居于首位。此时,“乐”字除了指礼仪活动中与器乐、歌舞相关的仪式性行为,还体现着周公在制礼作乐、施行礼乐教育中所寄托的道德要求和政治理想。
其中,“乐”相对于刚性的“礼”,是柔和的,注重陶冶人们的情操,化人于无形,使礼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变为人们的精神需要。这两者一刚一柔,相得益彰,共同为国家统治服务。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乐对于礼教极其重要,关系到礼的命运。
儒家重视德育。儒家认为,社会秩序要维持和谐状态,根本上要靠人的普遍道德品质的养成,对道德的教化和矫正才是防患于未然的治国之根本,而不是事后法律惩戒等。而乐,是德之精华。因为精神的和谐来自心灵而表现于乐,所以在乐上不可以作伪,这样修德才能变成人真正的主观愿望,自愿行为,而人在德的陶冶下甘之如饴,心甘情愿把德变成自己思想和行动的核心。我国国学大师钱穆以尊崇传统文化为重心,强调弘扬和合之美与和乐之美。他认为,人生的过程是不能分割的;生命的美不在于向外的不断认识而在于内心的真诚体认,这一点通过和乐体现和实现。
荀子在其《乐论》开篇就说道:“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荀子主张通过杰出的乐教提升人的道德修养,以便国固民强[1]。
2.儿童文化具有天然艺术性特征
儿童文化是诗性的,是感性直觉的,是音乐性的,是想象的,是自由的,是审美和艺术的,儿童是诗意者、探索者、自由者和启发者。儿童正是通过游戏、通过“本能的缪斯”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2]。儿童天生是艺术的精灵,游戏是其生活和成长的根本方式。少先队员在儿童文化的滋养、浸润中成长,从自然的本性和后天的培养中不断吸收艺术的养分。
综上,少先队员政治启蒙和价值观熏陶是现代德教在对传统德治扬弃的基础上进行的,理应继承和发展传统德治的乐性特征。并且,在此基础上,要融合少先队员生命及其发展所宿寄的儿童文化的特征,进行政治性活动,最终实现主观化、行动化、和谐化和儿童化的政治性效率。
二、少先队员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培养的乐性措施
根据2011年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阶段音乐、美术和艺术的课程标准,本研究把乐的含义扩大至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和影视,涵盖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艺术和综合艺术内容。乐性即指艺术性或综合艺术性。
政治启蒙和价值观的熏陶,对于主要处于6到12岁的少先队员来说,是刚性要求。但就他们少量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认知规律和行为特点而言,这会使得他们晦涩难懂、枯燥。如何主观化、行动化、和谐化和儿童化地、逐步深入地生动解析政治启蒙和价值观的关键要素并实施相应的政治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挑战。
对于少先队员来说,现代的“礼”是,国家对少年儿童的希望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团队组织意识,培养朴素政治情感和共产主义道德,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努力培养自己将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两翼,可是我国重科学轻艺术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导致现代的礼教根本上一直缺乏艺术的辅佐。据研究表明,传统的说教灌输和一般的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培养活动,比如,升国旗、队旗,开班会,参观红军革命纪念地等,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和少先队员发展的需要了,并且在主观性、行动性、和谐性、儿童化和生活化方面以及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效果并不明显。
本研究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1.营造指导教师群体的缪斯性氛围
由于我国重科学轻艺术的传统,教师整体上从小就接受艺术熏陶,挖掘自己艺术潜能的时空匮乏,现在大部分小学缺乏艺术教师,因而缪斯性氛围不浓厚,教师相关的能力和水平不足。因此,在少先队员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培养过程中,很有必要从国家、地方的教育政策和实践层面,大力扶持教师提高艺术或综合艺术意识,提升相关能力和水平。教师自己也要努力主动地提升教育教学的艺术性。
2.在其他途径的政治性活动协助下,建构相应的艺术系统和体系,实施艺术化的政治活动 在其他途径的政治性活动协助下,打造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和影视于一体的系统及其体系,通过儿童艺术途径解析政治启蒙和价值观的关键要素,以便努力增强少先队员政治启蒙和价值观熏陶中的效率。
其中,国际教育界流行的教育戏剧,对解析以上关键要素并进行艺术化的政治活动的实施有很大的帮助。
本研究认为教育戏剧是把戏剧元素和方法作为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判知戏剧中的角色与情况,从中探索很多的课题、事件和关系等的学习模式。
根据本人的艺术教育实践观察,在团体戏剧活动中,参与者的语言能力、想象力与幽默感均获得发展,同时虚构的人物角色使参与者获得了社会交往技能的提升。除此之外,教育戏剧还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换位思考能力和想象力。
根据身心发展水平,一至二年级的少先队员可以先料理好自己、养成良好习惯和开始为集体服务,并进行加入少先队队前准备,通过入队仪式、参加少先队员代表大会和红领巾心向党的活动作铺垫。三年级的少先队员可以先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行为层面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入手,利用教育戏剧,通过活动判知戏剧中的角色与情况,解析和理解这些概念并揭示其中的关系等。四至六年级的少先队员可以逐渐从社会层面分析和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并揭示其中的关系;从国家层面分析和理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揭示其中的关系。
在以建构戏剧所需要的情境的教学活动中,包括墙上角色(学生根据画在黑板或纸上的角色,描述其特点);巡回戏剧(全班分組,表演不同戏剧的段落,教师入戏,激发各组学生的想法);定镜(运用肢体停止的姿势,展示个人或小组希望表达的此刻的关键概念);建构空间(采用象征与想象的方式,塑造空间,以便表达不同地点);见物如人(挑选关键性的个人随身物品,借此推断或理解某一角色的性格与行为);旁述示剧(教师用旁白方式塑造戏剧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角色或情境的想象与理解,运用肢体动作展示剧情原貌)。由每一个小活动组成的活动系统彰显教育戏剧是儿童思考、生活、游戏和学习的创造性的统一体。其间,少先队员对以上概念、原理和关系等,无论思考的广度、深度和主动性上都能得到很大的锻炼与提升。同时,在艺术性的政治活动的“做”中思考,更能使他们在自己的身心发展水平上恰切地进步。
当一部戏剧作品演出时,演出主体所传递的信息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作品的主题思想、文化内涵等,只有通过受众的作用,才能最后完成。当受众从演出中所接受的信息与受众各自所接受的生活信息互相贯通时,就会产生联想并因共鸣而产生参与创作的热情,这时联结演出主体与受众之间的戏剧张力就随之产生,使受众加强对演出主体的关注和期待。这样,当戏剧张力在正在表演的儿童和观看的儿童之间发生的时候,思想碰撞的火花和创造性也在形成。
教育戏剧强调具体认知,使儿童在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尚弱的阶段更科学有效地发展思维,让先天的优势借助后天良好的发展条件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样,少先队员对上述抽象的关键概念及其所揭示的关系会理解得比较透彻和深刻,并拓展到恰切的艺术化的政治活动中,以便阶梯式地养成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等。
3.尊重少年儿童的主体地位,注重阶梯贯通,强调循序渐进的过程育人
遵循少年儿童成长认知规律和行为特点,吸引少先队员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主动创造,结合其所处社会环境的文化;通过学校生活和个人生活,不断增强其对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培养的相应艺术活动与非艺术活动的喜爱和认同;注重不同阶段、不同方式的阶梯贯通;强调过程育人,使少先队员循序渐进地接受政治启蒙和价值观熏陶。
[参考文献]
[1]郝 磊.儒家乐教德治功能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6.
[2]陈 卫.儿童文化建设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50-59,123.
作者简介:陈 卫(1967— ),女,湖北武汉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基础教育。
关键词:少先队员;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培养;乐性;建设
少先队员政治启蒙和价值观的培养,关乎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及发展方向。它是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对少年儿童的希望、党团队组织意识等关键元素充分融入激励体系的各个载体和全过程,实现对少年儿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引导。
一、少先队员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培养具有乐性特征
少先队员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培养的乐性特征是传统的德治乐性特征和儿童文化的天然艺术性特征的融合。
1.传统的德治具有乐性特征
在中国古代夏商朝,六艺(乐、礼、射、御、书、数)教育已经形成基本内容,但并不完善。此时乐排在首位,礼排在其次。到西周时,形成了以礼(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即德育)、乐为中心的完整的教育内容,礼居于首位。此时,“乐”字除了指礼仪活动中与器乐、歌舞相关的仪式性行为,还体现着周公在制礼作乐、施行礼乐教育中所寄托的道德要求和政治理想。
其中,“乐”相对于刚性的“礼”,是柔和的,注重陶冶人们的情操,化人于无形,使礼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变为人们的精神需要。这两者一刚一柔,相得益彰,共同为国家统治服务。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见,乐对于礼教极其重要,关系到礼的命运。
儒家重视德育。儒家认为,社会秩序要维持和谐状态,根本上要靠人的普遍道德品质的养成,对道德的教化和矫正才是防患于未然的治国之根本,而不是事后法律惩戒等。而乐,是德之精华。因为精神的和谐来自心灵而表现于乐,所以在乐上不可以作伪,这样修德才能变成人真正的主观愿望,自愿行为,而人在德的陶冶下甘之如饴,心甘情愿把德变成自己思想和行动的核心。我国国学大师钱穆以尊崇传统文化为重心,强调弘扬和合之美与和乐之美。他认为,人生的过程是不能分割的;生命的美不在于向外的不断认识而在于内心的真诚体认,这一点通过和乐体现和实现。
荀子在其《乐论》开篇就说道:“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荀子主张通过杰出的乐教提升人的道德修养,以便国固民强[1]。
2.儿童文化具有天然艺术性特征
儿童文化是诗性的,是感性直觉的,是音乐性的,是想象的,是自由的,是审美和艺术的,儿童是诗意者、探索者、自由者和启发者。儿童正是通过游戏、通过“本能的缪斯”激发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2]。儿童天生是艺术的精灵,游戏是其生活和成长的根本方式。少先队员在儿童文化的滋养、浸润中成长,从自然的本性和后天的培养中不断吸收艺术的养分。
综上,少先队员政治启蒙和价值观熏陶是现代德教在对传统德治扬弃的基础上进行的,理应继承和发展传统德治的乐性特征。并且,在此基础上,要融合少先队员生命及其发展所宿寄的儿童文化的特征,进行政治性活动,最终实现主观化、行动化、和谐化和儿童化的政治性效率。
二、少先队员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培养的乐性措施
根据2011年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阶段音乐、美术和艺术的课程标准,本研究把乐的含义扩大至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和影视,涵盖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艺术和综合艺术内容。乐性即指艺术性或综合艺术性。
政治启蒙和价值观的熏陶,对于主要处于6到12岁的少先队员来说,是刚性要求。但就他们少量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认知规律和行为特点而言,这会使得他们晦涩难懂、枯燥。如何主观化、行动化、和谐化和儿童化地、逐步深入地生动解析政治启蒙和价值观的关键要素并实施相应的政治活动,是一项综合性的挑战。
对于少先队员来说,现代的“礼”是,国家对少年儿童的希望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团队组织意识,培养朴素政治情感和共产主义道德,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努力培养自己将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两翼,可是我国重科学轻艺术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导致现代的礼教根本上一直缺乏艺术的辅佐。据研究表明,传统的说教灌输和一般的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培养活动,比如,升国旗、队旗,开班会,参观红军革命纪念地等,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和少先队员发展的需要了,并且在主观性、行动性、和谐性、儿童化和生活化方面以及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方面,效果并不明显。
本研究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1.营造指导教师群体的缪斯性氛围
由于我国重科学轻艺术的传统,教师整体上从小就接受艺术熏陶,挖掘自己艺术潜能的时空匮乏,现在大部分小学缺乏艺术教师,因而缪斯性氛围不浓厚,教师相关的能力和水平不足。因此,在少先队员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培养过程中,很有必要从国家、地方的教育政策和实践层面,大力扶持教师提高艺术或综合艺术意识,提升相关能力和水平。教师自己也要努力主动地提升教育教学的艺术性。
2.在其他途径的政治性活动协助下,建构相应的艺术系统和体系,实施艺术化的政治活动 在其他途径的政治性活动协助下,打造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和影视于一体的系统及其体系,通过儿童艺术途径解析政治启蒙和价值观的关键要素,以便努力增强少先队员政治启蒙和价值观熏陶中的效率。
其中,国际教育界流行的教育戏剧,对解析以上关键要素并进行艺术化的政治活动的实施有很大的帮助。
本研究认为教育戏剧是把戏剧元素和方法作为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判知戏剧中的角色与情况,从中探索很多的课题、事件和关系等的学习模式。
根据本人的艺术教育实践观察,在团体戏剧活动中,参与者的语言能力、想象力与幽默感均获得发展,同时虚构的人物角色使参与者获得了社会交往技能的提升。除此之外,教育戏剧还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换位思考能力和想象力。
根据身心发展水平,一至二年级的少先队员可以先料理好自己、养成良好习惯和开始为集体服务,并进行加入少先队队前准备,通过入队仪式、参加少先队员代表大会和红领巾心向党的活动作铺垫。三年级的少先队员可以先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行为层面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入手,利用教育戏剧,通过活动判知戏剧中的角色与情况,解析和理解这些概念并揭示其中的关系等。四至六年级的少先队员可以逐渐从社会层面分析和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并揭示其中的关系;从国家层面分析和理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并揭示其中的关系。
在以建构戏剧所需要的情境的教学活动中,包括墙上角色(学生根据画在黑板或纸上的角色,描述其特点);巡回戏剧(全班分組,表演不同戏剧的段落,教师入戏,激发各组学生的想法);定镜(运用肢体停止的姿势,展示个人或小组希望表达的此刻的关键概念);建构空间(采用象征与想象的方式,塑造空间,以便表达不同地点);见物如人(挑选关键性的个人随身物品,借此推断或理解某一角色的性格与行为);旁述示剧(教师用旁白方式塑造戏剧情境,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角色或情境的想象与理解,运用肢体动作展示剧情原貌)。由每一个小活动组成的活动系统彰显教育戏剧是儿童思考、生活、游戏和学习的创造性的统一体。其间,少先队员对以上概念、原理和关系等,无论思考的广度、深度和主动性上都能得到很大的锻炼与提升。同时,在艺术性的政治活动的“做”中思考,更能使他们在自己的身心发展水平上恰切地进步。
当一部戏剧作品演出时,演出主体所传递的信息如人物形象、人物性格、作品的主题思想、文化内涵等,只有通过受众的作用,才能最后完成。当受众从演出中所接受的信息与受众各自所接受的生活信息互相贯通时,就会产生联想并因共鸣而产生参与创作的热情,这时联结演出主体与受众之间的戏剧张力就随之产生,使受众加强对演出主体的关注和期待。这样,当戏剧张力在正在表演的儿童和观看的儿童之间发生的时候,思想碰撞的火花和创造性也在形成。
教育戏剧强调具体认知,使儿童在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尚弱的阶段更科学有效地发展思维,让先天的优势借助后天良好的发展条件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样,少先队员对上述抽象的关键概念及其所揭示的关系会理解得比较透彻和深刻,并拓展到恰切的艺术化的政治活动中,以便阶梯式地养成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等。
3.尊重少年儿童的主体地位,注重阶梯贯通,强调循序渐进的过程育人
遵循少年儿童成长认知规律和行为特点,吸引少先队员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主动创造,结合其所处社会环境的文化;通过学校生活和个人生活,不断增强其对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培养的相应艺术活动与非艺术活动的喜爱和认同;注重不同阶段、不同方式的阶梯贯通;强调过程育人,使少先队员循序渐进地接受政治启蒙和价值观熏陶。
[参考文献]
[1]郝 磊.儒家乐教德治功能思想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6.
[2]陈 卫.儿童文化建设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50-59,123.
作者简介:陈 卫(1967— ),女,湖北武汉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