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规模持续突破新高,大学生“就业 难”已成为牵动万众的焦点话题,而残疾人大学生因其固有的生理缺陷特征,就业问题更为颇受社会公众的关注。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进一步提出如何有效缓解残疾人就业问题的策略,以期对解决我国残疾人就业问题有所助益。
关键词: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策略
伴随着我国文化兴国、科技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规模持续突破新高。2011年到2015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规模骤增,2014年和2015年连续突破700万人。其中,残疾人大学生规模虽小但亦逐年递增。2015年残疾人大学生规模达到0.83万人,相较2011年数据增长16.9个百分点。然而从近三年残疾人就业人数看,2013年到2015年城镇残疾人就业人数逐年递减态势明显。2015年我国城镇残疾人就业人数为430人,环比2013年下降3.58%。通过数据不难看出,残疾人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多而实际实现就业的人数却在逐年减少,这种类似“供给侧结构偏多于需求”的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采取何种举措以有效应对、缓解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顺即成为当下政府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
一、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
导致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既包括社会扶持因素,也包括目前我国的高校资源配置,也不乏有家庭和残疾人大学自身的因素。
(一)社会扶持型保障基础建设欠缺
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我国在残疾人就业保障政策上给予了大力倾斜,如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促进残疾人就业增值税优惠政策管理办法》。但是诸如残联、协会等社会公共服务组织建设较为缺乏,其中建立残疾人人才库的残联建设更为缺乏。根据残疾人联合会数据显示,2011年——2014年我国地级市残联机关数量基本保持不变,维持359个,直到2015年我国地级市残联机关数量才有所突破,达到389个,但其中建立残疾人人才库的残联数量只有238个,占比约60%。2011年——2015年我国市级盲人、聋哑人等残疾人专门协会数量分别为1410、1411、1432、1696和1657个,总体变化较小。
(二)教学资源设置与人才培养不合理
根据残疾人联合会数据显示,2011年——2015年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学院机构分别为18、20、15、18和20个,总体在18个左右。可见,我国在针对于残疾人大学生的高等特殊教育学院资源设置在近五年几乎没有变化,而且与当前我国残疾人大学生供给规模存在较大“逆差”空间。与此同时,对于招收残疾人大学生的普通高等院校,虽然招收残疾人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但在学校课程设置上、教学设施建设上针对于残疾人大学生群体的比较缺乏,视同于普通大学生,这不免不利于残疾人大学生个人学业成长。如对适应残疾人大学生报考的计算机、艺术类等专业,高等普通院校录取分数线考核因素较多,课程教学内容在普通大学生与残疾人大学生之间无差别,对于接受能力存在缺陷的残疾人大学生具有一定不利影响。另外,在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上力度还有待加大。尤其是对于残疾人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初入社会职场的残疾人大学生难免要面对社会的歧视,为促进残疾人大学生能够快速适应社会,在高校内应加大对残疾人大学生心理承受力与适应力的辅导。
(三)家庭“不敢放手”与“放任不管”矛盾态度
残疾人大学生因存在的固有缺陷,对于家庭而言,出于保护本能,对于残疾人大学生的关爱势必要比健全之人更胜一筹。无论任何事情,不敢放手让残疾人大学生自己做决定,甚至在专业选择上或个人生活上都必须干涉其中,认为残疾人大学生自身不具备保护自己、独立决策的能力,殊不知正是家庭方面的这种“不敢放手”让残疾人大学生自己独立决策反而使残疾人大学生形成过度依赖家庭,责任意识缺失。另外一种极端现象即是家庭对于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放任不管”,将残疾归咎于自己,对残疾人大学生的任何要求和意见都秉承着百依百顺的态度,纵容残疾人大学生自主就业,造成残疾人大学生盲目就业,最终导致失败。也有的家庭出于家庭贫困,对于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无力给予帮助,任由残疾人大学生自谋其生。家庭方面的这种“不敢放手”和“放任不管”的矛盾态度,致使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选择盲目不定。
二、解决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策略
(一)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社会平等相待导向
要有效缓解残疾人大学生群体就业问题,首当其冲的要我国政府从顶层设计出发。在政策上要加大对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扶持力度,无论是政策导向还是资金流向,对社会企业招收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给予一定扶持。如完善现行国家扶持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给予的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扶持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体系,可尝试考虑将残疾人就业指标纳入社会公有企业考核范畴,鼓励、号召企业扩大对残疾人大学生的吸纳力度。与此同时,从指导思想上加强社会思想建设,引导正方向的社会评价导向,开展社会思想教育公益活动,端正社会对待残疾人大学生的看法,树立平等观,逐步消除社会对残疾人大学生的不平等看法或歧视。
(二)加强就业心理教育,提高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
提高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是稳定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关键问题。因此,从小学开始,各级别院校都要加强对残疾人的心理教育,尤其是高等院校,对于面向残疾人大学生的课程设置,适当加大心理教育篇幅和力度,引导残疾人大学生养成心理健康的心理素质。如观看教育宣传励志影片,提早使残疾人大学生做好就业前心理准备。与此同时,家庭方面在残疾人大学生日常教育中,鼓励残疾人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就业,培养残疾人大学生自身就业的信心,消除残疾人大学生心理上“毕业等于失业”的悲观心态。如在残疾人大学生毕业之前,鼓励残疾人大学生同普通大学生一样入企业开始实习,提前迈入社会,了解、主动面对就业现状,增加残疾人大学生心理应对能力。
(三)加强就业规划指导,提高就业技能与能力
增强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技能和能力是保证残疾人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这需要国家、高校、家庭和残疾人大学生多方面共同努力。国家层面要加强提高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技能的职业培训基地建设,联合社会资源开办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技能职业培训;高校层面在课程设置上要融入就业规划指导,帮助残疾人大学生理清就业方向,同时与企业签订实习合作协议,推介残疾人大学生入企业进行实习,增强就业技能;家庭方面则在残疾人大学生专业选择上给予建设性意见,帮助残疾人大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喜好和能力,学好就业的理论基础;而从残疾人大学生自身而言,要自主加强就业技能知识的学习和锻炼,勇于迈出校园接受社会的考验。
参考文献
[1] 刘志敏.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J].中国残疾人.2005(05)
[2] 庆祖杰.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3] 李宏峰.残疾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指导体系的构建[D].长春工业大学.2011
[4] 杨蕊伊.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
[5] 闫晶晶.影响残疾大学生就业因素的研究—以上海市三所高校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8
[6] 张微.残疾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系统研究—基于M大学的调查[D].中南民族大学.2008
[7] 马承波.残障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1
[8] 于莉.国内残疾大学生就业文献综述[J].科技风.2014(22)
[9] 王娟,杨文娇.残障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4)
[10] 李楠.上海市残疾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其相關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
徐严,1999,男,汗,皖,本科,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学生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文天学院学生)
关键词: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策略
伴随着我国文化兴国、科技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规模持续突破新高。2011年到2015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规模骤增,2014年和2015年连续突破700万人。其中,残疾人大学生规模虽小但亦逐年递增。2015年残疾人大学生规模达到0.83万人,相较2011年数据增长16.9个百分点。然而从近三年残疾人就业人数看,2013年到2015年城镇残疾人就业人数逐年递减态势明显。2015年我国城镇残疾人就业人数为430人,环比2013年下降3.58%。通过数据不难看出,残疾人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多而实际实现就业的人数却在逐年减少,这种类似“供给侧结构偏多于需求”的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采取何种举措以有效应对、缓解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顺即成为当下政府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
一、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
导致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既包括社会扶持因素,也包括目前我国的高校资源配置,也不乏有家庭和残疾人大学自身的因素。
(一)社会扶持型保障基础建设欠缺
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我国在残疾人就业保障政策上给予了大力倾斜,如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促进残疾人就业增值税优惠政策管理办法》。但是诸如残联、协会等社会公共服务组织建设较为缺乏,其中建立残疾人人才库的残联建设更为缺乏。根据残疾人联合会数据显示,2011年——2014年我国地级市残联机关数量基本保持不变,维持359个,直到2015年我国地级市残联机关数量才有所突破,达到389个,但其中建立残疾人人才库的残联数量只有238个,占比约60%。2011年——2015年我国市级盲人、聋哑人等残疾人专门协会数量分别为1410、1411、1432、1696和1657个,总体变化较小。
(二)教学资源设置与人才培养不合理
根据残疾人联合会数据显示,2011年——2015年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学院机构分别为18、20、15、18和20个,总体在18个左右。可见,我国在针对于残疾人大学生的高等特殊教育学院资源设置在近五年几乎没有变化,而且与当前我国残疾人大学生供给规模存在较大“逆差”空间。与此同时,对于招收残疾人大学生的普通高等院校,虽然招收残疾人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但在学校课程设置上、教学设施建设上针对于残疾人大学生群体的比较缺乏,视同于普通大学生,这不免不利于残疾人大学生个人学业成长。如对适应残疾人大学生报考的计算机、艺术类等专业,高等普通院校录取分数线考核因素较多,课程教学内容在普通大学生与残疾人大学生之间无差别,对于接受能力存在缺陷的残疾人大学生具有一定不利影响。另外,在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上力度还有待加大。尤其是对于残疾人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初入社会职场的残疾人大学生难免要面对社会的歧视,为促进残疾人大学生能够快速适应社会,在高校内应加大对残疾人大学生心理承受力与适应力的辅导。
(三)家庭“不敢放手”与“放任不管”矛盾态度
残疾人大学生因存在的固有缺陷,对于家庭而言,出于保护本能,对于残疾人大学生的关爱势必要比健全之人更胜一筹。无论任何事情,不敢放手让残疾人大学生自己做决定,甚至在专业选择上或个人生活上都必须干涉其中,认为残疾人大学生自身不具备保护自己、独立决策的能力,殊不知正是家庭方面的这种“不敢放手”让残疾人大学生自己独立决策反而使残疾人大学生形成过度依赖家庭,责任意识缺失。另外一种极端现象即是家庭对于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放任不管”,将残疾归咎于自己,对残疾人大学生的任何要求和意见都秉承着百依百顺的态度,纵容残疾人大学生自主就业,造成残疾人大学生盲目就业,最终导致失败。也有的家庭出于家庭贫困,对于残疾人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无力给予帮助,任由残疾人大学生自谋其生。家庭方面的这种“不敢放手”和“放任不管”的矛盾态度,致使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选择盲目不定。
二、解决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策略
(一)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社会平等相待导向
要有效缓解残疾人大学生群体就业问题,首当其冲的要我国政府从顶层设计出发。在政策上要加大对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扶持力度,无论是政策导向还是资金流向,对社会企业招收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给予一定扶持。如完善现行国家扶持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给予的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扶持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体系,可尝试考虑将残疾人就业指标纳入社会公有企业考核范畴,鼓励、号召企业扩大对残疾人大学生的吸纳力度。与此同时,从指导思想上加强社会思想建设,引导正方向的社会评价导向,开展社会思想教育公益活动,端正社会对待残疾人大学生的看法,树立平等观,逐步消除社会对残疾人大学生的不平等看法或歧视。
(二)加强就业心理教育,提高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
提高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是稳定残疾人大学生就业的关键问题。因此,从小学开始,各级别院校都要加强对残疾人的心理教育,尤其是高等院校,对于面向残疾人大学生的课程设置,适当加大心理教育篇幅和力度,引导残疾人大学生养成心理健康的心理素质。如观看教育宣传励志影片,提早使残疾人大学生做好就业前心理准备。与此同时,家庭方面在残疾人大学生日常教育中,鼓励残疾人大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就业,培养残疾人大学生自身就业的信心,消除残疾人大学生心理上“毕业等于失业”的悲观心态。如在残疾人大学生毕业之前,鼓励残疾人大学生同普通大学生一样入企业开始实习,提前迈入社会,了解、主动面对就业现状,增加残疾人大学生心理应对能力。
(三)加强就业规划指导,提高就业技能与能力
增强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技能和能力是保证残疾人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这需要国家、高校、家庭和残疾人大学生多方面共同努力。国家层面要加强提高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技能的职业培训基地建设,联合社会资源开办残疾人大学生就业技能职业培训;高校层面在课程设置上要融入就业规划指导,帮助残疾人大学生理清就业方向,同时与企业签订实习合作协议,推介残疾人大学生入企业进行实习,增强就业技能;家庭方面则在残疾人大学生专业选择上给予建设性意见,帮助残疾人大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喜好和能力,学好就业的理论基础;而从残疾人大学生自身而言,要自主加强就业技能知识的学习和锻炼,勇于迈出校园接受社会的考验。
参考文献
[1] 刘志敏.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J].中国残疾人.2005(05)
[2] 庆祖杰.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3] 李宏峰.残疾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指导体系的构建[D].长春工业大学.2011
[4] 杨蕊伊.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
[5] 闫晶晶.影响残疾大学生就业因素的研究—以上海市三所高校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8
[6] 张微.残疾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系统研究—基于M大学的调查[D].中南民族大学.2008
[7] 马承波.残障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1
[8] 于莉.国内残疾大学生就业文献综述[J].科技风.2014(22)
[9] 王娟,杨文娇.残障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4)
[10] 李楠.上海市残疾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其相關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
徐严,1999,男,汗,皖,本科,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学生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文天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