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国,由于区域的差异性,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完全不同的阶段,本文从对苏北欠发达的淮安市目前的发展现状入手,探讨分析了淮安目前环境下的发展机遇,并结合淮安所处的区域及当地资源特点,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欠发达;区域;追赶型经济
江苏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很高,改革开放30多年,江苏南部与中部地区凭借地理区位优势和以及政策的优先发展倾向,充分吸引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级。但处于苏北地区的部分市与苏南地区相比,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远远落后于后者。以淮安为例,淮安地处江苏中北部,全市人口为480万,面积10030平方公里,2013年,该市GDP为2155.86亿元,江苏省GDP为59161.75亿元,该市用全省10%的土地,6%的人口创造了全省3%的GDP,发展水平与全省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谋求欠发达地区“追赶型经济”发展,对提高江苏经济整体水平,尤其对于缩小南北的差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淮安目前的发展现状
1.1所处的发展阶段
2013年,全市人均GDP为4100美元,三类产业结构比是12.6:45.6:41.8,城市化率为55.06%,依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H?钱纳里建立的工业化标准模型的标准判断,该市的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工业化中级阶段。近年来,该市经济国际化呈加速发展态势,加快招大引强的步伐,工艺水平国际领先的天淮大无缝钢管项目已竣工投产,全球最大的中国移动淮安呼叫中心项目正式落户,盐碱产能世界第一的实联化工项目部分投产,总投资300亿元的江苏宁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一期投资已签约,根据贸易投资一体化理论,该市经济国际化处于拓展期。
1.2与苏南、苏中的差距
近年来,淮安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苏南、苏中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现以无锡和扬州为代表,作如下比较分析:
(1)从人均GDP看,去年该市为44774元,江苏全省为74699元,只达到了全省人均GDP的60%,相当于苏南无锡市的35%(124819元)、苏中扬州市的61%(72797元)。
(2)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看,去年该市为25456元,江苏省为35131元,只达到全省72%,相当于无锡市的65%(38870元)、扬州市的82%(30700元)。
(3)从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去年该市为15001元,江苏省为26081元,只达到全省的57%,相当于无锡市的46%(32820元)、相当于扬州市的61%(24613元)。
(4)从城市化水平看,去年该市为55.06%,江苏省为64.1%,比全省低9.04个百分点,比无锡低26.7个百分点;比扬州低10.8个百分点。
2.淮安面临的机遇
今后一段时期,淮安发展面临的将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所面临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宏观政策调整的机遇
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淮安不沿江不靠海,如何构建出海大通道,抓住沿海开发的机遇,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淮安此轮追赶苏南发达地区的关键。淮安虽不在开发的沿海三市之列,但淮安与沿海的连云港、盐城正好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而淮安恰好处在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点上,彼此的距离不到100公里。历史的经验告诉淮安,每次国家宏观政策的重大调整变化,总是既充满挑战,又蕴藏机遇。随着“借港出海”的战略口号的提出,“海河联运”、“海港内移”、发展“海河经济”的思路豁然打开。连云港距离淮安不超过100公里,而且已经有盐河航道相连。利用水运投资少、运量大、占地少、运价低、污染少等特点,打通盐河航道,建设一条“水上高速公路”,借连云港之港出海,融入国家沿海开发战略后,淮安的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淮安的城市竞争力、集聚力和辐射力将得到巨大提升。盐河航道整治达标后,淮安将有条件申报国家二类口岸。一旦设立二类口岸,外籍船舶也可直接进出淮安,淮安就具有了国际港口的意义。
2.2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
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在承接吸纳全球产业转移、提升产业结构水平和层次的同时,受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环境等因素影响,正加速由南向北进行产业扩张和梯次转移,为淮安主动接受产业转移,有效解决发展中遇到的资本、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制约,促进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机遇。
2.3后发优势的机遇
一是先进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困难,而淮安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可能是先进地区已经解决过的,淮安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和吸取他们的教训,尽量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二是淮安经济基础薄弱,还处于经济次发达地区,但与苏南等发达地区相比,淮安的资源比较丰富,土地、劳动力成本以及水、电、气等价格相对都比较低,发达地区的各类资本为了追求低成本会主动到淮安来投资发展;三是在产业发展空间上淮安也具备一定的优势,比如苏州的制造业现在已经很发达,如果想再发展再提高就比较难了,而淮安则相对容易得多。
2.4省里扶持的机遇
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对苏北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2011江苏省委省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把支持淮安建设成为苏北主要中心城市上升为省级战略。针对产业发展、生产要素供给、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各方面出台了具体支持政策,为淮安加快科学跨越发展步伐注入了强劲动力。
3.欠发达地区“追赶型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3.1工业强市战略
3.1.1培育发展大产业
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化工、纺织、机械、冶金、烟草、建材、医药、食品加工等八大支柱产业,并把盐化工新材料、食品、特钢、节能环保、IT五大千亿元級产业作为淮安主导的特色产业体系,带动全市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紧紧抓住富士康落户淮安的历史性机遇,以电子产品制造业为重点,以富士康科技城为载体,集聚一批上下游关联企业,强化协作配套,形成集研发、生产于一体,产业配套相对完整的计算机及网络产品产业链。以资源为依托,进一步壮大盐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和橡胶制品业经济规模。利用世界上最大的无缝钢管生产企业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国内最大的管坯钢生产企业——江苏沙钢集团淮钢特钢有限公司合作之际,以延伸加工和产品配套为方向,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生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需求大的优质大口径无缝钢管,争取把淮安打造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优质无缝钢管生产基地。按照烟草产业做优做强增效益、机械产业做专做精求发展、纺织产业提高档次增实力、食品产业发展精深加工、医药产业开发应用新技术、建材行业主攻建筑节能产品的思路,继续壮大传统支柱产业的规模,带动和推进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3.1.2扶持发展大企业
加快培植壮大一批主业突出、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能发挥支撑和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全市工业经济的中坚力量。在项目、资金、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加大资产重组力度,积极推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努力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3.1.3全力主攻大项目
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迅速扩大工业总量,推动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培育产业集群、构建产业链条、壮大核心企业、建设重大项目”的思路,重点抓好资源开发型、对外加工贸易型、产业衍生型、科技开发型、产业提升型等项目,大力推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完善产业配套。加强项目库建设,组织专业人员,组建专门班子,做好项目的开发、论证、包装等前期准备工作,努力形成“在建实施一批、开发储备一批、达产达效一批”梯次推进的项目建设格局。
3.1.4加快建设开发区
加快构筑集群平台,立足区域经济特色,强化要素流动互补,合理调整布局,深入实施“五区联动”战略,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以培育主导产业、兴办特色园区为方向,积极实施淮安工业园“一园三区”建设,加快推进盐化工工业园、特钢产业园和清浦工业园区建设,逐步实现由企业集中向产业集中发展,尽快形成门类集聚型特色产业,增强地方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3.2开放活市战略
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一是主攻大项目招商。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的战略布局调整和投资意向,积极吸引大公司、大集团在淮安设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地区总部,鼓励支持市内的企业拿出优质资产、优势产品、重大后劲项目与他们进行合资合作,共同开发新产业、培育新品牌、开拓新市场。二是突出产业链招商。围绕支柱产业的配套延伸和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按照“构建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壮大核心企业、建设重大项目”的思路,有针对性地加大盐化工、冶金、IT产业的招商力度,吸引配套企业来淮投资,拉长产业链,发挥联动效应,形成产业集群。
3.3科教兴市战略
3.3.1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电子信息、工业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化工、纺织、机械、冶金、烟草等传统产业,重点在装备改造、工艺创新、产品升级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在农业良种引进选育、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农林病虫草害与动物疫病综合防治、农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软件开发、文化创意和科技信息、咨询、评估等现代服务业,提升商贸流通、交通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业。
3.3.2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加大農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3.3.3积极构建人才高地
采取灵活多样方式吸引人才,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来淮创办分校、产学研基地和交流中心;大力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和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把人才的潜能和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完善创新创业型人才激励机制,大力改革分配制度,以业绩论英雄,按贡献取报酬。
3.4统筹城乡战略
3.4.1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积极推进新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开发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完善农村合作经营机制,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大力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务农本领和创业知识培训,确保每一个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都能参加培训,就业创业能力得到提高;加强村庄整体规划,加快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形成合理的镇村布局和村庄形态;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加速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形成以农村公路为依托,遍布城乡、四通八达的农村客货运输网络。
3.4.2加快中心城市建设
要围绕把淮安建成能够辐射周边地区2000万人口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按照“东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思路,精心规划建设城市,积极融入历史文化等特色元素,高质量推进生态新城等重点片区和雨润新天地等城市综合体建设,全面提升中心城市的载体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重点实施里运河旅游文化长廊、古淮河湿地公园、白马湖退圩还湖等重点环境项目;加强主体功能区规划,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地绿水清,努力使良好生态成为淮安城市的重要品牌。
3.4.3着力提升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水平
根据中心城市和各县城的产业基础,合理确定产业布局,实现产业互补,促进经济融合,全面提升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完善市区与县城、重点中心镇之间的快速交通网络,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加快形成市、县一体的城市经济圈。根据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工业向开发区集中的原则,引导人流、物流向中心城市和县城镇集聚。扎实推进特色城镇化,按照“一县一特”思路推动4个县城进一步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形成与中心城市互动并进发展格局,促进淮安城市群加快崛起。■
【参考文献】
[1]姚晓东,曲福田.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N].江苏经济报,2013-3-05(A04).
[2]包永辉,李鹏程.欠发达地区推进工业化要走出七大误区[J].中国石油和化工,2005(05).
【关键词】欠发达;区域;追赶型经济
江苏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很高,改革开放30多年,江苏南部与中部地区凭借地理区位优势和以及政策的优先发展倾向,充分吸引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级。但处于苏北地区的部分市与苏南地区相比,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远远落后于后者。以淮安为例,淮安地处江苏中北部,全市人口为480万,面积10030平方公里,2013年,该市GDP为2155.86亿元,江苏省GDP为59161.75亿元,该市用全省10%的土地,6%的人口创造了全省3%的GDP,发展水平与全省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谋求欠发达地区“追赶型经济”发展,对提高江苏经济整体水平,尤其对于缩小南北的差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淮安目前的发展现状
1.1所处的发展阶段
2013年,全市人均GDP为4100美元,三类产业结构比是12.6:45.6:41.8,城市化率为55.06%,依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H?钱纳里建立的工业化标准模型的标准判断,该市的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工业化中级阶段。近年来,该市经济国际化呈加速发展态势,加快招大引强的步伐,工艺水平国际领先的天淮大无缝钢管项目已竣工投产,全球最大的中国移动淮安呼叫中心项目正式落户,盐碱产能世界第一的实联化工项目部分投产,总投资300亿元的江苏宁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一期投资已签约,根据贸易投资一体化理论,该市经济国际化处于拓展期。
1.2与苏南、苏中的差距
近年来,淮安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苏南、苏中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现以无锡和扬州为代表,作如下比较分析:
(1)从人均GDP看,去年该市为44774元,江苏全省为74699元,只达到了全省人均GDP的60%,相当于苏南无锡市的35%(124819元)、苏中扬州市的61%(72797元)。
(2)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看,去年该市为25456元,江苏省为35131元,只达到全省72%,相当于无锡市的65%(38870元)、扬州市的82%(30700元)。
(3)从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看,去年该市为15001元,江苏省为26081元,只达到全省的57%,相当于无锡市的46%(32820元)、相当于扬州市的61%(24613元)。
(4)从城市化水平看,去年该市为55.06%,江苏省为64.1%,比全省低9.04个百分点,比无锡低26.7个百分点;比扬州低10.8个百分点。
2.淮安面临的机遇
今后一段时期,淮安发展面临的将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所面临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宏观政策调整的机遇
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淮安不沿江不靠海,如何构建出海大通道,抓住沿海开发的机遇,发展海洋经济成为淮安此轮追赶苏南发达地区的关键。淮安虽不在开发的沿海三市之列,但淮安与沿海的连云港、盐城正好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而淮安恰好处在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点上,彼此的距离不到100公里。历史的经验告诉淮安,每次国家宏观政策的重大调整变化,总是既充满挑战,又蕴藏机遇。随着“借港出海”的战略口号的提出,“海河联运”、“海港内移”、发展“海河经济”的思路豁然打开。连云港距离淮安不超过100公里,而且已经有盐河航道相连。利用水运投资少、运量大、占地少、运价低、污染少等特点,打通盐河航道,建设一条“水上高速公路”,借连云港之港出海,融入国家沿海开发战略后,淮安的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淮安的城市竞争力、集聚力和辐射力将得到巨大提升。盐河航道整治达标后,淮安将有条件申报国家二类口岸。一旦设立二类口岸,外籍船舶也可直接进出淮安,淮安就具有了国际港口的意义。
2.2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
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在承接吸纳全球产业转移、提升产业结构水平和层次的同时,受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环境等因素影响,正加速由南向北进行产业扩张和梯次转移,为淮安主动接受产业转移,有效解决发展中遇到的资本、人才、技术等方面的制约,促进经济加快发展提供了机遇。
2.3后发优势的机遇
一是先进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问题、新困难,而淮安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可能是先进地区已经解决过的,淮安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和吸取他们的教训,尽量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二是淮安经济基础薄弱,还处于经济次发达地区,但与苏南等发达地区相比,淮安的资源比较丰富,土地、劳动力成本以及水、电、气等价格相对都比较低,发达地区的各类资本为了追求低成本会主动到淮安来投资发展;三是在产业发展空间上淮安也具备一定的优势,比如苏州的制造业现在已经很发达,如果想再发展再提高就比较难了,而淮安则相对容易得多。
2.4省里扶持的机遇
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对苏北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2011江苏省委省政府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把支持淮安建设成为苏北主要中心城市上升为省级战略。针对产业发展、生产要素供给、社会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县域经济发展各方面出台了具体支持政策,为淮安加快科学跨越发展步伐注入了强劲动力。
3.欠发达地区“追赶型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3.1工业强市战略
3.1.1培育发展大产业
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化工、纺织、机械、冶金、烟草、建材、医药、食品加工等八大支柱产业,并把盐化工新材料、食品、特钢、节能环保、IT五大千亿元級产业作为淮安主导的特色产业体系,带动全市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紧紧抓住富士康落户淮安的历史性机遇,以电子产品制造业为重点,以富士康科技城为载体,集聚一批上下游关联企业,强化协作配套,形成集研发、生产于一体,产业配套相对完整的计算机及网络产品产业链。以资源为依托,进一步壮大盐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和橡胶制品业经济规模。利用世界上最大的无缝钢管生产企业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国内最大的管坯钢生产企业——江苏沙钢集团淮钢特钢有限公司合作之际,以延伸加工和产品配套为方向,进一步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生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需求大的优质大口径无缝钢管,争取把淮安打造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优质无缝钢管生产基地。按照烟草产业做优做强增效益、机械产业做专做精求发展、纺织产业提高档次增实力、食品产业发展精深加工、医药产业开发应用新技术、建材行业主攻建筑节能产品的思路,继续壮大传统支柱产业的规模,带动和推进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3.1.2扶持发展大企业
加快培植壮大一批主业突出、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能发挥支撑和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大集团,形成全市工业经济的中坚力量。在项目、资金、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加大资产重组力度,积极推进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努力打造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3.1.3全力主攻大项目
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迅速扩大工业总量,推动工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培育产业集群、构建产业链条、壮大核心企业、建设重大项目”的思路,重点抓好资源开发型、对外加工贸易型、产业衍生型、科技开发型、产业提升型等项目,大力推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完善产业配套。加强项目库建设,组织专业人员,组建专门班子,做好项目的开发、论证、包装等前期准备工作,努力形成“在建实施一批、开发储备一批、达产达效一批”梯次推进的项目建设格局。
3.1.4加快建设开发区
加快构筑集群平台,立足区域经济特色,强化要素流动互补,合理调整布局,深入实施“五区联动”战略,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以培育主导产业、兴办特色园区为方向,积极实施淮安工业园“一园三区”建设,加快推进盐化工工业园、特钢产业园和清浦工业园区建设,逐步实现由企业集中向产业集中发展,尽快形成门类集聚型特色产业,增强地方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3.2开放活市战略
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一是主攻大项目招商。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的战略布局调整和投资意向,积极吸引大公司、大集团在淮安设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地区总部,鼓励支持市内的企业拿出优质资产、优势产品、重大后劲项目与他们进行合资合作,共同开发新产业、培育新品牌、开拓新市场。二是突出产业链招商。围绕支柱产业的配套延伸和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按照“构建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壮大核心企业、建设重大项目”的思路,有针对性地加大盐化工、冶金、IT产业的招商力度,吸引配套企业来淮投资,拉长产业链,发挥联动效应,形成产业集群。
3.3科教兴市战略
3.3.1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电子信息、工业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化工、纺织、机械、冶金、烟草等传统产业,重点在装备改造、工艺创新、产品升级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在农业良种引进选育、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农林病虫草害与动物疫病综合防治、农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软件开发、文化创意和科技信息、咨询、评估等现代服务业,提升商贸流通、交通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业。
3.3.2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加大農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3.3.3积极构建人才高地
采取灵活多样方式吸引人才,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知名高校来淮创办分校、产学研基地和交流中心;大力培养研究型、复合型和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把人才的潜能和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完善创新创业型人才激励机制,大力改革分配制度,以业绩论英雄,按贡献取报酬。
3.4统筹城乡战略
3.4.1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积极推进新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开发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完善农村合作经营机制,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大力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务农本领和创业知识培训,确保每一个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都能参加培训,就业创业能力得到提高;加强村庄整体规划,加快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形成合理的镇村布局和村庄形态;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把乡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点;加速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形成以农村公路为依托,遍布城乡、四通八达的农村客货运输网络。
3.4.2加快中心城市建设
要围绕把淮安建成能够辐射周边地区2000万人口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按照“东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思路,精心规划建设城市,积极融入历史文化等特色元素,高质量推进生态新城等重点片区和雨润新天地等城市综合体建设,全面提升中心城市的载体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重点实施里运河旅游文化长廊、古淮河湿地公园、白马湖退圩还湖等重点环境项目;加强主体功能区规划,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地绿水清,努力使良好生态成为淮安城市的重要品牌。
3.4.3着力提升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水平
根据中心城市和各县城的产业基础,合理确定产业布局,实现产业互补,促进经济融合,全面提升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完善市区与县城、重点中心镇之间的快速交通网络,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加快形成市、县一体的城市经济圈。根据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工业向开发区集中的原则,引导人流、物流向中心城市和县城镇集聚。扎实推进特色城镇化,按照“一县一特”思路推动4个县城进一步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形成与中心城市互动并进发展格局,促进淮安城市群加快崛起。■
【参考文献】
[1]姚晓东,曲福田.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N].江苏经济报,2013-3-05(A04).
[2]包永辉,李鹏程.欠发达地区推进工业化要走出七大误区[J].中国石油和化工,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