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康: 我们口号是: “办法永远比困难多。”不过困难是客观存在的,目前主要的困难是招商压力比较大,招商成本比较高。现在在全国,尤其是长三角地区面临着产业升级转型的要求。对于世界500强、国内100强的企业,我们都要抢着去找,甚至连无锡市的区与区之间都有竞争。
这种竞争形势就导致了招商代价比较高,园区要给企业很多优惠政策,地方财政的压力也比较大。我个人感觉,竞争有些过头了,如果不是这样,同样的钱其实可以办更多的事。
再者,由政府主导来规划园区未必完全符合产业的发展规律; 但完全依靠企业自动聚集,形成产业特色,进度又太慢。我们必须起到催化剂的作用,恰当地推动产业特色的形成。
整体而言,关键在于坚持。对我们来说,现在一定要把产业基地弄起来,把产业载体建起来,把发展机会抢到手。未来,产业最终还是会走向聚集,因此一定要形成自己园区的产业特色,否则未来就不得不转变发展方向。所以即使现在痛苦一点,做“中国软件服务外包新领袖园区”的目标却不能动摇。
打造“无锡市”
综合服务体系
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和软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二线城市,无锡如何吸引人才?作为新开发的园区,无锡软件园又如何拓展企业服务?
孙定: 上海、成都、大连等很多城市也都很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和软件产业,像“我有多少所大学”、“每年培养多少学生”这样有关人才优势的话题也经常被他们提及。在这种情况下,无锡软件园如何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呢?
朱康: 无锡的高校确实比较少,所以也有人质疑说: 你们无锡发展软件这种智力密集型产业靠什么?确实,学校多,可选择的人才范围就更广,但实际上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很多不能直接为企业所用。
无锡一直在进行一种尝试,就是所谓的走好“最后一公里”,以实现大学生毕业生与企业的对接。具体来说就是IT培训和实践,我们2006年开始就跟印度的NIT、IBM外包学院等一些比较知名的培训机构合作,和企业对接实施这种定单式的、有前瞻性的大学生培训。
我们启动了“7 1”模式。从2005年开始,无锡市政府联合清华、北大、南京大学等7所重点院校和中科院,开始依托项目进行产、学、研合作,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利用一个个项目把人才吸引过来; 此外,无锡还有对海外人才的吸引模式。2008年年底,无锡新区刚刚被评为国家级“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这个“基地”全国只有5个,而无锡是长三角地区惟一的一个。这些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根据去年年底的统计,园区内软件方面的从业人员已达到了3.62万人。
孙定: 有了人才,政府还需向企业提供其他很多方面的支持。无锡软件园对园区内企业提供的服务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朱康: 其实,我们对企业的服务扶持从招商阶段就开始了。无锡新区有一系列的招商产业政策,我们科技局和有关招商人员会针对不同的企业给予不同的产业政策。对于一些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如果我们认为它能产生积极效应,能“带动一片”,我们就会给予比较大的优惠,甚至是一定的土地政策倾斜。
园区建设方面,我们有“三项载体”建设。首先,按照社区的概念打造“三园社区”,即花园、校园和家园。由于拆迁成本、拆迁难易度等问题,一些新建设的园区往往相对比较偏远,产生了交通、住宿、饮食等服务问题。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提供综合的保障服务,让用户觉得在这儿能“待得住”。
第二,建设公共技术平台。针对软件企业,我们准备和IBM共同建设“创新孵化器”,提供软件产品开发全过程管理服务。这些项目管理的软件非常复杂,企业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承担的; 此外,在建的还有软件测试平台、动漫设计平台以及与惠普、Sun合作的工作站,这些项目计划在2~3年内完成,以先免费、然后逐渐开始收费的模式提供给企业使用。
第三,打造融资平台,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比如说,我们计划5年年均投入1000万元作为创业种子基金,每年政府投入一个亿作为创业引导基金,由政府撬动社会资本到无锡高新区设立共同投资基金; 我们还有一个天使计划,每年由园区对200家以上的创业企业进行投资,今年会重点培育10家以上能够IPO的企业。
孙定: 除了这些服务之外,在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财务结算系统和物流保障方面,园区都有哪些服务规划呢?
朱康: 我们所提供的基本上都是标准化服务。园区从去年1月8日开始实施“国家软件园孵化服务规范”,这是全国第一个科技园区服务标准,我们希望能够让这个标准成为江苏省、甚至国家的标准制定的样板。另外,今年我们还被江苏省评为第一个成为“服务业名牌”的科技园区。
您提到的人事档案管理都已经在我们的服务标准当中了。财务结算统一服务目前还没有达到,但已经在今年的计划中,即所谓的“公共信息管理系统”,包括财务管理、设施维修、物业管理,以及产业基金发放等。这个系统是由新区管委会牵头、引导园区相关企业参与建设的,计划今年6月份开始试用。
采访手记
不惜一切代价抓住产业机会
开车驶入无锡软件园,我就被以十二星座命名的楼群布局吸引住了。园区内的建筑,不仅位置排列按照星座的顺序展开,连楼的内部都结合星座特点设计。可能是因为新区开园不久,里面没什么行人和车辆,车很顺利地找到了“射手座”。
我们就是在射手座楼下遇到了朱康,他刚风风火火地从外面开会回来。早先已经听说朱康是军人出身,落座开始采访之后,发现他说话果然是直截了当,相当痛快。
讲到无锡市大学少的劣势,他坚持无锡和其他城市实际在一个起跑线上,因为现在的大学毕业生都还是“半成品”,根本不能称为“人才”,而无锡软件园正可以提供从半成品到成品的“最后一公里”培训。而他对原创技术和独立品牌的态度则是:慢慢培养园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并稳步引进先进技术。“要想拥有后发优势,必须懂得借力”。
他对园区管理的各种数字都直言不讳,急得其他工作人员在旁边不断地对他使眼色。他表示,现在某些地区的高新区、软件园建设搞得像“政治运动”;他也对目前因为“恶性竞争”导致的招商成本无谓增加忧心忡忡。不过看得出来,他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产业布局,抓住产业机会的决心一直都没有动摇。
这种信心,除了来自无锡市政府所提供的有足够吸引力的优惠政策外,恐怕还有他作为军人的顽强与坚韧。(文/许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