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万诺夫-拉祖姆尼克视普里什文为一个具有宇宙感的俄国大艺术家,一位真诚面对自然的诗人,他有着自己的风格,自己的形式,而主题也一以贯之:“伟大的牧神”。伊万诺夫-拉祖姆尼克的评论发表于1911年,而此时的普里什文仅仅发表了最初的两部作品(《飞鸟不惊的地方》发表于1907年,《跟随魔力面包》发表于1908年)。而事实上,反观普里什文的毕生创作,他的主题确乎不出他所钟情的自然——“伟大的牧神”。不知是惊叹伊万诺夫-拉祖姆尼克的先见之明,还是为普里什文从一而终对自然的虔敬深情而感动。
小说并没有止步于对自然亲人般的关注中,初次见到梅花鹿的激动化为了平淡、冷漠的捕猎。作为猎人,初见梅花鹿的心理是矛盾的:“我身上的两个我在打架,一个说:‘你会失去这一瞬间,这机会是一去不复返的,为此你会伤心一辈子。快抓住它吧,动手吧,你会得到一只母梅花鹿,一只动物界最美丽的动物。’另一个说:‘安安静静地待着吧!可以把这美妙的瞬间保留下来,千万别用手碰它。’”这是因为普里什文身上的“本我”和“自我”在强烈斗争的结果。一方面:“我是个猎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等于一头野兽。我真忍不住想悄悄地抬起一点儿身子,猛不防地一把抓住它的那两只蹄子。是的,我是一个身强力壮的人,我感到只要用两只手狠狠地抓住那蹄子根,我便可以降服这只鹿,用腰带把它捆绑起来。我这种要抓住这鹿把它据为己有的难以抑制的欲望,任何猎人都会理解的。”而另一方面:“在我的身上还有另外一个我,他感到不应该去抓这只鹿,恰好相反,既然出现了这美妙的瞬间,他倒是想使这瞬间成为不可侵犯的,把它永远铭记在心里。”这一矛盾心理并未贯穿始终,强烈的情感被娴熟的捕猎技巧掩盖,冷酷血腥的狩猎场面让人禁不住心中抱怨。美丽可爱的梅花鹿,有着生命脉搏的石头,一草一木的灵气被这个“背着鹿肉,拿着那张梅花鹿皮,拿着珍贵的鹿茸、鹿心、鹿肝、鹿胡子,拿着豹毯”收获满满的猎人形象带走了。而上文中可爱的“跺脚”的梅花鹿,此时已在他的刀俎之下:“这时我走了出来,把切割机的盖子打开,把已经孤立无援的公鹿的头拽过来,拴在撑着箱壁的板条上。割鹿茸是非常痛苦的事情。血像喷泉一样从手底喷射出来,不过痛苦只是一刹那的工夫。年轻的鹿会发狂地叫起来,惊恐地翻着白眼……”这样的场面真是让人不寒而栗,也使人产生了这样的怀疑:这位生态文学先驱的作品与一般的狩猎小说有什么差别吗?而同为生态小说家的菲耶夫笔下的打猎与普里什文笔下的打猎完全不一样。作者竭力描写的不是打猎的乐趣,而是被猎杀的动物的痛苦以及它们对人类的憎恨:“血液里不断翻起一团团的气泡,这时野兽的眼睛依然闪着微弱的光芒。甚至当后来血液流尽,污血顺着毛慢慢地流淌,像酸果蔓羹似的渐渐地凝固起来的时候,这双眼睛仍然燃烧着不可遏制的怒火和对人的永恒的憎恨。”与菲耶夫相比,更显得普里什文这位生态文学家的不称职。
而为后人诟病的除了他残忍的狩猎方式,还在于其中牵扯的经济利益。卢文和“我”反反复复的提到鹿茸意味着“1000”日元,那就是说,要趁公梅花鹿的角——鹿茸——充满血,长得足够长了,但没有骨化的时候,把它打中并取出鹿茸。有时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鹿茸连额骨一起割下来。因为从角座割断的鹿茸便是普通的鹿茸,只能当药用来治病;而带额骨的鹿茸,还是一副可供观赏的东西,一件可以赠人的礼品,可以保佑家庭幸福,那时最富裕的中国家庭把它保存在玻璃罩里;如果时间久了,这鹿茸只虚有其表了,那么这看似废物的东西,也会使主人存有到了暮年还能激起强烈性欲的希望。而“我”也毫不忌讳地说到狂热的梦想:“培养出贵重的鹿茸品种,卖出好价钱,用得来的钱购买大批铁丝,用铁丝网把整个雾山连同山里的所有鹿都围圈起来,帮助他跟大陆隔开……”美丽的梅花鹿与神秘的人参似乎都化成了金钱,蒙蔽了他们的双眼,以至于生命之根的虔诚也化为了“好多好多药”。
前瞻性的生态思想:在自然和猎人之间
生态文学家正残忍而愉悦地破坏着生态,他前瞻性的生态保护理念也是伴随着自己的过失,倘若以当今生态的定义来考量,他的确难辞其咎。然而,如若回归那个时代呢?生态文学研究始于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的20世纪 70 年代,直到 20世纪90 年代才成为文学研究领域中的显学。而《人参》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对于生态的定义自然没有20世纪70年代以后那么明朗。与生态文学发端不同,20世纪30年代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危机还未如此严重,外界的驱动并不是普里什文生态思想的起源。只身前往大森林,因爱而怜之,自然的保护思想如同他对自然的喜爱情感一样发诸自然。当我们忽略生态文学先驱的头衔,不固执于当代生态保护的条框中,他也不过是在做一个猎人最正常不过的事情,而金钱与兽皮不过是猎人再正常不过的想法。他也不过是自然中与草木为伍、与鸟兽争斗的一员。这种融入自然的人的活力,都是如此的自自然然。也许作者自己也在深深反思,所以于《人参》之后,他在译文《灰猫头鹰》的前言中写道:“在我们的作家笔下,我们俄罗斯的狩猎总是在很小的程度上被写成一项运动,就像外国猎人所认为的那样。在某些场合,比如在普尔热瓦斯基那儿,自然就被认为是一种认识自然的方式,而在民众间,狩猎就是对自然的爱,或者更确切地说,就是众人皆能获得生活欢乐的诗歌,我非常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我的狩猎中会产生我们不可或缺的保护自然的事业。”
小说并没有止步于对自然亲人般的关注中,初次见到梅花鹿的激动化为了平淡、冷漠的捕猎。作为猎人,初见梅花鹿的心理是矛盾的:“我身上的两个我在打架,一个说:‘你会失去这一瞬间,这机会是一去不复返的,为此你会伤心一辈子。快抓住它吧,动手吧,你会得到一只母梅花鹿,一只动物界最美丽的动物。’另一个说:‘安安静静地待着吧!可以把这美妙的瞬间保留下来,千万别用手碰它。’”这是因为普里什文身上的“本我”和“自我”在强烈斗争的结果。一方面:“我是个猎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等于一头野兽。我真忍不住想悄悄地抬起一点儿身子,猛不防地一把抓住它的那两只蹄子。是的,我是一个身强力壮的人,我感到只要用两只手狠狠地抓住那蹄子根,我便可以降服这只鹿,用腰带把它捆绑起来。我这种要抓住这鹿把它据为己有的难以抑制的欲望,任何猎人都会理解的。”而另一方面:“在我的身上还有另外一个我,他感到不应该去抓这只鹿,恰好相反,既然出现了这美妙的瞬间,他倒是想使这瞬间成为不可侵犯的,把它永远铭记在心里。”这一矛盾心理并未贯穿始终,强烈的情感被娴熟的捕猎技巧掩盖,冷酷血腥的狩猎场面让人禁不住心中抱怨。美丽可爱的梅花鹿,有着生命脉搏的石头,一草一木的灵气被这个“背着鹿肉,拿着那张梅花鹿皮,拿着珍贵的鹿茸、鹿心、鹿肝、鹿胡子,拿着豹毯”收获满满的猎人形象带走了。而上文中可爱的“跺脚”的梅花鹿,此时已在他的刀俎之下:“这时我走了出来,把切割机的盖子打开,把已经孤立无援的公鹿的头拽过来,拴在撑着箱壁的板条上。割鹿茸是非常痛苦的事情。血像喷泉一样从手底喷射出来,不过痛苦只是一刹那的工夫。年轻的鹿会发狂地叫起来,惊恐地翻着白眼……”这样的场面真是让人不寒而栗,也使人产生了这样的怀疑:这位生态文学先驱的作品与一般的狩猎小说有什么差别吗?而同为生态小说家的菲耶夫笔下的打猎与普里什文笔下的打猎完全不一样。作者竭力描写的不是打猎的乐趣,而是被猎杀的动物的痛苦以及它们对人类的憎恨:“血液里不断翻起一团团的气泡,这时野兽的眼睛依然闪着微弱的光芒。甚至当后来血液流尽,污血顺着毛慢慢地流淌,像酸果蔓羹似的渐渐地凝固起来的时候,这双眼睛仍然燃烧着不可遏制的怒火和对人的永恒的憎恨。”与菲耶夫相比,更显得普里什文这位生态文学家的不称职。
而为后人诟病的除了他残忍的狩猎方式,还在于其中牵扯的经济利益。卢文和“我”反反复复的提到鹿茸意味着“1000”日元,那就是说,要趁公梅花鹿的角——鹿茸——充满血,长得足够长了,但没有骨化的时候,把它打中并取出鹿茸。有时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鹿茸连额骨一起割下来。因为从角座割断的鹿茸便是普通的鹿茸,只能当药用来治病;而带额骨的鹿茸,还是一副可供观赏的东西,一件可以赠人的礼品,可以保佑家庭幸福,那时最富裕的中国家庭把它保存在玻璃罩里;如果时间久了,这鹿茸只虚有其表了,那么这看似废物的东西,也会使主人存有到了暮年还能激起强烈性欲的希望。而“我”也毫不忌讳地说到狂热的梦想:“培养出贵重的鹿茸品种,卖出好价钱,用得来的钱购买大批铁丝,用铁丝网把整个雾山连同山里的所有鹿都围圈起来,帮助他跟大陆隔开……”美丽的梅花鹿与神秘的人参似乎都化成了金钱,蒙蔽了他们的双眼,以至于生命之根的虔诚也化为了“好多好多药”。
前瞻性的生态思想:在自然和猎人之间
生态文学家正残忍而愉悦地破坏着生态,他前瞻性的生态保护理念也是伴随着自己的过失,倘若以当今生态的定义来考量,他的确难辞其咎。然而,如若回归那个时代呢?生态文学研究始于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的20世纪 70 年代,直到 20世纪90 年代才成为文学研究领域中的显学。而《人参》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对于生态的定义自然没有20世纪70年代以后那么明朗。与生态文学发端不同,20世纪30年代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危机还未如此严重,外界的驱动并不是普里什文生态思想的起源。只身前往大森林,因爱而怜之,自然的保护思想如同他对自然的喜爱情感一样发诸自然。当我们忽略生态文学先驱的头衔,不固执于当代生态保护的条框中,他也不过是在做一个猎人最正常不过的事情,而金钱与兽皮不过是猎人再正常不过的想法。他也不过是自然中与草木为伍、与鸟兽争斗的一员。这种融入自然的人的活力,都是如此的自自然然。也许作者自己也在深深反思,所以于《人参》之后,他在译文《灰猫头鹰》的前言中写道:“在我们的作家笔下,我们俄罗斯的狩猎总是在很小的程度上被写成一项运动,就像外国猎人所认为的那样。在某些场合,比如在普尔热瓦斯基那儿,自然就被认为是一种认识自然的方式,而在民众间,狩猎就是对自然的爱,或者更确切地说,就是众人皆能获得生活欢乐的诗歌,我非常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我的狩猎中会产生我们不可或缺的保护自然的事业。”